歌德寫月亮的詩,比李白杜甫如何?

2020-12-16 小鳥百科

1782 年2月18日,歌德致夏綠蒂·馮·施坦因:「綠蒂,我心裡在憂慮,有個奇怪的思想在折磨我,長期令我感到恐懼,你必須允許我把這告訴你,你必須安慰我。我懷著痛苦的心情盼望著與你相逢的時刻。」

知名度:★★★

抒情度:★★★★

文藝度:★★★★

給上升的滿月

(德)歌德

你要突然拋棄了我?

剛才你還這樣靠近!

一團烏雲將你包裹,

現在你已無蹤無影。

可是你知道,我多麼難過,

請露出邊緣,像星星窺望!

證明我是被人愛著,

即使愛人遠在他鄉。

升上來吧!更亮地照耀,

傾瀉下壯麗無比的清光!

不管我的心痛苦地亂跳,

我覺得今夜幸福非常。

作者簡介

約翰·沃爾夫岡·馮·歌德(Johann Wolfgang von Goethe,1749年8月28日—1832年3月22日),出生於美因河畔法蘭克福,德國著名思想家、作家、科學家,他是魏瑪的古典主義最著名的代表。

而作為詩歌、戲劇和散文作品的創作者,他是最偉大的德國作家之一,也是世界文學領域的一個出類拔萃的光輝人物。

他在1773年寫了一部戲劇《葛茲·馮·伯利欣根》,從此蜚聲德國文壇。1774年發表了《少年維特之煩惱》,更使他名聲大噪。1776年開始為魏瑪公國服務。1831年完成《浮士德》,翌年在魏瑪去世。

詩歌評析:

讀這首詩,很自然地會聯想起中國古代一些大詩人同樣題材的詩,如李白的《靜夜思》、杜甫的《月夜》等。仔細品味,就能感到東西詩人之間的差異了。

在中國古典詩歌中,有很多詩人都寫過有名的作品。多數中國古代詩人往往將月亮視作是人間戲劇的美麗而蒼白的觀眾,她把遠隔千山萬水的親人的思念聯結起來。但在歌德的筆下,月亮被推上了舞臺,擔任人間戲劇中的一個角色,分享了人世間一切隱秘、激情和歡樂。她是情人的象徵、情感寄託的對象,她的陰晴圓缺緊緊揪著抒情主人公的心。

李白著名的詩句「舉杯邀明月,對影成三人」,也將月亮當做了一個和角色。對比歌德的這首詩,有異曲同工之妙。

相關焦點

  • 杜甫給李白寫了12首詩,李白只給杜甫回了兩首
    天寶三載,公元744年,43歲的李白遇上了32歲的杜甫,「詩仙」和「詩聖」相遇了。聞一多先生稱李杜的相遇,是太陽和月亮相遇。「四千年的歷史裡,除了孔子見老子,沒有比這兩人的會面,更重大,更神聖,更可紀念的。
  • 太陽和月亮的相碰——李白和杜甫的友情
    他雖然被排擠出了朝廷,但詩名顯赫,正像是光芒四射的「太陽」。比李白小十一歲的杜甫則是一個聲名尚未顯露的詩壇青年,就像是光華未露的「月亮」。杜甫在科舉不第後一直遊歷四方,這時也正好回到了東都洛陽。於是,「太陽」和「月亮」相遇了。
  • 太陽月亮相會,李白杜甫共詠——詩仙與詩聖的友情
    公元744年的夏天,四十四歲的李白與三十二歲的杜甫相見於洛陽。聞一多先生在他的《唐詩雜論》裡,將這次會面比喻為太陽和月亮的相會,真是不亦樂乎!我們再逼緊我們的想像,譬如說,青天裡太陽和月亮碰了頭,那麼,塵世上不知要焚起多少香案,不知有多少人要望天遙拜,說是皇天的祥瑞……仰天大笑出門去,我輩豈是蓬蒿人。剛剛離開長安,李白滿腔的鬱悶就被與杜甫的相見一掃而光。
  • 憑什麼,杜甫給他寫了20多首詩,比給李白的還多
    在浩如煙雲的中國歷史名人當中,李白和杜甫也屬於佼佼者,是耳熟能詳的大詩人,這兩個人一個詩仙,一個詩聖成為燦爛文明皇冠上的明珠。這兩個人差不多生活同時期的人,而且交往密切,並稱李杜,不管在文學史還是日常認知當中都是被拉到一起,而且杜甫還給李白寫了十多首詩,按照現在流行的說法是他們兩個組了CP,但是我們讀杜甫詩的話,就能發現,也許李白和杜甫並不是cp,因為我們發現還有另外一個人,杜甫竟然給他寫二十多首,這個人到底是誰?
  • 杜甫寫「春日懷李白」,李白卻說:吾愛孟夫子...
    中國的詩人中,李白是我們最熟悉不過的一位偉大詩人,被後世稱之為「詩仙」。「詩聖」杜甫的詩作總有厚重的家國情懷,但自從 他 與大十一歲的李白相識,就對李白的仰慕之情卻如滔滔江水一發不可收拾,在許多作品懷念李白。
  • 杜甫曾給李白寫過14首詩,這一次更加悲涼,千迴百轉,縈繞心際
    李白和杜甫都是盛唐的偉大詩人,論資歷,李白比杜甫大10歲,他給唐玄宗當翰林時,杜甫還名不經傳。論才氣,李白的作品豪氣沖天,才思敏捷,立馬可待。論酒量,李白是「千杯綠酒何辭醉」、「會須一飲三百杯」。與李白的短短兩三次交往,杜甫就極其敬佩詩仙的才華,不僅膺服其詩情,欽慕其瀟灑,而且更悲憫其遭遇。杜甫曾給李白寫過14首詩,這一次更加悲涼,千迴百轉,縈繞心際。天末懷李白唐代:杜甫涼風起天末,君子意如何。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 李白、蘇軾等詩人為什麼愛寫月亮?也許這就是答案
    幾千年以來,詩人們留下了很多關於月亮的傳世佳作,尤以李白、蘇軾等最為著名。可能很多人會有一個疑問,為什麼詩人都愛寫月呢 ?月亮究竟有何魔力,讓眾多詩人拜倒在她的月色下呢?1、象徵團圓最具代表性的是蘇軾的《水調歌頭》:「人有悲歡離合,月有陰晴圓缺,此事古難全。但願人長久,千年共嬋娟。」
  • 李白是如何在28字的詩裡寫5個地名的
    前一篇我們讀李白的《秋浦歌》,一個天縱詩才被現實逼迫得「白髮三千丈」,生生困死在殘酷的現實裡,最終鬱鬱而終,這是李白的悲劇,當然,也是整個時代的悲劇。顯然,此時的李白,還不知世事艱難,他的詩裡還沒有一絲沉重,他的詩意境明朗,語言淺近,音韻流暢。他抱著快樂的心情出遊了。全詩從秋天峨眉山的月亮寫起,秋高氣爽,月色清朗,秋天的月亮是最美的(中秋節是賞月的最佳時節,原因即在於此)。但月亮為什麼是半輪呢?
  • 李白與杜甫,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
    聞一多在《唐詩雜論》裡甚至認為他們的會面是「青天裡太陽和月亮走碰了頭」,在文化史上僅次於當年老子和孔子的會面。但兩人的差異是相當明顯的。李抬頭向上,面向過去,是古之集大成者,最擅長最能代表李白特點的是古體,語言汪洋恣肆,有太多的名篇:《蜀道難》《將進酒》等。
  • 杜甫的一首詩,寫得深沉悲切,令人動容,其中二句流傳千古成名句
    《李白》劇照杜甫的一首詩,寫得深沉悲切,令人動容,其中二句流傳千古成名句小學時,我們學過一首李白寫的詩,叫《贈汪倫》,相信大家都能倒背如流。年少時,以為汪倫是對李白用情最深之人,長大後讀了很多書才曉得非也,是杜甫。「李白一鬥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筆落驚風雨,詩成泣鬼神」、「痛飲狂歌空度日,飛揚跋扈為誰雄」「李侯有佳句,往往似陰鏗」、「白詩也無敵,飄然思不群」、「清新庾開府,俊逸鮑參軍」……我們熟悉的這些詩句,全是杜甫寫給李白的。
  • 李白杜甫曾同被而眠?杜甫寫下的這首詩證明二人的關係真的這麼鐵
    李白和杜甫的關係有多鐵?這是不少人心中的疑問。杜甫對李白自然是沒得說,一生為李白寫了十幾首詩;而李白給杜甫只寫了3首,倒是沒少給孟浩然寫。於是不少人斷言,李杜二人的關係是偶像和小迷弟之間的關係,其實這是不對的。
  • 杜甫對李白好到什麼程度?看看這詩,其中10字非一般朋友寫得出來
    即便是唐代人,除了真的和李白有很深交往之人,其他人對於李白的認識也是帶著「謫仙人」這層濾鏡的。所以想要了解到真實的李白,還需要從和他有過深入接觸的人著手。而杜甫便是這麼一個人。 公元743年,42歲的李白做了一年多的供奉翰林,便被唐玄宗賜金放還。此後的他便開始了浪跡天涯。次年,他在東都洛陽遇到比自己小11歲的杜甫,兩人很是投緣,於是便一同遊歷了一段時間。
  • 李白出蜀寫了一首詩,人人都會背誦,卻一直被誤解
    杜甫見到李龜年的時候,只有十六歲,說明此時的杜甫已經開始結交達官顯貴了。而且李白還有一個令人無法理解的舉動,他離開蜀地之後,一生再也沒有回來。相比於他的朋友賀知章八十幾歲落葉歸根寫下了兩首回鄉偶書,李白這次出蜀更像是與故鄉的一次訣別。
  • 歌德的一首詩,只有短短八行,卻影響了一代又一代人
    在詩歌的海洋裡,有一種詩寫得很簡單。它們語言樸實,卻非常精練;沒有華麗辭藻,卻能發揮詩的最大功能。讀者看不出作品中什麼藝術技巧,但多半是最傑出的詩人才能寫得出來。這些詩渾然天成,好象大自然本身那樣樸實無華。
  • 詩仙李白為何不寫中秋詩?有人說《靜夜思》是中秋節寫的,真的嗎
    從古至今月亮都是表達人們美好祝願的事物,縱觀歷史最喜歡月亮的當屬「詩仙」了,李白喜歡月亮大家有目共睹,要是飛花令要飛「月」字那可就是李白的專場了。我們最熟悉的當然就是《靜夜思》了,很多人會背的第一首詩就是它「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舉頭望明月,低頭思故鄉。」關於這首詩你了解多少呢?有是否認為它是在中秋節寫的呢?
  • 李白寫嶗山詩
    此詩共13行,每行5字,豎排,字徑25釐米,刻石面積8平方米,青島市書法家高小巖書。該詩錄自《李太白全集》,在《全唐詩》中名為《寄王屋山人孟大融》,其中「親見安期公」為「親見安期生」,「飛步登雲車」為「飛步升雲車」。  據原嶗山文化研究會秘書長孫守信介紹,詩中所寫的「安期公」又寫作「安期生」,是道教傳說中的著名仙人。相傳安期生是琅琊阜鄉人,賣藥東海邊,人稱「千歲翁」。
  • 秋日讀詩:杜甫寫給李白的信,鴻雁幾時到,江湖秋水多
    57歲的李白因為在安史之亂中進入了永王的幕府,捲入了政治風波,最終被流放夜郎。而46歲的杜甫得到消息,他本人正在甘肅,那個時候唐朝的驛站雖然發達,陝西到夜郎何止千裡。杜甫聽到這個消息,連續三天夢到李白,夢中的李白斯人憔悴,杜甫惆悵不已。不過李白也是吉人天相,在發往夜郎的路中,遇到了大赦,立馬轉回來,遊歷湖南江夏,豪放灑脫之情,不減當年,當然修書給杜甫。
  • 李白與杜甫的友情,也許你不懂!走進詩聖杜甫
    告訴我們要多讀書,書讀得多了,自然寫文章就容易多了。這句話來自杜甫《奉贈韋左丞丈二十二韻》詩中,當時的杜甫正想通過這首詩把自己推薦給一位韋姓的大官,這句話其實是杜甫對自己的概括。作為詩壇史上一顆耀眼的星,杜甫留給我們的是大量的詩篇,我們從小就背他的詩,然而在那些古詩的背後又有著怎樣的故事呢?
  • 古人寫諸葛亮的詩,這一首被視為壓卷之作,讓李白杜甫黯然失色
    唐朝被譽為詩的國度,以諸葛亮為題材的詩歌也是多如牛毛數不勝數,詩聖杜甫和詩仙李白,都曾有過緬懷諸葛亮的詩篇。杜甫寫諸葛亮的詩,最有名的莫過於七律《蜀相》:「丞相祠堂何處尋,錦官城外柏森森。映階碧草自春色,隔葉黃鸝空好音。三顧頻煩天下計,兩朝開濟老臣心。出師未捷身先死,長使英雄淚滿襟。」
  • 杜甫名句「星垂平野闊」水平是否能碾壓李白詩?明清文人爭論不休
    不過文學的東西本就是「一千個讀者有一千個哈姆雷特」,再者李白是浪漫主義詩人,杜甫是現實主義詩人,所以要在文學成就上強行將兩人分個高下,不僅沒有太大意義,而且也沒有太大的說服力。不過杜甫曾寫了一首詩,其中有一句是仿寫李白的詩句,單從這兩首詩我們倒是可以看一看,到底是李白技高一籌還是杜甫超越了李白的原詩句。一、李白的《渡荊門送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