靠谷歌翻譯和維基百科,美國人為何弄不懂「中國夢」

2020-12-18 上觀

席勒明白,這並不是他擅長的話題。他是美國人,他不識漢字,他不研究政治,但他要講講「中國夢」。

 

席勒的正牌身份是耶魯大學教授,2013年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在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主辦的中國發展高層論壇上,這位經濟學家來了一次大膽跨界,作了一個題為《中國夢與美國夢》的簡短發言。他說得明白,這不是學術報告,更沒有結論,與其說解答問題,不如說提出困惑。

 

2012年11月29日,在國家博物館參觀《復興之路》展覽時,習近平同志向世界宣示「中國夢」——「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就是中華民族近代以來最偉大的夢想。」自那時起,這個激蕩人心的詞彙在華夏大地升騰,成為各界反覆提及的高頻詞。

 

中國夢何以瞬時成為流行詞

 

席勒的第一個疑問:中國夢為什麼能迅速激起海內外中華兒女的共鳴?他的參照對象是美國夢。他說,「美國夢」一詞於1931年提出,直到20年後,20世紀下半葉才逐步流行起來。席勒展示了美國報紙引用「美國夢」的詞頻統計,1950年以前,這個數據幾乎為零。

 

實現民族復興的夢想,凝聚了中國人的夙願,一經「中國夢」提煉,就如一顆火星,霎時點燃中國人家國情懷的火把。席勒用維基百科和谷歌搜索做的簡單研究,已經隱藏了解答中國夢何以迅速傳播的線索。席勒發現,最早使用「中國夢」一詞的是南宋詩人、畫家鄭思肖,他有詩云:「一心中國夢,萬古下泉詩。」

 

可惜,席勒不明白詩句的意思。他承認,即使谷歌翻譯也幫不上忙。席勒因而也不知道,這兩句詩出自《德祐二年歲旦》,德祐二年即1276年,這一年,元軍攻陷南宋都城臨安。民族危難之際,鄭思肖淚眼蒼茫,在同一首詩裡寫到「朝朝向南拜,願睹漢旌旗」。即使第一次讀到這些詩句,中國人也能體悟其中的情懷。席勒更不知道,鄭思肖詩中「下泉」典故,出自《詩經》,抒發的同樣是故國之思。

 

到了近代,民族復興的中國夢愈發成為無法繞開的主題,激發起中華兒女不懈奮鬥的理想抱負。當中國迎來新時代,深藏於中國人心中的夢想,終於不再是空中樓閣,而猶如地平線上的朝陽,噴薄而出。

 

中國夢如何區別於美國夢

 

席勒的第二個疑問:中國夢如何區別於美國夢?美國人亞當斯在1931年提出美國夢概念的時候闡釋,「我夢想這樣一片土地,生活能夠更好、更加充實、更加圓滿,能夠惠及所有人。」 「每一個男人和每一個女人都應該能夠充分地發揮自己的潛力。」

 

席勒認為,實現個人最大內在潛能是美國夢的核心。每個人都可以充分釋放自己的潛力,不會因為出身、種族受歧視。但是,席勒說,美國夢有被庸俗化的趨勢。它逐漸變成關於房子的夢,關於大房子的夢。房產商、銀行都在鼓吹美國夢,比如,報紙廣告會說,我們可以幫助你買一座很大的房子,實現美國夢。

 

中國夢是中華民族的夢,也是每個中國人的夢。中國夢當然包含個人的幸福和成功,但在中國人心中,個人的幸福和成功從來都與國家富強、民族振興無法分割。從南宋的鄭思肖,到近代梁啓超、孫中山、李大釗……他們的中國夢無不以中華民族的復興為核心。1933年,近代中國一份有影響力的綜合性刊物《東方雜誌》發起全國性「徵夢」活動,徵集兩個問題的答案,即:你夢想中的未來中國是怎樣?你個人生活中有什麼夢想?在《東方雜誌》看來,國家未來和個人生活是同一個夢想的兩個側面。

 

中國和美國能一起做夢嗎

 

第三個疑問,來自於現場一位提問者,他問席勒,中國和美國能一起做夢嗎?潛臺詞是中國的崛起是否會威脅美國,強大的中國能與強大的美國和平共處嗎?這個問題,席勒沒有正面答覆。

 

席勒沒有研究過中國夢的歷史,自然也無法洞見中國夢的未來。其實,關於這個疑問,習近平已經作過明確的回答。在2014年3月27日中法建交50周年紀念大會上,習近平說:「中國夢是追求和平的夢。中國夢需要和平,只有和平才能實現夢想。天下太平、共享大同是中華民族綿延數千年的理想。」

 

即使在民族危難的時刻,共享大同的中國夢也未動搖。1902年,滿清帝國在內憂外患的夾擊下瀕臨瓦解,政論家梁啓超動筆寫了幻想小說《新中國未來記》。他夢想著60年後,已復興的中國是何形貌——那時的中國又成為一個強大、繁榮、備受尊重的國度。這個國度愛好和平,崇尚大同。梁啓超幻想:那時我國決議在上海開設大博覽會,這博覽會卻不同尋常,不特陳設商務、工藝諸物品而已,乃至各種學問、宗教皆以此時開聯合大會,處處有論說壇、日日開講論會,竟把偌大一個上海,連江北,連吳淞口,連崇明縣,都變作博覽會場了。

 

2010年,上海世博會召開,梁啓超的幻想變為現實。這就是中國式的夢想之路。實現中國夢,給世界帶來的是機遇而不是威脅。中國夢、美國夢,並不是競爭性的夢。太平洋足夠大,容得下兩國人民追逐各自的夢想。

 

席勒,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的美國學者,是美國夢的生動詮釋。但要理解中國夢,僅僅靠谷歌翻譯和維基百科,還遠遠不夠。

相關焦點

  • 維基百科,自由的百科全書,當代人類社會的寶貴財富
    A:藉助搜尋引擎(谷歌、百度),它們會把最優質的信息排在前面,給你看。 Q:每個解答都差不多,哪個最有權威?最有信譽? A:搜索詞條後面加上」維基百科「關鍵字,排在最前面的幾個就是網際網路上最具權威的解答。
  • 捐款廣告又來了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 「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但99%的讀者不給。」
  • 維基百科為何差一杯「咖啡錢」
    維基百科一年一度的捐款廣告又來了,近日,維基百科向其美國用戶發送了一則通知,為保護維基百科的獨立性而請求美國用戶捐助。在這條被維基百科稱為「有點尷尬」的公告中,維基百科稱,我們需要依靠平均每人約16.36美元的捐贈,但99%的讀者不給。如果每個人都捐贈3美元,我們可以讓維基百科在未來幾年保持蓬勃發展。我們所需要的就是一杯咖啡的錢。
  • 毫不利己,專門利人:如何再造一個維基百科?
    (2016 年數據 [2])谷歌在眾多搜索結果的右側,放上了維基百科的解說連結,幫助人們快速了解查詢詞的含義。作為未來世界的流量入口之一,谷歌語音搜索產品「谷歌助手」(Google Assistant)也大量引用維基百科回答人們「什麼是……」之類的問題。
  • 維基百科「被黑」簡史
    也就是說,The North Face沒花一分錢就把自己送到了用戶的眼前,靠的就是「黑」了維基百科。自2001年上線以來,因為任何人都可以隨意修改維基百科上的內容,很多品牌都嘗試過「篡改」維基百科的內容,來達到自己的營銷目的。當然,維基百科也有相應的「利益衝突」和「有償披露」等條款,目的是防止公司或者個人通過篡改維基百科上的內容,從而誤導消費者和大眾。為什麼大家都要跟維基百科過不去呢?
  • 「靠譜」的維基百科,竟被個12歲少年戲耍了?
    ( 簡稱低地語版 )簡單來說,就是低地語版的維基百科的大部分內容,被發現都是由一位 ID 叫 AmaryllisGardener 的美國少年用英語仿寫的,而這位老哥根本不懂低地蘇格蘭語。。。寫的內容也滿是 BUG 。
  • 維基百科回應為何將針灸歸為「偽科學」
    志願者們有很多的工具和資源來處理負面的行為,以及其他不符合維基百科標準的編輯行為。維基百科的政策是直接由維基百科的管理者來監督和支持的。這些管理者來自全球的高級志願者編輯,他們被授予一定的網站監督工具。他們是由龐大的維基百科社區所挑選出來的代表。  如果一名管理者有理由相信某人違反了維基百科的政策,他們可以限制、刪除文章,並發起內部調查,並與其他的編輯一起通過多種方式來修正問題。
  • 維基百科之衰退:依賴它的人多了但貢獻者少了
    能否做到那一點取決於是否有足夠多的人仍然信奉在線協作造福公眾的理念。但作出嘗試非常重要;維基百科對於很多人來說都很重要,使用在該網站上找到的信息的人也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多。與此同時,維基百科要麼就是「殲滅」了其它的同類服務,要麼就是使得它們在谷歌搜索結果中的顯示非常靠後,如2009年被微軟關閉的Encarta和年收費70美元的大不列顛百科全書。
  • 維基百科和谷歌聯合開發機器學習算法
    最近,來自維基百科和谷歌的 IT 專家,公布了把 AI 用於「節制」維基百科用戶評論的成果——找出哪些用戶在搞人身攻擊,還有他們為什麼要在網上罵街。針對該問題,研究人員開發機器學習算法,分析維基百科在 2015 年收到的的海量評論。這一年,維基百科討論頁面共收到 6300 萬條評論。這些評論存在的本意,是討論如何改進維基百科收錄的各條文章。這些算法使用 10 萬條包含侮辱性言辭的評論以進行訓練,當然,這樣的樣本規模只能算是偏小的。起初,十名人類員工對這些評論進行分類,以明確用戶評論中都出現了哪些人身攻擊語言方式。
  • 維基百科解釋為何網站沒有可視化編輯器
    如果你曾經嘗試在維基百科上創建或編輯一個條碼,你會注意到,廣受歡迎的維基百科不提供所見即所得的編輯器。
  • 維基百科:非盈利網站 靠什麼來生存?
    但是如果把「情懷」和「維基百科」這兩個詞彙聯繫在一起,也許人們依然會心悅誠服地斂容以對,收起看客式的調侃和諷刺,重新回到自己內心對於真正意義上的情懷的呼喚和敬畏。  維基百科,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不以盈利為目的的網站,已經伴隨著整個網際網路的發展走過了整整15個年頭。
  • 維基百科:不會配合中國任何形式的網絡審查
    【環球時報駐美國特約記者 蕭達 環球時報記者 王渠】維基百科聯席創始人威爾斯近日表示,維基百科寧願放棄在中國開展業務,也不願接受中國方面任何形式的網際網路審查。威爾斯在香港參加維基媒體國際大會時對《華爾街日報》說,維基百科「永遠不會配合中國政府有關限制信息的要求」。
  • 臺媒:兩岸網民展開「維基百科攻防戰」
    【環球時報綜合報導】兩岸關係從經貿、「外交」領域又延伸到網絡,「維基百科」的編輯內容近來成為另類角逐戰場。臺灣「中央社」7日援引英國廣播公司(BBC)此前的報導稱,如果詢問谷歌或蘋果智能助手Siri「臺灣是什麼?」
  • 比百度百科靠譜的維基百科
    這意味著這本經典參考書徹底輸給了數位化,在維基百科的衝擊下,大英百科全書無奈倒下。維基百科是數字時代的一個奇蹟,它改變了我們知識傳播的方式,無數人從中受益,維基百科更是已經成為許多學生頭號的資源來源。它是全球排名第六的熱門網站與第一大無廣告網站,擁有282種語言的獨立運作版。它擁有超過進360萬個英語詞條,幾乎是大英百科全書的38倍。
  • 維基百科十年回顧
    新百科的編輯們和顧問委員會並不贊成這個實驗,他們認為,鼓勵沒有資歷的人寫文章可能會威脅到這部百科全書的信譽。不到一周,這個新網站分離了出來,成為單獨的一個項目,名叫維基百科(Wikipedia )。「維基」(wiki,夏威夷語「快」的意思)是一種軟體,允許多個用戶在同一個文件中書寫、編輯和進行網頁連結。
  • 維基百科資料
    維基百科是一個基於wiki技術的多語言百科全書協作計劃,也是一部用不同語言寫成的網路百科全書,其目標及宗旨是為全人類提供自由的百科全書──用他們所選擇的語言來書寫而成的,是一個動態的、可自由訪問和編輯的全球知識體。也被稱作「人民的百科全書」。http://www.wikipedia.org是維基百科多語言入口頁,這裡列出所有的維基百科語言版本。維基百科本身有三個引人注意的特點。
  • 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被頻繁編輯引發質疑,為何刪除其負面信息?
    美國加利福尼亞州民主黨參議員卡瑪拉·哈裡斯的維基百科頁面引發了一場網絡大戰,因為其編輯量大幅上升,這反映了在民主黨總統候選人喬·拜登的副總統人選宣布之前的激烈角逐程度,並導致維基百科將該頁面設置為「酌情裁量」。
  • 維基百科是可靠可信的學術資源嗎
    而維基百科作為新興的、公開的網上資源,則允許任何人進行條目創建、文章編寫。編寫者大都是對相關問題感興趣者,當然這其中也不乏專家學者。但由於其可以隨時被人登陸進行改寫,因此,維基百科的詞條、文章,從理論上說處於不斷地變動、修改、被修改、再修改之中。因此,其準確性就大打折扣,人們自然也會懷疑其學術性與權威性。  維基百科於2001年1月15日由威爾斯和桑格爾發布上線。
  • 網際網路回顧:維基百科的歷史分析,它為何能興起?
    所以,來到今天的維基百科,我們可以看到,幾乎什么奇怪的字、奇怪的現象、特別的人名,都可以得到非常完整的解說;查到的這些東西,似乎也不因為所有網友皆可一起修改,就讓資料變得不太準確,每筆數據都細心的列出背後的來源。 大家應該都有這樣的感覺,到維基百科那純白色的清新頁面,閱讀裡面的文章,就好像閱讀一篇篇已經平民化的深度學術作品,既娛人又有收穫。
  • 維基百科是促進女性藝術的好地方?
    藝之眼喬納森·瓊斯(Jonathan Jones)最近不少藝術家的條目首次出現在維基百科上。運動人士及專家共同努力,促成了「藝術和女性主義」的主題在廣為流行的、用戶創建的在線百科全書的這次「增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