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華神秘文化#
我們都知道,大約從兩晉南北朝以來,中國文化逐漸形成了儒、釋、道三足鼎立的基本格局。
其中,儒家作為官方意識形態,無論在思想、文化還是政治、社會等領域,都居於主流地位;釋(佛教)、道(道教)兩家作為宗教信仰,對中國民眾也有巨大的影響。
歷史上,佛教與道教長期互相競爭,也互相融合。道教曾有過興盛時期;但總體上看,其勢力卻遠不如佛教。直到今天也仍是如此。
當然,我們是指兩晉南北朝以來。在那之前,佛教初傳中土,最初甚至還被人們當作道教的一種。
而在東漢末年,太平道創始人張角組織的黃巾起義,就有數十萬人參加;張陵在巴蜀一帶開創的五鬥米道,也極為興盛,傳至其孫張魯,建立起政教合一的割據政權,雄踞巴郡、漢中近30年。
兩晉南北朝以來,戰亂頻仍,社會黑暗,佛教這種認為人生皆苦的宗教,迅速傳布、擴張開來。
南朝歷代僧尼都有數萬人,梁朝極盛時達8萬多人;北魏「僧尼大眾二百萬矣,其寺三萬有餘」(《魏書·釋老志》)。同期道教比較分散,未見詳細可信的統計。
到了唐宋兩代,雖然統治者都曾極力推崇道教,但佛道之間人數的差距卻越拉越大——
《新唐書·百官志》「崇玄署」條,記有唐開元末的情況:觀1687,道士776,女冠988;寺5358,僧75524,尼50576。其中,道士的數量太少,似有脫誤。另據唐末五代時高道杜光庭記載,有唐一代所造宮觀約1900餘所,度道士15000餘人(不包括親王貴胄及公卿士庶舍宅舍莊為觀之數)。可見佛道之間的差距!
到宋代,即使是在宋真宗崇道以後的天禧五年(1021),據《宋會要輯稿》載,道士、女冠共有20337人(道士19606人、女冠731人);而僧尼卻達458854人(僧397615人,尼61239人)。後者是前者的20多倍!
到南宋紹興二十七年(1157),曾提舉宮觀、後來做到副宰相(知樞密院事兼參知政事)的賀允中曾奏對宋高宗:「道士止有萬人,僧有二十萬。」佛教人數仍是道教的20倍!
這種佛教人數數倍於道教的局面,一直延續到元明清,直至近代。如《元史·釋老傳》說:「元興,崇尚釋氏,而帝師之盛,尤不可與古昔同語。維道家方士之流,假禱祠之說,乘時以起,曾不及其什一焉。」到清康熙年間,有道士2萬餘人,僧尼近12萬,後者仍為前者的數倍。
所以,總的來說,歷代統治者著重防範佛教甚於道教,一個主要原因就是擔心佛教發展過盛,與之爭勞力、財力及土地等,從而威脅世俗地主乃至皇家的利益。
那麼,作為中國本土宗教的道教,為什麼一直不如佛教興盛呢?
早在北宋《太宗皇帝實錄》中,宋太宗就曾對宰相感慨道:「道門以衝淡為本,夫道者,天地萬物之祖,而其教終微,豈主之者,非其人乎?」他推測道教「其教終微」,可能是因為人不得力,尤其是領導者不行(主之者非其人)。
也有人認為,道教主張清靜無為,與世無爭,重視個人修煉,而相對輕視傳教弘道;授徒度人要求也高,看重根基心性,「寧可失傳,不可妄傳」,因此普及不廣。不像大乘佛教,以普度眾生為己任,認為人人皆可成佛,尤其是大慈大悲的菩薩道精神,影響廣泛,深入人心。
此外,道教修行需要相對較多的條件,如通常所說的「法」、「財」、「侶」、「地」四大條件,缺一不可。尤其是「法」和「財」,要遇明師傳授具體的修煉方法,還要有足夠的財力支持修行,不是一般人能辦到的。
還有學者認為,佛教用一套深奧的玄理吸引了士人,人生是苦、因果輪迴的說教又深入受苦受難的人民心中;其成佛及涅槃的終極目標,被作了精神性的理解,難以證偽。比如禪宗將「成佛」歸諸吃飯、穿衣、擔水、砍柴等日常俗事,也能自圓其說。
而道教要在今生實現「長生不死」的目標,太現實了,很容易被證偽,且屢屢被證偽。這是道教的一大致命弱點!正如漢代古詩云:「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賢聖莫能度。服食求神仙,多為藥所誤。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
對以上看法,你怎麼看?你認為歷史上道教不如佛教興盛的原因是什麼?歡迎留言發表高見!
/完.
玉皇大帝的地位低於元始天尊?道門中的說法是這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