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了解,廈門現在僅存三座城隍廟,一座在後溪,一座在馬巷,一座在中山路。馬巷街的城隍廟是目前廈門保存比較好,規模比較大的一座。城隍廟以前是只有在比較繁華的地方才會設置,可想,當年馬巷也是有過它曾經的輝煌。南宋紹興年間,朱熹任同安主薄經過馬巷,就曾揮筆寫下「五百年前利不通,五百年後通利地」的讖語,前瞻性的給馬巷經濟發展洞開了希望之門,從那時開始至清朝年間「馬巷已是店鋪櫛比,燈火萬家」,成就了閩南閩南四大古鎮的輝煌。
馬巷街的元威殿
馬巷市場路的帳篷包(現在已經看不到了)
馬巷街的百貨大樓(通利廟遺址處)
馬巷街的教堂
馬巷文化活動中心(馬巷電影院遺址處)
舫山書院
馬巷觀音廟
早在乾隆三十六年,金門通判胡邦翰曾呈文申報將金門衙署移建馬家巷時,就議建城隍廟。迨乾隆四十年六月,萬友正(字端甫,雲南阿迷人)任馬巷通判,遂率鄉紳倡建城隍廟於馬巷孔溝路頭。至嘉慶十二年,溫鳳韶(字煥亭,廣東順德人)蒞任廳卒,率先捐廉遷建城隍廟於三鄉臥龍邊。嗣後,又在城隍廟右側建文武廟,左側建龍王宮,之後又建觀音堂。此一廟群,錯落有致,交相輝映。光緒二十年,在通判黃家鼎任內,廟宇重加修繕丹護。現今,城隍廟即是當年原貌,距今也有100多年的歷史了。
現在的城隍廟位於翔安區第一中學(高中部)的南側,廟為二進磚木結構,面闊三間,寬11米,總進深24米。前進明間為九脊筒瓦頂穿鬥式結構,五檁出前後簷,中梁下枋及枋下為石構件,飾有龍、鳳、牡丹等浮雕,兩內牆嵌砌鏤空麒麟等神獸浮雕。前後進中有六檁卷棚式拜亭連接,後進為七檁加前後廊,硬山頂,飾以燕尾脊。這一建築特色,全縣現僅存二處,另一處是新店鎮香寺。門樓氣勢雄偉,石雕精細。門樓左右兩側嵌有青崗石飛龍浮雕。中有六條對稱飛龍栩栩如生,有欲騰飛而出之勢。山門為整塊花崗石板打制而成,高3.17米,寬1.74米,建於光緒十三年(1887),上有石刻楹聯:
顯戮冥誅任渠巧詐百端總難漏網
佑賢輔德鑑爾真誠一點那不善旌
門樓內側上懸吊一特製大算盤。這暗示人們,生前是非善惡功過,身後都會一筆一筆地算個明白。
廟的前堂有高痩吐舌的謝將軍(俗稱保長公)和胖倭裂目的範將軍(俗稱犯無救)。他們手執木牌、鐵鏈鋼叉,形象猙獰可怖,酷似衙門內的地保。後堂祀奉威嚴肅穆的城隍爺、神態各異的十八司官和慈祥和善的註生娘娘等諸神明。堂上也有楹聯曰:
行惡不滅祖有餘德德絕必滅
為善不昌祖有餘殃殃盡必昌
據傳,城隍本是道教所傳的守護城池之神。在楚漢相爭時,項羽以烹刑殘殺劉邦的御史周苛。劉邦即位後,念其忠烈,下令全國各郡縣立廟祀之,是為城隍神之始。而全國立祠首建城隍廟的是在安徽蕪湖,建於三國孫吳赤烏二年(公元239年)較馬巷城隍廟早1500多年。馬巷立廟是設廳而始,雖然較晚,但距今也有250年左右。
據說,馬巷城隍郡主每三年為一任。馬巷末任城隍爺是溫良玉(南京人,生平未詳)。每年農曆六月初七和十一月十七,乃是馬巷城隍廟舉行「開天門」春秋祭之日。屆時,原馬巷廳轄下各鄉鎮包括金門縣的一些鄉村的村民,都沿襲舊俗,紛紛趕廟會,香客絡繹不絕,人山人海,非常熱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