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善孝為先,孝道是中國文化中不可或缺的一塊基石,當人們談論起什麼是中國人的時候,謙遜有禮、熱愛和平、尊師重道、孝順父母,這些都是無法避開的話題,可見不論是外國人還是在中國人的眼中,這些特點匯集起來的形象就是中國人的形象,那麼何為孝?孔子所著的《孝經》中對此做出了詮釋:
身體髮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揚名於後世,以顯父母,孝之終也。
大概意思是說我們的身體髮膚都是父母賜予的,不可以毀傷,這是孝的開始;奮發圖強,做出功績揚名後世,用來彰顯父母,這是孝的最高境界。這句話的前半段已經不適用於現代社會,但後半段仍有可取之處,望子成龍,望女成鳳是每位父母的最大心願,如果我們能夠揚名立萬,留名後世,最開心應當是我們的父母了!
孔子所說的孝道境界太高,似乎離我們平頭老百姓距離有些遠,不是人人都能做到的,下面隨小編一起來看看,流傳於民間的四大孝子的故事,個個孝感天地,當今社會恐怕再也找不到這樣的孝子了!
三國時期孝子—猛
三國時期的吳國,有一人名叫猛,字世雲,猛是當地有名的大孝子,小的時候,他在父母旁邊睡覺,當時正值盛夏,有很多蚊蟲叮咬他,但是他始終不去搖扇驅趕,母親醒來後問他:「傻孩子,你怎麼不搖扇子,驅趕蚊蟲啊?」猛回答說:「我怕這些蚊蟲去叮咬父親和母親,就讓自己將它們餵飽了。」母親很是感動,將他抱入懷中,疼愛不已。
後來父母離世了,猛就在父母墳墓的旁邊住下為父母守護墳墓,當時正逢蜀中賊人作亂,他們一路燒殺搶掠,焚燒房屋,還挖掘墳墓,盜取墓中的陪葬財物,鄉民們人心惶惶,四處逃竄避難,唯有猛守在父母墳前嚎啕痛哭,悲泣不已,不願離去,那些賊人見狀後也深為感動,後來賊首命令手下退去,沒有為難猛。
明朝孝子—沈姓乞丐
明朝,明孝宗時期,有一位乞丐,不知道是哪裡人,經常在吳地乞討,但奇怪的是,這乞丐所乞得的食物自己都不吃,而是裝在竹筒裡藏著,長久如此就有人耐不住好奇,問他為何如此,乞丐說到:」我家中還有年邁老母,這些食物是留給母親吃的。「
有一人不相信,就跟蹤他,想要一探究竟,一路跟隨,走了有好幾裡路,來到一條河邊,河邊竹林茂密,竹林裡隱藏了一條殘破的小船,小船雖然破舊,但打理的很整潔、乾淨,有一位老婦人住在小船中。只見乞丐坐在地上,整理了一下自己乞討來的食物,然後雙手捧著登船送給母親吃,母親吃飯的時候他就坐在一旁唱歌,有時還會耍兒戲逗母親開心,等母親吃飽了,他才開始吃。有一天,乞丐沒有乞得食物,顯得非常狼狽。有一鄉民叫沈夢淵,聽聞這乞丐寧願自己挨餓,也要把食物留給母親先吃,深受感動,於是就給他送來了食物。如此過了好幾年,乞丐的母親離世了,那名乞丐也不知所蹤,乞丐曾說過自己姓沈,當年三十歲。
南北朝孝子—陳遺
南北朝時期的吳郡有一人名叫陳遺,非常孝順,他的母親愛吃鍋巴。陳遺當時在郡上擔任主簿一職,但人人都知道他身邊隨時都準備一隻布袋,每當到開飯的時候,陳遺就會到夥房把鍋巴收集起來,裝入布袋內,等回家的時候留給母親吃。後來孫恩率軍攻打吳郡,陳遺隨郡守一起出徵迎戰,當時陳遺已經收集了數鬥鍋巴,沒來得及回家,所以就帶在身邊。吳郡兵力不濟,慘敗,軍隊潰散,士兵紛紛逃入山中躲藏,沒多久就斷糧了,再後來已經有人被餓死了,唯獨陳遺以鍋巴為食,活得好好的。後人感慨,陳遺是因為至純至孝,才得到的好報。
明朝記載孝子—小猴子
武平縣(今福建境內)山林有一種猴子,這種猴子的毛髮非常漂亮,如金絲一般柔順,閃亮,非常好看,而小猴子則更為漂亮,還可以馴養,所以當地人會把這種漂亮的小猴子抓來馴養觀賞。但小猴子都攀附在母猴身上,寸步不離,母猴身手矯捷,又非常聰明,很難抓到。獵人們就備好毒箭,等母猴停下休息的時候射殺母猴,母猴中箭後自知不能活下去了,就把乳汁塗撒在樹幹上,留給小猴子飲食。
母猴氣絕,墜下樹去,獵人就當著小猴子的面鞭打母猴屍體,這時候小猴會一邊悲鳴,一邊衝下樹去,護住母猴屍體,既然已經下了樹,那小猴子自然就是束手就擒了。每到夜晚,小猴子只有抱著母猴的皮毛才能安睡,更有甚者會抱著母猴的皮毛上竄下跳,直至氣絕猝死。古人感慨道:猴子尚且知道自己有生母,更何況人呢?但人間有些不肖子孫連猴子都不如!
以上四個故事,都是古籍中記載的孝子事跡,個個感人至深,其中小猴子的故事更令人感慨,正如古人感慨的那樣,人間有些不肖子孫連猴子都不如!當今社會孝道已經顯示頹廢的勢頭,人人逐利,相當一部分人已經迷失在名利金錢之中,有意無意的忽略了家中的父母,致使他們獨居家中,無人照料,有時候生了病也沒人帶去看病。還請看到這篇文章的朋友,此時回想一下,有多久沒有回家看望過父母了?他們過得好不好,順不順心是否有問候過?抽個時間給他們打個電話吧,讓他們知道你時刻都在記掛著他們,隨便聊幾句家常他們都會很開心的!
對於新聞報導中的那些為了房產把自己的父母趕出租屋的不肖子孫,小編不想評價,我怕忍不住爆出粗口,張口罵人,借用故事中古人所說的一句話」不如猴子「,畜生不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