歷史上,道教為什麼不如佛教興盛?

2020-12-16 中華神秘文化

#中華神秘文化#

我們都知道,大約從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文化逐漸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無論在思想、文化還是政治、社會等領域,都居於主流地位;釋(佛教)、道(道教)兩家作為宗教信仰,對中國民眾也有巨大的影響。

歷史上,佛教與道教長期互相競爭,也互相融合。道教曾有過興盛時期;但總體上看,其勢力卻遠不如佛教。直到今天也仍是如此。

當然,我們是指兩晉南北朝以來。在那之前,佛教初傳中土,最初甚至還被人們當作道教的一種。

而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創始人張角組織的黃巾起義,就有數十萬人參加;張陵在巴蜀一帶開創的五鬥米道,也極為興盛,傳至其孫張魯,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雄踞巴郡、漢中近30年。

兩晉南北朝以來,戰亂頻仍,社會黑暗,佛教這種認為人生皆苦的宗教,迅速傳布、擴張開來。

南朝歷代僧尼都有數萬人,梁朝極盛時達8萬多人北魏「僧尼大眾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魏書·釋老志》)。同期道教比較分散,未見詳細可信的統計。

到了唐宋兩代,雖然統治者都曾極力推崇道教,但佛道之間人數的差距卻越拉越大——

《新唐書·百官志》「崇玄署」條,記有唐開元末的情況:觀1687,道士776,女冠988;寺5358,僧75524,尼50576。其中,道士的數量太少,似有脫誤。另據唐末五代時高道杜光庭記載,有唐一代所造宮觀約1900餘所,度道士15000餘人(不包括親王貴胄及公卿士庶舍宅舍莊為觀之數)。可見佛道之間的差距!

到宋代,即使是在宋真宗崇道以後的天禧五年(1021),據《宋會要輯稿》載,道士、女冠共有20337人(道士19606人、女冠731人);而僧尼卻達458854人(僧397615人,尼61239人)。後者是前者的20多倍!

到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曾提舉宮觀、後來做到副宰相(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的賀允中曾奏對宋高宗:「道士止有萬人,僧有二十萬。」佛教人數仍是道教的20倍!

這種佛教人數數倍於道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元明清,直至近代。如《元史·釋老傳》說:「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到清康熙年間,有道士2萬餘人,僧尼近12萬,後者仍為前者的數倍。

所以,總的來說,歷代統治者著重防範佛教甚於道教,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擔心佛教發展過盛,與之爭勞力、財力及土地等,從而威脅世俗地主乃至皇家的利益。

那麼,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為什麼一直不如佛教興盛呢?

早在北宋《太宗皇帝實錄》中,宋太宗就曾對宰相感慨道:「道門以衝淡為本,夫道者,天地萬物之祖,而其教終微,豈主之者,非其人乎?」他推測道教「其教終微」,可能是因為人不得力,尤其是領導者不行(主之者非其人)。

也有人認為,道教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重視個人修煉,而相對輕視傳教弘道;授徒度人要求也高,看重根基心性,「寧可失傳,不可妄傳」,因此普及不廣。不像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尤其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道精神,影響廣泛,深入人心。

此外,道教修行需要相對較多的條件,如通常所說的「法」、「財」、「侶」、「地」四大條件,缺一不可。尤其是「法」和「財」,要遇明師傳授具體的修煉方法,還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修行,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還有學者認為,佛教用一套深奧的玄理吸引了士人,人生是苦、因果輪迴的說教又深入受苦受難的人民心中;其成佛及涅槃的終極目標,被作了精神性的理解,難以證偽。比如禪宗將「成佛」歸諸吃飯、穿衣、擔水、砍柴等日常俗事,也能自圓其說。

道教要在今生實現「長生不死」的目標,太現實了,很容易被證偽,且屢屢被證偽。這是道教的一大致命弱點!正如漢代古詩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對以上看法,你怎麼看?你認為歷史上道教不如佛教興盛的原因是什麼?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玉皇大帝的地位低於元始天尊?道門中的說法是這樣的!

相關焦點

  • 中國歷史上為什麼針對佛教的運動時有發生,而而道教的卻很少?
    歷史上出現過很多次的滅佛運動,但是毀壞道觀的情況就比較少,這主要是和二種宗教的特點以及其影響相關的,佛教的寺廟一般都建在人口眾多的城市附近或者名山大川上面,是比較顯眼的,而道觀則不一樣,道觀大多建在崇山峻岭或者人煙不多的地方,比較遠離世俗社會。
  • 道教與佛教的差別
    而道教就不一樣了,很多地區都沒有道觀,甚至對道教的印象停留在《西遊記》《封神榜》,更有甚者被八六版西遊記電視劇誤導,以為道教的玉皇大帝「實力不濟」,如來輕易收拾的孫猴子能逼的他「鑽桌子」,實在是可笑至極。那麼,為什麼作為中國唯一本土宗教的道教勢力為什麼幹不過佛教呢?讓我們從兩教的起始開始看。
  • 歷史上為什麼多次打壓佛教,而同為萬人信仰的道教卻相安無事?
    摘要:其實說到信仰,大家應該會想到聞名世界的三大宗教基督教、伊斯蘭教、佛教吧。而佛教在國歷史上是發展的應該說是相當不錯的一個宗教,可似乎在每個大朝代的更替都會經歷一次打壓,而同為歷史悠久的本土宗教道教卻為何相安無事呢?今天小編跟大家簡單說一下。
  • 訪談︱程樂松:道教為什麼鬥不過佛教?
    提到佛道之爭,大概最先掠過我們腦海的就是《西遊記》中車遲國鬥法的場景,可為什麼兩個不同的宗教會有「爭」,它們「爭」的到底是什麼?而又為什麼道教往往被歷史書寫成落敗的一方呢?為此,澎湃新聞(www.thepaper.cn)專訪了北京大學宗教學系副教授程樂松,請他為我們帶來一些關於佛道之爭的全新視角。
  •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
    道教的是玉帝,佛教的是如來,儒教的竟然不是孔聖人文|飛魚講壇我們平常說的求神拜佛,其實就是同時跪拜兩個宗教,一個是道教神仙,一個是佛教聖佛。平常我們看的神話類電視劇,一般都是道教的,當然其中也摻雜了佛教,因為,一般玉皇大帝,王母娘娘,之類的跟天庭有關的就是道教,跟佛教有關的就是如來,觀音和靈山了。但是,你不要忘了,自古以來,我們中華民族是有三大宗教的,它們分別是:儒、釋、道。道教和佛教分別有玉帝和如來坐鎮,那麼儒教有誰來坐鎮呢?
  • 為什麼佛教有那麼多的寺廟和佛像?而道教卻很少呢
    品味歷史,享受生活。大家好,歡迎來到「追隨歷史品味生活」。說道宗教,大家可能首先想到的是伊斯蘭教,基督教這種大教。其實很正常,在我國公民有宗教信仰的自由,只要你不去信邪教都是可以的,但是在我國還是佛教地位更崇高一些,畢竟進入中國較早,全國各地也基本都有寺廟、佛塔、佛像。
  • 歷史上忽必烈主持的道教佛教爭辯大賽,兩個人滅了全真道教
    然後批判全真道新編制的《老君八十一化圖》、《化胡經》等的虛假偽妄,並抨擊他們在許昌所建「三教碑」上的聖人像將老子像居中,佛與孔子像置於左右的做法。此後,蒙哥皇帝降旨對道教造偽經、毀壞佛菩薩像、改塑老子像者要治罪懲罰,並勒令退還佛教寺院37所,然而道士拒絕歸還。
  • 巴蜀的道教與佛教
    世界上的幾大宗教中唯一在我國土生土長的宗教是道教,道教的創教之地就在巴蜀。        在今四川省都江堰市青城山腰,有一道教名觀——古常道觀,建築雄渾莊嚴,金碧交輝,環境搖青聳翠,泉林交蔭。觀後有一巖洞,內有張天師石刻像。觀前有古銀杏一棵,
  • 武則天時期佛教興盛,其社會原因與時代背景是什麼?
    佛教自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在唐代達到全面興盛,唐朝初期實行抑佛政策,在武后掌權時佛教才逐漸全面興盛發展,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武則天加封皇后的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一直到唐中宗復位的神龍元 年(公元705年)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佛教達到了巔峰狀態。
  • 西夏文化觀:不僅流行道教,而且佛教在西夏傳播
    說慣了西夏的歷史,今天我們來說說西夏的文化。河西走廊是由西域進入中原的交通要道,佛教自西域傳入,在西夏政權生息的河西、隴右、陝北地區已經流傳了六七百年之久,党項人不可避免要受到影響。其次,西夏周邊的宋、遼、金、吐蕃、回鶻諸王朝都信仰佛教,西夏與他們的交往,不可能不受其宗教信仰的影響。再次,党項人民在經歷了長達百年的遷徙勞頓,在進入自然環境惡劣的西北地區之後,又飽受了民族壓迫和階級壓迫的痛苦,因此,他們接受佛教因果輪迴、西方淨土、涅槃解脫的說教與思想是很自然的事。當然,西夏統治階級有意利用佛教思想安撫百姓,以維持其專制統治是西夏佛教興盛的重要原因。
  • 都是勸人向善,為何佛教被滅4次,道教卻沒事?
    沿用婆羅門的教規教義,在古印度奴隸制度社會極為動蕩的歷史條件下產生了佛教,但出家沙門的門徒要剃髮和託缽乞食,表示與婆羅門的對立,傍權貴、維護剎帝利的階級利益,梵語「比丘」是乞丐,規定比丘每天乞食不能超過三家,討不到飯就只能餓一天,在這教規培養出來的的比丘,個個察言觀色都厲害的很,口吐蓮花才能騙得到飯來吃。
  • 佛教:梁武帝,四次捨身棄道歸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 道教,仙人眾多,為何發展不如佛教、基督教?真是痛心疾首!
    如此,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才不會為他人左右,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唯心主義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說,你要相信的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把自己說服,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才能試著全身心地去理解、去接受祖師傳授的真諦。很多宗教都會給教徒們樹立一個標杆,上面寫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
  • 同樣是宗教,為什麼唐朝打壓佛教崇尚道家?原因與皇帝姓李有關
    就比如聲名在外的莫高窟,它是中國佛教文化的一個寶藏。佛教在中國歷史上有過濃墨重彩的一筆,不過值得一提的是,佛教卻從來沒有真正被主流價值觀認可。甚至還一度被排斥,中國歷史上發生過三次針對佛教的打壓運動,合稱「三武滅佛」。其中最後一次發生在唐朝唐武宗執政時期,也就是說,連以開放並包著稱的唐朝也曾經出現過不能容忍佛教的存在的時期。
  • 浙江的這座山:佛教和道教的共同發源地,還是活佛濟公的家鄉
    大家都知道,中國的主流宗教有三種,分別是:伊斯蘭教,佛教和道教,其中只有道教是我國的本土宗教。大家都會認為,道教和佛教的差異這麼大,應該是沒什麼的聯繫的。但是浙江的天台山,卻同時是佛教和道教的發源地。而且這裡的風景也是十分的優美,還是我國的AAAAA級景點。今天,我就為大家介紹位於浙江的天台山。
  • 六字大悲咒是佛教的,為什麼道教也有六字大明咒?
    為什麼《大悲咒》會這麼流行呢?最主要還是與《千手經》裡所宣揚的此咒的功效。如經中提及,誦持此咒可得十五種善生:「一者,所生之處,常逢善王。二者,常生善國。三者,常值好時。四者,常逢善友。五者,身根常得具足。六者,道心純熟。七者,不犯禁戒。八者,所有眷屬,恩義和順。九者,資具財食,常得豐足。十者,恆得他人,恭敬扶接。十一者,所有財寶,無他劫奪。
  • 唐僧西遊取回了佛教真經,道教的經典又是怎樣傳承的呢?多虧有他
    中國的根底全在道教。——魯迅(給徐壽堂的信)玄奘取經對於每個中國人來說,都是耳熟能詳的故事,正是他不遠萬裡取來真經,並傾注全力翻譯成漢語,才得以讓佛教在中國興盛起來。其實早在西漢時期,佛教便已經傳入中國,但由於當時傳到中國的佛教經書基本都已經是二手貨了,使得產生了很多誤解,成語胡說八道正是源自於此,這裡的「胡」指的便是番邦外國人,八道便是佛教八正道(見注釋1)。由此可見,玄奘取經對佛教發展的貢獻,而在中國本土道教發展歷史中,也有一位類似玄奘的人物,他便是東晉南朝道士陸修靜。
  • 閩南人到底信的是佛教還是道教
    那麼他們到底是佛教呢?還是道教呢?不難發現,閩南上山很對都是有寺廟的,上面也是有和尚的。很多人就會覺得閩南應該是信佛的,其實不然,他們信的是道教。只是被佛教融合了之後的道教。為什麼這麼說呢?根據閩南的傳統文化來看,也不難看出他們所信的應該是道教。
  • 《西遊記》是揚佛禁錮道教還是佛教,宣揚道教?
    《西遊記》揚佛的說法由來已久,如果我們仔細研究原因,我們還可以在《西遊記》中找到很多細節,因為情節太多,我就簡單地說幾句:1、東部地區的大唐部隊是道教下的天庭部隊。大唐想尋找真正的解決方案,但是他沒有從道教中尋找,相反,他從跑去一直到佛教。
  • 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的道教為何衰落
    皖南三大山系之一,也是中國佛教四大名山,九華山的道教為何衰落在中國的名山大川之中,大多是有宗教潛居於此,當然,一些佛教的寺廟也有修建在鬧市之中,在滾滾紅塵裡渡人渡己。只是現今儒教式微,沒有往昔的輝煌,倒是佛教最為鼎盛,畢竟當今的中國發展很是迅速,在和平年代中佛教總是能力壓其他宗教。九華山,這是皖南的三大山系之一,也是中國佛教的四大名山,其位於安徽池州的青陽縣境內,原先這座山的名字是陵陽山,後來因為大詩人李白的一句詩,後人就將其更名為「九華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