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指點江山談「儒釋道」第七期)
道教和其他的宗教非常不一樣的一點就在於,它首先讓你信的不是神明,而是自己。
即使道教有自己的經文,自己的典籍,但這些只是幫助你去探詢自己內心的工具,並非必做的無意義的功課。讀經並不是純粹無意識的嘴部運動,也不是茫然地讀出那些不會激起你半點共鳴的音節,讀經的目的在於了解文中所表達的含義,不看前人的解釋,不聽後人的附會,只是單純地照著自己的想法去思考、理解。如此,在探求真知的道路上才不會為他人左右,也不會讓自己陷入唯心主義的怪圈之中。也就是說,你要相信的是你自己,只有自己把自己說服,相信自己內心的感覺,才能試著全身心地去理解、去接受祖師傳授的真諦。
很多宗教都會給教徒們樹立一個標杆,上面寫著什麼是對的,什麼是錯的,什麼該做,什麼不該做。他們把遵守死板的行為規範叫做修行,把一些完全不是自己能夠左右的事情歸結於自己的罪孽,這是不公平也不公正的。人不能為不是自己的錯承擔責任,也不能無緣無故就給自己設下這樣或那樣的規約來約束自己的人性。真正的人性不需要壓制,而需要挖掘、升華。道教的出發點就在教導信徒這樣一個道理:從你自己的內心出發,去到達你的內心。也即無論在什麼情況下都不要迷失自己,任何修行都應該以自我為根基,這樣的超脫才有意義。道教的觀點和古希臘哲人頗有共通之處,都主張認識你自己,告訴你向上的姿態是最好的姿態,相信自己就是超脫的基石。
雖然道教的思想內核在諸多宗教之中有不可忽視的優越性,但現今社會,其發展勢頭並不如其他宗教如佛教、基督教等強勁,這其中的很大一部分原因在於其是一個多神崇拜的宗教團體。
道教的神仙體系紛繁複雜,仙人十分眾多。這些仙人並非生來仙胎,而是經過了漫長的修煉由凡人進階而成。這些凡人的修仙沒有固定的修行模式,而是根據自身的根基,不斷完善自我,將自己的一切發展到極致之後就會成為神明。所以成仙其實並不是將自己和仙這一種群同化,而是將自我彰顯到極致。仙並不是一個模板和行為規範的主體,而是每一個極具個性的人到達最高水準後的個體,是不具不合理的規約性的,是自由的、充滿生機與活力的。仙和存在就是人和人的個性存在的彰顯和證明。神仙眾多,也就說明成仙的凡人眾多,這不就是在說人人都可以通過自我完善到達人生新境界的嗎?
然而,很多人卻並不能理解道教多神背後的內在涵義。他們通常會感到十分茫然不解:道教的神仙如此之眾,教派更是數量繁多,我該選擇哪一個呢?這樣的選擇通常很難,這就讓他們最終還是喪失了修道的決心,轉投一神教的懷抱。而有的一神教為了達到統治教眾的目的,大力宣揚絕對的真理。教徒們深陷其中,喪失了選擇和判斷的能力,產生聽從別人的惰性,從而陷入被愚弄、被洗腦的泥沼不能自拔。
信仰其實是可以有選擇的,是可以被允許多樣化的。道教就是這樣,它之所以有這麼多的神仙,就是為了給你更多選擇的餘地,讓你能夠根據自己的需要、根據自己的內在基石合理選擇信仰,最大限度地選擇最適合自己的完善途徑。只有對自己的信仰打心眼裡接受和認可,才能對自己的修行產生最大的幫助。其實修道最講究隨緣,合拍的、適合自己的,就是最好的。這就是最高程度的善,也即道。
道教不像其他一神教一樣,將眼前的問題推給前世或來世,它關注的就是純粹的現世,著眼於解決現實問題。做自己該做的事,走自己該走的路,一切其實都沒有定數,相信自己才是唯一正確的修行途徑。道教追求的是真實,是今生的自我完善,是幫助人達到自我的最好狀態。道教並不會積極招引人們出家,相反,很多時候都在主張教眾們積極入世,在凡世磨練自我,因為這才是得道的最佳途徑。那些神仙們並不是因為內心虔誠而終成正果,而是因為他們都完成了他們該做的事,他們不是相互之間的複製品,而是有著不同經歷不同性情的個人,只是都成了仙而已。
道教存在的目的不是為了引導人們到達極樂,也絕不給予人們不切實際的幻想,而是讓人們將自己的根深深扎在大地之中,積極改善自我,通過自己的努力探求到世間真理。通往真理的道路不僅有一條,這給我們帶來了無數的選擇空間,也帶來了無數的迷茫。這是道教的優越之處,亦是可悲之處,因為這必將帶來無數的論爭,也會使得教派之間分化更甚。但是我相信,論爭的存在恰恰證明了道教存在著的活力,終有一天,道教會讓越來越多的現代人理解,開啟民智,呈現出古時的繁茂之勢。
文|江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