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實秋有詩才,視胡適為師長,但讀了胡適的《嘗試集》後,憤怒了

2020-12-18 覃仕勇講史

清華既不同於官辦或民辦的「學堂」,與其他各所大學也迥乎不同。

因為是以美國人的理念辦學,其對英文教學的重視程度,就當時的國內環境而言,簡直到了無以復加的地步:上午的課如英文、作文、公民、數學、地 理、歷史(西洋史)、生物、物理、化學、政治學、社會學、心理學等,一律用英語講授,採用美國出版的教科書;下午的課如國文、歷史、地理、 修身、哲學史、倫理學、修辭、中國文學史等,一律用國語講授,用中國的教科書。

當然,這還不是最苛刻的。

最讓梁實秋感到憤憤不平的是,學校竟然規定:上午的課是必修課,學生考試必須及格才準予畢業;而下午課只是選修課,可不考。

這一來,很多學生不學中文課程了。

梁實秋偏不,他一向喜歡中國古典文學,「我下午上課從來不和先生搗亂,上午在課堂裡就常不馴順。」

學校還規定:學生身上不許帶錢,不許看「閒書」,早晨七點起床,必須於七點二十分準時到食堂吃早飯,每星期必須至少洗澡兩次等等。

梁實秋不但身上帶錢,而且愛看「閒書」, 「每次進城在東安市場,勸業場、青雲閣等處書攤旁邊不知消磨多少時光流連不肯去,幾乎凡有新刊必定購置」。他除了往自己的頭腦中灌輸經史子集、詩詞文章外,還灌輸了「進化論與互助論,資本論與安那其主義,託爾斯泰與蕭伯納,羅素與柏格森,泰戈爾與王爾德。」

新舊思想的並蓄兼收,使得梁實秋這個外表敦厚、斯斯文文的好學生,骨子裡卻住進了一個憤青。

五四運動期間,梁實秋自感 「壓抑多年的情緒與生活力」被激發了,他「隨同大隊進城,在前門外珠市口我們一小隊人從店鋪裡搬來幾條木凳橫排在街道上,人越聚越多,講演的情緒越來越激昂,這時有三兩部汽車因不得通過而亂按喇叭,頓時激怒了群眾,不知什麼人一聲喝打,七手八腳的搗毀了一部汽車。」

此外,還參加了連續驅趕三位校長辭職的活動。

但一些人盲目的做法,很快讓梁實秋冷靜下來了。

章宗祥的兒子和他住在同一間寢室,是位「睡在我上鋪的兄弟」。

章宗祥作為一名舉國皆曰可殺的「賣國賊」,他的兒子自然不敢在學校呆下去,早早回家避風頭了,可是許多人不依不饒地湧進了他的寢室,把他的床鋪搗爛了。梁實秋回憶說,「我回來看到很有反感,覺得不該這樣作。」

不久,這個同學因此患病死去,梁實秋生出了一種沉重的負疚感,「我當時感覺到大家只是一股憤怒不知向誰發洩,恨政府無能,恨官吏賣國,這股恨只能在街上如醉如狂的發洩了。在這股洪流中沒有人能保持冷靜,此之謂群眾心理。」

五四風潮暫時平息,梁實秋與顧一樵、翟毅夫等六個在校學生在清華園成立了一個「小說研究社」,合寫了一本《短篇小說作法》。

不久,比梁實秋早三年進入清華的聞一多加入,朱湘、孫大雨等人先後加入,隊伍越來越壯大。

聞一多是1912年進入清華園的,但他在一年級時因英語課不及格留級一年,後參加學潮又被留一年,從而造成了與梁實秋只差了一個年級的事實。

年齡稍長的聞一多建議,把社名改為「清華文學社」。

梁實秋同意了。

從此,兩人結下了終生的友誼。

聞一多曾熱烈地表白道:「實秋啊!我的唯一的光明的希望是退居到唐宋時代。同你結鄰而居,西窗剪燭,杯酒論文——我們將想像自身為李杜,為韓孟,為元白,為皮陸,為蘇黃,皆無不可。只有這樣,或者我可以勉強撐住過了這一生。朋友啊!我現在同你訂了約,你能允許嗎?」

他甚至把梁實秋比之為中國的李商隱與英國的濟慈。

梁實秋與聞一多都對新詩的誕生表現出極大熱情,十分強調「詩的藝術、詩的想像、詩的情感」,對郭沫若的《女神》推崇備至。

他們跟隨胡適等人一起組成新月派。

梁實秋視胡適為師長,執弟子禮甚恭。

可是,胡適的《嘗試集》詩集問世,其竟然提倡寫詩是「話怎麼說,便怎麼說」。這種觀點,讓梁實秋深為失望。

梁實秋說,「我們以為詩可以用白話寫,但白話並不等於詩,詩還是要有詩意才行。象胡適先生的『人力車夫,人力車夫,車來如飛?』那樣的白話詩,我們就不大欣賞。」

聞一多的看法跟梁實秋是一致辭的,他說看了胡適的大作,「幾乎氣得話都說不出。『始作俑者』的胡先生啊!你在創作界還沒有作夠嗎?又要在批評界作俑?唉!左道日昌,吾曹沒有立足之地了!」

他們對胡適的《嘗試集》表示不滿,同時也很反感康白情的《草兒》、俞平伯的《冬夜》等作品。

梁實秋說,「象俞平伯先生的『被窩暖暖的,人兒遠遠的,怎能不想起人兒遠呢?』,或康白情先生的『早起,如廁是第一件大事?』,這一類的句子更不象是詩。」

他們相繼寫了《草兒評論》和《冬夜評論》。

聞一多曾將他的《冬夜評論》滿懷希望地曾寄於孫伏園主編的《晨報副刊》,但如泥牛入海,查無音訊。他們的心靈受傷了,強烈地想找一個可以發表自己文章的刊物。

要能隨心所欲地發表的刊物,只能自己辦。

關鍵時刻,是梁實秋父親梁鹹熙斥資一百元,寫了洋洋灑灑四萬字的《冬夜草兒評論》才得以發表。

該書中寫:「不幸的詩神啊!他們爭道替你解放,『把從前一切束縛你的自由的枷鎖鐐銬打破』,誰知在打破枷鎖鐐銬時他們竟連你的靈魂也一齊打破了呢!」

此書一經發行,胡適主持的《努力》周報則有人撰文予以反批評。

相關焦點

  • 胡適對《嘗試集》的自我評價
    說到新文學中的詩歌創作,人們自然首先想到以「嘗試」著稱的開山祖胡適。胡適除去最早「嘗試」新詩創作,出版新文學史上第一部新詩集《嘗試集》外,還在各種文章中,不避「自誇」嫌疑地談及自己的詩——不足之處外,優長處也常常怕人看不明白。   一  1919年,胡適寫出一篇《談新詩》的長文。
  • 胡適詩歌翻譯的「嘗試」
    作為詩人,胡適大約算不得成功。他的詩作,如他自己所說:「我現在回頭看我這五年來的詩,很像一個纏過腳後來放大了的婦人回頭看他一年一年的放腳鞋樣,雖然一年放大一年,年年的鞋樣上總還帶著纏腳時代的血腥氣。」(《嘗試集》四版自序)這個譬喻,對他的詩作,頗形象也很實際。可是,胡適的「嘗試」精神,卻了不起。
  • 朱學勤:魯迅、胡適與錢穆,30年代知識界的柱梁
    我時常想起魯迅,想起胡適,想起錢穆,不太想得起梁實秋、林語堂、周作人。 對魯迅,我的認識有過反覆,感情上有過起伏。60年代至70年代是信奉,80年代則是懷疑、疏離,甚至有點厭煩。80年代最後一年起,才明白自己所處的年代還是魯迅的年代。
  • 陳毓賢:回顧胡適和徐志摩怎樣談白話詩
    筆戰數月下來,胡適釐清了自己對白話文學的想法,1917年初在《新青年》發表了《文學改革芻議》。胡適於1923年初寫了一篇《五十年來中國之文學》,說近來白話短篇小說已很有成績,魯迅屢有佳作;散文很進步,周作人等提倡的小品散文徹底打破了美文不能用白話的迷信;戲劇和長篇小說成績最壞,因仍沒有人嘗試。對新詩是這樣評估的:「白話詩可以算是上了成功的路了。
  • 師長造句和解釋_師長的例句有哪些 - 小孩子點讀
    師長(shī zhǎng),多用於老師。近義詞有:老師,先生。反義詞有:學生。對老師的尊稱。(出自:統編版三年級上冊-第八單元-27、手術臺就是陣地)師長參考例句:1、師長命令一團擔任主攻。2、師長再三的申誡他,希望他能改過向善。3、對於師長的訓誨,我們應拳拳服膺,矢志遵行。
  • 績溪上莊·胡適一品鍋
    績溪一品鍋又稱胡適一品鍋 ,安徽省傳統名菜,屬於徽菜系,發源於安徽省績溪縣上莊。口味:鹹鮮微辣,鮮嫩可口。現在績溪一品鍋已經成為徽菜的代表菜品,文人梁實秋先生品嘗了「一品鍋」之後,對此菜大加稱讚。
  • 胡適與程裕新茶號
    上海川沙胡萬和茶號,是胡適的高祖胡德江於康熙末年(1715)創設,有「先有萬稱號,後有川沙縣」之譽,是績溪上莊人在上海開設的第一家茶葉名店。上海「茶葉大王」汪裕泰,是上莊鎮餘川人汪立政於鹹豐六年(1851)年創設,譽滿大上海與海內外的大型茶葉私人集團連銷企業,是上莊人在上海開設的第三家茶葉名店。
  • 青島、臺北訪梁實秋先生故居,雅舍氣韻猶在,與莎翁情緣讓人觸動
    山東古為青州,有著悠久的歷史,青島有東方瑞士的美譽,是幸福感很強的一座海港城市,也是一個極佳的旅遊勝地,梁實秋先生曾在這裡留下蹤跡,對於先生我還是很有些情感的,先生是一代文學大師,一個強調自由的人,文學的自由是很關鍵的,創作也需要更加自由的思想和空間,文學的自由應該是每一個創作者都希望看到的環境
  • 胡適寫出第一首白話文詩,眾人力捧叫好,魯迅潑冷水:應去掉第一
    1917年當胡適先生將自己的第一首白話文詩作發表在《新青年》的雜誌上,並取名《兩隻蝴蝶》(《朋友》)後,社會各界的文學史家、詩論家、詩人無一不稱讚胡適先生寫出了中華大地上的第一首白話文詩。然而與此同時的是,卻有一巨人並不這樣認為,他便是魯迅先生,魯迅先生礙於當時和胡適都是新文化、白話文的倡導者,不便直接做以評論,便找了一個筆名:何家幹,來對胡適的這一新作做以評論。
  • 黃維恢復自由後到香港買了一本書,視若珍寶,每天晚上都要讀一讀
    令黃維沒想到的是,解放軍早已在半路為他布置下陷阱,黃維行進到雙堆集後發現已經無法繼續前進,之後12兵團被解放軍包圍在雙堆集。黃維剛被包圍時一點都不著急,畢竟12兵團是國民黨的精銳,兵團的18軍更是國軍五大主力之一。直到11月下旬,黃維才發現不對勁,胡璉也帶回了蔣介石自行突圍的命令。萬般無奈之下,11月27日,黃維組織12兵團自行突圍。
  • 胡適一品鍋
    在蕪湖候車轉乘之機,走了趟鳩茲古鎮,品嘗了胡適一品鍋。        胡適一品鍋亦稱績溪一品鍋。傳說當年乾隆皇帝微服簡從,自九華山來績溪上川(今上莊)。到上莊已是暮色四合,飢腸轆轆,便向臨街農舍貿然叩門。上莊人好客,見是陌生人,問明情由後依然熱情款待。窮鄉僻壤沒有什麼美食,好在中秋剛過,家中還有些剩餘的菜餚。
  • 賢妻程季淑:梁實秋的成功有她一半功勞,金婚前兩年卻被梯子砸死
    梁實秋與程季淑在飢餓和寒冷下,程季淑依舊勤奮好學,中學畢業順利考入北京女子高等師範學校本科,畢業後被分配去了中小學做老師,1921年,在同學的介紹下,她與清華高材生梁實秋相識相戀,六年後正式結為夫妻。梁實秋與程季淑身為妻子,程季淑的胸襟也是一般人比不上的,有一年中秋前後的一天,徐志摩來拜訪梁實秋說:「胡大哥(胡適)請吃花酒,讓我帶你去捧場,你能不能去?快去和尊夫人商量一下,要是不準你去就算了。」
  • 在臺北訪梁實秋故居偶感
    2006年退休,所著學術隨筆集《聲聲入耳的經濟學》與《教育的經濟學批判》,先後由福建人民出版社、福建教育出版社推出。到臺灣旅遊,造訪梁實秋故居,是我近十餘年來的一個心願。今年5月下旬我與內人隨團遊臺灣。6月上旬某日,一早趕到臺大,在傅斯年墓園默祭後,便尋訪到師大路附近的小巷——雲和街梁實秋故居。
  • 正宗胡適一品鍋,你吃過嗎 舌尖上的績溪
    胡適一品鍋——蛋餃皮製作過程    文人梁實秋先生品嘗"一品鍋"後,曾對此菜大加稱讚。  曾撰文做詳盡描述:"一隻大鐵鍋,口徑差不多二尺,熱騰騰地端上來,裡面還在滾沸,一層雞、一層鴨、一層肉、一層油豆腐,點綴著一些蛋餃,緊底下是蘿蔔、青菜,味道好極"。
  • 【徽州味道】胡適一品鍋
    於是想找個地方用餐歇腳,見有一農舍,便貿然叩門。當時,中秋剛過,幸好家裡還有剩餘菜餚,農婦便將菜餚按層次鋪在兩耳鍋中,燒熱後端上桌來。不一會,幾個人將鍋內菜餚吃了個底朝天。食畢,皇帝問:「這菜餚叫什麼名字?」農婦說:「一鍋熟」。皇帝聽後說:「這名字不雅,就叫徽州一品鍋吧」。上莊「一品鍋」從此得名。
  • 胡適對書籍情有獨鍾 藏書擺滿40個大書架
    這對於有專業藏書癖好,希望深入研究胡適藏書者來說,無疑是有些許遺憾的。畢竟還是只能望書興嘆、空自懷想而已。幸好,前些日子北大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院與北大圖書館聯合舉辦了「胡適與北大」文獻展,將胡適遺留在大陸的部分藏書精選展出,從某種程度上彌補了《胡適藏書目錄》有文無圖的遺憾,為部分藏書愛好者及專業讀者提供了觀瞻這些珍貴藏書的難得機緣。
  • 訪梁實秋故居隨感
    這頂帽子比他的名號更嚇人,但梁實秋的文章似乎從未有人讀過。因為這個名號和帽子的緣故,梁實秋在北京、上海、青島與重慶北碚的故居,也長期無人問津。僅以上海而言,梁先生先後在愛文義路眾福裡、赫德路安慶坊、愛多亞路1014弄居住過。但即便當地久居的老上海,有誰知道梁實秋曾在此居住過?文革結束後不久,大陸大批「右派」獲摘帽平反,梁先生「反動文人」的帽子始終未摘,「乏走狗」的名號也無人過問。
  • 梁實秋:真正令人流連不忍離去的地方應推青島
    © | 小紅書 咖咖咖_Carol到後不久他便僱兩輛馬車觀光全市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涼風冬有雪。,長二尺半有奇,小口細鱗,似才出水不久,歸而斬成幾段,闔家飽食數餐,其味之腴美,從未曾有。」是新造的樓房,四上四下,還有地下室,有院亦尚寬敞。小院種得滿滿的,櫻花都是雙瓣的,滿院子的蜜蜂嗡嗡聲。蘋果第二年結實不少,可惜不等成熟就被鄰居的惡童偷盡。
  • 胡適的「兩個黃蝴蝶,雙雙飛上天」算新詩還是打油詩?
    大家都知道胡適是大力提倡並寫作白話詩的第一人,1917年,他發表了《白話詩八首》,其中第一首便是那首著名的《蝴蝶》(原題《朋友》)。於是,許多專家學者把胡適的《白話詩八首》視為新詩的起源,把《蝴蝶》當做第一首新詩。
  • 新月派代表作家,有哪些?
    新月派代表作家,有哪些?新月派是現代新詩史上一個重要的詩歌流派,受泰戈爾《新月集》影響。該詩派大體上以1927年為界分為前後兩個時期。朱湘代表作品 《夏天》《草莽集》《石門集》朱湘,字子沅,生於湖南沅陵,父母早逝。1925年出版第一本詩集《夏天》 。1926年自辦刊物《新文》 ,只刊載自己創作的詩文及翻譯的詩歌,自己發行。1927年第二本詩集《草莽》出版。1927年9月至1929年9月,留學美國,回國後,他生活動蕩,為謀職業到處奔走,家庭矛盾也日漸激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