農村土葬時,棺材埋在地下,為什麼還要堆「小土堆」?有何說法?看完...

2020-12-12 騰訊網

堆墳頭,過去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有的還要在墳邊(多在腳部)下方栽植松、柏、柳樹的。主要用意是作為標誌,不然,如果無墳頭標誌,若干年後,再有人埋葬進墳場,不便按輩分順序排列。否則,不好確定確切墓穴位置,孫子輩分的,埋到爺爺前頭了,那不亂套了嗎?

農村土葬時,棺材埋在地下,為什麼還要堆個小土堆呢?這是古時的經驗教訓,使得葬墳時這樣做的。一、棺材為什麼要埋在地下

怕野狗扒棺

以前人死了後,洗一洗身體,穿上壽衣,就放入棺中,等候選定的吉日安葬。

人在入棺時雖然很完整,但進棺後,隨著細菌的作用,人體蛋白質會分解、腐爛、發臭。

以前一些窮人家,或災荒之年,沒有錢買棺材,就用薄訂一個簡易的木箱子,農村人把這叫簡槽,尤其是在高溫季節離世的人,屍體變質很快。

過去土葬,多以棺木裝屍體葬埋,家祖後人意在使棺木「永垂不朽」,儘可能延緩腐朽的時間,多在棺木上刷塗油漆、或選擇較耐腐朽的優質木料如柏木棺材。堆墳頭有防止雨水或灌溉水浸滲入墓穴加速棺木腐爛的作用。

廢"土"利用,利於排水

這個應該是小土堆最為實際的用法了。在農村,進行土葬的話,一定是需要把土挖出來,形成一個適合放棺材的土坑。那這些被挖出來的土怎麼處理呢?

不得不說"智慧來源於人民",人們就把泥土直接堆在棺材上面,棺材常年埋於地下,上面如果平平的什麼都沒有,下雨以後很可能積水,時間久了,積水下滲,進而腐蝕棺材。雖然說棺材埋在地下也會腐蝕,但相比於水的浸泡,耐腐蝕時間會久一點,這也是對於屍骨的一種保護吧。

還有另外一方面原因是,新墳如果沒有土堆,有可能不太好找,有的祖墳是在別人家農耕地裡,那麼大塊土地,如果埋下之後沒有土堆,燒七的時候去哪裡找,根本就找不到位置。所以一開始要先留個土堆,一般燒完一年之後就要把土堆平掉,不要影響人家裡正常種地。

所以我們看到過世後沒有土堆的情況,一般是去世已經超過一年了,並且墳地是在別人家農耕地裡,這種情況下,一年基本上對墳墓的位置也記得很準了,不會找不到,就可以把地給平了。

所以說「小土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說法,人死了也是一抷土,能有什麼說法,就是為了好找好辨認,上墳的時候更容易找到。小土堆就好像一個小房子,每年清明、十月一上墳的時候培培土,清理清理草,好像修整下房子一樣。

相關焦點

  • 為什麼在農村很多人選擇土葬而不是火葬?老農民的回答很有道理
    在農村,有人去世後會選擇土葬,入土為安,也算是對死者的一種尊敬。按照老祖宗的說法,當一個人去世之後,只有埋在土裡才能得到安息,如果不能夠埋在土裡,家裡人也不會安心。對於中國人來說,落葉歸根是根深蒂固的思想,很多海外的僑胞在去世之後也會選擇讓自己的子女把骨灰等等送回祖國,《周記》裡面寫到:眾生必死,死必歸土,表明土葬可能才是最終落土之處。雖然現在國家支持火葬,但是仍然有一部分地區選擇土葬,那麼為什麼會選擇土葬而不是火葬呢?
  • 棺材在地下,為何地上還要堆個「小土丘」呢?原因其實很簡單
    生老病死自然是所有人都無法避免,而我們在觀察人們死後他們被埋葬的地方,都會發現堆起的土堆,這背後究竟有什麼原因呢?在中國人的觀念中,死後落葉歸根是一生最大的心願,即使是一生在外漂泊的遊子,對故鄉也是有著長久的思念。
  • 專家說:土葬浪費森林和土地資源
    土葬,一般是將遺體放入棺中,然後埋入地下一兩米處,地表堆一個土堆,立上碑,方便後人祭拜。棺材通常是木材做的,部分地區也有用石料雕刻棺材。 從古至今人們大多都是沿用土葬,那個時候不像現在科技這麼發達,沒覺得土葬會有什麼危害。但是隨著科學的進步,人們對環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就有專家提出,如果實行土葬,那麼腐爛後的屍體,所產生的各種細菌,有毒物體,甚至是他們身上曾經留存下來的病毒等,都有可能汙染土質,甚至流到地下河,造成一定程度的環境汙染。這個短期內看不出來什麼問題,可是時間一久,影響可能會十分深遠。
  • 為何棺材要特別指定埋在六英尺深?
    土葬習俗流傳已久,世界各個民族也都有自己的土葬習俗。但形式卻差不多,把逝者遺體、遺骨埋葬在泥土裡。埋多深合適呢?因地域的不同,要求就不一樣。不過通常都是埋在六英尺深的地下。有人會問:「為什麼?」這個6英尺的要求來源於十六世紀中葉的倫敦,那時黑死病瘟疫橫行,所以當時的倫敦市長下令將所有屍體埋在6英尺深的土底下,試圖阻止疾病的進一步蔓延。雖然疫情沒有因此減緩,但是你不能怪他們的無知,因為那時候的人認為屍體距離越近,得到疾病的可能性就越大。因此6英尺的要求就慢慢就成為習慣。此外,6英尺深是洞的深度。
  • 中國古代的喪葬習俗是從什麼時候開始在墳墓上堆一個土包的?
    中國古代有多種喪葬方式,如崖葬、海葬、土葬等。其中,土葬是傳統中原王朝最常見的喪葬方式。古代中國,由於長期處於農耕文明狀態,信奉入土為安。在歷史的演進中,出於對死亡的崇拜和敬畏,人們越來越重視墳墓。然而,提起土葬這件事,我們不禁會產生一個疑問:為什麼墳墓上面,需要埋一個小包?
  • 想不明白,農村棺材為啥是一頭大一頭小,而不是方方正正的呢?
    雖皆為木製器具,但棺材不同於木箱的方正,而是呈頭大腳小的樣式。點擊右上角紅色按鈕關注【刺楸】,了解更多農村趣聞趣事。其實在以前,城裡和農村的棺材一樣,都是一頭大一頭小,而如今卻不同,城裡用上了方方正正的骨灰盒了,變得對稱而兩頭一樣大了,也就剩可土葬地區的農村還用著一頭大一頭小的棺材了。
  • 土葬一般埋多深
    土葬一般埋多深土葬,人類死亡後喪葬方式之一,流行於世界各地,一般是把人的遺體先裝在棺材裡,然後再把棺材埋於土中(區別於『火葬、水葬、天葬等),墓碑(墓志銘)或有或無,穴內有五色泥,宜用寅卯時下葬。葬時有人抬轎,或牽牛從西方來。主各房進田得財,五年後大旺人丁。辰巽巳山此三山宜下四尺六寸,穴內有小石一個。宜用卯、巳、未時下葬,葬時有人騎馬牽牛而過。六十日內進財吉。丙午丁山此三山宜下三尺三寸,穴內有三色土。宜用辰、巳時下葬。葬時有人牽牛過則應吉。主六十日內進財吉。公眾號,蘇氏易經詳細講解中心。
  • 農村俗語:「寧肯吃牛糞,不吃棺材菌」,棺材菌真的不能吃嗎?
    前兩天上網,看到了這麼一句農村俗語:「寧肯吃牛糞,不吃棺材菌」。當我看到這句農村俗語後著實有些迷惑。一是因為我知道牛糞是不能夠吃的,但為什麼說「寧肯吃牛糞」呢?二是因為我不知道什麼是「棺材菌」,更不知道「棺材菌」為何不能吃。所以,我心中充滿了疑問。
  • 農村實行火化但還土葬,火化費、運輸費農民掏錢,這公平嗎?
    而我國實行火葬是從我國人多地少的實際情況出發的,一是土葬佔用大量的耕地。特別是農村,很多老人去世為了方便把屍體埋在耕種糧食的土地裡,這樣做會浪費很多的耕地,這就加重了我國本來就耕地資源匱乏的問題;二是土葬浪費寶貴的森林資源。
  • 農村即將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你能接受嗎?
    農村全面實行火葬,阿坤難以接受,但貌似沒有什麼用。近些年,隨著人們對土地越來越重視,佔地的墳也引起了人注意,有人說,農村的墳墓嚴重侵佔浪費土地,為此,應該全面效仿國外,立即實行火葬不允許土葬,對此阿坤感到很悲痛。
  • 農村俗語:凳不離三,床不離七,原來是這說法,看完這些,明白了
    這句俗語現代人很少聽過了,也就是農村的老人們還知道些,其實這句話以前並不是只有農村講究,城市裡做這些器物也會遵守,因為它是中國傳統木匠們統一遵守的「潛規則」。另外這句話並沒有講全,它前面還有兩句,即「凳不離三,門不離五」。
  • 火葬還是土葬好?北大教授:恢復土葬,土葬更省錢省資源
    在選擇墓地方面,一個骨灰盒的埋葬所需要的空間和一具棺槨所需要的空間相比,明顯是骨灰盒所需空間更小一點。在支持土葬的人群中有一個說法就是:「土葬並不浪費土地資源,如果真是這樣,千百年來死亡的人佔據的墓地早就讓今天的人無立足之地了」。
  • 殯葬改革後,土葬實行火葬?北大教授:火葬把人當垃圾燒,有不妥
    ,減少農村喪葬中的一些陋習行為,大家都知道,這農村的土葬基本都是需要一個墓穴,這樣的情景在農村也比較多見,不管是山上還是耕地裡都能看到很多的墳頭,而這樣一來耕地就會減少墳頭卻在不斷的增加,另外土葬所帶來的很多習俗中不乏有眾多的陋習,比如說喪事中一些節目表演,還有大操大辦等等,更甚至有些帶有迷信的色彩,所以有專家認為,由土葬實行火葬。
  • 柳木棺那麼出名,為何農村做棺材卻不用柳木?
    雖說現在一直在倡導說實行火葬,為了節省用地,但其實大部分農村還是沿襲最古老的土葬模式。土葬已經是刻在農民心中的觀念,不是那麼輕易就給改變的。因為喪葬禮儀的改革,有的地方不得不實行火葬,這直接影響了壽棺的生意。
  • 火葬那麼多好處,為什麼農村人死後都還是願意土葬?
    相信很多農村的朋友對於土葬已經司空見慣了,認為人去世以後埋在土裡,這是理所應該的,社會在發展,如今安葬逝者的方式也有所改變,國家考慮土地資源等原因,開始全國性的推行火葬,火葬也比較省時省力省土地,可是很多農民朋友並不想把自己的親人火化,他們還是覺得土葬好,這到底是什麼原因呢?
  • 同是逝者埋骨地,墳、墓、冢、陵都有何不同?造型不一地位有別
    自古以來,中國人就講究死者應入土為安,即便是家中窮困到無錢置辦棺材,就算是拿草蓆裹著,也要將人好好埋入土坑之中,撒上一抔黃土做個埋骨地。雖說大家最後的歸宿都在地下,但是我們稱呼不同人的埋骨地時,總會使用不同的名詞,有的稱為「墳」,有的稱為「墓」,那麼它們到底有什麼區別呢?普通人稱呼死者埋骨地,大多都是墳墓、墓地等等名詞,但事實上,「墳」和「墓」還有「冢」和「陵」,代表的意義並不相同。
  • 棺材二三事:懸棺、棺材屋、棺材菌、棺材夢
    兩千多年前,有沒有熱氣球還尚待考證,試想,古人駕駛著熱氣球,拉著數百斤甚至上千斤的棺木,就算他能用熱氣球帶著棺木飛到幾十米的高空,那他怎麼樣才能把棺木放進去?  還有一種方法是堆土說。從山下堆土至洞口,把棺木放進去後,然後再把土運走。堆土法遭到了大多數專家的反對,尤其是龍虎山地區,懸棺大多在臨水的懸崖上,顯然,堆土法無法實現。  堆土法不成立,有人提出了地質變遷說。
  • 農村俗語「雨淋棺材板,各半邊」,有何講究,揭示了什麼道理?
    農村俗語「雨淋棺材板,各半邊」,有何講究,揭示了什麼道理?在農村生活,對於村民來說,日出而作,日落而息,人們勞作在田野上!對於時令節氣很是在意,比如說「六月立秋,兩頭不收」,「乾淨冬,定是髒年」之類的!
  • 為什麼現在農村很少見到油桐樹?桐油有什麼作用?看完你就知道了
    為什麼現在農村很少見到油桐樹? 其實這種情況在過去農村非常常見,很多人家門口都會種些油桐樹。有一些完全是野生的,有一些則是人工種植的。
  • 農村爺爺囑咐兒女,要是敢火葬,就是不孝,原來是因為這2個原因
    一個就是現在去世的基本上都是接受以前思想的老年人,很多老人對於火化是很反感的,生前的時候就不同意,去世後,子女們也不想違背老人的意願最終還是會選擇土葬。像小編隔壁的爺爺,生前就看好了自己的墓地,還給自己買好了棺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