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梁武帝,四次捨身棄道歸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2020-12-12 禪說國學

梁武帝蕭衍,字叔達,南蘭陵中都裡人,南北朝梁開國君主,是中國歷史上一位極富傳奇色彩也極富爭議的帝王。他與南齊同族,仕齊,齊末大亂之際任雍州刺史,遂乘齊亂,篡而自立,在位四十八年,是南朝在位最長的皇帝。

他是罕有的學者型帝王,「少時習周孔,弱冠窮六經」,即位之後,政事之外,「雖萬機多務,猶卷不輟手,燃燭側光,常至午夜」,著述很多;又多才多藝,史稱「六藝備閒,棋登逸品,陰陽緯候,卜筮佔決,並悉稱善。草隸尺牘,騎射弓馬,莫不奇妙」。

早年他勤政愛民,文治武功,皆有成就。晚年他信奉了佛教,以帝王之尊傾力推崇,有皇帝菩薩』之稱,「幾可謂以佛法治國」,為中國佛教的發展與規範化作出了重大貢獻。

然而,他佞佛過度,荒政害民,造成經濟上的破壞和政治上的腐敗,以致百姓窮餓,「肌肉略盡」,「骨髓俱磬」,侯景起兵反叛,攻陷建康,於公元579年將他餓死於臺城。可謂身死國滅,為天下笑。不過僅對佛教來說,他的貢獻還是很大。

01舍道歸佛

梁武帝原本受的是儒家教育,也曾是道教信徒。但梁武帝在齊代已接觸過佛教,與齊竟陵王蕭子良等佛教信奉者及和僧人的交遊也對他有很大影響,使他最終接受了佛教思想。

於是,天監三年四月八日梁武帝終於下詔「舍事道法」,皈依佛教。其詔書說:「弟子經值迷荒,耽事老子,歷葉相承,染此邪法。習因善發,棄迷知返。今舍舊醫,歸憑正覺。願使未來世中童男出家,廣弘經教,化度含識,同共成佛。寧在正法之中長論惡道,不樂依老子教,暫得生天。」

至四月十梁武帝又敕門下,說唯有佛教是「正道」,是「內道」,其他都是「邪道」、「外道」,表示自己要「舍邪、外,以事正、內」,並且要求其他公卿百官、侯王宗族,也「宜反偽就真,舍邪入正」。

02四次捨身

舍道歸佛之後,梁武帝非常虔誠地按照在家佛教信徒的戒律修行,禮佛誦經,持守各項齋戒。他還修造了大量佛寺佛像,使梁代佛教最興盛時佛寺多達2846所。

據清代劉世珩的《南朝寺考》卷五所載,梁武帝敕建的寺有智度寺、新林法王寺、仙窟寺、光宅寺、蕭帝寺、解脫寺同行寺、勸善寺、開善寺、大愛敬寺、同泰寺等。

其中的同泰寺,據說有「浮屠(塔)九層,大殿六所,小殿及堂十餘所」,山林之內有禪窟、禪房,東西般若臺各三層,於西北築山構隴,柏殿在其中,東南有璇璣殿,殿外積石,種樹為山,有蓋天儀隨水激流而轉,可謂極盡奢華。

從大通元年起,梁武帝曾四次捨身同泰寺。在寺中梁武帝煞有其事地穿著下人的衣服,在寺中掃地。國中無主,大臣們只好每次都以「以錢億萬奉贖」,再由「眾僧默許」後還宮,總計「前後用贖身錢至三億萬」。

梁武帝不僅自己奉佛至誠,而且也鼓勵、引導王室、官員皈依佛教。天監十八年,他從高僧慧約受菩薩戒。此後,「皇儲以下愛至王姬」,從慧約受戒為弟子者達四萬八千人。梁武帝以帝王之力,極大地促進了佛教的傳播和興盛。

相關焦點

  • 篤信佛教,四次捨身出家的梁武帝,最後為何在寺廟活活餓死
    南朝梁國的開國之君,梁武帝蕭衍。是一位在中國歷史上很有名氣的皇帝。他的名氣並非來自於他勵精圖治,也不是來自於他荒淫無道,而是來自於他對佛教的篤信。千年歷史,喜歡佛教的皇帝不在少數,但是能夠達到他這個程度的,沒有第二人。
  • 為什麼梁武帝會四次出家當和尚?最後他是不是被活活餓死的?
    舍道事佛南朝是中國佛教興盛的第一個高峰,有詩為證:「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這一首《江南春》是由唐朝傑出詩人杜牧所作,道明了南朝當時佛教的興盛,在如今小學五年級的教材裡應當能找到。加上自天監四年起,梁武帝為求長生,讓鄧鬱造了十年的神丹,最後鄧鬱試藥毒死了。長生無望是梁武帝不再相信道教的一個原因,《佛祖統紀》記載梁祖早在天監十六年就有棄道信佛的想法,而天監十八年是梁武帝蕭衍轉而崇佛的時間,直接體現在了梁朝接下來的年號上,普通而又並不普通,因為這個年號就叫「普通」。
  • 梁武帝與素食
    在佛教的慈悲理論中,最為引人注目的是布施與不殺生。這一思想傳入中國後,不殺生演繹為放生。不僅不殺,還要善待有情眾生。不殺生最直接的表現就是食素。在中國佛教素食文化傳統中,我們不能不提到歷史上著名的「皇帝菩薩」——梁武帝蕭衍,他對中國佛教的素食制度建設有著直接的參與和深遠的影響。
  • 儒道佛三家思想,在梁武帝身上體現「融合」,形成獨特的內容
    梁武帝年輕時深受儒家學說的薰陶,又信仰道教,後來作了皇帝時受戒捨身,篤信佛教。多種文化素養和獨特的人生經歷也使他的佛學思想具有獨特的內容。他的佛學思想主要包括兩方面,一是三教同源說,一是真神佛性說。三教同源說。
  • 原本的佛教並不禁止吃肉,為什麼梁武帝要佛教徒不準吃肉呢?
    婆羅門也是傳播知識、智慧的人,這也是為何印度貴族總有人跑去做和尚,可以看作是向更高等級的邁進。 佛教傳入中土時,和尚原本也是吃肉的,但梁武帝蕭衍看到戒律中有戒殺生,便進一步擴大,要求和尚不吃肉。 事實上,這一法令也曾引發爭議,和尚們還探討過合法吃肉的方法,推出「三淨肉」的概念。 三淨肉是啥意思?
  • 佛教歷史——南朝佛教-網友文摘內容-佛教在線
    南朝佛教,包括從宋武帝永初元年(420)到陳後主禎明二年(588)中國南北分裂時期,在南方宋、齊、梁、陳四個朝代的佛教。南朝各代對於佛教的態度,大略與東晉相同,統治階級及一般文人學士也大都崇信佛教。宋諸帝中,文帝(424—453)最重視佛教。他聽到侍中何尚之等告以佛化有助於政教之說,即致意佛經,後來常和慧嚴、慧觀等論究佛理。
  • 佛教福地蘄州廣濟縣與禪宗四祖道信大師禪緣「四緣"
    這裡不僅曾是東晉山西五臺山(崞縣)藉高僧、淨土宗初祖、廬山東林寺開山鼻祖慧遠大師卓錫地(九龍寨雲峰寺、太白湖黃牙寺),又是慧遠大師為鄂東佛教文化傳播和弘法利生的開山鼻祖之地,而且是一處在中華文化上影響了千年文化人物和在中國歷史上影響千年的佛教人物的一代禪宗祖師四祖道信出生地、卓錫地。公元579年,北周析齊昌縣地置永寧縣,為蘄州齊昌郡所屬。
  • 佛教興盛,唐宋時期對佛學的推崇,奠基了佛學千百年的歷史發展
    佛教在兩漢之際從古印度傳入,由於傳播的時間、路徑、地域、民族和政治經濟文化水平的不同,其發展也不同,導致中國佛教形成了三大系,即漢地佛教、藏地佛教和雲南佛教,雖然沒有統一,但都可以看出,佛教是一個不斷發展的思想體系,取其精華去其糟粕,結合自身優秀文化和吸收中國優秀文化,並且根據時代不同的在改進,當時的佛陀也教導弟子尊重各地的風俗習慣。
  • 中國佛教來源?談談中國古代「三教」之一「佛教」
    煬帝繼文帝的保護佛教政策,在揚州建立了著名的慧日道場等,作為傳播佛教的據點,並繼續發展前代的譯經事業,佛教十分興盛。仁壽年間,全國有重要寺院3792所,度僧23萬人,寫經46藏328616卷,修理舊經3853部,營造大小石像尊修復舊像1508940尊。隋唐佛教義學蓬勃發展,促成大乘各宗派的建立。
  • 武則天時期佛教興盛,其社會原因與時代背景是什麼?
    佛教自從東漢末傳入中國以後,經過魏晉南北朝時期的發展,在唐代達到全面興盛,唐朝初期實行抑佛政策,在武后掌權時佛教才逐漸全面興盛發展,並對後世產生了深遠影響。 從武則天加封皇后的永徽六年(公元655年)一直到唐中宗復位的神龍元 年(公元705年) ,在這半個世紀的時間裡,佛教達到了巔峰狀態。
  • 梁武帝為何餓死在寺廟?文武雙全的梁武帝為何40年不碰女人?
    梁武帝蕭衍是南北朝時期南朝梁國的開國皇帝,他本身也算得上是一個雄才大略的皇帝。他屬於蘭陵蕭氏,也是南方的名門望族,和當時南齊的皇族有比較親密的關係。而且蕭衍可謂是文武雙全,年紀不大就已經成了南齊的重臣。
  • 古代日本為何全民「棄肉食草」、千年不知肉味?這要問問大乘佛教
    佛教飲食:被梁武帝帶偏,佛教戒絕葷腥  誕生於古印度的佛教,在其漫長的發展歷史中逐漸形成了一套完整的自然觀,這種觀點在信仰佛教的社會中產生了諸多影響。這位皇帝一生痴迷佛法,曾經前後四次跑入同泰寺要求當和尚,而大臣們也是頗為無語,四次動用國庫將皇帝贖回。而這位皇帝回位之後也不老實,一本《大般涅經》倒背如流,對於佛法的研究也日漸深邃,乃至形成了自己獨特的一套佛法觀。於是,天監六年,蕭衍苦於「生靈之苦」對佛發誓,從此之後再不食肉糜,否則墮入地獄。
  • 佛門天子一生崇佛,最後被活活餓死,南朝梁武帝受的是哪番業報?
    如今網絡上有些錯誤認知,比如梁武帝滅佛詞條。實際上,歷史上有三位武帝滅過佛,分別是北魏太武帝、北周武帝、唐武宗。而梁武帝一生崇佛,只是其過度縱容佛教發展,間接給佛教帶來了無窮災難。達摩祖師曾經跟梁武帝見過面,說他這一生並無功德。這一點,我們在文章最後會有解釋。
  • 佛教因何而起,又從何而來?
    據《三國志·魏書·東夷傳》注引《魏略》記載:西漢哀帝(劉欣,在位時間為公元前7年至公元前1年)元壽元年(公元前2年)博士弟子景盧受月氏王指令,口授《浮屠經》,這就是佛教傳入中國內地的起點。東漢時期,漢明帝劉莊於元年(公元65年)派使者前往西域求佛法,佛教自此開始在中國內地傳播。
  • 佛曲對中國音樂藝術的影響,佛教音樂的十大功德
    佛教音樂之所以傳入中國後可以得到長足的發展,一是因為儒家的傳統重視音樂,二是因為佛教自身的需要。佛經中有記載說明,佛樂為禮佛歌贊之需。《百緣經》載:「佛微笑,語阿難言,諸人等由伎樂供養佛,未來業百劫中,不墮惡道,天上人中最快樂。」佛受樂,全為了眾生不墮惡道,《分別善惡報應經》中又列舉了妙音樂供養佛塔可得十種功德:一、身相莊嚴。二、見者歡喜。三、音聲微妙。
  • 佛出深山:新媒體時代的佛教傳播
    佛出深山:新媒體時代的佛教傳播(圖片來源:資料圖) 從釋迦牟尼在菩提樹下悟道成佛、佛法產生,至今天佛法紹隆,佛教已成為具有影響力的一大世界性宗教。佛教發展經歷了不同時期、不同階段和不同地區,其之所以能夠適應不同的社會形態,並隨著人類社會的進步而廣泛傳播,不僅與佛法自身的與時俱進有關,也與佛法成功的傳播手段和傳播活動有關。這在當前佛教的良好發展態勢中體現得更為明顯。與其他領域一樣,在現代社會,佛教的發展也正在迎來一個「黃金時代」。佛法不再局限於寺院中、佛龕前和經書裡,而是藉助於新的傳播手段和媒介,前所未有地融入到現代社會中,不斷擴大其影響力。
  • 藏傳佛教佛塔的起源
    關於佛塔在印度的緣起,還有一種說法,據《菩薩捨身飼虎起塔因緣經》記載,古印度訶摩國國王的第三個王子摩訶薩綞看見生有七隻虎子的母虎即將餓死,他於心不忍,將自己身體刺破流出鮮血讓母虎添食,而最後自己則只留下一堆白骨舍利。摩訶國王造了一座塔形墓來埋葬舍利,做為永久供奉的紀念標誌。從此,佛塔這種原為埋葬和供奉舍利的佛教建築隨著佛教的傳播,而在世界信仰佛教的地區廣泛興建起來。
  • 佛教的真正源頭,其實與婆羅門教有極大關聯
    因為婆羅門教所信奉的神當中,就有佛的形象。這麼一說,可能很多人就明白了。釋迦牟尼佛雖然修成得道,但是他修成的概念,以及成佛的叫法,其實都來源於古代的婆羅門教。根據英國學著渥德爾所著的《印度佛教史》中記載,在佛陀成道之前,婆羅門教中就有一部分婆羅門們信佛。只是,他們對佛的信仰,已經淪為婆羅門教的最末流。
  • 印度佛教聖地遊記之二歸佛菩提迦耶
    歸佛菩提迦耶    歸佛菩提迦耶    歸佛菩提迦耶佛教在線印度訊 火車從新德裡出發,一直向東走了一個晚上,第二天迎著朝霞停靠在印度比哈爾邦的城市迦耶。他成道後被人們稱為「佛陀」,意即「覺悟的人,得智慧者」。悉達多在菩提樹下成佛,所以菩提樹成為佛樹。菩提樹屬桑科,長綠喬木,葉卵形,徑幹黃白,11月開花,結耔可做念珠。現聳立在摩訶菩提寺旁的菩提樹看上去不小,不過怎麼看也沒有千年以上。據印度鐵路旅遊公司介紹,現在這棵樹的確是原來那棵菩提樹的苗裔,原先那棵樹在歷史的長河中至少人為地被毀過三次。
  • 白馬寺和佛教在我國的弘揚與傳播——印樂法師
    釋印樂河南洛陽白馬寺方丈洛陽白馬寺初建於東漢永平十一年(西元68年),距今已有一千九百多年的歷史,是佛教傳入我國後由封建國家營建的第一座寺院,在我國佛教界亦稱之為「中國第一古剎」、「祖庭」、和「釋源」。祖庭,意為祖師之庭院;釋源,意為佛教(別稱釋教)之發源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