決戰決勝脫貧攻堅丨陳村村:小山村致富求變 茶產業助力脫貧奔康

2020-12-23 SZNEWS

見圳客戶端·深圳新聞網訊(記者 陳琳君)位於東源縣東北部的黃田鎮陳村村,周圍群山聳立,寶山、大仁嶺和松嶂這三座大山為陳村村的天然屏障,挺拔翠綠的山脈宛如遊龍,從四面聚向陳村村,像屏風般保衛著這座美麗的山村。

「我們依靠茶葉種植,荒山變青山,綠葉子變成村民致富的『金葉子』,昔日的貧困村慢慢走上了一條脫貧致富的康莊大道。」駐村第一書記周燦明形象地向記者描述著幾年來村裡的變化。

綠葉變「金葉」 鋪就致富路

陳村茶又稱松嶂茶,相傳有200多年的歷史,曾是東源四大名茶之一。「雖然茶葉好賣,但以前的陳村茶都是小規模種植,產量很少,收益不高,村民自己採茶、制茶,而且都只在本地銷售,很難走出去,加上缺乏管理,使得不少茶園慢慢荒廢了。」周燦明說,如何讓陳村茶重新煥發生機,變為村民致富的「金葉子」,成為這個小山村致富求變的關鍵。

為了提高貧困戶收入,加快貧困戶脫貧步代,2016年,鹽田區對口幫扶單位投入140萬元用於建設陳村村茶葉種植基地一期項目,並引進了配套加工廠房及炒茶設備。「去年清明前,我們已經採摘了700斤茶葉,按照150元/斤來算,銷售收入逾10萬元。」周燦明說,在此基礎上,2019年底,陳村村茶葉種植基地二期項目也被順利提上日程。

據悉,陳村村茶葉種植基地位於松嶂山,松嶂山的土質是油泥黃土,半山腰雲霧繚繞,氣候宜人,雨量充沛,空氣溼度大,漫射光強,溫度、海拔、土壤等客觀自然條件,非常適宜茶葉種植。「茶葉基地採用承包管理制度運行,並按『貧困戶+合作社+村委』的形式進行分紅,即由貧困戶負責茶葉的鋤草、施肥、採摘等,按勞取酬,帶動貧困戶直接增收;由合作社及村委統一對茶葉進行加工、銷售,盈利後對貧困戶及村委進行分紅,加快貧困村脫貧步伐。」周燦明告訴記者。

如今,陳村村茶葉種植基地是「一村一品」精準扶貧項目,也是幫助44戶貧困戶脫貧奔康的主導產業。「我們引進上好的茶葉品種,採用『傳統+現代』的管理模式,種植過程中,杜絕使用化學肥料和農藥,因此種出來的茶葉喝起來回甘悠長,風味獨特。」周燦明介紹,截至目前,全村共有310畝茶葉基地(一期160畝,二期150畝)。「2023年全部達產後,每畝預計可產茶葉40斤,按照200元/斤計算,每年預計總收益在248萬元左右,純利潤可達百萬元。」說起產業發展前景,周燦明滿懷信心。

常言道:要致富、先修路。「村裡的道路是上世紀90年代修建的,距今已有20多年,早已破破爛爛,坑坑窪窪,下雨天還會積水。」周燦明說,2016年,駐村工作隊到村後幹的第一件事就是「修路」。平坦寬敞的村道不僅方便了村民日常出行,新修的村道與原村道連接形成的環形村道交通網絡,也解決了原有的人車混行、會車困難、路面積水等問題。「新修的村道直通茶葉基地,有了這條『致富路』,以後新採的茶葉也可以及時運送出去。」

近年來,扶貧工作小組立足本地資源和傳統產業特色,破解貧困村發展難題,實施產業扶貧,壯大集體經濟,帶動貧困戶增收,走出了一條「項目興村、產業帶富」的脫貧致富新路子。「我們還因地制宜投資安裝了一個27千瓦的光伏發電站,主要用於解決路燈用電問題,在保障村民夜間出行基礎上,我們積極與南方電網合作,將多餘的電全部賣給南方電網,月均電費收入在2500元左右,一年下來,村集體收入預計可增收3萬元。」

「黨建+基建」鞏固脫貧成效

走進陳村村,記者看到,總使用面積480平方米的黨群服務中心集新村委辦公、黨群服務、村民活動、文化娛樂等於一身,辦公場所「一廳四室」全部按照標準化設置。陳村村黨支部書記陳國富告訴記者,這個黨群服務中心是2018年幫扶單位鹽田區衛生健康局、區總工會籌資120萬元修建的。

陳國富自2011年起開始擔任陳村村黨支部書記兼村民委員會主任,懷揣著對家鄉的熱愛之情,堅守著「把家鄉建設得更美麗、讓群眾過得更幸福、讓貧困戶脫貧致富」的初心,一幹就是近十年。這幾年,在鹽田區衛生健康局派遣的駐村幹部的幫助下,陳國富更是堅定了自己的初心,和駐村扶貧工作隊、村「兩委」幹部一起,帶領貧困群眾脫貧致富奔小康。

近年來,陳村村把村級黨建工作作為脫貧攻堅的主要抓手,推行黨員佩戴黨徽上崗,在黨員所在的服務窗口、接待臺、辦公桌等顯著位置擺放「黨員亮身份,服務作表率」銘牌,通過設立黨員示範崗,搭建發揮黨員作用的平臺。同時實行黨員責任區,村委黨員、幹部分片包幹1至2個村民小組,定期走訪各小組的黨員、貧困戶、村民、退役老兵等群體,收集村民意見,了解村情民意,摸清村民真實需求,及時回應並研究解決落實群眾的各類需求。

與此同時,陳村村還把基礎設施和民生事業建設作為脫貧攻堅、鄉村振興的重要內容,通過持續完善陳村村基礎設施及公共服務設施建設,不斷提升村民的幸福感。如今的陳村村,村標美觀醒目,衛生站、公廁等設施一應俱全。放眼望去,整齊劃一的綠化樹、綠油油的草皮、以及各色花卉,入目即成景,呈現出一派文明和諧的社會主義新農村景象。陳國富說,在駐村工作隊的幫扶下,這幾年,村裡環境發生了巨大變化,村容村貌也有了很大改善,「為了幫助貧困戶增收,駐村工作隊還專門針對部分貧困戶推出了保潔員、護草員等公益性崗位,讓村民在家門口就能找到適合自己的工作。」陳國富說。

在一間扶貧工作坊內,榨油機設備正忙碌運轉,四溢的香味撲鼻而來,陳偉明正熟練地操弄著機器。幾年前,他還僅能靠自己微薄的務工收入,艱難地養活著一家人。精準扶貧政策實施後,陳偉明利用到戶的扶貧專項財政資金購買了一臺榨油機,經過專業技術人員的指導,在家開起了榨花生油加工坊,並通過自己的辛勤勞動成功摘掉了「貧困戶」的舊帽子。「脫貧攻堅以來,這日子是越過越好了!」陳偉明的喜悅之情溢於言表。

在陳村村,像陳偉明這樣順利「脫貧」的村民還有很多,在鹽田區對口單位的大力幫扶下,截至2019年底,陳村村相對貧困人口44戶148人100%達到「八有」脫貧指標,貧困村100%達到「十項」出列指標,村集體收入從3萬元提高到39.24萬元,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達17202元,圓滿完成2019年脫貧攻堅任務。

相關焦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