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南區:產業「聯創」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2020-12-20 金臺資訊

「今天賣出乳鴿800隻,共收入1萬多元。」4月28日,貴港市港南區新塘鎮湖表村支書梁敬旺高興地說。在鴿場的入口,工人正在裝籠、搬運、裝車,上門收購的老闆正忙著清點數目。

港南區通過多部門聯動,突破地域限制,以強帶弱、以點帶面,動員發展思路不清晰、資金資源有限的後進村以入股形式跨區域投資,與發展條件優越的村聯合建立集體經濟「產業聯創」黨建聯盟,將分散的資金、資產和資源集中起來,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目前,該區共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產業聯創」項目17個,涵蓋92個行政村,佔比達55.1%,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80多萬元。

強引領 聯合創業有勁頭

港南區委組織部副部長、區基層辦主任梁敏利介紹,「聯創」產業園的崗位、土地、陣地等條件,為有知識、有技術、有思路的返鄉黨員提供了實踐創業、交流學習的舞臺,優秀人才的引領也讓「聯創」產業園更加充滿生機和活力。

2017年,「80後」梁敬旺當選為湖表村黨支部書記,年輕又有種養經驗的他,下定決心振興幾乎「零基礎」的村集體經濟。「近年食用乳鴿開始興起,營養豐富,廣東一些大城市已經出現供不應求的情況,這個行業前景非常好。」梁敬旺帶領村「兩委」一班人說幹就幹,2017年養殖幼鴿200羽,後續引進種鴿200對,當年出欄乳鴿5000羽,實現產值6.5萬元。

養殖白鴿效益良好,新塘鎮黨委、政府和駐村工作組積極引導該鎮5個貧困村和3個非貧困村與湖表村進行產業「聯創」,整合資金200多萬元,在湖表村建設了6棟約3000平方米的鴿舍,通過「基地 村民合作社 貧困戶」的模式,實行「統一養殖、統一管理、統一銷售、統一分紅」。

團結力量大。梁敬旺與其餘7個村的負責人群策群力,引進了自動化投料設備,定時定量為白鴿投餵飼料,科學餵養的同時也節約了人力成本。基地還聘請1名有20多年養鴿經驗的技術人員,3名有養殖經驗的貧困戶為飼養員。同時,8個村選舉產生合作社管理委員會和監督委員會,實行每周一村值班制,通過會議公開生產經營情況和財務開支情況,接受社會監督,保證村集體收支公開透明。

「2019年種鴿存欄9000多對,出欄乳鴿2.2萬羽、種鴿5250對,收入108.2萬元,分紅22.4萬元。」梁敬旺介紹。

由於養鴿產業生產經營穩健,該鎮進一步擴大規模,引導19個村民合作社投入201.8萬元,吸納該鎮1009戶貧困戶,平均每戶貧困戶有10對左右的種鴿,年出欄乳鴿150羽以上,有效增加了貧困戶的收入。

拓思路 特色種養提效益

4月26日,筆者在木格鎮和平村蔬菜種植聯創基地看到,大棚內左右兩邊各擺著一排架子,每個架子分為上中下三層,每一層蔬菜都長得鬱鬱蔥蔥。大棚裡的絲瓜、豆角、節瓜、茄子、西紅柿等蔬菜和瓜果有的已經爬藤一米多長,有的已經開花。

負責人劉意介紹,2019年初,和平村聯合木格村、雲垌村、壽莫村,引進貴港市優家匯生活超市有限公司,在木格村流轉土地200餘畝,以土地和資金入股的方式,建立木格鎮蔬菜種植「聯創」基地。如何在有限的空間內獲得更大的收益?各村和公司經過多次探討和論證,決定採取立體種植模式發展大棚果蔬,利用早熟、晚熟農作物的不同特徵,有針對性地在果樹下套種蘿蔔、生薑、芹菜等低矮作物。同時,在大棚內採取花盆立體種植模式,大大提高土地利用率,並引入滴灌技術,對果蔬進行立體滴灌,節約生產用水。目前,基地裡立體種植果蔬的大棚已經有12個,比普通種植提高了30%~40%的產量。

該基地長期聘用貧困戶務工,解決了158人就業,每年給貧困戶帶來50多萬的務工收入,村集體經濟收入每年達到5萬多元。

在橋圩鎮下李村荔枝品改產業園,工人們正在對500多畝嫁接改良的荔枝進行澆水與施肥。下李村支書王燕文介紹,橋圩鎮古荔枝林多、產品知名度較高,但存在荔枝品種落後、掛果率低的問題。橋圩鎮黨委、政府積極引導,下李村聯合青塘、錦垌、長塘等9個村,整合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和產業扶持資金近200萬元,邀請技術人員對荔枝品種進行科學改良,提高果實品質。通過「村黨組織 村民合作社 產業園 貧困戶」的模式,由村民聯合合作社統一經營、管理、銷售,帶動產業發展。經測算,該基地改良荔枝每株掛果不少於100公斤,年收入超500萬元,利潤超200萬元。產業園產生的純利潤由合作社按各村入股比例分配至各村合作社,各村採取「622」的辦法進行分紅,即:60%分紅給貧困戶,20%作為村集體經濟收入,20%作為基地管理人員報酬,實現貧困戶和村集體經濟雙增收目標。

集資源 物業經濟增活力

「兩年前,我們這裡還是一大片荒地」,八塘街道新陸社區黨總支部書記蒙東耀介紹,「整整48畝村集體生產生活留用地,附近的湴村也有一塊將近10畝的留用地,一直都擱置不動。我們也坐到一起討論過,怎麼把這兩塊地利用起來,為村民謀取福利,可是都沒有什麼好的辦法。」

得知情況後,港南區統籌規劃,指導6個鎮(街道)的17個村(社區)進行「聯創」,投入資金820萬元,撬動社會資本2000多萬元,打造集租賃、物流、批發零售等於一體的集體經濟物業產業園。產業園分兩期進行建設,一期佔地約10畝,已完成新型現代化廠房5000多平方米建設工作,並成功引入新型材料製造企業開展租賃合作,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可達36萬元,並逐步遞增。二期佔地48畝,總建築面積4.6萬平方米,計劃以批發市場和大型零售核心商業為主,業態涵蓋購物中心、步行街、酒店、餐飲等,已完成場地平整、可行報告,正在開展進場勘探工作,建成後預計可增加村級集體經濟年收入54萬元,並以每年5%增速遞增。

湴村村民陳育敏看著熱火朝天的工地高興地說:「以前這一片地方都是丟荒在這裡,大家都覺得很可惜,但是又沒有什麼辦法很好地利用起來。現在幾個村聯合起來一起搞開發,一下子就把地盤活起來了,商業樓也建起來了。我看了公示,已經有公司要和村委籤租賃協議,一年能收入36萬多元,這些都是實實在在的村集體收益。集體有錢了,我們全村振興就更有盼頭了。」

木格鎮同樣按照「聯創」發展的思路,由木格村牽頭組織周樟村、護錄村3個村共同出資建設產業大樓,項目總投資60萬元,於2019年底正式籤約建設。截至目前,750平方米的產業大樓即將投入使用,預計可以入駐小型商家3 家,每年租金收入12萬元,每年可為每個村帶來4萬元收益。

港南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姚幼梅表示,引導各村(社區)「聯創」為各村(社區)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提供了一個新的範本。今後還要不斷整合資源、創新思路,探索出更多可複製、可推廣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路徑。(樊盼盼 譚輝堂 劉志寧)

相關焦點

  • 港南區打造村集體經濟「聯創」產業園
    貴港市港南區積極推進資源整合,引導基層黨組織相互滲透、相互貫通、相互聯結,打造村集體經濟「聯創」產業園,推動村集體經濟現代化、集約化、規模化,有效助推了貧困村脫貧摘帽。目前,該區共實施村級集體經濟「產業聯創」項目17個,涵蓋92個行政村,佔比達55.1%,年增加村集體收入480多萬元。「兩年前,我們這裡還是一大片荒地。」該區八塘新陸社區黨總支部書記蒙東耀介紹,48畝村集體生產生活留用地土地,對面的湴村社區也有一塊將近10畝的留用地,一直都是擱置的。怎麼把這兩塊地利用起來,為村民謀取福利是當務之急。
  • 貴港市港南區:種植芋頭發展村集體經濟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東津鎮鄭村貧困戶甘潔芬說道。近年來,鄭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發展路子。2019年,該村成立了村民合作社,租賃土地25畝,引進專業種養合作社發展百香果種植與銷售,當年獲利4萬元。小試成功後,為助推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更進一步,今年申請到扶持壯大村級集體經濟項目資金50萬元,將該村沙塘大嶺及周邊120畝旱地通過租賃的形式集中,進行統一規劃和布局,採用「支部+合作社+農戶」的現代化經營模式,引進黃金百香果、荔浦芋種植,並安排村中貧困戶在基地日常務工,增加他們的收入。
  •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盤活「三資」提升村集體經濟
    據了解,2019年來,為摸清底數,加快發展村級集體經濟,港南區由組織部門牽頭,自然資源局、農村農業局等各部門參與,對各村「三資」進行了全面清查,並指導各鎮(街道)制定盤活之策,讓閒置和低效的村集體資源活起來。
  • 昆明市著力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
    這裡花滿地、樹成行,水成景、綠滿村,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強勁,群眾正大步邁向小康生活。近年來,昆明市緊扣「大城市與大農村並存」實際,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必由之路,全域推動村級集體經濟發展,不斷拓寬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路徑,打造出了一批批像阿烏村一樣村容美、產業強、農民富的生態宜居村莊,全面小康路上特色亮點頻現,幸福生活故事格外動人。
  • 貴港市港南區:築強班子力量 壯大村集體經濟
    廣西貴港市港南區通過配強村「兩委」班子,提升村級黨組織的活力,建強基層帶頭人隊伍,帶領群眾脫貧致富。港南區東津鎮鄭村在當地村民及外人的印象中,曾經是村委辦公場地相當老舊、村集體經濟相對落後的後進村。2017年,村委調整領導班子,在本村經濟能手、原村民兵營長李義和掌舵村黨支部書記後,把發展村集體經濟、重樹村委形象,凝心聚力建設新農村作為工作的出發點和總目標,立足因地制宜,大力發展百香果、富硒水稻、荔浦芋等特色產業,增加村集體經濟收入,帶領村民脫貧增收致富。短短三年就發生了喜人變化,得到村幹部群眾的交囗稱讚。近年來,鄭村積極探索村集體發展路子。
  • 壯大集體經濟富民強村
    下一步,昆明市將堅持「守正」與「創新」相結合,進一步探索符合實際的村級集體經濟發展模式,推動村級集體經濟不斷發展壯大,全面消除村級集體經濟「薄弱村」,整體提升基層組織運轉保障和服務群眾能力,帶領廣大群眾共同致富奔小康。
  • 瀏陽發展壯大新型村級集體經濟三年行動計劃啟動
    瀏陽日報訊(記者羅方平)「今年將繼續主打蓮子產業,延伸相關產業鏈的同時,推動鄉村旅遊高效發展,帶動集體經濟繼續增收。」5月14日,談及今年發展目標,社港鎮淮洲村黨總支書記湯振宇信心滿滿。通過採取「支部主導、公司運營、全民參與、成果共享」的模式成立農業開發有限公司,淮洲村多線布局發展蓮子和金針菜產業。
  • 南安鎮: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共建共享比翼齊飛
    近年來,大餘縣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黨政「一把手」工程,堅持黨建引領、上下聯動、通盤考慮,按照「因村施策、一村一策,依法依規、統籌推進,村級主體、市場主導,強化管理、規範運營」的原則,積極探索多元化發展模式,推動集體經濟走上發展快車道。
  • 南平市舉辦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培訓班
    為深入學習黨的十九屆五中全會精神,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決戰脫貧攻堅,促進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助推少數民族村實施鄉村振興戰略。11月12-13日,南平市少數民族村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和特色產業發展培訓班在浦城縣舉辦,10個縣(市、區)民族宗教局局長和48個少數民族村主幹共計60餘人參加培訓。此次培訓班採取現場觀摩、經驗交流和課堂教學等多種形式進行。
  • 寧波: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原標題:因地制宜 精準施策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推動鄉村全面振興 月初召開的全市促進村級集體經濟發展壯大工作座談會提出,要把握鄉村振興戰略的具體要求,集中力量、攻堅克難、創新發展,帶動村集體和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推動村級集體經濟邁出新步伐、再上新臺階。
  • ...大力實施「黨建+項目+資源」,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蓮鄉...
    湘潭縣:大力實施「黨建+項目+資源」,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蓮鄉經驗」 湖南日報·新湖南(通訊員 文武 彭成)今年以來,湘潭縣緊緊抓住「鄉村振興的根本是產業興旺,產業興旺落腳點在發展農村集體經濟」為重點,深入推進「三年強村計劃
  • 長洲區:開發「回留地」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
    通過開發『回留地』發展村集體經濟,現在這裡是大廈林立了。」梧州市長洲區興龍辦事處黨建負責人介紹說。近年,為發展村級集體經濟,長洲區結合本地資源優勢,引導盤活農村「回留地」資源,推行「農村股份合作制」,採取自主開發、合作開發、資源入股等多形式「組合拳」發展集體經濟,使得農村集體資產資本保值增值,促進了村級集體經濟增收。
  • 懷遠縣龍亢鎮:建設標準化廠房壯大村級集體經濟助推鄉村振興_蚌埠...
    近年來,龍亢鎮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助推鄉村振興的重要途徑。通過建設標準化廠房出租,吸引企業入駐,走出一條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的新路子,帶動村民們在家門口實現就業增收。另外,韓廟、淝河、周王和寨頭四個村結合上級易地搬遷產業發展項目資金,在龍亢鎮原罐頭廠廠址內,建設了4棟、約9000平方米的標準化廠房,成功招商房車生產、路燈生產和金屬材料等公司,總年租金近60萬元,標準化廠房的建設更吸引了一批企業家返鄉幹事創業。整合資源辦大事,加快築巢引鳳凰。
  • 長豐縣羅塘鄉:凝心聚力促村級集體經濟「百花齊放」
    來到羅塘鄉上拐村看到的是一派豐收景象,在村口西側,醒目地排列著一座座溫室大棚,走進棚內一片生機盎然,棚內種植了一排排草莓秧苗,為來年的草莓產業種植播下希望。
  • 平遙縣:以黨建引領發展村級集體經濟
    近年來,平遙縣委堅持「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基層黨組織一項重大而緊迫的任務來抓」,認真貫徹晉中市委基層黨建「一帶三創全域升級」部署要求,以「五地一產」入市改革為牽引,以「五個一」集成升級為抓手,深入實施「消薄壯大」專項行動,全力推動擴面、提質、增效,探索走出一條黨建引領村集體經濟發展壯大之路,一個個鮮活有力的村級集體經濟猶如雨後春筍般破土而出,點綴平遙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壯麗畫卷
  • 「黨建+」讓村級集體經濟提檔創優
    (黃日強攝)  本報記者郭少東 通訊員蒙煥章 黃日強   近年來,賓陽縣通過大力發展村級集體經濟,聚力脫貧攻堅和鄉村振興的統籌銜接,紮實踐行「書記引航擔使命」工程,重拳抓黨建,強力促脫貧,一心謀振興,通過「黨建+」實現村級集體經濟收入零突破、全覆蓋,並向著產業提檔升級、爭創優秀特色產業、健康可持續發展的目標邁進。
  • 舞陽縣馬村鄉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新模式助力鄉村振興
    央廣網漯河12月15日消息(記者 王勇生 通訊員 彭亞齊)為打贏脫貧攻堅戰,舞陽縣馬村鄉因地制宜,勇破難題,堅持「輸血」與「造血」同步推進,積極探索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的有效模式,全力推動鄉村振興戰略的實施。
  • 賓陽力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見聞
    【原標題】資源力量下沉 產業提質增效 ——賓陽力促村級集體經濟發展見聞  5月11日早晨,位於賓陽縣大橋鎮五七村的和盈模式集中養雞村級集體經濟發展產業園門外,員工們正在有序測量體溫、洗手消毒,排隊進園。  據產業園負責人韋德仁說,產業園防疫措施到位,又有成熟的銷售渠道,年內增收無憂。
  • 林頭:以項目帶動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長期以來該鎮都以傳統鑄造業為主,素有「華東鑄造之鄉」美譽,近年來,林頭鎮開始逐步轉型,探索發展綠色農業經濟,把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作為加強農村基層黨建、夯實黨在農村執政基礎的戰略之舉,堅持一切依靠項目、一切服務項目,通過「選、強、活、扶」四種方式實現了全鎮村級集體經濟突破性發展。
  • 鉛山稼軒巖前村:借東風發展壯大集體經濟
    「在省旅遊集團的幫扶下,我村大力發展鄉村旅遊和有機茶種植等扶貧產業,通過有效運作發展壯大村級集體經濟,2018年村集體經濟達到了16萬餘元。我村從有名的集體經濟『空殼村』一躍發展為全鄉集體經濟第一的『富裕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