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進「裝、樹、聯」 化解垃圾焚燒行業「鄰避效應」

2020-12-18 新華網客戶端

  近年來,垃圾焚燒廠選址、建設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對垃圾焚燒廠的憂慮,並不僅源於垃圾運送過程中遺撒帶來的汙穢和臭氣,更來自對垃圾焚燒後所排放的汙染物。

  日前,垃圾焚燒廠跟「裝、樹、聯」三個字緊緊連在一起。「裝、樹、聯」是環保部對垃圾焚燒廠提出的要求,所謂「裝」,就是要依法安裝自動監控設備,「樹」就是要在廠區門口樹立一個大家都能看得見的電子顯示屏,而「聯」是要把實時監控數據與各級環保部門聯網。

  據環保部公開信息顯示,截至9月1日,99.15%的企業已安裝汙染物排放自動監測設備,90.68%的企業已經實現自動監測設備與環保部門聯網。「開展『裝、樹、聯』工作一方面促進行業提升治理水平,努力在汙染控制上下功夫;另一方面,也具有科普作用,加深公眾對垃圾焚燒的理解,推動行業健康發展。」近日,在中國環保產業研究院、中國環境報等主辦的沙龍上北控固廢事業部運管總經理張恆力表示。

  因垃圾焚燒項目上馬而帶來的「鄰避效應」在不少地方接連上演,甚至陷入「一上就鬧、一鬧就下」的窘境。這一方面說明公眾的環保意識、維權意識在提升,另一方面也反映出公眾對垃圾焚燒廠缺乏基本了解與信任。

  破解「鄰避效應」的根本就是要化開不信任的堅冰。光大環保運營總監史煥明提到,要充分尊重公眾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贏得信任與支持,主動接受公眾監督,設立公眾開放日,全面開放設施;主動將環境管理信息、數據在『線上』實時公開。

  「你越不想讓別人知道,別人就越不相信你。」環境保護部環境監察局排汙收費管理處處長楊子江認為,垃圾焚燒廠應該通過各種信息公開的方式來取得老百姓的理解和信任。「裝、樹、聯」的積極落實,成為政府、垃圾焚燒企業、公眾之間加強信任重要的方式。

  中國城建院總工徐海雲表示,現如今垃圾焚燒發電行業的「裝、樹、聯」風暴下,一流環保企業紛紛向社會如實公開汙染排放信息,歡迎公眾到現場監督。只有環境管理做得更好,企業才能走得更遠。

  落實「裝、樹、聯」, 不僅有利於群眾及時獲取企業排汙信息,化解周邊群眾牴觸情緒和恐慌心理,破解鄰避效應。而且有利於進一步明確企業責任,規範企業行為,促進企業綠色轉型。(孫廣見)

相關焦點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總處理能力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科普|垃圾焚燒廠與鄰避效應的小知識
    北極星固廢網訊:把垃圾焚燒廠建在你家附近,你願意嗎?如果在你家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燒廠,你是否願意呢?我想許多人都是搖頭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垃圾的焚燒會產生大量汙染,破壞環境,危害健康。「一個城市的垃圾,憑什麼非在我家附近處理,不在你家附近處理?」這就是政府想在當地建設一些項目時,經常可能遇到的問題——「鄰避效應」。
  • 這家環保企業化解「鄰避效應」!公司總裁:政策倒逼帶來市場機遇
    在瀚藍環境位於佛山市南海區的南海固廢處理環保產業園內,集中分布著垃圾焚燒發電、汙泥處理、餐廚垃圾處理等固廢處理項目。園區樹木密布,正中央是一個環保公園;兩座按照碳分子結構設計的垃圾焚燒發電廠,頗具科幻色彩;就連兩根高大的煙囪造型也頗為獨特,並塗著亮眼的藍色。
  • ...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湖北環保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2019-12-24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
  • 【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臺灣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
    不僅是垃圾焚燒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內湖焚化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
  • 「鄰避」堡壘鬆動,垃圾焚燒發電進入高質量成長期
    有跡象表明,近一兩年來,垃圾焚燒「鄰避」堡壘開始鬆動,我國生活垃圾焚燒進入到高質量發展階段。再加上土地供應收縮、垃圾大量填埋對環境造成嚴重汙染等因素,垃圾焚燒取代垃圾填埋成為許多城市的選擇。「鄰避效應」緣於信任出了問題「『鄰避效應』往往不是技術問題,而是信任問題。」
  • 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新聞背景:  在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往往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2014年修訂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第四條規定:「保護環境是國家的基本國策……使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相協調。」
  • 政策驅動下 垃圾焚燒爐行業迎來發展機遇期
    目前,我國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也迎來了大規模投資建設期,行業進入市場化全面發展階段,垃圾發電行業的快速發展將極大地拉伸垃圾發電設備的需求量。2015年全國城市生活垃圾清運量為19142.17萬噸(約1.91億噸),處理量為18750.64萬噸(約1.88億噸),城市生活垃圾處理率97.95%。2016年,我國生活垃圾清運量約為19757.95萬噸(約1.98億噸)。
  • 鄰避效應 NIMBY
    最近,微博上有人撰文分析啟東排海項目遭抗議是因為「鄰避效應」,也就是英語中的not in my backyard(NIMBY)。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表達。NIMBY或Nimby是英文短語not in my backyard(別在我家後院)的詞首字母縮寫,這個表達多以貶義的意味指那些因為某個社會建設項目要修在自家附近而對此表示反對的公眾意見,即「鄰避效應」。這些表示反對的居民有時被稱作Nimbies。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鄰避現象」最先發端於發達國家和地區,近些年,在中國逐漸興起。其英文表述是「Not In My Back Yard」,即「不要在我家後院」,指的是政府推行某項政策或者審批設立監獄、工業區、遊民收容所、核電廠、垃圾焚燒廠和汙水處理廠等具有一定社會危害性的項目時,目標地域的公眾發動的不願意接納該項目的社會運動。
  • 如何化解環保設施鄰避困局?
    一面是城市飛速發展,需要建立環保設施,一面是居民不願意項目修在自己家門口———「鄰避」效應(不要建在我家後院)。近年來已成為中國許多地方面臨的困境。這一問題,在21日舉行的全國政協十三屆常委會第三次會議第六專題小組討論會上,受到委員的關注。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諸如廣東番禺和茂名的垃圾焚燒廠、廣東化州殯儀館、江蘇平望垃圾焚燒廠、上海松江垃圾焚燒發電廠等,尤其是今年5月份的杭州餘杭區中泰垃圾焚燒項目引起了近萬人的抗議,最後,演變成打砸暴力違法事件。政府不得不承諾在沒有獲得市民理解之前,一定不開工。這些民眾都需要的公益設施緣何引起民眾的普遍抗議,這就是當前各級政府普遍遇到的「鄰避」設施建設遇到前所未有的困境。
  • 環境類「鄰避」風險化解的三重價值之維
    【關鍵字】「鄰避」風險  風險防範  公眾   【中圖分類號】C93    【文獻標識碼】A隨著我國城鎮化進程的快速推進,人們對大型公共設施的依賴也日漸明顯,環境類「鄰避」風險已然成為社會主要風險之一。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臺灣把垃圾焚燒廠變社區公園
    不僅是垃圾焚燒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走近臺灣新北市八裡垃圾焚燒廠
    「建垃圾焚燒廠可以,但不要建在我家旁邊」這是垃圾焚燒廠選址時最經常聽到民眾抱怨的一句話,從百姓的角度看也可算是人之常情。今天,家園和大家一起把目光聚焦到一水之隔的臺灣,那裡有一個垃圾焚燒廠,它的故事也許能帶給我們一些思考!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