泰國佛教自素可泰王朝的藍摩甘亨王倡導以來,便為歷代國王所承襲,廣為傳播,發展迅速。到了阿瑜陀耶時代,佛教在泰國已很發達,幾乎每個村都建有佛寺,這些佛寺成為各個村賽的文化中心。泰國的每個男子在成年以前,按慣例必須有一段時間剃度出家,國王也不例外。
據阿瑜陀耶編年史記載,戴菜洛迦納王剌度出家後,在寺院了八個月,學習小乘佛教文字一巴利文。戴萊洛迦納王十分重視佛教及其作用,他不僅派人從錫蘭(斯裡蘭卡)引進佛教律藏,還派遣僧侶使節出國到鄰近各國的佛教界發展友好關係。由於佛教獲得人民的篤信,百分之九十以上的民眾信奉佛數。佛教成了泰國的精神支柱,上至國王、貴族官吏,下至平民百姓,都把捐資修建佛寺當作一件善事,因而全國寺院林立。
拉瑪鐵菩提第二曾動用大量的金錢、人力,在京都修建了帕希訕派寺。這是當時全國最宏偉瑰麗的一座寺院。而後又在該寺內修建了兩座具有阿瑜陀耶建築特色的佛塔,分別存放其父戴萊洛迦納王和其兄波隆摩羅三世的骨灰。開啟了泰國用佛塔存放國王骨灰的佛塔喪葬儀式。拉瑪鐵菩提第二崩駕以後,他的後人按照上述兩座佛塔的模式修建了一座相同的佛塔,存放他的骨灰。
直至現在,三座佛塔仍完好無缺,泰國人民稱之渭「三佛塔」。後來歷代國王陸續在三佛塔周圍修建較小的佛塔,形成了佛塔群,此即佛語所稱的舍利塔。佛教在泰國盛行,佛教僧侶便成為獨特的團體。佛教僧侶團體在泰國是一支舉足輕重的力量。
佛教不僅是當時強大的精神力量,同時佛教寺院還擁有大量的財富、肥沃的土地和大量的寺院奴隸,是一支不容忽視的物質力量。歷代統治階級往往藉助於佛教的力量,來統制人們的思想和維繫全國的統一,從而鞏固其階級統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