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說兩人要高下,千百年爭了那麼久,沒爭個所以然。文學史的觀點,不管遊國恩也好,袁行霈也好,給的是雙子星的結論。就臥榻先生看,確實難分伯仲。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裡甚至認為他們的會面是「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在文化史上僅次於當年老子和孔子的會面。但兩人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
李抬頭向上,面向過去,是古之集大成者,最擅長最能代表李白特點的是古體,語言汪洋恣肆,有太多的名篇:《蜀道難》《將進酒》等。
杜低頭向下,展望未來,是未來之開創者,最大的特點是在有限的空間裡開拓無限的意境,最擅長最能代表其特點的是律詩,史家認為開宋調風範,宋人呂本中尊其為一祖三宗之祖。可以說,老杜用其實際創作告訴了我們,律詩該怎麼寫。而老杜之所以被後人尊敬是其悲天憫人的情懷,唐人中並無第二。
所以我們看二人留在人世間的畫像是:
李詩仙是仰頭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的得意之志,連鬍子都是向上翹的。
杜詩聖是滿臉皺紋,一副標準的憂國憂民希望為萬世開太平的傳統文人形象。
李白的成功,天賦要佔90%,一般人不可學,天分不高的只學會了粗俗。
杜甫的成功,天賦和努力大概是五五開,其轉益多師、字斟句酌作詩的方法,人人可學,學了能致用。這不是說老杜天賦不高,沒有天賦,難以把律詩玩得出神入化,難以在各種羈絆中開拓無限的意境。
要我說,中國最偉大的詩人,應該是屈原。屈原恰恰是李白和杜甫的完美結合。李白的恣肆奔放和鬼斧神工,杜甫的悲天憫人,在其身上得到有機歷史的統一。這說法,和李杜代表詩歌巔峰並不矛盾。因為,唐詩是詩的巔峰,李杜是巔峰中的巔峰,二人站在了巨人的肩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