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筆湖公園
摸魚比賽
墊江,一座被牡丹託舉的千年古邑,上接巴渝之雄,下攬夔巫之勝,是重慶東出的陸上交通樞紐。
明月山西屹,精華山東立,黃草山南踞。三山環抱,溪流縱橫;沃野千裡,良田萬頃;國色天香,風景宜人。
墊江自古就是巴渝地區的重要產糧區和人口聚居地,素有「牡丹故裡」「巴國糧倉」「中國石磨豆花美食之鄉」等美稱。
今天,堅持新發展理念,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為墊江注入了前所未有的生機與活力。
墊江縣委、縣政府立足「兩點」定位、「兩地」「兩高」目標、發揮「三個作用」,營造良好政治生態環境,全力打造「山清水秀美麗墊江」,全面提升城市品質,建設宜居宜業宜遊的近悅遠來之城。
生態宜居之城
增強人民幸福感
墊江東部新區,一座規劃面積10平方公裡的生態宜居新城正在拔地而起。
作為重慶首例PPP模式的新型城鎮化試點示範項目,東部新區是墊江打造「城市新高地、市民新家園」的主戰場。
東部新區分為三合湖和高鐵站兩大片區,規劃建設生態公園、體育文化展覽館、城市博覽中心、商貿中心等,首期開發7.7平方公裡,其中規劃住宅用地4500畝、公園和綠地2500畝。
東部新區的建設,將有效破解墊江供需矛盾,加快城市擴容提質,推動「一心二環五片區」城市格局構建,助力生態宜居城市建設。
大力實施「增綠添園、增花添彩」工程,文筆湖公園建成投用,天寶寨森林公園和濱河公園景觀提升工程全面完工,三合湖公園、古城半山公園已規劃建設,新增綠地面積150公頃。
在牡丹湖,鳳山公園等地補植補栽喬木4800餘株。新增色葉開花植物80餘萬株,綠化美化了明月大道、東方大道、玉鼎大道,建成機關幼兒園、高鐵站等6個小遊園,南門、北門、南陽隧道等節點綠化工程有序推進,在城區、轉盤、節點、廣場區域鋪置鮮花8527平方米。
全力推進「七大標誌性工程」,深入推進「馬路辦公」,及時發現解決問題12381個。依法拆除北門農貿市場、西歐商圈、翰林橋等違章建築5000餘平方米。
農村生活垃圾治理走在全市前列,城市管理精細化、智能化、人性化水平不斷提高。
如今,墊江縣城建成區面積達到18平方公裡,城鎮化率46.3%,一個真正生態宜居之城正在悄然改變墊江人的幸福認知。
加強生態保護與修復
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城
對於依山傍水的墊江來說,生態宜居之城的最直觀體現是龍溪河的水清岸綠、魚翔淺底。
龍溪河是長江北岸的一級支流,發源於梁平明達鎮龍馬村,流經墊江,在長壽鳳城街道走馬村匯入長江,全長238公裡,流域面積達3248平方公裡。
龍溪河墊江段全長98.7公裡,流域面積1495平方公裡,流經墊江11街鎮、58個行政村(社區)。
作為墊江人民的母親河,龍溪河曾受到嚴重汙染。由於沿河兩岸造紙廠、啤酒廠、化肥廠等工業汙染嚴重,加上沿河集鎮生活汙水直排入河,龍溪河部分河段幾乎成了「六彩河」。
為徹底治理龍溪河,墊江著重在治理工業水汙染、治理城鎮生活汙染、防治農業及農村汙染三個方面發力。如清理並整治工業汙染源企業354家,建成50座鄉鎮汙水處理廠(站)、28座垃圾轉運站、1座汙泥幹化處置設施,治理畜禽養殖場451家等。
如今,龍溪河的面貌已煥然一新,堤邊的綠樹與河水相映成趣,蔚然成景。
龍溪河的變化僅是墊江貫徹落實黨的十九大提出加快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設美麗中國的一個縮影。近一年來,為推進建設山清水秀美麗之地,墊江守住「天上、山上、地裡、水裡」四條底線,堅持走生態優先、綠色發展之路。
在水環境治理上,針對清理出的244個涉水汙染源,墊江制定了《2018年墊江縣龍溪河流域水汙染防治專項行動工作方案》,採用清單式管理、銷號式驗收等方式實行掛圖作戰、精準治汙,同時加快完善了鄉鎮汙水處理設施配套管網建設、備用集中式飲用水水源地標準化建設。
在降塵減排上,2018年,該縣緊密圍繞「管車、降塵、控煤、治汙」四重點,嚴格控制「交通、工業、揚塵、生活」等汙染源;同時著力推進聲環境區域劃分,不斷加大噪聲擾民的監管與查處力度,開展社會生活噪聲專項巡查等整治工作……
以創建國家園林縣城為抓手,墊江嚴守生態保護紅線,全面落實「河長制」,創立縣域內流域生態保護激勵補償機制。通過一河一策,根治桂溪河黑臭水體,新建龍溪河堤防37.3公裡、濱河生態帶80畝,完成植樹造林、退耕還林9.6萬畝,綜合治理水土流失20平方公裡。全年維修管涵380處,新(改)建城鎮二三級汙水管網46公裡、鄉鎮汙水處理廠11個。
提升鄉村顏值和氣質
建設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生態環境的持續改善和農村基礎設施的不斷改善,同樣提升著墊江鄉村的顏值和氣質。
沙坪鎮畢橋村著力打造畢橋鄉愁之春、鄉愁之夏、鄉愁之秋、鄉愁之冬旅遊文化品牌,依託自然田園風光,引導廣大市民到農村種菜、摸魚、唱歌,體驗鄉愁、撿拾鄉愁的全新探索。
如今的畢橋村,鄉間道路四通八達,基礎設施完善規範,一幢幢灰瓦白牆的民居安靜和諧,房前屋後被小花園、小菜園、小果園圍繞,村子裡隨處可見展現新農村建設新面貌的牆畫。
同時,村內做起了生態垂釣,打造了田園小築,供遊客休閒過夜,組織開展了文藝演出、風箏大賽、摸魚比賽等鄉愁體驗活動,處處氤氳著濃濃的鄉愁,持續增加鄉村生態遊吸引力。在鄉村振興戰略引領下,墊江通過產業、人才、文化和生態等方面的系統重構,加快推進農業和農村現代化,讓農業成為有奔頭的產業,農村成為安居樂業的美麗家園。
墊江以特色小鎮建設為引領,紮實推進小城鎮和農村基礎設施建設,全面推進鄉鎮道路油化、綜合性市民廣場、農產品交易市場、汽車客運站等基礎設施建設,提升城鎮承載能力和輻射能力。為做大農業產業,全縣投入產業扶持資金2045萬元,引導貧困戶發展特色種植3萬畝、畜禽養殖6萬頭(只),培育新型經營主體80家,流轉土地突破50萬畝。坪山鎮、硯臺鎮登峰村分別榮獲「全國一鎮一品示範鎮」「全國一村一品示範村」。
通過道路硬化、庭院綠化和環境整治,墊江鄉村正發生著美麗蝶變。2018年,全縣啟動1329戶農村危房改造,安裝3900盞鄉村公共照明和庭院燈。
為改善農村環境,墊江按照「戶分類、村收集、鎮(鄉)轉運、縣級處理」的模式,對農村生活垃圾進行集中收集處理,無害化處理率達100%。全年共建成3個美麗宜居村莊、16個綠色村莊和767戶美麗庭院。
城市提升、生態建設和鄉村振興的多維驅動,讓墊江轉型發展的步點踩上了高質量發展、高品質生活的時代節點,並在民眾心裡得到了幸福的迴響。
張亞飛 況宇 王琳琳 圖/向曉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