獅子山下

2021-03-02 歷史實用主義札記

1962年,酷暑,香港。

新界粉嶺附近的這片山地被當地人稱作華山。華山在香港的境內,可距離市區還有一段距離。

華山叢木茂密,山林間幾乎沒有人家。

這一天的清晨,山林間突然傳出了人聲,幾個人從灌木叢悉悉索索地鑽了出來。到太陽初升的時候,人影越來越多,整個山林充斥吵鬧聲、哭泣聲、呼喚聲。

林子裡的人個個衣衫襤褸,面露飢色,顯然不是城裡來郊遊的本地人。

這一群人,沒有離開華山。白天的時候他們害怕引起關注,幾十個人幾十個人地抱團在一起。到了晚上,他們便下山,一戶一戶地敲門,乞求一些吃的。

直到幾天之後,香港《明報》在報刊的醒目位置印刷出了四個大字和兩個感嘆號《火速!救命!》,香港市民恍然大悟北邊的粉嶺地區發生了什麼。

這些人是來自內地的越境者。當時內地盛傳謠言,「英國女皇誕辰,大放(邊境)三天」。

內地狀況不好,每年都會有人想方設法地從深圳河遊過來,但是這一次,香港媒體統計,山林裡有三萬人之眾。

這些越境者被軍警團團圍住,滯留在華山的臨時難民營。

聽聞消息的香港市民,帶著食品和飲料來到華山,前後共有幾十萬人次。到了晚上,市民們千方百計地保護這些越境者,很多人趁著夜色躲藏進了市民家裡。

儘管呼籲接納難民的聲音開始擴大,港英政府還是決定,出動車隊將山上的難民送回到深圳河北岸。

清晨,長長的車隊在淚水和哭喊聲中緩緩北上。送行人群中有市民跑到馬路中間,躺在地上,擋住汽車去路,公路兩邊頓時響起此起彼伏的「跳車!」「跳啊!」

據統計,當時每十個香港市民就有一位和這三萬人有著親屬聯繫。

有一半的越境者最後經羅湖橋被送回深圳,而另一半的越境者,通過各種方式留在了社會主義橋頭堡的對岸。

香港還有一片山地,叫做獅子山。

逃到香港的大陸人,來到獅子山的腳下,從山上砍了樹木,為自己搭一座木屋。有了一個住處,然後跑到西環的碼頭去賣苦力,從大陸佬變成了香港仔。

十幾年間,獅子山下形成了一個龐大的外來貧民區。

1973年,電視劇《獅子山下》上映,這部講述香港底層草根掙扎、痛苦、彷徨、逆境求生的電視劇在香港影響了一代又一代港人。

黃霑作詞的電視劇同名主題曲《獅子山下》被傳唱成為了香港城的城歌。

歌曲的演唱者是個原籍廣西的香港人。

62年,羅文踏上了香港的土地。

關於這段經歷,外界只有寥寥幾字的記載:

「1962年,他離開廣州,前往香港發展。來到在香港後,他先後在荔園等地做裁縫、雜工、銀行見習生等。」

這一年,一個寂寂無名的青年人,想要進入香港只有一條方式。

在和沈殿霞的組合解散之後,羅文成為了無線電視臺的籤約歌手,從此事業騰飛。

大陸人真正知道他,是很久之後,我們把手裡的遙控器抬起,換到83版的《射鵰英雄傳》,隨歌聲哼起「依稀往夢似曾見」的時候。

2002年,經過金融危機和非典雙重打擊的香港,經濟陷入了嚴重的低迷,全島士氣低落。

朱鎔基在這個時間點造訪了香港。

11月19日晚,他出席香港特區政府在禮賓府舉行的歡迎晚宴,席間他針對當前的香港局勢發表了半個小時的演講。

這段講話讓當晚很多守在電視機旁邊的香港人眼眶溼潤。

「現在需要有充分的思想準備,準備還有最困難的時期到來,還要進行第二次創業。香港能夠克服這個困難,能夠重振雄風,希望寄託於我們香港的六百萬人民,特別是寄託於我們年輕一代。」

熱淚盈眶是因為這座小島找到了依靠,找到了底氣,也是因為朱鎔基在演講的最後,脫稿朗誦了那段島人皆知的《獅子山下》歌詞。

「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同舟人誓相隨。」

1949年,黃霑隨父母移居民香港

1958年,沈殿霞隨父母移居香港。

1962年,羅文隻身進入香港。

從1954年直至改革開放,逃入香港內地人口有56萬人次,這給香港社會注入了充足的新鮮血液。

內地人和本地香港人一起創造了亞洲經濟神話。

香港和大陸,從來不是一條深圳河,一條中英街能夠分開。

香港和內地,你中有我,我中有你。

朱鎔基的造訪香港,是在他任期的最後100天。

官方是這樣記錄演講的結尾的:

「此時會場上早已響起一片熱烈的掌聲。在走下講臺之際,朱鎔基突然高呼「我愛香港」,會場氣氛再度沸騰,掌聲經久不息。」

相關焦點

  • 獅子山下的「何君堯們」
    為了表達感謝,何生特意發布了一首自己親自演唱的《獅子山下》,獻給支持他的粉絲們。何生在微博中也闡明了挑選這首歌的原因,他稱「希望香港需要重拾獅子山精神,同舟共濟,依法止暴制亂,恢復安寧! 」獅子山精神起源於一九七三年香港電視臺播放的一部劇——《獅子山下》。
  • 獅子山下的「何君堯們」……
    為了表達感謝,何生特意發布了一首自己親自演唱的《獅子山下》,獻給支持他的粉絲們。何生在微博中也闡明了挑選這首歌的原因,他稱「希望香港需要重拾獅子山精神,同舟共濟,依法止暴制亂,恢復安寧!」「獅子山精神」,也被稱作「香港精神」。
  • 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
    1973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系列電視劇《獅子山下》,它講述著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強的勵志故事,因此自播出以來就一直轟動全港。人生中 有歡喜  難免 亦常有淚我哋大家 在獅子山下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獅子山下的貧民區,聚集了不少從大陸來的年輕人。他們窮困潦倒,身無分文,只能住在香港九龍港島一側的寮屋、唐樓、公共房屋裡,通過做苦力維持基本生活。
  • 員工專欄 | 重拾「獅子山下精神」
    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是歡笑多於唏噓....」當《獅子山下》的音樂響起時,我的思緒飄向了獅子山.  獅子山,是橫跨九龍與新界的一座山。我依然記得,第一次邂逅獅子山時帶給我的震撼。那是我剛來香港不久,一次偶然的機會坐巴士經過獅子山隧道,一轉頭看見一頭獅子匍匐在遠處的山頂,威武雄壯,形神兼備。一剎那,我看呆了,內心驚嘆大自然鬼斧神工。
  • 人文天下:獅子山下的香港精神
    同期:《獅子山下》MTV解說:這首幾乎每個香港人都能哼唱的《獅子山下》由樂壇已故歌星羅文創作。1973年,有著「樂壇教父」美稱的羅文,以一曲《獅子山下》唱出千萬港人的心聲,此曲也成為代表「香港精神」的經典佳作。出鏡:新華社報導員 金小菲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
  • 推介:一天一首粵語金曲 羅文《獅子山下》
    《獅子山下》是羅文演唱的一首歌曲,黃沾作詞,顧家輝作曲。羅文(1945年2月12日-2002年10月18日),出生於廣西壯族自治區百色,中國香港歌手、音樂人、演員。1973年香港電臺開始播放《獅子山下》,為電影式的系列電視劇,過二百集,至1994年持續21年,為港島千家萬戶所耳熟能詳。劇中抒寫香港「草根」階層掙扎苦鬥、逆境求強,講述著香港普通市民逆境自強的勵志故事。主題曲《獅子山下》多年來膾炙人口,有「香港市歌」之譽。
  • 歌神羅文:一首《獅子山下》,唱出無限香江情
    一獅子山,是香港的一座山,外型就像是一頭端坐於九龍塘和大圍之間的雄獅,面朝九龍西,在上億年的漫長歲月當中,靜靜俯視著腳下這顆神奇的「東方之珠」。獅子山下的人,歷經風雨挑戰洗禮,在拼搏中永不放棄,不斷創造奇蹟。
  • 香港優秀歌曲如此多,城歌為何是《獅子山下》?
    不過對於老一輩的香港人來說,《獅子山下》可能更能代表他們。電視劇——《獅子山下》1973年香港電視臺開始播放一部單元劇——《獅子山下》, 至1994年,播出跨度達21年。該電視劇有過二百集,用富裕的材料講述的獅子山下的難民們如何掙扎苦鬥、逆境自強的勵志故事,體現了香港苦難中也要掙扎著不放棄的「獅子山精神」。而其中的同名主題曲《獅子山下》,黃霑的作的詞寫出了相遇於獅子山下的難民們一起建造屬於自己的家園時的那份樂觀、團結和無畏無懼,引發了香港人的共鳴,因而火遍香江。
  • 劉德華致敬羅文,翻唱港人飲歌《獅子山下》
    由劉德華監製並領銜主演的電影《熱血合唱團》於今日釋出插曲《獅子山下》的 MV: 《獅子山下》是羅文於 1979 年發行的港樂經典,發行四十多年以來
  • 獅子山下的水餃皇后: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傳奇
    被視為香港「獅子山下」精神註腳的「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去世。2月12日,「灣仔碼頭」母公司通用磨坊香港方面向澎湃新聞記者確認,「灣仔碼頭」創始人臧健和已經逝世,「一切有關臧女士的消息將於不日公布,謝謝關心。」
  • 獅子山下的香港往事
    大清先是1842年割讓香港島,1860年割讓了九龍半島,1898年又租借了獅子山以北的新界地區,租期99年。18年之後的1997年,九龍半島的租借條約就要到期了。英國打算的是:修建一道牆,97之後向中國交還位於獅子山以北的新界地區,然後匿下九龍和香港島。
  • 香港有座獅子山
    獅子山下 人生中有歡喜 難免亦常有淚 我哋大家 在獅子山下相遇上 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 人生不免崎嶇
  • 香港的獅子山精神還在嗎
    2018年《獅子山下》封面《獅子山下》 導演:徐克、許鞍華、方育平、張婉婷、劉國昌等。- 羅文電視劇《獅子山下》主題曲詞:黃霑曲:顧嘉輝人生中有歡喜難免亦常有淚我哋大家在獅子山下相遇上總算是歡笑多於唏噓人生不免崎嶇難以絕無掛慮既是同舟在獅子山下且共濟拋棄區分求共對放開彼此心中矛盾理想一起去追
  • 《逆流大叔》:獅子山下逆流而上,不屈的香港電影
    香港影壇裡的獅子山吳鎮宇飾演的陳龍、潘燦良飾演的黃淑儀、黃德斌飾演的黎家泰和胡子彤飾演的威廉是香港某寬頻公司的四位職員,工作上高不成低不就,生活上各自面對感情的危機:陳龍暗戀鄰居Carol多年,但Carol一直在等待前男友的回來;黃淑儀面對無休止的婆媳之爭家裡一地雞毛,黎家泰工作壓力巨大婚姻發生變故
  • 香港獅子山下美荷樓 見證港人打拼史
    獅子山下的美荷樓位於香港九龍石硤尾邨,1954年建成,是香港碩果僅存的「H」形徙置大廈,因為其擁有的獨特歷史價值,獲評為「香港二級歷史建築」。美荷樓裡的生活正是體現了港人自強不息、同舟共濟、艱苦打拼的「獅子山下」精神,正是憑藉這種精神,香港從一個小漁村成長為國際大都市。圖為現已改造成為青年旅舍的美荷樓新貌。中新社記者 張煒 攝  2013年,美荷樓被改造成青年旅舍。香港青年旅舍協會特意在美荷樓地下和一樓撥出共14個120呎的單位,設立「美荷樓生活館」,面積逾400平方米。
  • 「灣仔碼頭」,獅子山下的奮鬥傳奇
    新華社香港2月12日電 題:「灣仔碼頭」,獅子山下的奮鬥傳奇  新華社記者張晶 戰豔  香港知名品牌「灣仔碼頭」創辦人臧健和日前離世,享年73歲。人稱「臧姑娘」的她上世紀70年代從內地流落香港,為謀生計,她靠推著一輛木頭車在灣仔碼頭擺賣水餃起家,成為獅子山下白手起家的奮鬥傳奇。  她的故事在1995年被香港無線電視臺拍成電視劇《水餃皇后》。12日多家香港媒體在顯著位置刊登了臧健和去世的消息。  2017年6月,記者採訪臧健和時,她住的是200多平方米的「豪宅」,窗外正對著一大片墓地。
  • 獅子山還有這樣的傳說
    獅子山是香港著名山峰,位於九龍和新界之間,為九龍群山之一,因其外表似獅子而得名。其山峰海拔495米,在九龍不少地方都可望到,是香港其中一個著名地標。獅子山為獅子山郊野公園的主要部分,亦為該郊野公園的名稱由來。
  • 從「下一站天后」到「獅子山下」 粵語歌中為何愛提香港地名?
    《下一站天后》「站在大丸前,細心看看我的路,再下個車站,到天后,當然最好」以前聽首歌的時候還不知道天后是個地名,以為只是單純表達兩個女孩想要成為樂壇天后的期望。直到來了香港才知道,原來真有天后這地方,而且每次坐港島線都會聽到報站名:下一站,天后。
  • 今天的香港,獅子山精神已經瀕臨消亡
    香港曾在奮發圖強的獅子山精神激勵下,走上快速發展道路;今天又因獅子山精神的萎靡,而走向亂局。所謂「廢青」,首先是精神上「廢」了,他們自己廢了,還希望拉著整個香港一起沉淪。於是,獅子山精神成為「廢青」、暴徒、激進反對派想極力扳倒的精神圖騰。但只要它還能延續,香港就永遠有希望!
  • 獅子山:亙古不變的「深情回眸」
    在星羅棋布的山丘中,獅子山可謂是最具傳奇色彩的一座,也是最討人喜歡的一座,還是最「專一」的一座——她亙古不變地回頭望著虎丘,至今已持續了上億年,並且還在繼續望下去。獅子山佔地73.6公頃,最高海拔114.5米,山體由花崗巖構成,因形似臥獅得名,又名岞崿山、岞碓山、莋碓山、鶴阜山、皇妹山。說她最具傳奇色彩,理由至少有四個:這裡多奇石怪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