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交通,雞犬相聞。芳草鮮美,落英繽紛,世界頓時寧靜了。來到烏村,仿佛走進了童年裡的村莊,隨處都是田園篇章。
民房,大都建於上世紀八九十年代,雖然經過了改造,但外立面基本保留了原樣。灰黃的牆面,烏黑的瓦片,一樓一底、前場後竹,有種久違的淳樸感,自然又舒適。
伴著絲絲春雨,在烏村走了一圈,下雨給遊覽帶來了諸多不便,但欣賞烏村,品味烏村,恰恰該在雨天。走近春雨瀰漫的烏村,如同漫步過去與現代混合意境的畫廊。那寒冷春雨濃抹下的青瓦白牆飄逸著鄉村的率真至性之美,看似一幅水墨畫卷,卻是一首空靈纏綿詩景,然而更多的是灑脫超然於光陰之外,從容淡泊於生活之中,把磨難默默聚積在心頭的深厚底蘊。
春雨靜靜地流淌,那不是絲絲的紅顏麼?那不是年輪的血脈麼?似水年華,在這曲曲折折的雨村中反照著韶華流逝和生命匆匆的無奈。於是乎竹屋、漁家、米倉、酒巷……一切都生發一股淡淡的滄桑感之中,因為有了這種清麗纏綿的感傷,烏村才顯得如芙蓉出水。
樹屋是我的菜,可惜那天雨太大,無法享受。
村委會:這裡活動很多,有編草鞋、編結絨線、書畫、剪紙等。
編草鞋:別看草鞋很普通,編起來不容易很繁瑣。打草鞋還有專門的工具和草料也要專門選購,專門的編結方式,這樣編出來後耐穿舒服。
這是烏村唯一的超市。
村委會的前臺還是退房結算的地方。
騎自行車:回到80年代,一輛老式自行車,男生載著女生,繞著京杭大運河騎行。
射箭:逛著逛著,發現新大陸,村裡還可以射箭,並且有專業的指導。那就扎穩馬步,試試自己的實力。
書吧:閱讀雖說不能改變的命運,卻可以改變性格;閱讀不能改變人生的起點,但它卻可以改變人生的終點,它可以豐富我們的思想,提高我們對生活的認識,豐富自己的精神世界,可使我們更加理性的看待現實問題。
邊喝咖啡邊看書、情調的環境,悠揚的音樂、加上書香的滋潤,這不正是我想要的生活嗎!
返璞歸真、悅享慢生活。
咖啡吧:設在村委會內,白天可以喝喝咖啡、吃吃蛋糕。到晚上是教你如何調製雞尾酒。
其實雞尾酒很好調製的,主要選用的酒和飲料比重要有很大差別,這樣才能調製出兩種顏色。
既然烏村是一價全包的方式服務於遊客,那這個叫磨坊的地方既有住宿,也有餐廳,一日三餐都可以在這裡享用,另外喝下午茶點心是在竹屋和桃園,來這裡的遊客放開肚子盡情吃,卡路裡是盯上你了。
走進餐廳感覺來到了一家文化主題的餐廳,很有小資情調。
你在窗內用餐,我在窗外賞景。
靠窗的位置鮮花盛開。煙波所達之處綠意濃濃。
靠牆的位置簡潔明快。
烏村所有的蔬菜都是自己種植的,提倡了一種享用綠色食物,讓遊客吃的放心,玩的盡心。
西餐自助:除了新鮮的美味中餐,還可以享用品類豐富的自助式西餐。
漁家:以捕魚為業的人家,是烏村向城市現代人提供的一種回歸自然從而獲得身心放鬆、了解漁家民俗的休閒旅遊方式。
這裡是漁民博物館,了解漁民生活的最好地方。
米倉:顧名思義就是放置米的倉庫。
米倉的側面設計,正面的過去與側面的現代完美結合,讓遊客耳目一新。
米倉內也能坐下喝喝下午茶。
酒巷:酒在巷子裡, 人在巷子外。酒香逐人去, 人隨酒香來。
你可以坐在酒巷內看看介紹酒的書,也可以和朋友品品酒。
竹屋:屋內以竹為設計裝飾。這裡其實是一個喝下午茶吃點心的餐廳。
頂上的竹藍,竹竿牆裝飾、無處不在竹的用品,精心的布置不得不讓人感嘆設計者的獨特。
竹的挺拔灑脫、正直清高、清秀俊逸也是我們所追求的人格。
我們住在磨坊的二樓,整個樓面乾淨整潔,實在挑不出毛病。門的鑰匙是老式的,要自己關門後用鑰匙再轉一圈。
靠床頭一面是用竹藤編織的牆,好有創意,整個房間被鄉村氣息包圍著。
烏村的一價全包價值內涵包含了觀光、餐飲、住宿、活動四種內容。除住宿和餐飲等傳統旅遊內容外,活動是價值的重要特色載體。從現有活動看,烏村的活動體驗主要集中在民俗活動的體驗上,內容有待豐富。
作為烏村運營另一大特色CCO,中文名為首席禮賓官。其角色定位於為遊客提供面對面的近距離綜合服務,直接提升遊客的旅遊體驗,集景區導遊和活動指導參與等服務為一身。按照現有活動內容,烏村內的CCO主要特色服務以幫助遊客體驗民俗活動為主。
不同於多數地方政府的鄉村再造工程,如烏村、袁家村、田園東方等這類中國頂級公司出品的村落度假產品,其創作之初就緊盯了周邊的市場需求特徵進行了戰略設計。在高度注重產品體驗品質的同時,每類產品的商業模式卻完全不同。
反觀中國市場的這一波鄉村旅遊建設大潮,每個項目在創作之初的市場定位和戰略設計的重要性要遠超過產品、情懷本身。中國的一二三線旅遊城市市場,因其所處的市場環境不同,其所打造的產品模式也將迥異。不研究戰略本身,一味的照抄、模仿某一類項目的開發,必將接受到慘烈的市場教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