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教早期教派五鬥米教:投靠曹操得以留存發展為正一道

2020-12-15 大百科全書資料庫

道教形成於東漢中後期。其主要的來源是盛行於西漢的黃老學說中的某些思想以及民間流行的巫術、神仙方術。初期無系統教義。順帝時,琅邪宮崇詣門闕,上其師于吉所著《太平清領書》一百七十卷,是為道教的原始經典。

東漢後期,道教出現太平道和五鬥米道兩大教派,均流行於民間,有比較嚴密的組織和規範化的科戒儀式。太平道首領是活動於冀州的張角,自稱「大賢良師」,以畫符咒語為人治病。他闡發《太平清領書》中的某些平等觀念,主張賑濟貧民。中平元年(184),張角率徒眾發動了黃巾起義。起義失敗後,太平道逐漸銷聲匿跡。

五鬥米道的首領是活動於蜀、漢中的張陵。他廣招徒眾,入道者出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又因張陵自稱太上老君降命其為天師,故亦稱天師道。奉老子為教主,以《老子五千文》(即《道德經》)為主要經典。教人奉道悔過,用符水咒法治病。設置二十四個傳道教區,稱二十四治(除北邙山治以外,均在今四川境內),治內設祭酒以領道民。

張陵死後,其孫張魯在漢中建立了政教合一的政權達三十餘年。張魯自號師君,初學道者稱鬼卒,久受道而成信徒者號祭酒,各領部眾,多者為治道大祭酒。又作義舍,行路者可免費食義米及肉,量腹而足。徒眾犯法,於靜室中思過,三原(即赦免三次)而後刑。張魯後來投降曹操,拜鎮南將軍,封閬中侯。五鬥米道因此得以保存,並吸收了原太平道的一些教徒,成為道教的唯一教派。   

三國西晉時,五鬥米道發展為天師道。天師道分符水派和金丹派。前者仍採用首過(即自省思過)、符水治病等方式,在民間傳播;後者則以金丹經、房中術等手段為統治者幫閒服務。兩晉時期,入五鬥米道者頗有其人。王羲之家族即「世事張氏五鬥米道」。相傳讓陶淵明說出「不為五鬥米折腰」的上司就是當時的江州刺史五鬥米道徒王凝之。

四川和江、浙地區農民領袖多有利用五鬥米道起事者。孫恩、盧循領導的農民起義,有眾數十萬人。南北朝時,寇謙之自稱奉太上老君之命,清整道教,除去三張(張陵、張衡、張魯)偽法;創立「專以禮度為首,加之以服食閉煉」的新天師道,後稱北天師道。陸修靜重整道教經書,吸收佛教思想、儀節,創立較為系統的道教齋戒儀範,後稱南天師道。唐宋以後,南北天師道與上清派、淨明道、靈寶派等合流。元以後統歸正一道。

本文為中國大百科全書資料庫原創,轉載須授權。

相關焦點

  • 我國的5大道教門派,除了正一教和全真教,剩下三個你都沒有聽過
    眾所周知,我國的國教是道教,雖然如今逐漸變得沒落,但是很多的時候還是深受人們崇拜,而在歷史上也曾經出現過很多的教派,在很多的傳說中,他們總是會牽扯到很過的鬼怪學說。而今天要給大家介紹的就是我國的5大道教門派,除了正一教和全真教,剩下三個你都沒有聽過!
  • 道教門派系列:太清玄元濟世救人正一道,胎息、符籙上清派(上)
    閣主從這期開始寫道教門派系列文章,為大家詳細介紹。(乾貨,記得三連哦)道教門派總觀道教嚴格意義上說,在先秦時期就有了雛形,天師張道陵是讓這個雛形得以完善和成大變成了有體系的教派。道教內部門派非常多,根據道教門派記錄的書籍《諸真宗派總簿》記錄在冊的道教門派共有86個門派。
  • 道教正一天師道派嗣漢天師府
    道教以「道」為最高信仰,在中國古代鬼神崇拜的基礎上,以黃老道家思想為理論依據,承襲了戰國以來的神仙方術和陰陽五行理論,從而創立了一個具有完整的思想理論體系,有明確的信仰目標(修煉成仙)和最早也是最高的崇拜偶像(太上老君),有嚴密的師從關係和組織機構(二十四治),有嚴格的宗教教規(三皈九戒)及獨特的弘道方式的龐大的宗教組織。
  • 道教派系——正一和全真!
    正一派分為茅山、靈寶、清微、淨明等諸派。以天師道為代表,天師道也稱為正一道。祖天師張道陵為天師道的創建人。宗壇江西龍虎山。符籙三山為龍虎山、茅山、閣皂山。正一道是以龍虎宗為中心,集合各符籙道派組成的一個符籙大派。天師為最高領袖。
  • 張道陵——正一真人、張天師、祖天師、道教正一道實際創立者
    他為道教正一道實際的創立者,被後世尊為張天師、祖天師、正一真人、三天扶教大法師。其有第子三千多人,設立二十四治,奠基天師道。據說,在巴蜀之地,本來巴人就信奉巫教,大規模的祭祀危害百姓,而這些祀奉妖邪的巫師卻以此斂財、危害百姓。於是張天師就帶著王長、趙升二位弟子和黃帝九鼎丹經,到來北邙山修行,最後平定了危害百姓的巫妖之教。
  • 明代正一教:雖然沒有推崇道教為國教,但在明代也算很好了!
    明代正一教:雖然沒有推崇道教為國教,但在明代也算很好了!朱元璋在御製序文中論述道:「禪與全真務以修身養性獨為自己而已,教與正一專以超脫,特為孝子慈親之設。益人倫,厚風俗,其功大矣哉!」明初以來,道教諸派逐漸會歸於正一、全真兩大派。洪武十五年設立道錄司總管道教,所轄道士亦分全真、正一兩等,於此兩派中揚正一而抑全真的態度,鮮明灼然。朝廷貴戚建醮設齋尚好扶乩降仙,對符篆道教的重視有過於金元時期。
  • 神秘的道教:全真派和正一派的道士有什麼區別呢?
    道教是中國本土的宗教,發展距今已有1800多年的歷史。道教與中華傳統文化緊密相連,並對中華文化的民俗生活,科學技術等多個層面產生了深遠影響。道教是一個神秘而又遠離世俗的宗教,目前道教主要分為兩大派系:全真派和正一派,它們之間有哪些區別和聯繫呢?本期就為大家介紹一二。
  • 道教:齊雲山,被譽為「江南小武當」,見證全真教和正一道的合併
    明代正德十五年,養素道人汪泰元仿武當山建玉虛宮於紫霄崖,建靜樂宮(原型為武當山九宮之一的淨樂宮)於洞天福地,其門徒方瓊真繼承師志,建榔梅庵(原型為武當山的榔梅祠)於月華街。正由於此,齊雲山的宮觀布局、建築風格、道規道制,多根植於武當山。
  • 道教正一派所謂的「三山滴血」是什麼意思?
    道教歷史久遠,流派眾多,如今有全真和正一兩派,每派中又各自有很多分支,例如提到正一派,我們常會說起「三山滴血」。滴血在古代常為認親或結盟之意,僅從字面簡單理解,「三山滴血」似乎就是三個「道教山頭」在一起歃血為盟,很有點武俠江湖的味道。
  • 作為正一派弟子,你可知道「正一」二字的真正內涵?
    也就是道教所追求的「返樸成真」的「真」,也就是「道」的根本屬性。那麼,「正一」是什麼意思?老祖天師當時立教為什麼要以「正一」為名? 道經告訴我們,老祖天師得到太上道祖親授他「正一盟威之道」。也就是說「正一之道」是太上道祖親授祖天師的,要在以信行正一演教布化。
  • 從陶弘景的道教思想實踐,看魏晉南北朝時期儒道佛三教的發展變化
    陷入低谷期東漢末年,黃巾軍起義失敗後,曹魏政權因害怕農民起義者利用宗教組織起來進行革命,便對早期道教採取了兩手政策,一面是進行限制和鎮壓,另一面又進行利用和改造。原本在不同地域的早期道教最重要的兩支,太平道和天師道五鬥米,則開始了若隱若顯的合流。
  • 政教合一的龍虎山天師道,歷經千載,北孔南張,傳承不絕
    張道陵雲遊到江西雲錦山結廬而居,在此地修煉,傳言張道陵在此地修煉之時龍虎出現,因此雲錦山也是被命名為龍虎山。在相當長的一段時間中,張道陵都是在龍虎山修煉,但是在其六十歲之後又來到了四川。並且創立了五鬥米教,雖則五鬥米教的發展,四川、陝西一帶教眾巨多。等到張道陵去世之時,五鬥米教已經發展壯大,其教眾數十萬。
  • 道教全真教對人生的啟示
    全真教創建於金元時期。王重陽祖師得到鍾離權、呂洞賓等仙人的傳授,再加上自己在活死人墓刻苦修行悟道,才建立起來影響了中國一千多年的全真教。全真教建立之後,通過全真七子的大力推廣,不久便在北中國產生了巨大的影響。成為中國道教中與正一道地位等同的兩大教派之一。
  • 正一道教的「四不吃」,各有象徵意義
    無論是佛家人出家,還是道家人出家都要持戒,而持戒中很重要的一條就是忌吃。道教中的全真教忌吃肉和酒色,他們整日食素齋,省吃儉用,性命雙修,清心證道。那麼,你知道另一大教派——正一道關於吃的戒律嗎?接下來就由小編帶領大家領略一下正一道的「四不吃」以及其象徵意義。
  • 軒轅劍龍舞雲山天師道背景介紹 天師道怎麼樣
    張道陵接過太上老君傳授的《太上正一盟威法籙》、陽平治都功印、三五斬邪雌雄劍三大法器,創立了「正一盟威道」;又因張道陵以「天師」著稱,教眾往往也稱其為「天師道」。民間傳聞:張天師來到四川青城山,曾憑藉著劍印符籙大破鬼兵,並在此結茅傳道,最終顯道於山中,羽化而登仙。
  • (許三泉原創)「道」是科學不是神話《第十二集》道家正一教
    歡迎大家來到《三泉不知"道"》宇宙是個時間和空間統一,未知始終的物質世界。無論我們懂得多少知識都無法全部了解。宇宙間蘊藏著無窮無盡的奧秘等著我們去研究和探索。三泉今天要和大家聊的是道家的正一教。 正一教的前身是產生於漢末的天師道。
  • 道教:張道陵,普施符籙禳救災禍,被後世尊為五鬥米道教始祖
    後入鶴鳴山修道,創立早期道教,凡人道者要交米五鬥,故稱「五鬥米道」。道徒尊稱張道陵為「天師」,五鬥米道也被稱為「天師道」,成為道教正宗。天師的名位,由其後人世代承襲,歷代嗣位天師的,也就名正言順地成為全國道教領袖。金元以降,北方出現了道教另一大派全真道,天師道改成「正一道」,盛行於南方。
  • 道教正一派中的齋醮科儀
    一般來說,全真教注重煉養,故有「丹鼎派」之稱;而正一教注重齋醮,故有「符籙派」之名;雖然這種分法不太全面,但也有一定的道理。全真教偏重清修,但也不失齋醮。而正一教雖也修煉,但其道法主要是以修齋打醮、驅鬼祈神為主。
  • 尊老子為祖師,奉道德經為經典,但創立道教的是這位張道陵張天師
    因此,二十四篇成了真正意義上的道教論著,也是他組織道教的總綱領。順帝漢安元年(公元142年),張道陵自稱太上老君降臨鶴鳴山中,親手交給自己三洞(洞真、洞元、洞神)經書、金丹秘訣、三五斬妖雌雄劍及都功印,並任命他為「天師」,讓他實行正一盟威道術,替天行道,驅除邪祟。於是張道陵自創教派,這就是中國最早的道教組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