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傳統文化,京劇現狀研究,京劇觀眾與京都人口

2020-12-13 周苡美妝

本文乃作者小章講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

眾所周知,戲是要有人看的。看的人越多這個戲就越有發展,越興盛。京劇也同樣是這個道理,觀眾多,愛好者多,說明京劇處在興盛時期;觀眾少、愛好者少就說明京劇處在衰退的時期。因此,城市的人口狀況和京劇有著直接的關係。北京人口的消長及結構變化與京劇的關係北京人口的消長及結構變化,從京劇在北京興起之日便影響著京劇的發展和興衰。

京劇

滿清人關建立清王朝政權後,北京因明末清初的戰亂等原因,人口大幅度下降,由於清政府將包括八旗兵丁戶口在內的東來軍事移民安置於北京內城、城屬及各州縣,從而彌補了北京地區的人口損失,使北京地區人口有了回升的增長。

人口的增長對當時只有觀劇的一種娛樂形式來講,無不是好現象。人口增長,看戲的觀眾的比例就會增大,「全員觀眾」的情況使人口增加,觀眾就增加。但是人口來自北方,民族有所變化,滿族也帶來了自己民族的文藝形式像跳薩滿、單鼓詞等,由於人口接觸,它與漢族的戲曲、民歌在逐漸地融合,使流布於北方的弋腔,演變成滿漢都喜愛的京腔,而崑腔卻慢慢退出了北京舞臺。京腔在北京得到了喜愛,也為今後的「全員」京劇觀眾打下了基礎。

漢族的戲曲

京師人口(包括八旗人口及漢人)在乾隆時期,更主要是在光緒變法之後,漢人移居京師者逐漸增加,聚居外城的漢官、漢民及商人,以及居住城屬之漢人等增加很多。根據有關資料推算,清初約23萬人,乾隆四十六年約計33萬人,加上清初的旗兵32萬發展到乾隆時期的54萬人,(城屬9萬)據此,北京人口在清初約55萬人,乾隆四十六年約87萬(實在京城者為41萬人)。大批漢人移居京師,伲進了京劇形成和發展。

軍事移民大量遷人北京內城、城市郊區和州縣,成為本地區人口的重要組成部分。這影響著北京人口發展的歷史進程和變化。在滿、蒙古、朝鮮、俄羅斯等兄弟民族進入北京後,改變了原來北京人口的民族結構,這促進了民族的融合和文化的交流。到乾隆時期後,這種人口的構成使南音不諧北耳。

蒙古曲藝

清代,北京是政治、文化、經濟的中心。內城因清初的軍事移民大量遷人,使內城是滿洲貴族及八旗禁旅的大本營,集中了幾十萬人口,形成了人口分布最密集的中心。外城便成了移居京師和原留下的漢人集中之地。外城京師漢官、漢民、商人集中聚居。乾隆四十六年平均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在7500人左右,前門一帶人口密度每平方公裡在2萬人以上。這樣的人口密度促使了經濟文化的發展,也正是劇場建立的好地方。前門商業街在這裡形成,京劇演出場所像廣和樓、中和、三慶等一批戲院在這裡落成,劇場的集中使每平方公裡2萬人中的觀眾比例大大增加,這對京劇的發展作出了貢獻。加上清代有內城不得設戲園的禁令,戲園就在人口密度最高地區,也是漢人集聚的地區建立了。乾隆五十五年(1790) 徽班進京也只能在外城這塊寶地紮下了根。

戲園

徽班帶來了西皮、二黃徽漢兩調,為了生存它又和京腔融在一起,形成了京劇,這是同滿漢文化的溶合,及漢人移居京師後北京人口的增長,產生了大批觀眾及北京在全國是首屈一指的有廣大京劇觀眾的大都市分不開的。

北京在1949年後,作為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城市的性質和功能發生了深刻變化。隨著城市範圍的不斷擴大,人口規模也相應增長,成為國內人口數量僅次於上海的第二大城市。1949 年初,北京人口156萬,1949年6月隨著長辛店等五個地區劃歸北京,常住人口增加到203.1萬人。全市非農業常住人口增長最快,由1949 年的176萬增加為1982年的533.8萬人。到1984年,非農業人口又增長為558萬人。

滿漢文化

由於受政治、經濟、社會等因素的影響,40多年來全市非農業常住人口的起伏變動相差懸殊,這一切對京劇觀眾的人數和觀眾群也帶來了影響。按照人口浮動,京劇觀眾應成正比增多的京劇發展中的設想,在建國後至今觀眾應成倍增多,但是建國後特別是六十年代後人口上增而觀眾下降了。

八十年代後京劇觀眾直線下降,有城市環境及人文環境的原因,也有歷史。上人口遷移的原因。城市人口的遷人、遷出,在市級、省級、國際上時常有著這種變化。京劇也正是在人口的變化中形成了擁有廣大觀眾群的劇種。明末,由於滿清的入關,明漢人官宦、富商大批南逃,投靠南明政權,一唱三嘆的崑曲也順勢南下江南了。清政府人關後。

清初的徽班戲

清初的徽班戲的進京,秦腔魏長生的大紅大紫,使這些具有北方特點的並有中原音韻的戲曲在人口結構的改變中大受歡迎,因而使京劇形成在北京,並擁有了上至統治者下至百姓黎民的廣大觀眾群體。也可以將,隨著人口結構民族成分的變化而使京劇產生並有了觀眾。這些觀眾在歷史長河中的不斷增長,也是因北京人口的持續遷移增長而形成的。北平市(北京)自民國元年(1912)到三十六年(1947) 人口年增長率平均為12.2%,但是其人口自然增長率卻常常呈負值,即人口增長靠的就是遷移人口的人京,這些遷人京的人口是否是京劇的觀眾,對遷入人口來源是非常主要的。如果遷入多來自中原音韻範圍的地區,京劇觀眾就能得以發展,如果多來自吳語,粵語地區,就不利於京劇觀眾的發展。

參考資料《京劇現狀研究》

相關焦點

  • 中國京劇唱響獅城 新加坡觀眾大飽耳福
    ,近年來在一些專業人士和京劇愛好者的推動下,京劇頻頻走出國門,到世界各地展演,頗受不同文化背景的當地人的喜愛和歡迎,所到之處也掀起了一股股的京劇熱。近日,在新加坡華樂團音樂總監葉聰和新加坡當地京劇名家、老旦演員田平聯合策劃下,與天津青年京劇團合作,在新加坡華樂團上演了兩場京劇大戲「京劇精萃」。  演出特邀天津市青年京劇團兩度梅花獎得主著名花臉演員孟廣祿、青衣梅花獎得主天津職業藝術學院副院長張豔玲和國家一級老生演員武廣江加盟,給新加坡觀眾帶來了兩晚別具特色的京劇演出。
  • 中國傳統戲曲文化,京劇藝術,京劇宗師的四大名旦
    本文乃作者朱軒說文化原創,未經允許請勿轉載,圖片來源於網絡,如侵權請聯繫刪除,謝謝荀慧生、尚小雲與梅蘭芳、程硯秋是我國家喻戶曉的京劇四大名旦。當然,作為大藝術家,荀、尚二位先生不但是繼承傳統藝術的典範,更是改革創新的榜樣。荀先生就曾三學《貴妃醉酒》,四學《玉堂春》。
  • 《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中國服裝史》在京首發
    11月27日,「華夏衣冠:李薇《京劇服飾製作技藝研究》與賈璽增《中國服裝史》首發式暨明代禮服和首飾展示活動」在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成功舉行。該活動由清華大學美術學院染織服裝藝術設計系與東華大學出版社聯合主辦。
  • 京劇《白蛇傳》驚豔「歐洲文化之都」捷克皮爾森
    原標題:京劇《白蛇傳》驚豔「歐洲文化之都」捷克皮爾森白娘子和小青國際在線消息(記者 湯黎):「今日中國」藝術周7月2-5日在捷克西部城市皮爾森舉行,其主體活動之一,由天津京劇院重新編排的中國傳統京劇《白蛇傳》成功演出,打動了在場的觀眾。
  • 青年京劇演員藍天:「京劇和年輕觀眾並沒有距離」
    而《上天台·打金磚》則是對於一名京劇老生唱功與做功的雙重考驗。這齣劇目由號稱「李神仙」的京劇名家李少春之父李桂春改編創作,在業內被認為是檢驗京劇老生唱做功力的試金石。藍天的這齣劇目跟著當今老生名家于魁智學習,按照李少春先生的路子演出。在當天的演出中,其唱腔和摔跌的技巧贏得了觀眾極其熱烈的叫好。
  • 京劇關(肅霜)派藝術研究研討會在滬舉行
    近日,「京劇關(肅霜)派藝術研究研討會」在上海戲劇學院舉辦,這是首個由高校主辦,以關肅霜表演風格為主題的正式學術活動,標誌著對這位已故著名京劇大師的研究進入新階段。
  • "伶人三部曲"亮相大劇院 臺灣新編京劇瞄準年輕觀眾
    《百年戲樓》等三部先鋒京劇將給申城觀眾帶來別樣感受  東方網4月12日消息:據《新聞晨報》報導,「現在真正懂戲的已經八九十歲了,而我們的觀眾絕不僅僅是他們,而是更廣泛的藝文人口。」來自寶島臺灣的國光劇團,將從今晚起在上海大劇院,陸續為觀眾帶來系列新編京劇「伶人三部曲」——《孟小冬》、《水袖與胭脂》、《百年戲樓》。在傳統戲曲生態同樣被擠壓的臺灣,國光走出了一條「先鋒」的新路——劇目更強調文學性,形式上覆蓋年輕觀眾的審美,逐漸培育出了一大批「既看『雲門』、賴聲川和李國修,又看京劇的觀眾」。劇團藝術總監王安祈如是說。
  • 小成本京劇電影憑什麼贏得年輕觀眾?
    3D全景聲京劇電影《曹操與楊修》正在影院熱映。自8月30日上映以來,影片在以年輕觀眾打分為主的豆瓣網上連續三周獲得了8.7的高評分,超過了同一時期所有其他中外影片。這樣的成績足以證明:只要求精求新,高完成度的小成本京劇電影也能贏得年輕觀眾的認可和喜愛。
  • 西班牙研究團隊用計算方法分析京劇音樂
    5月18日電 (記者 鄒瑞玥)西班牙巴塞羅納龐培法布拉大學的Comp Music音樂技術研究團隊,五年來針對世界五種文化的傳統音樂,研發音樂分析和處理的計算工具,把感受性的音樂轉成可以數據精確量化的科學,其中就包括以京劇音樂為樣本的中國音樂。
  •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湖廣完美呈現會館文化 京劇崑曲堂會唱響北京金秋   在北京,會館文化是傳統文化的一種集中體現,而會館卻又主要集中在北京的宣武區,比如:湖廣會館、安徽會館、瀏陽會館、中山會館、湖南會館、陽平會館、南海會館等。其中湖廣會館是它們中極具代表性的會館。
  • 影視傳承京劇文化圈粉年輕人
    【見仁見智】一直以來,博大精深的中華傳統文化都是各大影視作品的創作寶庫和靈感。近日,一部聚焦京劇藝術、講述梨園傳奇的劇集《鬢邊不是海棠紅》熱播,成為當下影視作品傳承京劇文化的有益探索。有網友評論道,「只以為流行歌曲好聽,殊不知京劇戲曲原來這麼讓人上頭。
  • 傳承國粹、弘揚文化,京劇電影《大鬧天宮》石破天驚
    舞臺表演結合電影技術,綻放京劇藝術之美《大鬧天宮》取材於膾炙人口的經典名著《西遊記》,孫悟空的形象也已經家喻戶曉,如何在繼承傳統京劇文化的基礎上對這一劇目進行創新,以滿足觀眾在大銀幕觀看的需求,成為了橫亙在主創面前的首個難題,「《大鬧天宮》劇組在成立伊始便定下了先有舞臺版,再有電影版的大方向」,程籙在導演闡述中談到。
  • 中國京劇人物畫家李文培三國志人物畫展舉行
    中國京劇人物畫家李文培三國志人物畫展舉行 11日在東京開展,富有中國民族特色的京劇人物造型吸引了日本各界文化人士的目光。  原在中國京劇團從事舞美工作的李文培多年來對京劇三國人物畫創作情有獨鍾。在歷史長河中,三國時期只有96年,但各色風雲人物卻在這期間大量湧現,而國粹京劇又將這些精彩的歷史瞬間濃縮在舞臺上。這就是李文培喜歡畫京劇三國人物的原因。「我喜歡這些戲和人物,每當夜深人靜時,這些人物便浮現在眼前。為了捕捉這些瞬間即逝的靈感,我於是奮筆疾書」,李文培說。
  • 淺談:歌舞伎與京劇比較研究
    進入20世紀,歌舞伎在繼承傳統的基礎上也不斷進行創新,吸收先進文化要素,表現出與時俱進的活力。比如,把歷史劇、音樂劇和西洋的作曲技術融合在一起,還吸收了中國京劇藝術來進行創作。京劇是形成於北京的戲曲,也是流行於全國的重要劇種之一,迄今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 新加坡平社向中國國家京劇院捐贈梅蘭芳等京劇名家書畫作品
    新華社北京7月2日電(記者周瑋)新加坡平社2日向中國國家京劇院捐贈了梅蘭芳等京劇名家的書畫作品。文化部部長雒樹剛為捐贈者頒發了《捐贈證書》。據悉,新加坡平社成立於1940年,作為新加坡從事研究傳播京劇的藝術團體,多年來在海外為弘揚京劇藝術、傳承中國傳統文化精髓做出了積極貢獻。
  • 兩國戲迷唱皮黃 京劇《長坂坡》唱熱日本長坂町
    1月15日,兩場中國傳統京劇《長坂坡》、《漢津口》分別於下午和夜晚在這裡演出。   位於日本西部的北杜市由日本山梨縣的長坂町、高根町、須玉町等7個町村合併而成。為慶祝町村的合併,在原長坂町町長小澤澄夫的倡議下,請來了在日學習的來自中國京劇院的趙永偉等京劇演員與日本的京劇票友們聯袂演出京劇。
  • 京劇電影《大鬧天宮》在福建福州首映
    作為京劇武戲代表作之一,《大鬧天宮》倍受全國京劇界和戲迷觀眾的期待。影片邀請包括多名武戲泰鬥在內的全國京劇專家全程把脈指導,協調全國11個院團武戲精英、全國優秀拍攝製作團隊,藉助新時代新技術條件下的電影藝術表現手法,放大京劇武戲的高難度技巧,加強視覺衝擊,盡展京劇武戲之美。
  • 劇團傳五代京劇唱百年 臨朐有個百年京劇村
    像劉香芹這樣的京戲迷在楊家莊比比皆是,楊家莊擁有人口1100餘人,僅參加村裡京劇團的村民就有60多位,村中會唱戲的更是多達300人,上到耄耋老人,下到幼童青年,人人都愛哼唱幾句唱詞。楊家莊的京劇團祖輩傳父輩,父輩傳子輩,子輩傳鄰裡,熱愛京劇,痴迷京劇的人越來越多。清代成立的「楊家莊京劇戲班」  楊家莊唱京劇由來已久。
  • 「梨園芳華—煙臺京劇藝術展暨京劇雅集」在京啟幕
    中國山東網-感知山東8月8日訊 (記者 盧偉霞 通訊員 郝曉丹) 8月7日,「梨園芳華—煙臺京劇藝術展暨京劇雅集」在北京恭王府博物館啟幕。活動由煙臺市委宣傳部、煙臺市文化和旅遊局主辦,煙臺美術博物館、煙臺市京劇院、煙臺大劇院承辦,旨在深入踐行習近平總書記關於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化建設的重要思想,弘揚優秀傳統文化,促進城市間的文化藝術交流,向新中國成立70周年獻禮。
  • (中國故事)在百老匯唱響京劇藝術
    新華社紐約4月2日電(新華社記者李大玖)齊淑芳是京劇《智取威虎山》中小常寶的扮演者,她在《只盼那深山出太陽》唱段中亮麗的嗓音曾響徹中國大江南北。20世紀80年代末,她轉戰美國,並許下宏願:一定要將京劇唱響百老匯大舞臺!  今天,齊淑芳被美國人視為京劇的標誌性人物,不僅實現了在百老匯演出的宏願,而且獲得了美國國家藝術基金會文化遺產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