堆墳頭,過去是有一定的意義的,有的還要在墳邊(多在腳部)下方栽植松、柏、柳樹的。主要用意是作為標誌,不然,如果無墳頭標誌,若干年後,再有人埋葬進墳場,不便按輩分順序排列。否則,不好確定確切墓穴位置,孫子輩分的,埋到爺爺前頭了,那不亂套了嗎?
農村土葬時,棺材埋在地下,為什麼還要堆個小土堆呢?這是古時的經驗教訓,使得葬墳時這樣做的。一、棺材為什麼要埋在地下
怕野狗扒棺
以前人死了後,洗一洗身體,穿上壽衣,就放入棺中,等候選定的吉日安葬。
人在入棺時雖然很完整,但進棺後,隨著細菌的作用,人體蛋白質會分解、腐爛、發臭。
以前一些窮人家,或災荒之年,沒有錢買棺材,就用薄訂一個簡易的木箱子,農村人把這叫簡槽,尤其是在高溫季節離世的人,屍體變質很快。
過去土葬,多以棺木裝屍體葬埋,家祖後人意在使棺木「永垂不朽」,儘可能延緩腐朽的時間,多在棺木上刷塗油漆、或選擇較耐腐朽的優質木料如柏木棺材。堆墳頭有防止雨水或灌溉水浸滲入墓穴加速棺木腐爛的作用。
廢"土"利用,利於排水
這個應該是小土堆最為實際的用法了。在農村,進行土葬的話,一定是需要把土挖出來,形成一個適合放棺材的土坑。那這些被挖出來的土怎麼處理呢?
不得不說"智慧來源於人民",人們就把泥土直接堆在棺材上面,棺材常年埋於地下,上面如果平平的什麼都沒有,下雨以後很可能積水,時間久了,積水下滲,進而腐蝕棺材。雖然說棺材埋在地下也會腐蝕,但相比於水的浸泡,耐腐蝕時間會久一點,這也是對於屍骨的一種保護吧。
還有另外一方面原因是,新墳如果沒有土堆,有可能不太好找,有的祖墳是在別人家農耕地裡,那麼大塊土地,如果埋下之後沒有土堆,燒七的時候去哪裡找,根本就找不到位置。所以一開始要先留個土堆,一般燒完一年之後就要把土堆平掉,不要影響人家裡正常種地。
所以我們看到過世後沒有土堆的情況,一般是去世已經超過一年了,並且墳地是在別人家農耕地裡,這種情況下,一年基本上對墳墓的位置也記得很準了,不會找不到,就可以把地給平了。
所以說「小土堆」並沒有什麼特殊的說法,人死了也是一抷土,能有什麼說法,就是為了好找好辨認,上墳的時候更容易找到。小土堆就好像一個小房子,每年清明、十月一上墳的時候培培土,清理清理草,好像修整下房子一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