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眾所周知,戲是要有人看的。看的人越多這個戲就越有發展,越興盛。京劇也同樣是這個道理,觀眾多,愛好者多,說明京劇處在興盛時期;觀眾少、愛好者少就說明京劇處在衰退的時期。因此,城市的人口狀況和京劇有著直接的關係。北京人口的消長及結構變化與京劇的關係北京人口的消長及結構變化,從京劇在北京興起之日便影響著京劇的發展和興衰。
滿清人關建立清王朝政權後,北京因明末清初的戰亂等原因,人口大幅度下降,由於清政府將包括八旗兵丁戶口在內的東來軍事移民安置於北京內城、城屬及各州縣,從而彌補了北京地區的人口損失,使北京地區人口有了回升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對當時只有觀劇的一種娛樂形式來講,無不是好現象。人口增長,看戲的觀眾的比例就會增大,「全員觀眾」的情況使人口增加,觀眾就增加。但是人口來自北方,民族有所變化,滿族也帶來了自己民族的文藝形式像跳薩滿、單鼓詞等,由於人口接觸,它與漢族的戲曲、民歌在逐漸地融合,使流布於北方的弋腔,演變成滿漢都喜愛的京腔,而崑腔卻慢慢退出了北京舞臺。京腔在北京得到了喜愛,也為今後的「全員」京劇觀眾打下了基礎。
京師人口(包括八旗人口及漢人)在乾隆時期,更主要是在光緒變法之後,漢人移居京師者逐漸增加,聚居外城的漢官、漢民及商人,以及居住城屬之漢人等增加很多。根據有關資料推算,清初約23萬人,乾隆四十六年約計33萬人,加上清初的旗兵32萬發展到乾隆時期的54萬人,(城屬9萬)據此,北京人口在清初約55萬人,乾隆四十六年約87萬(實在京城者為41萬人)。大批漢人移居京師,伲進了京劇形成和發展。
軍事移民大量遷人北京內城、城市郊區和州縣,成為本地區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影響著北京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變化。在滿、蒙古、朝鮮、俄羅斯等兄弟民族進入北京後,改變了原來北京人口的民族結構,這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到乾隆時期後,這種人口的構成使南音不諧北耳。
清代,北京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內城因清初的軍事移民大量遷人,使內城是滿洲貴族及八旗禁旅的大本營,集中了幾十萬人口,形成了人口分布最密集的中心。外城便成了移居京師和原留下的漢人集中之地。外城京師漢官、漢民、商人集中聚居。乾隆四十六年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在7500人左右,前門一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在2萬人以上。這樣的人口密度促使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正是劇場建立的好地方。前門商業街在這裡形成,京劇演出場所像廣和樓、中和、三慶等一批戲院在這裡落成,劇場的集中使每平方公裡2萬人中的觀眾比例大大增加,這對京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加上清代有內城不得設戲園的禁令,戲園就在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也是漢人集聚的地區建立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 徽班進京也只能在外城這塊寶地紮下了根。
徽班帶來了西皮、二黃徽漢兩調,為了生存它又和京腔融在一起,形成了京劇,這是同滿漢文化的溶合,及漢人移居京師後北京人口的增長,產生了大批觀眾及北京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有廣大京劇觀眾的大都市分不開的。
北京在1949年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城市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城市範圍的不斷擴大,人口規模也相應增長,成為國內人口數量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49 年初,北京人口156萬,1949年6月隨著長辛店等五個地區劃歸北京,常住人口增加到203.1萬人。全市非農業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由1949 年的176萬增加為1982年的533.8萬人。到1984年,非農業人口又增長為558萬人。
由於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40多年來全市非農業常住人口的起伏變動相差懸殊,這一切對京劇觀眾的人數和觀眾群也帶來了影響。按照人口浮動,京劇觀眾應成正比增多的京劇發展中的設想,在建國後至今觀眾應成倍增多,但是建國後特別是六十年代後人口上增而觀眾下降了。
八十年代後京劇觀眾直線下降,有城市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原因,也有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城市人口的遷人、遷出,在市級、省級、國際上時常有著這種變化。京劇也正是在人口的變化中形成了擁有廣大觀眾群的劇種。明末,由於滿清的入關,明漢人官宦、富商大批南逃,投靠南明政權,一唱三嘆的崑曲也順勢南下江南了。清政府人關後。
清初的徽班戲的進京,秦腔魏長生的大紅大紫,使這些具有北方特點的並有中原音韻的戲曲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大受歡迎,因而使京劇形成在北京,並擁有了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黎民的廣大觀眾群體。也可以將,隨著人口結構民族成分的變化而使京劇產生並有了觀眾。這些觀眾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增長,也是因北京人口的持續遷移增長而形成的。北平市(北京)自民國元年(1912)到三十六年(1947) 人口年增長率平均為12.2%,但是其人口自然增長率卻常常呈負值,即人口增長靠的就是遷移人口的人京,這些遷人京的人口是否是京劇的觀眾,對遷入人口來源是非常主要的。如果遷入多來自中原音韻範圍的地區,京劇觀眾就能得以發展,如果多來自吳語,粵語地區,就不利於京劇觀眾的發展。
參考資料《京劇現狀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