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 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2020-12-12 光明網新聞中心

  作者:王新中(山西師範大學歷史與旅遊文化學院副教授)

  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活動早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裡先後湧現出一批海上商業強國和國際化港口,14世紀中期興起的阿瑜陀耶城便是典型代表。阿瑜陀耶城由烏通領導的泰族人於1350年建立,是暹羅歷史上第二個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現為泰國大城府的首府。當時的阿瑜陀耶城位於昭披耶河(湄南河)、巴塞河和華富裡河三條河流的交匯處,船舶經拓寬的湄南河與截彎取直的人工運河直通大海,是典型的河港,華人稱之為「大城」。伴隨著15世紀前期鄭和下西洋以及後期葡萄牙的遠洋航海活動,越來越多的東西方商船匯聚於東南亞海域開展國際貿易活動,促成了此後幾個世紀阿瑜陀耶城等港口城市的繁榮。研究阿瑜陀耶城的興衰,對於我們了解中世紀後期和近代早期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歷史具有重要作用。

  阿瑜陀耶城由於其顯著的地理位置優勢,國際化特徵十分明顯,主要表現在以下方面:

  第一,城市居民的國際化。由於阿瑜陀耶城的對外貿易十分發達,城中聚居著中國人、阿拉伯人、波斯人、印度人、爪哇人和馬來亞人等,後來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荷蘭人、英國人和法國人也在這裡常年居住。

  明清時期,有大批中國人移居暹羅,通常居住在阿瑜陀耶城東南端的市場周圍,阿瑜陀耶城共有「五處華人居住點,城中居住的居民五分之一是華人」;波斯人和印度的古吉拉特邦人是重要的航海商人,由於他們對阿瑜陀耶港口的管理作出了突出貢獻,因而可以居住在城市的中心;歐洲人通常居住在「都城西南方向的環渠對岸一帶」。1511年,阿瑜陀耶王朝的統治者允許葡萄牙人在阿瑜陀耶城經商,隨後雙方籤訂了通商條約,其中一條規定,葡萄牙人可以在阿瑜陀耶城居住。16世紀末,西班牙人也來到了阿瑜陀耶城並籤訂了通商條約。17世紀初,荷蘭人來到阿瑜陀耶城並在湄南河東岸建立了一個荷蘭人村。暹羅王頌曇(1610-1628年)在位時期,「允許英國人在湄南河東岸荷蘭人村附近建立一個英國人村」。17世紀下半葉,法國的傳教士來到暹羅。1661年以後,法國人在湄南河對岸的都城內邊緣處居住。外國人的到來也導致暹羅出現了混血群體,如葡萄牙人、荷蘭人經常與暹羅婦女通婚,華人中也多有與泰族人結婚者,阿瑜陀耶王朝的居民更加多元化。

  第二,城市宗教的國際化。阿瑜陀耶王朝時期,暹羅的佛教已經相當發達,90%以上的泰族人信仰佛教。同時,統治者推行宗教寬容政策,允許伊斯蘭教、天主教等宗教的存在和活動。

  華人來到暹羅後,將道教、民間宗教和一些地方神祇帶到了阿瑜陀耶城,如中國人對土地神的崇拜、對祖先的祭拜,還有媽祖、水尾聖娘等。早在13世紀,伊斯蘭教就由阿拉伯人帶到暹羅,到阿瑜陀耶王朝時期,伊斯蘭教在暹羅已有一定的影響。頌曇統治時期,曾「任命一個叫切阿默德的波斯人為『朱拉拉差蒙蒂』,作為阿瑜陀耶王朝中穆斯林的領袖」。1566年,葡萄牙多明我會的傳教士來到暹羅傳教;17世紀下半葉,法國的傳教士也來到阿瑜陀耶城,阿瑜陀耶王朝的統治者那萊王允許他們建立教堂、開辦學校。法國國王路易十四曾經遣使遊說那萊王改信天主教,沒有成功,但暹羅王子亞派脫耶改信了天主教,導致天主教勢力對暹羅的政治統治產生不小的影響。因此,海上絲綢之路不僅為阿瑜陀耶城帶來了經濟上的繁榮,也使其成為東南亞的宗教萬花筒。

  第三,城市管理的國際化。在阿瑜陀耶王朝,海上貿易是國家的主要收入來源之一,國王十分重視對海上貿易的管理,為此設立專門的港務部門,港務部門又分為左港務部門和右港務部門。其中,左港務部門由華人負責,主要管理湄南河以東的海上貿易事務;右港務部門由穆斯林商人負責,主要管理湄南河以西的海上貿易事務。

  具體來說,一些華商被王室選派到左港務部門,替阿瑜陀耶王朝管理對外貿易,主要負責管理暹羅與東南亞國家的貿易、與中國之間的朝貢貿易、與日本的貿易。另外,由於華人的航海技術發達,許多熟習航海知識、掌握航海技術的華人水手被僱傭在暹羅國家或私人船舶上,對暹羅的航運事業和航海事務產生了重要影響。

  波斯人在阿瑜陀耶城的管理上也發揮著重要作用。在阿瑜陀耶城進行交易的商人來自不同的國家和地區、說不同的語言,如果想要順利進行貿易活動,就需要所謂的「自治協調者」出面協調。擔任自治協調者的波斯人被稱為「夏邦塔爾」,波斯語意為「港王」。「夏邦塔爾」主要負責接見來阿瑜陀耶城進行交易的各國商人,了解其目的、身份等信息後為其做擔保,再介紹給暹羅國王,相當於「中間人」的角色。此外,他們還在交易活動中負責徵收商品交易稅,負責商品的運輸及保管,以及監督度量衡的統一和貨幣的匯率。夏邦塔爾制度為阿瑜陀耶城海外貿易的有序開展提供了保障。

  第四,城市經濟的國際化。首先,阿瑜陀耶城是一個國際化的河港。阿瑜陀耶王朝歷代國王積極創造條件,推動航運的國際化,使阿瑜陀耶城具備了其他濱海城市不可比擬的優勢,甚至獲得了「東方威尼斯」的美名。幾百年間,從阿瑜陀耶港出發的王室船隊駛出湄南河口後,向西最遠可達葉門穆哈,向東最遠可達日本長崎。航運的便利推動著阿瑜陀耶城穩步發展成為東南亞地區的主要貿易中心。其次,阿瑜陀耶王朝根據國際貿易的需要,實行貨幣的國際化,本國和外來的金銀幣均可在阿瑜陀耶城流通和兌換。15世紀末期,由於歐洲對東南亞香料的迫切需求,大量金幣從歐洲流向東方,「歐洲每年需支付40萬枚葡萄牙金幣」。17世紀上半葉,西班牙銀圓(來自美洲的白銀)西經馬尼拉輸入到東南亞地區並在阿瑜陀耶城流通。再次,貨物的國際化。由於地理位置優越和航運發達,阿瑜陀耶城成為各種商品的集散地,本國北方的農產品和南方的水產品都匯集在這裡,來自中國、日本、歐洲的貨物也運到這裡進行銷售。暹羅本身擁有極其豐富的野生動物資源、森林產品(沉香木、染色用的蘇木等)和礦產品,還有農作物稻米。阿瑜陀耶王朝後期,應清政府的要求,暹羅將大米出口到中國,中暹之間展開了頻繁的大米貿易。暹羅還將大象出口到印度,因為印度各邦之間經常發生戰爭,對大象的需求量很大,同時印度也是暹羅巨大的檀香市場。「在17世紀30年代,暹羅每年出口2000噸蘇木,主要銷往中國和日本」,此外,還將鹿皮、錫和鉛出口到日本。另一方面,阿瑜陀耶城也是各種外國商品流通的市場,從中國進口優質茶葉、絲綢以及瓷器,從印度進口棉花,從爪哇進口馬匹,從波斯進口香水和地毯,從日本進口家具、刀劍、白銀和青銅,從歐洲進口鏡子、大炮和輕武器等。

  阿瑜陀耶城作為東南亞海上絲綢之路的一個重要港口城市,曾經繁華一時,卻在1767年走向衰落。1767年4月,阿瑜陀耶城在緬軍的猛烈攻勢下淪陷,緬軍在城內大肆劫掠達半個月之久,使擁有四百多年歷史的阿瑜陀耶城毀壞殆盡,只剩斷壁殘垣供後人憑弔。除了緬軍的進攻外,阿瑜陀耶王朝後期的統治者對海上貿易的態度轉向保守、荷蘭壟斷香料貿易的不利影響、暹羅與印度和歐洲貿易量的下降、清政府海禁政策的消極影響等因素,共同導致這座國際化大港退出歷史舞臺。作為「海上絲綢之路」的一部分,阿瑜陀耶城在歷史上所發揮的作用和曾經的輝煌不容忽視,也不應被忘記。1991年,阿瑜陀耶歷史公園被列入《世界文化遺產》名錄,從而確認了這座城市具有的獨特歷史文化價值。

  (本文系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絲綢之路城市史」〔18ZDA213〕的階段性成果)

  《光明日報》( 2019年11月25日 14版)

[ 責編:曾震宇 ]

相關焦點

  • 海上絲綢之路與十四至十八世紀阿瑜陀耶城的國際化
    東南亞的海上貿易活動早在公元前就已經開始了。在兩千多年的時間裡,這裡先後湧現出一批海上商業強國和國際化港口,14世紀中期興起的阿瑜陀耶城便是典型代表。阿瑜陀耶城由烏通領導的泰族人於1350年建立,是暹羅歷史上第二個王朝阿瑜陀耶王朝的都城,現為泰國大城府的首府。
  • 泰國小課堂—阿瑜陀耶王朝
    阿瑜陀耶城(今曼谷北,意為「不可戰勝之城」),華僑習慣稱阿瑜陀耶城為大城,故阿瑜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1350年建立,1767 年被緬甸滅亡,歷時 417年,傳35位國王。  阿瑜陀耶王朝的創始者烏通王(拉瑪蒂菩提)原為羅斛國國王。因瘟疫流行,烏通王於1350年率眾遷都阿瑜陀耶,建立阿瑜陀耶王朝。
  • 東南亞歷史:阿瑜陀耶王朝的盛衰(下)
    由於這一事變意義重大,有的學者稱之為「阿瑜陀耶的1688年革命」。阿瑜陀耶時期對外貿易和都市經濟的發展,使得國王和封建主貴族從對外貿易的獨佔中獲得了驚人的財富。但是,阿瑜陀耶的發展是畸形的。薩迪納制嚴重束縛了農奴的人身自由,影響了商品經濟的發展。廣大農村,特別是北部、東北部地區,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仍然佔統治地位。
  • 泰國的圓明園——大城府阿瑜陀耶
    歷史上,泰國存在過四個封建王朝,素可泰王朝(1238年-1350年)、阿瑜陀耶王朝(1350年-1767年)、吞武裡王朝(1767年-1782年)和曼谷王朝(1782年-至今)。阿瑜陀耶是泰國歷史上時間最長的王朝。阿瑜陀耶在600年前極為繁榮,是當時世界上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亞洲最富庶的城市之一,也曾經一度是泰王國的首都。
  •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
    「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展覽於8月14日至11月11日在香港海事博物館舉行。(圖片來源:香港海事博物館官網專題展覽《東西匯流—十三至十八世紀的海上絲綢之路》)此次展覽由香港海事博物館與廣東省博物館聯合舉辦,將展出超過200件南宋至清初時期的出土文物,包括精美陶瓷
  • 守望先鋒新地圖阿育陀耶
    阿育陀耶的中文譯名(潮汕話)是"大城", 阿育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 是泰國(當時叫暹羅)歷史上四個主要的統一王朝之一(素可泰王朝, 阿育陀耶王朝, 吞武裡王朝, 曼谷王朝), 其建立者是華裔商人的後裔.
  • 四百年王朝毀於旦夕,在大城感受泰國的阿瑜陀耶傳奇
    要說交通最便利也最令人感到震撼的還是阿瑜陀耶古城,距曼谷僅80公裡,是聯合國世界文化遺產。阿瑜陀耶古城遺蹟阿瑜陀耶是泰國歷史上繼素可泰之後第二個王朝,始建於公元1350年前後,在隨後的四百年裡,這座城市發展得極為繁榮,一度是世界上最大、國際化程度最高的城市之一,亞洲貿易中心
  • 守望先鋒新地圖考究:阿育陀耶,了解一下?
    但是阿育陀耶並不是這樣,它不僅是泰國的一個真實存在的城市,而且也是泰國歷史上一個王朝的首都——阿育陀耶王朝。阿育陀耶的中文譯名(潮汕話)是「大城」,阿育陀耶王朝又叫大城王朝,是泰國(當時叫暹羅)歷史上四個主要的統一王朝之一(素可泰王朝,阿育陀耶王朝,吞武裡王朝,曼谷王朝),其建立者是華裔商人的後裔。
  • 泰國歷史四大王朝之二-阿瑜陀耶王朝
  • 泰國通史:阿瑜陀耶王朝與中國的關係——上篇
    資本稍大的華人,則依仗其語言和文化背景的優越條件,進行中泰之間的海上貿易,有的華商因其卓越的經商才能,被選派到暹羅王室壟斷的貿易廳,替王室經營對外貿易。包括阿瑜陀耶王室與中國的朝貢式貿易,與東南亞鄰國和日本的貿易,都是依靠華人來進行。因此,在阿瑜陀耶王朝派往中國朝貢的貢使中,不乏有名有姓的華人移民。如成化十三年(1497年)貢使美亞,原名謝文彬,福建汀州人。
  • 第1346回:大城府阿瑜陀耶城,泰民族藝術誕生地
    阿瑜陀耶古城(英文名稱Historic City of Ayutthaya)位於泰國大城府(阿瑜陀耶府),為阿瑜陀耶王朝國都遺址所在地。1767年,阿瑜陀耶王朝終結,國都被緬甸軍隊攻佔、摧毀。後人在舊城廢墟東幾公裡處重建新城,即今日之阿瑜陀耶(大城)。1991年,阿瑜陀耶古城入選世界文化遺產。
  • 阿瑜陀耶前期的對外貿易
    作為世界貿易的支付手段,本國的銀幣和外來的金幣,都在阿瑜陀耶出現和流通。在市場上流通的一種銀幣一一銖,早在十四世紀以前就存在了。當時是一塊半橢圓形的、中間穿孔的銀幣。十五世紀末至十六世紀初拉瑪鐵菩蒂第二在位期間,銀幣銖的式樣更呈圓形而中間無孔。
  • 到了阿瑜陀耶時代,佛教在泰國已很發達
    到了阿瑜陀耶時代,佛教在泰國已很發達,幾乎每個村都建有佛寺,這些佛寺成為各個村賽的文化中心。泰國的每個男子在成年以前,按慣例必須有一段時間剃度出家,國王也不例外。據阿瑜陀耶編年史記載,戴菜洛迦納王剌度出家後,在寺院了八個月,學習小乘佛教文字一巴利文。
  • 泰國通史:泰緬戰爭和阿瑜陀耶王朝的滅亡——下篇
    在遙軍撤退的過程中,1萬多名被緬軍驅趕到緬甸居住的泰人和孟人也一起回到了阿瑜陀耶城。莽應裡聞訊,大為震怒,於1584年12月發兵3萬徵討阿瑜陀耶,但大敗而回。136年1月,又派25萬大軍再次徵討,由北、西、東三面並進,於次年正月包圍阿瑜陀耶城,但遭到暹羅方面的頑強抵抗。緬軍圍城達5個月之久,始終未能攻克。
  • 阿瑜陀耶前期的經濟
    按照薩克迪納制度,每個庶民可以獲得十五至二十五菜的土地進行耕種。這樣,直接生產者得到了由自己支配的一點生產資料,用它來生產自已所需的生活資料。這就意味著他們有了自己的經濟,並為國王頒布的法律所承認,他們可以擁有房屋、性口、小船,各種農具、手工業工具等也是私有的,由他們自己自由支配使用。這就大大地提高他們的生產積極性。
  • 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
    由於阿瑜陀耶所處的優越地理位置,沿海城市尤其首都阿瑜陀城對外貿易發達。所以,在阿瑜跎耶城聚居著來自中國、印度、日本、馬來、安南等國商人,以及後來的葡萄牙人、荷蘭人、英圖人和法國人。阿瑜陀耶王國同中國貿易瀕繁、關係密切。阿瑜陀耶王國建立不久,中國的明王朝也取代了元王朝的統治。
  • 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福州9月2日電 題:福建勾勒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路線圖  中新社記者 羅欽文  自「一帶一路」(「一帶」指絲綢之路經濟帶,「一路」指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的合作倡議被提出後,作為海上絲綢之路重要起點和發祥地的福建便主動融入和加快推進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建設。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新聞中心 > 專題 > 中國廣播聯盟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廣西行 > 地圖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06-11 09:14:00  來源:中國廣播網  說兩句  分享到:   建設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
  • 阿瑜陀耶王朝、佛教的盛行時期
    神仙壁畫阿瑜陀耶王朝時期留下來的雕塑作品數量眾多,內容廣泛,除了佛像以外,還有神仙的雕塑,以及法座、門窗的雕塑等。佛像雕塑也與壁畫一樣,阿瑜陀耶王朝初期受吉篾影響較深,中期受素可泰藝術的影響,末期,也就是從拉瑪鐵菩提二世時起,真正形成了阿瑜陀耶佛像的藝術風格。阿瑜陀耶王朝初期的佛像以希訕派寺佛像為代表。希訕派寺是戴萊洛迦納王獻出皇宮修建起來的,寺裡供奉的是一尊用純金澆鑄的佛像。
  • 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在福建泉州成立
    12月17日,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合作論壇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在黎明職業大學召開。 吳丹丹 攝中新網泉州12月17日電 (記者 孫虹)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合作論壇暨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成立大會17日在位於福建泉州的黎明職業大學舉行。近300位來自柬埔寨、泰國、菲律賓、馬來西亞等國家和地區的高校、合作機構、社會團體代表參會。21世紀海上絲綢之路職業教育聯盟啟動儀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