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闖蕩,我們身上的烙印都是溫嶺;而在溫嶺,我們的來源大多與村莊有關。村莊裡,往往埋藏著我們最為厚重的記憶,凝結著最為濃鬱的情緒。
2018年8月11日起,「溫嶺日報」微信公眾號推送《百村行》系列報導,以最簡單的筆觸,寫最深情之故鄉。
大溪鎮桃夏村
2018年8月18日,
原下郎橋村與桃夏河頭村合併,
桃夏村揭牌成立。
桃夏名字源於「十裡桃夏」,
桃溪從原兩村穿過。
合併後的桃夏村共有535戶,1675人,
其中黨員72人,村民代表74人。
桃夏村面臨方山景區,
背靠獅子山(獅峰),風光優美。
近年,
曾榮獲台州市文明村、浙江省垃圾分類示範村等榮譽。
獅峰下的桃夏村。
桃夏地下水庫造得好
上世紀六十年代,《浙江日報》曾兩次報導過溫嶺地下水庫建設情況,其中一篇是1965年6月30日刊發的《溫嶺桃夏地下水庫造得好》,內容是說溫嶺縣新建公社下郎橋、毛竹下、坎頭三個大隊,充分利用地下水源,於一九六四年一月上旬,花了二十五天時間,在桃夏畈造起了一個地下水庫,使六百多畝水田基本上實現旱澇保收。
這三個大隊,坐落在獅子山、吞山和方山的山腳,山坳中間流過一條山溪(即桃溪)。
報導稱,完成後實踐證明,地下水庫有五大好處:不損失土地。如果要建一個和地下水庫相等灌溉能力的水庫,至少要損失土地二十多畝,而建地下水庫沒有損失一分地;技術簡單,施工簡便,管理容易;花工少,投資少。如果建一個和地下水庫同樣灌溉能力的水庫,據初步估計需要資金十多萬元,花七八萬工,水泥十多噸,木材十多方,啟閉機一臺等,而建地下水庫只花一萬三千一百零四工,石板七十二丈,石方三百四十五方,木材一點四方,資金五千多元;遇到颱風、暴雨,都不會發生危險;改造了濫水田和「菜籃田」,防澇防旱,變低產為高產。
7月29日,記者走進桃夏村,村裡有座橫跨桃溪的獅峰橋,獅峰橋上,近年新建了一條長廊,村民可以坐在廊橋下休閒,橋邊溪東,則建有生態洗衣坊(在原桃夏河頭村則有桃夏洗衣坊)。
獅峰橋。
桃夏村生態洗衣坊。
在獅峰橋東的下廊橋社區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當記者向村民詢問起地下水庫有關情況時,趙加方、張寶利等村民熱情介紹有關情況。趙加方回憶說,築地下水庫時,他還在桃夏小學讀書。那時候,桃夏小學建在毛竹下的關廟,位置在登雲橋附近,當時,桃夏小學是新建公社的中心校,這關廟在登雲橋附近,現在這座關廟已被拆除,遷到鮑殿路廊那兒,在現毛竹下工業區內。
居家養老服務照料中心。
他告訴記者,地下水庫是新建公社鄭兆翔當公社書記時修築的,他還為「新建桃夏地下水庫」題了字,立了碑(後來記者根據線索,去方山村毛竹下農村公變004邊上的蓄水池,看到了這塊碑,是刻在弧形的水泥碑上的)。
方山村毛竹下新建桃夏地下水庫水池。
趙加方回憶說,地下水庫的水冬暖夏涼。1966年旱天時,他曾經從涵洞裡鑽過去,「地下水庫有出氣洞3個、流水洞3個,鑽過去時,頭低下來,彎腰從洞裡鑽過。」「旱天的時候,抽水機打水,歇下來一會兒,水又生出來了。可以抽個把鐘頭的水。」「長嶼買來的石板,很厚,沒人要,放在地下水庫。」「鮑殿路廊那邊的廟後邊還有一口取水井。」
桃夏村三大姓:張、趙、謝
原下郎橋的三個主要姓氏是張、趙、謝。村民告訴記者,以桃溪為界,桃溪東是下郎橋自然村,主要姓氏為張,桃溪西是吞山自然村,主要姓氏為趙,是冠山趙氏分支。下郎橋在獅峰的腳下,吞山在龍山的腳下。吞山本來應當寫為坍山(後來記者查閱了《冠城趙氏宗譜》吞山支房房譜,發現其中有地名,寫為坍山壟)。
過去有一個傳說,說原來有一條龍,困在龍山上,山下有戶人家,要建三透九明堂,拔桁的時候,榔頭敲起來,把這條龍震醒了,它離開時,把山搞坍了,留下了一個坍龍窟,又叫吞龍窟。
桃夏河頭休憩的老人。
下郎橋張氏,是黃巖土嶼張氏的分支,《臺黃土嶼張氏宗譜》中有清王詠霓《鼓山張氏重修族譜序》稱:「同邑鼓山張氏,先世自閩徙永嘉之張溪,宋宣和間有諱渚公者,始遷土嶼……」據宗譜記載,土嶼張氏是廣東曲江張氏(唐詩人張九齡一族)後裔,祖宗是從福建遷到永嘉張溪,再遷到黃巖土嶼的,三世祖石窗公生十子,故後裔按福一至福十分為十房,下郎橋和溫嶺的澤國五裡涇、雙桂橋等地張氏都是福一公後裔。在溫嶺的土嶼張氏後裔還散居在小溪村、橫後村、佛隴村、良山村、裡宅村、花金村、蔣山村、上新建村、念母洋村(此處按原村名)等地。目前,下郎橋張氏有300多人,輩分最大的是寶字輩,最小的是煥字輩。
桃夏河頭謝氏是桃溪謝氏六房,輩行用字有「溫本廷初振興必然邦國之光以承其美文業懋昭家聲繼敘時逢亨嘉昌言遂志貴受朝錫」。目前,桃夏河頭謝氏輩分最大的是業字輩,最小的是繼字輩。
桃夏村村部。
靈山仙令阮萃恩:
買鄰近接謝方石
據《澤國阮氏宗譜》載,溫嶺歷史名人阮季良(後裔有臺灣電影明星阮經天)的父親阮萃恩,其墓地就在下郎橋橫山。
《澤國鎮志》載:阮萃恩(1838-1902)字賢傑,號曉雲,又號澡雲。敬熙三子。清同治九年(1870)和光緒四年(1878)與戚祖姚等先後邀集台州詩人大開萸宴,登高賦詩。光緒間(1875-1908),例授廣東靈山縣知縣加同知銜,處理積案有政聲,臨別鄉耆贈銅鼓1隻(現藏溫州市博物館)。
阮萃恩去世後,進士楊晨、王詠霓分別撰輓聯「合浦珠還十年處膏猶不潤,丹崖仙逝一朝乞藥竟無功」「齒德俱尊猶執謙恭敦族誼,形神雖逝尚留清白著鄉評」。
阮萃恩墓看來是請湘江石庵周勳精心卜穴挑選的吉壤,阮氏宗譜中記載周勳寫的《資政大夫阮澡雲公墓銘》:龍樓風闕,南崧之巔。九星聚講,護衛蟬聯。獅象對峙,仰面嘯天。頷下落脈,宛似流涎。部瀆過峽,迎送完全。橫空雙馬,錦幛遙牽。蜂腰鶴膝,藕節迭連。太陽覆釜,體勢肥圓。重重包裹,如僧坐禪。星峰南極,丁方輔肩。天皇唐嶺,亥字護田。玉幾玉印,排列目前。文筆貴人,獻秀爭先。結成兆域,暈土天然。更呈五色,若潤若鮮。金魚蟹眼,助穴清妍。堂前曲水,如弓上弦。羅星疊疊,水口收焉。福人福地,具有良緣。阮公葬此,垂裕萬年。
阮萃恩去世後,下葬時有千人送葬,規模宏大,可謂風光一時。不過,據桃夏村老村民回憶,在土匪橫行的亂世,阮墓曾被盜過,聽墓附近的村民說,土匪盜墓時持槍站崗,防止有人去報信。
阮萃恩墓原築有守墓的墳庵,其對聯,據記載抄錄數副於下:買鄰近接謝方石,開徑還尋陶綴耕(邱宗善撰)。去方石祭酒家不遠,比丹崖抱樸樓如何(曹溪山人撰)。登山臨水懷先哲,種樹栽花護遠庵(黃巖毛宗澄撰)。陶山謝石棲仙令,朗月清風感故人(趙雲崧撰)。
(感謝趙氏、張氏村民提供相關宗譜)
- End -
文圖丨溫嶺日報全媒體記者 黃曉慧
編輯丨陳涵婷 審核丨王妙德 校對丨季虹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