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4世紀中葉,泰人首領烏通王吞併了素可泰疆域,建立了阿瑜陀耶王朝。為了適應領土不斷擴大的形勢,國王把全國劃分為畿內省和畿外省進行管理,京都及其附近地區為畿內省,邊遠地區屬畿外省,此外還有附屬國。至18世紀中葉,其國土東部伸張到呵叻、尖竹汶,南至北大年,西抵丹那沙林、土瓦等地,北部蘭那泰也為它所臣服。15世紀中葉,戴萊洛迦納王推行行政制度改革,開始實行軍務與民政分治。
此外還制定了薩克迪納制,國王按全體皇族、各地方領主和大小官吏社會地位的尊卑授予不同等級的爵位;同時,又按爵位的高低分別賜予不等數量的食田,社會地位低下的平民百姓也可獲得5萊土地。阿瑜陀耶時代生產發展,物產豐富,對外貿易不斷擴大。國王擁有一支龐大的船隊,專門運載土產到鄰國交換貨物。中國史書記載,從1370~1643年間,其使節來中國訪問和貿易達 102次,中國明朝使者回訪也有19次之多。
清朝乾隆年間在廣州設立「本港行」,專門辦理對暹羅的貿易、稅務等事項。阿瑜陀耶與西方國家尤其是荷蘭、葡萄牙等國商務交往也很頻繁,它以「夏利腦」(新市的意思)這個名稱聞名於西方世界。16世紀中葉以後,曾經盛極一時的阿瑜陀耶與緬甸發生曠日持久的戰爭,邊境常陷於戰亂之中,北部屬國蘭那泰有時也不得不向緬甸稱臣。內憂外患交錯,國勢暫衰,1767年4月京都被緬軍攻陷,財物被搶劫,人口被擄掠,皇室、寺院、民房和典籍文物全部焚毀殆盡。
國難期間,在華裔民族英雄披耶達信的領導下,暹羅人民英勇反抗外族入侵,取得了復國鬥爭的勝利。隨後遷都於吞武裡,建立了吞武裡王朝,達信被擁為王。他繼續領導擊退緬軍的頻頻進攻,把四分五裂的國家重新統一起來。
大城的面積很大,古蹟散布很廣,加上四周空曠,視野開闊,塔頂尖利的佛塔,老遠便可看到,那種蒼勁的氣氛,好像在告訴遊客,古城昔日的光輝猶在,不曾消逝。
在大城王朝的黃金時代,這裡有皇宮3間,寺院300多座,如今大都殘破了,但也有不少佛塔保留了完整的外形。斑駁的佛塔、宮殿的殘柱、殘牆、幾座兀立的浮屠,這些古蹟斷斷續續,卻又綿綿不斷,令遊客不禁感嘆這古城的浩大,惋惜它的衰落。比起曼谷那些遊人眾多的寺廟來說,這裡空曠、深邃的意境,蒼涼、凝重的悲壯美,更能吸引遊客駐留。
謝謝你的閱讀,更多信息歡迎關注" 鍾愛泰王國 」 或" thai3168 」 泰國資訊精彩推送.
如果您喜歡我的文章,請分享給你的朋友圈,謝謝!
點擊右上角…在彈出菜單中選擇分享到朋友圈或發送給朋友
↓↓↓↓更多資訊敬請點擊 「閱讀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