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晉南北朝之佛教大發展,以及道教大演變

2020-12-16 騰訊網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6,《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9(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01、佛教大發展的時代

千裡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

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

這是晚唐詩人杜牧在《江南春》中的名句。它形象地描繪了南朝寺院佛塔林立、佛教興旺的景象。

實際上,整個兩晉南北朝都是佛教大發展的時代。

產生於印度的佛教,在西漢末東漢初傳到了中國。魏晉以後,社會動亂,階級矛盾、民族矛盾尖銳,現實生活的苦難成為宗教滋長的土壤。在當時社會條件下,被剝削階級和剝削階級都容易接受佛教。

佛教宣揚「三世輪迴"、「因果報應」、「天堂地獄」、「靈魂不滅」等思想,所講的是人死後能不能成佛的問題。它虛構的「天國「雖然是假的,但被壓迫人民群眾要求擺脫現實苦難的願望卻是真的。

佛教把現實生活中的苦難、幸福講得無足輕重,要人們甘心忍受苦難以便到天國得到充分補償。這就是要勞動人民安貧守賤,放棄鬥爭。

由於佛教能麻痺被壓迫人民的意志,起著為人間謬誤辯護的作用,所以受到統治者的重視和提倡。

南朝僧尼最多時是梁朝,在建康一地就達到近10萬。

北朝則更多。孝文帝太和元年(477)全國僧尼7萬多,過了60年,到北魏末年已激增到近200萬。當時北方總人口約3000 萬,僧尼佔1/15。北齊北周僧尼總數300萬左右,則已佔當時總人口數的1/10, 可見佛教發展之迅速。

傳入中國的印度佛教有兩大系統:一是小乘(早期佛教),注重戒律和禪定;一是大乘(後期佛教),即以《般若經》為中心的大乘空宗學說。

由於當時學術思想的主流是玄學,佛教的《般若經》的空宗學說也被玄學化。許多佛學家都借用老莊學說闡述佛教理論。玄學和佛教逐漸融合,出現了更加精緻的唯心主義思想體系。

般若學在它的傳播過程中,由於各家對《般若經》的解釋不同,出現了大同小異的各種宗派,即所謂「六家七宗」。其中最主要的是以道安、慧遠為代表的「本無宗」。

道安(312-385),東晉十六國時期最博學的佛教學者和最重要的佛教活動家。俗姓衛,常山扶柳(河北衡水縣西南)人。12歲出家,由於形貌短陋,不為其師重視,驅至田舍勞動。後知其誦經能過目不忘,讓其外出遊學。24歲至鄴,師事名僧佛圖澄(232-348)。

佛圖澄能背誦數百萬字經卷,精通教義,深得後趙石勒敬重。佛圖澄死後,道安開始獨立的傳教活動,先在河北、山西、河南立寺山居,後趙覆滅,他到了襄陽,在那裡研講般若學、整理經籍達15年。

公元379年,前秦符丕攻下襄陽,道安被俘到長安,為符堅所尊信,在那裡繼續講經和翻譯活動。

道安一生致力於整理佛經、傳播佛教哲學,其弟子遍及大江南北。他對佛教所作的解釋,和當時玄學中何晏、王弼一派的貴無學說十分接近。他宣揚一切皆空,認為本體是空無,現象世界也是不存在的,是假象,「象非真象」、「雖象而非象」。所以說:「無在萬化之前,空為眾形之始"。即天地萬物的「有「是從「無」產生的。

這種理論與玄學的世界本源是「無」的唯心主義理論相似,所以很容易與玄學合流,為門閥士族所接受和傳播。

道安是從各方面謀求佛教在中國獨立的第一人,從此佛教在當時的思想領域以獨立的姿態流行於中國。

慧遠(334-416),道安的弟子,年輕時即「博綜六經,尤善老、莊」。他常住在廬山,三十年聚徒講經,撰著文章,結交達官貴人,對江南佛教的傳播起著重要的作用。

慧遠對道安的本無學說作了詳盡的闡述,他發揮了佛教因果報應學說,認為「惡積而天殃自至,罪成而地獄斯罰」。就是說,人們在世界上作的「業」(思想、言論、行動)的影響是有前後內在聯繫的;今世做了好事來世就得好報,做了惡事就得惡報。要人人檢點自己言行,從而消除不滿現實、反抗壓迫的意志。他又以為只要念佛持禪,不出家也能成佛。

這些理論都十分有利於鞏固封建統治,佛教和政治進一步結合起來,有了更大的發展。慧遠成了南方佛教界領袖。

佛教的發展也曾引起統治階級內部的衝突,即政教衝突。這種衝突在東晉南朝表現為思想上的矛盾,如僧侶該不該向皇帝拜禮等問題。在北朝則表現為兩次滅佛鬥爭。一次是北魏太武帝拓跋燾太平真君七年(446)的滅佛,一次是北周武帝宇文邕建德三年(574)的滅佛。

拓跋燾曾坑殺和尚、燒毀經像,宇文邕則只是強迫數百萬僧侶還俗,沒收寺院財產。

滅佛是由於寺院在土地和勞動力上與朝廷發生了矛盾。由於佛教畢竟能為統治階級服務,所以兩次滅佛以後,佛教又很快恢復發展起來。

02、無神論者範縝和他的《神滅論》

當南朝佞佛聲浪甚囂塵上的時候,出現了一位宣揚無神論的唯物主義者範縝。他的不朽名著《神滅論》,就像一聲滾過長空的驚雷,震撼著南國大地。

範縝(約450-515),字子真,南鄉舞陰(今河南泌陽西北)人,經歷了南朝宋、齊、梁三代。祖先曾做過大官,到父親的時候,家道中落。他幼年家境貧苦,但學習刻苦。18歲時離家,跟著名學者劉瓛學習。同學中多為「車馬貴遊」的紈絝子弟,範縝雖然穿著草鞋布衣,但從不自卑自愧。他學業優良,敢於貌視權貴、諷刺時政,勇於發表「危言高論」。

可是,滿腹經綸的範縝,也因此遭到門閥士族的排擠。懷才不遇的厄運,摧殘著範縝的身心。然而,艱難困苦,玉汝於成。逆境也鍛鍊出範縝的倔強性格。

齊梁之際,統治者大力提倡佛教。齊竟陵王蕭子良,以宰相之尊在府邸設齋,大會眾僧,親自給僧眾獻茶上果。梁武帝宣布「道有九十六種,唯佛一道,是為正道,其餘九十五種,名為邪道」,宣布以佛教為國教。京師建康有佛寺500餘所,僧尼10萬。

佛寺和僧眾大增,帶來了嚴重的社會問題。範縝指斥佛教對國家和社會的危害。他說:佛教用渺茫的謊言迷惑人,用地獄的痛苦嚇唬人,用荒誕的言詞引誘人,用天堂的快樂招引人。所以使得人們拋棄了儒家的服裝,披上僧人的袈裟;廢掉傳統的禮器,接受佛教的衣缽,家家骨肉分離,人人子孫絕滅,以至於士兵在戰鬥中挫敗,官吏在府衙內走空,糧食被遊手好閒的僧眾吃光,財畜被奢侈的寺院建築耗盡!這都是佛教所造成的。不加遏止,它的禍害就沒有邊際。

這段話表現了他對造成社會禍害佛教的痛惡。

範縝反對佛教的因果報應說,與蕭子良展開了激烈論戰。佛教理論認為,前世埋下了「因」,後世就要結「果」。人在前世、今世行善,來世便會富貴;反之,前世、今世作惡,來世就會貧賤。

有一天,齊竟陵王蕭子良在西邸召集賓客,範縝也在座。蕭子良又重彈這套老調,範縝當面駁斥。

蕭子良質問道:「君不信因果,為何人間有富貴貧賤?」

範縝認為世間萬物皆自生自滅,「各安其理」,根本不存在因果報應,「人生如同樹上的花,隨風而飄,有些花吹進廳堂,留在草蓆上,這就是你殿下;有些花吹落到廁所裡,這就是下官範縝。貴賤雖然不同,有何因果可言?」

範縝的比喻形象機智,有理有據,駁得蕭子良啞口無言。

經過這次鬥爭,範縝增強了信心,於是,他又晝夜伏案,振筆疾書,開始了《神滅論》的寫作。

《神滅論》一開頭寫道:「神即形也,形即神也。是以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也」,這是著名的「形神相即」觀點。

形是指人的形體,神是指靈魂,即精神、意識。佛教認為靈魂不死。靈魂附在人體內,人死,身體可以消滅,靈魂就轉移到其他生物的體內。範縝認為形體和精神不能分離,「形存則神存,形謝則神滅。」有形體存在,才有精神存在,形體消失了,精神也就無法存在了;不存在單獨的脫離「形」的「神」。

《神滅論》初稿草成後,人們爭相傳抄,引起了統治階級的恐懼,朝野喧譁。蕭子良慌忙召集眾僧名士圍攻範縝。王琰撰文冷嘲熱諷說:「嗚呼!不孝的範縝,你怎麼竟連自己祖先的神靈在哪裡都不知道?」

範縝反唇相譏,說:「嗚呼!孝順的先生,既然你知道祖先的神靈在哪裡,為什麼不快快死了去追隨他們呢?」鬧得王琰十分難堪。

蕭子良見王琰敗下陣來,又唆使王融以爵祿去引誘。王融對範縝說:「憑你這樣的才能,如果放棄此論,何愁不官至中書郎?你為什麼要執意堅持異端邪說,自討身敗名裂呢?」

範縝大笑說:「如果我範縝肯賣論取官,恐怕早就當上尚書令、中書令或僕射之類高官,何止小小的中書郎?」

蕭子良的圍攻雖然失敗,但鬥爭並沒有結束。梁武帝登上皇帝寶座後,繼續對範縝發動大規模的圍攻。梁武帝下詔,由總管全國僧侶的大僧正法雲動員王公權貴64人,先後發表反駁《神滅論》的文章75篇,他自己也下了一道敕旨給範縝,即《敕答臣下神滅論》。其中說,孔丘、老子、釋迦牟尼都主張神不滅論,儒家提倡祭祀祖先,你的說法違經背親,真是無法無天!

面對這場泰山壓頂般的圍攻,範縝毫不畏懼,他「辯摧眾口,日服千人」,又寫了一篇《答曹舍人(難神滅論〉》,其中駁斥上述觀點說:「祭天神 祭祖先都是統治者用迷信說教來影響人民的一種手段。」

範縝的《神滅論》不愧是一部充滿戰鬥精神的唯物主義無神論傑作,它在我國哲學史上具有重大的歷史意義。

03、西行求法先驅者法顯和他的《佛國記》

佛教自東漢初傳入中國,最初多為中亞及印度的佛教徒傳譯經籍,往往篇章不備,或轉譯失真,日漸不能滿足需要。所以從曹魏末年的朱士行開始,產生西行求法運動,此後西晉有竺法護,東晉有康法朗、於法蘭、竺佛念、慧常等。

這些人中雖然也有個別人到了印度,但只有法顯一人廣遊西土,留學天竺、攜經歸來。

法顯(約337-約422),本姓龔,平陽武陽(今山西臨汾西南)人。3歲出家當和尚,18歲受戒,成為佛門子弟。他為求真經,決心西去天竺(印度)。

東晉隆安三年(399),法顯從後秦長安出發,西行取經,同行的有同學慧景、道整、慧應等人。他們沿著西漢張騫通西域的道路往西走,出了玉門關,進入了沙漠地帶,也就是新疆塔裡木盆地中的塔克拉瑪幹沙漠,維吾爾語意是「進去出不來」。這裡上無飛鳥,下無走獸,四顧茫茫,都是一望無際的黃沙。有時狂風驟起,黃沙蔽天,日月無光。路上只能看太陽定方向,尋枯骨作路標。

法顯在《佛國記》中寫道, 「路中無居民,涉行艱難,所經之苦,人理莫比。」但是法顯懷著堅定的信念,終於克服難以想像的困難越過了塔克拉瑪幹,來到了世界屋脊蔥嶺。

蔥嶺海拔六七千米,終年積雪,山路崎嶇,狂風不停。法顯一行在懸崖峭壁中攀行,備嘗艱難。越過蔥嶺,到了亞洲西部蘇萊曼山北部的小雪山(約今阿富汗喀布爾城東南)。這時,突然寒流襲來,同行的慧景支持不住,病倒在路邊,他對法顯說:「我不行了,你們快走吧,不要一起死在這裡。」說完就死了。法顯撲在同伴身上失聲痛哭,然後掩埋好屍體,抹去淚痕,又毅然前進了。

一路上,法顯經歷了羅夷、毗茶等30餘國,終於在義熙元年 (405),到達了印度中天竺笈多王朝。法顯巡禮了各地佛教古蹟,在巴連弗邑留學3年,學梵文,抄寫佛經,如《摩訶僧祗律》、《雜阿毗曇心》等。義熙三年(407)離開巴連弗邑,到達恆河口的多摩黎帝國(今印度加爾各答西南)。在這裡又住了兩年,抄寫經文,然後在義熙六年(409)冬,搭商船航行14晝夜,到達獅子國(今斯裡蘭卡)。

這時同行10餘人,或中途停留,或死亡,只剩下法顯一人。法顯在那裡又遊學兩年,找到一些佛經原本,如《彌沙塞律》等,均為中國所未有。

義熙七年(411),法顯從獅子國搭一商船返國。船入印度洋,遇到大風暴,船破漏水。同船200餘人,都惶恐萬分,把行李紛紛拋入海中。法顯把經卷看得比生命還重,抱在胸中,口念觀世音,求佛保佑。

船在海中漂泊90餘天,被風吹到耶婆提國 (今印尼爪哇)。法顯在耶婆提國又停留了五個多月,在義熙八年(412)五月搭一大商船回國。船在海上航行20餘日,又遇到風暴。糧食淡水快要吃完,船上人驚懼萬分,商人們認為是法顯帶來禍害,要把他推下海,幸虧得一施主勸阻相救,才得免難。

這時,突然海邊出現 了一片陸地,絕望的人們重新喚起了希望。船靠岸後,問二個獵人,方知這裡已是中國土地。地屬青州府長廣郡,當地名叫嶗山(今山東青島嶗山)。

法顯在嶗山停留了幾天,帶著經書回到東晉首都建康,在道場寺與佛陀跋陀羅(即覺賢)合作,翻譯取歸的佛經,先後譯出《摩訶僧祗眾律》、《方 等般泥洹經》(亦稱《大般泥洹經》),對推動涅槃佛性學說的發展,起了很大作用。

有人請他寫出遊歷天竺的詳細經過,他就寫成《佛國記》一卷,又名《法顯傳》、《西遊天竺記傳》等。

法顯以六十左右的高齡,為了自己的信念,奮不顧身西行取經。他從長安出發,經艱難的大沙漠,逾蔥嶺之險,又從海上歸國,一路上飽受風濤之苦,終於返回祖國,前後達14年之久。

《法顯傳》所記除中國本土外,還包括了中亞、南亞和東南亞這樣一個廣大地區的地理、交通(包括南亞到中國的航海交通)、宗教、文化、物產、風俗,乃至社會發展、經濟制度等等,還記載了中國和亞洲許多鄰族鄰國間的密切友誼和文化交流。因而成為研究五世紀初亞洲歷史的重要資料。

19世紀以來,除了我國學者以外,歐洲和日本的學者也紛紛從事《法顯傳》的翻譯、整理和研究,他們都認識到這部著作的重要意義。

04、道教的演變

道教是中國土生土長的宗教,與儒教、佛教合稱「三教」,是統治者統治人民的重要思想工具。原始道教的經典為《太平清領書》,即後世所謂《太平經》,其中雖然有大量維護統治階級的言論,但也有一些反映勞動人民利益的思想,如主張平均主義、人人勞動等。這些思想曾為農民革命所利用。原始道教的活動,也常常和農民起義相結合。如黃巾起義、孫恩起義等。

魏晉南北朝時期,封建統治者為了防止農民起義,對民間道教進行了控制和改造,創立了為門閥士族地主服務的道教。其代表人物有葛洪、陶弘景、寇謙之等人。

葛洪(283-363),丹陽句容(今屬江蘇)人。出身於名門望族。祖父仕吳為吏部尚書,父親在晉為邵陵太守。但到葛洪13歲時,父死,家道中落。葛洪以一個飄零沒落的士族子弟,面對當時內外矛盾交織和社會動蕩,精神上消極悲觀,於是尋求神仙道教以自慰,幻想有個清靜恬愉的神仙世界。

他向鄭隱學煉丹,後又師事南海太守鮑玄,娶其女兒。東晉朝廷聞他有史才,選他為散騎常侍,領大著作,他固辭不就。

他聽說交趾出丹砂,求為句漏(今廣西北流)令,偕子侄同往,到廣州為刺 史鄧嶽所留,於是在羅浮山煉丹,同時著述,後死於山中。

葛洪著作很多,約有38種,數百卷。代表作《抱樸子》內外篇70卷。其內篇20卷,總結了戰國以來神仙家的理論,論述神仙方藥、鬼怪變化、養生延年、驅邪卻禍等,是道教的理論。

外篇 50卷,論君臣上下、人間得失、內有反對鮑敬言《無君論》的 《詰鮑篇》,是闡述他社會政治思想的政論性著作。

總的說來,這部書攻擊民間的原始道教,誣之為「妖道」、「鬼道」,提出了以神仙養生為內,以儒術應世為外的政治主張,「內寶養生之道,外則和平於世。治身而身修長,治國而國太平。以六經訓俗士,以方術授知音" ,將道教的神仙信仰和儒家的綱常名教結合起來,使道教成為維護封建統治的御用工具。

葛洪《抱樸子》內篇有一篇《論仙篇》,集中講了他的「神仙可修可學」思想。葛洪認為「有生必有死」是一般的規律,而長生不死的神仙是超乎一般的個別。例如,一般植物都夏天生長,但薺、菱卻枯了;一般植物都冬天凋零,但竹、柏卻茂盛。

在這裡,葛洪把一般與個別對立起來,其實個別是與一般相聯繫而存在的,個別是一般的表現,超乎一般以外的個別是不存在的。葛洪認為成仙要靠內修和外養兩個方面的功夫。內修是內保精氣,一是行氣,即關於體內元氣新陳代謝的理論,類似於後世的氣功。二是房中術,主要是節制性慾。三是導引,即導氣和引體,類似現在的體操和按摩。四是守一,即形神相合,神不外馳,集中和控制自己的意念,類似現在的心理健康。

這些內修之功除去其宗教迷信內容,就其氣功、養生、按摩等方術而言,對後世體育、衛生學發展還是有一些積極意義的。

外養主要是煉丹服藥,即服用仙丹。

葛洪的哲學思想是唯心主義的。他認為天地萬物的根源是「玄"。他說:「玄者,自然之始祖,而萬殊之大宗也。」

「玄」又叫「道」、"一",是先天地而存在、超乎一切之上,而又產生一切的東西。這種虛無飄渺的「玄"、「道」只能是虛構出來的精神性東西。

陶弘景(456-536),字通明,丹陽秣陵(今南京市)人。少時就愛讀葛洪的《神仙傳》,頗受其影響,喜好神仙養生之術。及長,讀書萬卷,對歷算、地理、醫藥都有研究,善琴棋,工算隸。19歲時做了齊諸王侍讀的官,很受統治者的賞識。36歲辭去官職, 隱居於句容(今屬江蘇)的茅山,在山中立館,傳授上清經法,自號為華陽隱居,後人遂稱他為陶隱居。

陶弘景是南朝道教的重要領袖。為道教上清派的創立者。他在南朝著名道士陸修靜改革原始五鬥米道的基礎上,繼續吸收儒、佛兩家的思想,充實道教的內容,使官方道教從內容到形式都能更好地成為統治者御用工具。

他們的道教稱為南天師道。

陶弘景的主要著作有《真誥》和《真靈位業圖》,是道教的重要經典。

寇謙之(365-448),是北魏著名道士。字輔真,上谷昌平(今屬北京市昌平東南)人。南雍州刺史寇贊之弟。早年愛好仙道,修張魯之術,18歲從成公興入華山學道,後隱居嵩山。

神瑞二年(415),偽託有神從天而降,自稱太上老君,對寇謙之說道:「自天師張陵去世以來,地上沒有人能任天師之位。你的立身行為可為天師,故我來看望你,授天師之位給你,賜你《雲中音誦新科之誡》二十卷,號曰《並進言》。你應宣揚新科,整頓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即租米錢稅之類,專以『禮度』為主要內容,以禮拜煉丹為主要形式的新教義。」老君還囑咐他「佐國扶民」。

可見,寇謙之的新道教就是要排除原始道教中的某些農民革命思想,使之與封建社教緊密結合,成為加強對農民控制的工具。泰常八年(423),又託言老子玄孫李譜文授其《錄圖真經》。太武帝初,至平城奉獻其書,揚言要輔佐北方太平真君。得司徒崔浩引薦,太武帝拓跋燾對寇謙之十分尊崇,拜其為天師,專為他在京城東南起天師道場,重壇五層。拓跋燾親自到道壇受符 策。此後,北魏諸帝初即位,都要去道壇受符篆。

寇謙之的新道教,稱為北天師道。

兩晉南北朝是道教的開創和發展時期,葛洪、陶弘景、寇謙之就是三位主要的道教領袖,他們都把民間的道教改造成為統治階級的道教。

本文內容編選自中國國際廣播出版社與「讀史」聯袂打造的中國讀本《經典中國通史》之《兩晉南北朝史話》。

《經典中國通史》全套共有16本,分別是:《夏商史話》《西周史話》《春秋史話》《戰國史話》《秦漢史話(上)》《秦漢史話(下)》《三國史話》《兩晉南北朝史話》《隋唐史話(上)》《隋唐史話(下)》《五代史話》《宋朝史話》《元朝史話》《明朝史話》《清前期史話》《晚清史話》。

這套書是由十多位出生於上世紀上半葉的老一輩歷史學家,耗時數年,精心編撰而成。從夏商到晚清的歷史遷徙,五千年華夏史全景描繪,專業權威,又通俗易懂,老少皆宜,傳世經典,值得學習珍藏。

相關焦點

  • 兩晉南北朝,一個史學重大發展的時代,可謂百家爭鳴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8,《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31(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兩晉南北朝是史學有重大發展的時代。除「正史」外,還有講典章制度的"職官篇」、 "儀注篇」、"刑法篇";講少數民族史的所謂「霸史」,講輿地之學的「地理書」,講姓氏之學的"氏姓之書」。有專門的傳記史學「雜傳」,有打破紀傳體束縛的「雜史」,有地方性的史書,有譜牒之學,有佛教和道教的史書,等等。可見史學領域已打破了紀傳體「正史」的框框,出現了許多新體制、新部門的著作。出現史學繁榮局面主要是由於社會動亂,官府控制史學的局面被打破了。
  • 歷史上,道教為什麼不如佛教興盛?
    #中華神秘文化#我們都知道,大約從兩晉南北朝以來當然,我們是指兩晉南北朝以來。在那之前,佛教初傳中土,最初甚至還被人們當作道教的一種。兩晉南北朝以來,戰亂頻仍,社會黑暗,佛教這種認為人生皆苦的宗教,迅速傳布、擴張開來。南朝歷代僧尼都有數萬人,梁朝極盛時達8萬多人;北魏「僧尼大眾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魏書·釋老志》)。
  • 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
  • 兩晉南北朝之儒家經學的銳變,以及玄學的興起
    本篇系精讀中國史連載185,《兩晉南北朝史話》連載28(點擊藍字可查看上篇),歡迎收看。 南北朝時,南北經學各有不同特點。清末劉師培說:「六朝以降,說經之書,分北學南學二派。北儒學崇實際,喜以漢儒之訓說經,或直質寡文;南儒學尚浮誇,多以魏晉之注說經,故新義日出。」
  • 巴蜀的道教與佛教
    世界上的幾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創教之地就在巴蜀。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觀——古常道觀,建築雄渾莊嚴,金碧交輝,環境搖青聳翠,泉林交蔭。觀後有一巖洞,內有張天師石刻像。觀前有古銀杏一棵,
  • 考古2019︱三國兩晉南北朝考古:城市與墓葬,生死兩徘徊
    三國兩晉南北朝是中國古代歷史上一個較為特殊的時期,其夾處於秦漢和隋唐兩大帝國之間,我們經常會使用過渡時期這一概念。歷經長達四個世紀之久的戰亂和分裂局面,這一時期的物質文化面貌呈現出強烈的階段性、地區性和不均衡性。
  • 中國茶文化——兩晉南北朝的奢靡之風與「以茶養廉」
    現在一提起茶文化,有人立即想起明清文人在茶室、山林消閒避世之舉,或者清末茶館裡鬥蛐蛐的八旗子弟、遺老遺少。其實,茶文化產生之初便是由儒家積極入世的思想開始的。兩晉南北朝時,一些有眼光的政治家提出「以茶養廉」,以對抗奢侈之風,便是一個明顯的佐證。我國兩漢崇尚節儉,西漢初,皇帝還乘牛車。東漢國家已富,但人際交往和道德標準,仍崇尚孝養、友愛、清廉、守正,士人皆以儉樸為美德。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我想把這些問題做一個統合的說明,道教起源需要在歷史發展的語境中首先確認何謂道教。澎湃新聞:中國歷史上的「佛道之爭」最早開始於何時?為什麼會產生?程樂松:提及佛道爭論,先要把兩個東西分開:首先是佛道之爭與夷夏之爭的區別;其次是將佛理和佛教分開。
  • 道教與佛教的差別
    留心觀察我國宗教狀況的朋友們會發現,我們身邊有五大合法宗教,道教,佛教,基督教,伊斯蘭教,天主教,而其中佛教實力最為強大,全國各地都遍布著佛教寺廟,每天數以百萬計的信眾們出入著各種佛廟並留下「香火錢」。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針對佛教的運動時有發生,而而道教的卻很少?
    另一方面,佛教是採取積極擴張的姿態,以及參與政治勢力當中去的,有著自己明顯的政治訴求,對於支持自己的朝廷官員和政治勢力是持支持態度的,反之就不一樣了,這很明顯就是宗教幹預了世俗政治,這一點為歷來統治者所忌諱的,所以在歷史上出現了很多次的滅佛運動。
  • 道教早期教派五鬥米教:投靠曹操得以留存發展為正一道
    道教形成於東漢中後期。其主要的來源是盛行於西漢的黃老學說中的某些思想以及民間流行的巫術、神仙方術。初期無系統教義。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門闕,上其師于吉所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是為道教的原始經典。東漢後期,道教出現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兩大教派,均流行於民間,有比較嚴密的組織和規範化的科戒儀式。太平道首領是活動於冀州的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畫符咒語為人治病。他闡發《太平清領書》中的某些平等觀念,主張賑濟貧民。中平元年(184),張角率徒眾發動了黃巾起義。起義失敗後,太平道逐漸銷聲匿跡。
  • 唐僧西遊取回了佛教真經,道教的經典又是怎樣傳承的呢?多虧有他
    其實早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已經傳入中國,但由於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書基本都已經是二手貨了,使得產生了很多誤解,成語胡說八道正是源自於此,這裡的「胡」指的便是番邦外國人,八道便是佛教八正道(見注釋1)。由此可見,玄奘取經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在中國本土道教發展歷史中,也有一位類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東晉南朝道士陸修靜。
  • 從陶弘景的道教思想實踐,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變化
    他的道教思想源於老莊,並受葛洪影響,亦雜有儒佛觀點,主張儒、道、佛三家合流,鼓吹「百法紛湊,無越三教之境」。可以說,陶弘景的道教思想理論是魏晉南北朝時期道教發展的縮影,同時也對後世道教發展產生了重要的影響。在論述陶弘景的道教思想之前,我們先來看看魏晉前期道教發展的狀況。
  •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它經歷了幾個朝代與政權?
    魏晉南北朝是我國歷史上少有的亂世,社會動蕩分裂,南北政治長期處於對峙的局面,朝代政權更迭相當頻繁。按照歷史進程,魏晉南北朝可分魏晉和南北朝兩個階段。魏晉經歷了三國(220~265年)、西晉(265~316年)東晉(317~420年)三個時段的演變;與東晉政權幾乎同時並存的在北方有所謂的五胡十六國。
  • 魏晉南北朝的佛道雙修現象
    金元時期全真教也正是順應了這一歷史潮流,會通道、佛而獲得長足的發展。佛、道雙修的產生最早可追溯到魏晉南北朝時期,歷史上佛、道雙修的形式和內容各不相同,有宗教思想、宗教儀式和宗教修行方法層面上的各種「佛道雙修」。
  • 日本神話的發展脈絡:大和民族3大神話系統融合和神祇的演變
    日本神話的發展脈絡:大和民族3大神話系統融合和神祇的演變日本人公元3世紀建立大和國,就有「大和民族」之稱;多信封神道教和佛教,日本神話是古代日本的神話、佛教神話(也納入了道教成分)以及在其基礎上萌生的、晚近民間神話等體系的總和。
  • 南北朝(中國歷史時期)
    是中國歷史上的一段時期,由420年劉裕篡東晉建立宋開始,至589年隋滅陳為止,上承兩晉、五胡十六國、下接隋朝。因為南北長時間對立,所以稱南北朝。南朝(420年—589年)包含宋、齊、梁、陳等四朝[注 4];北朝(439年—581年[注 3])包含北魏、東魏、西魏、北齊和北周等五朝。
  • 《佛教視域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天堂與淨土藝術》講座紀要
    2020年1月2日上午,應文物與博物館學系邀請,文博系09級本科生校友,美國堪薩斯大學藝術史博士趙詣先生在隨園校區400號樓213室,為我院師生帶來了主題為《佛教視域下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的天堂與淨土藝術
  • 三月七月鬼旺月:鬼門大開的中元節,究竟來源於道教還是佛教?
    農曆七月十五,一個特殊的節日,道教將這一天稱為中元節,佛教稱盂蘭盆節,民間則稱鬼節。中元節的稱呼就是來自於道教,不過經過長期的發展融合,這一天已經成了以上三俗合一的節日了。佛教之盂蘭盆節在道教之前,佛教已經將七月十五拿過來用了,不過在佛教中,這天並不是鬼節,而是一個佛的歡喜月。
  • 以佛教、道教、儒教社會地位看,為何東晉、南宋與南明結局不一?
    而在東晉、南宋、南明時期,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又有著何種的社會地位呢?又會對各自的社會環境產生何種影響呢?三教合一東晉時期的佛教、道教以及儒教在東漢漢明帝時期,佛教傳入中國。而伊始,佛教的傳播並不廣泛只存在於王宮貴族之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