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的中超聯賽已經結束了,足協杯還在進行中,四支中超球隊也還在徵戰亞冠中。回顧中國足球過去十幾二十年,從球員能力為標準來做個比較的話,2008國青那一代球員是近十幾年來水平最高的一批了,從他們之後,中國球員的能力和素質就呈直線下滑的趨勢了。
以郜林、黃博文和馮瀟霆等人為代表的那批球員,是近十幾年來水平最高的一批球員,甚至如今他們仍然是各家中超俱樂部的絕對主力!然而悲哀的是,他們的後輩球員們的能力水平是呈直線下降的趨勢,如今中國男足國家隊各年齡段國字號球隊,在亞洲已經處於三流甚至四流水平了,甚至連東南亞小國都踢不過了。
究其原因,很複雜,主要是90年代末期和本世紀初頭十年的中國足球黑暗時代的後遺症,一系列因素導致中國足球的球員培養斷代了,甚至是畸形發展了!雖然過去的十年中國足球進入了金元時代,但資本是逐利的,資本投資中超職業聯賽是為了得到回報,資本並沒有義務去投資青訓!投資和培養青訓是足協的事兒,這麼多年來足協從中超聯賽裡收了不知多少億的調節費等費用,青訓是應該用這些錢來投資的,這也是足協的責任和義務,但看樣子足協做的並不太突出。
有點扯遠了,言歸正傳!我還是那個觀點,在市場化的職業聯賽的框架內,球員的能力和他的薪水是沒有任何關係的!不要在那上升到什麼「球踢得那麼差、水平那麼低、不配拿百萬千萬年薪」高度,這是非常明顯的道德綁架!過去十年大量熱錢湧入中超聯賽,這些錢除了購買外援和聘請高水平外教之外,還能往哪裡投資?
當然是給國內球員加薪啊!你不給俱樂部的球員加薪,那麼你的球員就會被其他俱樂部給挖走!也就是說,國內球員百萬千萬年薪,是中超職業聯賽的市場供需關係決定的,而不是球員能力水平高低決定的!所以說,請不要在情緒化的說什麼「球踢得那麼差、水平那麼低、不配拿百萬千萬年薪」這種幼稚的外行話了!也就是說,即使國內球員的水平再臭再爛,但只要仍然有那麼多的熱錢投資中超聯賽,那他們就理所應當的拿百萬千萬高薪!
所以,足協從去年開始實行的「限薪令」,實際上是違背中超職業聯賽市場發展的客觀規律的,再加上強制要求中超中甲俱樂部名稱「中性化」等做法,實際上可以看出,足協是打算把資本從國內足球職業聯賽中驅逐出去,未來的所謂的「市場化的職業聯賽」大概率將會是名不副實或名存實亡,屆時中國足球可能會恢復到幾十年前體工大隊的模式。
這樣的中國足球的未來,是你想希望看到的樣子嗎?歡迎留言探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