茶席設在哪兒最好?
將品飲的茶席設在自然環境中,和山林融為一體,當是現代茶席的浪漫情懷,是今人設置茶席的最佳選擇。
大自然茶席講究一款物境,即品飲的客觀環境。
在大自然中品茗,即是將飲茶的客觀環境由室內轉到室外,這種轉換與變遷直接關係著茶境的品位。
大自然茶席讓茶人由居室內的茶席環境,轉入極致融入自然生態的調和當中。
大自然茶席包括了建築物、植物、溪山、泉石。。。原來所帶有的動感,都被統合在茶席穩定的秩序中。
大自然茶席充滿敘事能量,並非銳利奇景,而是茶人滿溢生命的氣息,完成大自然茶席創造的驚豔,或只是在茶席上加上一束花草,或是在布滿苔蘚的石塊上「蓋」一座隱士茶席。。。 如是便聚成品位寄居的茶席擺置,藝術經驗撼動著獨具的茶席物境美學。
以天地為茶席
茗舍、茶屋、茶亭、茶寮等等,都是文人隱入大自然茶席常提起的。陸羽在湖州「三葵亭」就是他與茶友的大自然茶席學習地點。當時陸羽與詩僧皎然相互品茗,參禪精進。皎然愛茶品茗吟詩,在他留給後人追懷的詩詞中,強調著品茗與自然的搭配。詩人留下的詩詞都將當時該茶席成為「物境」。
皎然《五言渚山春暮會顧承茗社聯句效小庚體》聯句放詩,說著在茗舍中的茶會、聯詠。茗舍的環境是崔子向所說「溼苔滑行屐,柔草低藉瑟」,十分幽靜;茗舍的性質是陸士修所說「頗容樵與隱,啟問禪兼律」,宜於隱逸。張籍在《和左思元郎中秋居十首》中說「菊地方通屐,茶房不聖階。」 茶室幽潔,自然樸素,藉地而設。
圖作者微信暱稱:人在草木間
唐人在大自然中設茶席,茶人茶客置身於大自然中,首先和自然景色相融相造。「松聲冷浸茶軒碧」、「竹經青苔舍,茶軒白鳥還」。青苔、竹林,加上飛過的白鳥,大自然茶席讓人潛吟相伴。
曾瑞在《村居》中說「量力經營,數間茅屋臨人境。車馬少得安寧。有書堂藥室茶亭,甚齊整。」 書堂、藥室、茶亭三樣都有,山家清事可謂備矣。茶的物境營造著大自然茶席的安寧祥和,才能在平靜田園盡享品茗樂事。
陸樹聲《茶寮記》「園居蔽小寮於嘯軒埤垣之西,中設茶灶,凡瓢汲罌注濯沸之具,鹹庀擇一人稍通茗事者主之,一人佐炊汲,客至則茶煙隱隱起竹外。」 表明舊時茶人會特意經營、選好茶席位置。
茶室境小而景幽
茶室是根據茶的特性而設計的,要使人感受茶的精神與氛圍。茶室境小而景幽,坐於茶室,身心便自然歸於安寧靜寂。茶人進入茶室,受特定環境的影響會更自覺地遵守茶人的言行規矩,也加深了茶道的氣氛。茶室布置得精美文雅,有書、畫、插花等可供欣賞,增添了品茗時的美感,這時茶席不再只是茶席,而是品茶的另番天地了。
屠隆《茶說》中專有一條說「茶寮」:「構一鬥室,相傍書齋。內設茶具,教一童專主茶役,以供長日清談,寒宵兀坐,幽人首務,不可廢者。」 反倒是自然景觀中的植物更能增添好滋味。
物境的房舍,成為大自然茶席的重點是周遭自然植物,竹松最惹人愛。
松竹茶席最合味
選擇什麼植物以入茶境,關係著茶境的文化品位和對茶境文化意蘊的理解導向。古代文人對茶境植物的選擇極其精嚴,宜茶的植物主要有竹、松兩種。
歷代的詩文中對竹下品茗設席的描寫特別多:王維「茶香繞竹叢」;錢起「竹下忘言對紫茶」;宋代陸遊「手摯風爐竹下來」;宋代張耒「篷山點茶竹陰底」;元代馬祖常「竹下茶甌晚步」;明代高啟「竹間風吹煮茗香」。
竹有清香,與茶香相宜。「茶香繞竹叢」、「竹間風吹煮茗香」,竹下烹茶品茗,茶香飄蕩,文人高山亮節無竹令人俗的況味自然湧現。
圖作者微信暱稱:自由人
竹之外,古代文人好於松下煮茶。唐人王建「煮茶傍寒松」;宋人陸遊「頗憶松下釜」;元人倪雲林「兩株松下煮春茶」;明人沈周「細吟滿啜長松下」等,他們選擇松下烹茶品茗,乃受禪茶相通。
松與僧諧音,有著較濃厚的佛教文化背景,於是松下啜茶,體會一種僧境與僧性。蘇軾的「茶筍盡禪味,松杉真法音」,即將茶與禪、松與法音之間的關係做了明確的關聯,對於普遍具有禪悅情懷的文人來說,松下飲茶是魅力的指標。
圖作者微信暱稱:Miss盅盅
茶席上放花合適嗎?
花境既不宜茶,而又宜茶,這是怎麼回事?
花不宜茶是由於花太豔、太麗、太喧、太濃。這與茶的幽、靜、冷、淡、素的特性是不相符的,甚至是相對的。故從一般意義來說,飲茶對花是一種殺風景,是不對的!文人對花宜茶不宜茶有這樣說法:李商隱《雜繤》中將「對花吃茶」、「煮鶴焚琴」等稱為「殺風景」。王安石也認為花不宜茶,主張「金谷看花莫漫煎」;明代田藝蘅《煮泉小品》中說「餘則以為不宜矣」。
然而,有人持反對意見,認為花也宜茶。首先,從審美的角度看,花不僅具有色美、香美、而且還具韻之美,明人曹臣《舌華錄》中說「花令人韻」,韻是一種極具藝術化的氣質之美。
花宜茶,插花入茶席成為現代茶席與大自然機能的結合,以花入茶席增添美的意象。
竹、松、花入茶境,入茶席,有了自然之樂,但若能將茶席位移在自然之境,使自己沐浴在大自然茶席中,更能享受野趣茶味。
圖作者微信暱稱:太平老農
走出戶外泡茶去
攜帶茶箱茶器到戶外,到一片新綠爛漫的時節里舖好茶席,這時可依季節氣候變化來安排不同茶席。事先準備適宜茶器和茶,赴往自然野趣中,並對每回茶席予以命名,正是現代人的體閒新茶趣。
由中國茶道傳承演變出的日本茶道,在茶席表現方面,歷經表千家或裡千家派別有計劃性地推動,茶道活動已具儀軌。細分說明如下:因氣候安排的茶席活動----在季節方面有迎春日到來的「新綠」,立夏的茶席因使用風爐而稱「初風爐」,秋日賞月茶席叫「月見」,適逢賞楓葉之時叫「紅葉狩」,到了晚秋,茶席使用舊茶而稱「名殘」。茶席之名不是表層的形式問題,而是探索茶席融入戶外空間的本質和氣氛,這正是大自然茶席的風情,又成為現代茶茶席所企求的理想境界,就由季節時序進入吧。
季節茶席的創造性激蕩著茶人血肉的同時,也會激發出新的生命層次,那些茶席擺設只限茶器難有生命力,茶人將茶器視為有生命的物品,茶席正是將茶器生命沉潛於深層中的永恆。事實上,無論茶席在室內或在室外,都隱約可見茶人注入其中創造性的觸媒,讓生命在茶席的觸媒中產生許多可能。
圖作者微信暱稱:暖暖 *_*
任何場地都可以辦茶席
茶席首重環境,就是所謂「物境」,亦即茶席的環境必須區分出宜用與不宜用,這是古人早已注意到的。徐渭在《徐文長秘集》中條列出「茶事七式」的情境「宜精舍、宜云林、宜永晝清談、宜寒宵兀坐、宜松月下、宜花鳥間、宜清流白雲、宜綠蘚蒼臺、宜素手汲泉、宜紅妝掃雪、宜船頭吹火、宜竹裡飄煙」。
寒宵、松月、花鳥、清流、白雲、綠蘚、蒼臺,每兩句一詞,徹底顛覆茶物境衰敗的流失,在寒宵的靜與清流的動,在松月與白雲的升決,在綠蘚與蒼臺的二元對立相容,在品茗愉悅邁向表現之途,物境是被善意累積與結合而被期待的,那意味著茶席所要求的機能:在茶人的尋覓後達到一個和諧的氣氛,那就是一種「宜茶」之境。
圖作者微信暱稱:半俗半優雅
中國茶人對於宜茶之境做了解釋,此期宜茶之境多一些,帶出品茗情境的隨緣性。。。由心境、物境、事境、時境、人境提出了「宜茶十三境」。馮可賓《芥茶箋》中說「無事、佳客、幽坐、吟詠、揮翰、徜徉、睡起、宿醒、清供、精舍、會心、賞鑑、文童」等境宜茶。
物境自然優雅釋放的氣氛,在山之巔、水之涯,在遠山,在近水,對茶人而言,達到大自然茶席的極致,必由心中的精神愉悅貫穿,才能在大自然茶席漫步中獲得茶趣。展示茶趣的源本是茶席,而在中國事實茶道中卻很少涉及茶席。關於茶席、時序與自然相貼近的規則記述不多,反而是求諸於野的日本已有相當規制。
圖作者微信暱稱:阿瓏
茶席跟著時序走
如同日本茶道中的「茶事七式」的說法,是走進大自然茶席的導引。「茶事七式」的七種茶事名為:正午、夜咄、朝、曉、飯後、跡見、不時。
「正午茶事」始於中午十一二點的茶事,大約需四個小時,是最正式的茶事,全年均可舉行。
「夜咄茶事」在冬季的傍晚五六點開始舉行,大約需三個小時,其主題是領略長夜寒冬的情趣。
「朝茶事」在夏季的早晨六點左右開始舉行,大約需三小時,主題是領會夏日早晨的清涼。
「曉茶事」一般在二月的凌晨四點左右開始舉行,約需三小時,其主題是領略拂曉時分曙光的情趣。
「茶事七式」由時序季節進入茶的感官之旅,每一式的時序都和大自然奏鳴互映。
繁複的茶席「七式」,其實是以茶器與茶為界面,醞釀藝術氣氛讓人心交流;時序與品茗的自然物境原是中國人獨享的品位。張岱《陶庵夢憶》說「霧凇沆碭,天與雲、與山、與水,上下一白。湖上影子,惟長堤一痕,湖心亭一點,與餘舟一個,舟中人兩三粒而已。」 茶人入夜孤舟,擁爐賞雪,與三二知己溫酒烹茶自是一番風情,令他抒懷不已的天與雲、山與水,不正是大自然供人的好伴侶。山林之趣正是大自然茶席的最高境界。
圖作者微信暱稱:茅小菟
大自然茶席的注意事項
水源,在戶外取水,若有井水或山泉水將為首選。水對茶而言,是精茗蘊香,借水而發,無水不可論茶。
火源,在戶外煮水,帶來炭在郊野煮水,可利用泥爐,或可取廢木燒水,然煙味竄水味易損茶。現代人過野趣生活,露營的配套煮水器,可移動而方便地使用,煮水最應體味陸羽所說的水要嫩,不宜老。明人張源《茶敘》做了註腳「湯有三大辨十五辨。一日形辨,二日聲辨,三日氣辨。形為內辨,聲為外辨,氣為捷辨。如蝦眼、蟹眼、魚眼、連珠皆為萌湯,直至湧沸如騰波鼓浪,水氣全消,方是純熟;如初聲、轉聲、振聲、驟聲、皆為萌湯,直至無聲。方是純熟;如氣浮一縷、二縷、三四縷,及縷亂不分,氤氳亂繞,皆是萌湯,直至氣直衝貴,方是純熟。」
圖作者微信暱稱:咪咪、
大自然茶席首重攜帶茶器的方便與安全,另就水源與火源的準備都要做好規劃。
用蓋杯品茗,最得真味。蓋杯一式三件,蓋杯泡法四步驟:溫杯、置茶、注水、浸泡、注茶。
蓋杯的置茶會因不同的茶類而做調整,是必須注意的地方。用蓋杯有利攜帶,可放入鋪棉包壺巾內,以防碰撞。另品茗杯宜小,薄胎瓷杯掛香高,在野外與自然山林清新空氣中更傳真味。(文/池宗憲《茶席.曼徒羅》)
————————————
訂閱茶百科微信公眾平臺:茶百科 或 quanzicha
○茶百科:茶類第一自媒體。專業茶知識分享平臺。你的私人選茶顧問。
○關注茶百科團隊人員微信 376309358 隨時聯繫
讓我們一起愛茶,愛上一種生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