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2020-12-18 人民網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通過與城市規劃相結合,實現科學選址,妥善處理與居住區的分布關係,合理設計處置規模,為城市發展提供有效保障;通過園區物質流管理、設備實時監管、信息公開透明的方式建設運營,改善垃圾處置設施環境,獲得周邊居民認可,變「鄰避」為「鄰利」。

《意見》提出,到2020年,在全國範圍內布局建設50個左右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基地服務區域的廢棄物資源化利用率提高30%以上,探索形成一批與城市綠色發展相適應的廢棄物處理模式,切實為城市綠色循環發展提供保障。

《意見》明確了六個重點任務:

一、落實選址,統籌規劃

各地循環經濟綜合管理、環衛要會同國土、規劃等部門做好基地選址,充分考慮城市廢棄物年處理量變化,合理預留處理空間;統籌基地建設規劃,科學布局項目建設,綜合考慮廢棄物產生、分類、收運、處置、運營、監管全過程空間需求,做好項目銜接,一次規劃,分期建設;將基地建設納入城市總體規劃、土地利用總體規劃等,優先保障土地供應。

二、共建共享,協同處置

地方循環經濟主管部門要會同相關部門,做好基地建設項目設計、規劃、儲備工作。優先推進道路、管網等基礎設施及水電供應、汙染防治等公共服務設施的共建共享。各項目運行產生的廢氣、廢水及固體廢物,要努力做到集中收集、科學處理、循環利用,嚴防「二次汙染」,著力發揮項目間的協同效應。

基地要統籌布局各類廢棄物處置項目,科學設置技術標準門檻,推動企業間形成分工明確、互利協作、利益相關的合作關係,實現資源能源的高效利用。嚴格落實國家對危險廢物的管理要求,垃圾焚燒飛灰等危廢必須做到安全無害化處置。

三、完善收運,信息互聯

城市環衛部門、發展改革部門應加快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收集,按照「分類收集、規範運輸、集中處置」的原則,合理布局生活垃圾收集設施,推進生活垃圾分類投放、規範儲存和運輸。積極推進生活垃圾、再生資源、危險廢物回收網絡和設施整合,實現有效銜接,提高廢棄物回收效率和水平,為基地內各項目良好運行提供保障。

基地建設要與城市環衛信息化系統做好銜接,搭建基於物聯網、GPS等信息技術的城市廢棄物收集、儲運、處置信息平臺,打造集物流管理、廢物流監控、生產現場監控、汙染排放在線監測於一體的物流系統、信息與控制系統、綜合服務系統和綜合管理系統,實現監督管理的信息化、可視化,提高監督管理效率和水平。

四、創新機制,多元運營

建設資源循環利用基地需要政府、企業和居民共同參與。要因地制宜建立新型、適用性強的基地管理體系,鼓勵政府和社會資本建立混合所有制企業,參與基地建設和運管。支持符合條件的企業發行綠色債券,用於基地重點項目建設。對符合規劃的基地,要比照城鎮基礎設施項目落實用地政策。完善垃圾處理收費政策,提高收繳率。

積極推行PPP和環境汙染第三方治理等模式,引進專業化的投資主體和運營服務商,推動建立各運營主體利益共享機制,分類保障投資運營收益,實現基地的高效、持續運營。充分發揮龍頭企業的帶動作用,通過兼併重組等市場化模式,連通上遊回收網絡、中遊轉運分揀網絡、下遊資源化利用設施,完善城市廢棄物回收及資源化利用產業鏈延伸與耦合。支持商業模式創新,鼓勵政府、企業聯合管理與經營模式。

五、接受監督,鄰利共融

城市循環經濟綜合管理、環衛等相關部門要按照綠色發展的要求,探索建立基地與周邊環境和諧共融發展模式,打造生態型、公園型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實現基地與周邊民眾的和睦相處。要合理預留基地拓展空間,依託基地及周邊區域產業基礎,引入符合產業發展方向的關聯項目,大量吸納當地居民就業,形成產業集聚發展態勢,促進當地經濟社會發展。

基地要建立信息公開制度,通過電視、廣播、網絡等平臺以及在廠區周邊顯著位置設置顯示屏等方式,及時發布各類廢棄物項目運營情況,接受社會各界監督。環衛部門要組織成立由周邊居民代表、有關專家等各方共同組成的監督委員會,不定期進入基地查看,向公眾反饋意見。

六、部門協作,加強監管

城市循環經濟綜合管理部門、環衛部門加強組織協調,會同有關部門充分論證項目建設的可行性,優先保障項目建設用地,做好項目儲備,研究出臺有利政策措施,為基地建設做好保障。

城市環衛部門應完善監管機制,建立相應的信息採集和管理系統,強化即時監管能力,對項目建設、基地運營、城市廢棄物物質流向進行全過程管控,確保城市廢棄物進入基地合法高效處置,保障基地穩定運行。

(責編:周星宇(實習生)、仝宗莉)

相關焦點

  • 推進「裝、樹、聯」 化解垃圾焚燒行業「鄰避效應」
    近年來,垃圾焚燒廠選址、建設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對垃圾焚燒廠的憂慮,並不僅源於垃圾運送過程中遺撒帶來的汙穢和臭氣,更來自對垃圾焚燒後所排放的汙染物。  日前,垃圾焚燒廠跟「裝、樹、聯」三個字緊緊連在一起。
  • 科普|垃圾焚燒廠與鄰避效應的小知識
    北極星固廢網訊:把垃圾焚燒廠建在你家附近,你願意嗎?如果在你家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燒廠,你是否願意呢?我想許多人都是搖頭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垃圾的焚燒會產生大量汙染,破壞環境,危害健康。「一個城市的垃圾,憑什麼非在我家附近處理,不在你家附近處理?」這就是政府想在當地建設一些項目時,經常可能遇到的問題——「鄰避效應」。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光明日報記者 邱玥  住建部、國家發改委、國土部和環保部日前發布的《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以下簡稱《意見》)提出,到2020年年底,全國設市城市垃圾焚燒處理能力佔總處理能力50%以上,全部達到清潔焚燒標準。
  • 通信基站「鄰避效應」困局怎樣破解?
    這使得基站選址越來越難,「鄰避效應」問題愈顯突出。  在對電磁輻射缺少科學認知的情況下,部分公眾對通信基站深懷恐懼,一邊投訴基站有電磁輻射,一邊投訴手機信號不好,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容易陷入「建站-投訴-拆站-再投訴」的困境。  從目前各運營商和鐵塔公司履責情況來看,其更多關注的是行業發展,在開展電磁輻射監測及信息公開、科普宣傳等工作方面並不理想。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垃圾分類「鄰避效應」怎麼破?文二西路...
    2019年10月之前的香樟公寓,垃圾分類一直做得不錯,只不過當時垃圾桶分布在小區裡,大家都沒意見。現在「定時定點」投放,臨時清運點來到了部分居民家門口,「鄰避效應」產生了。居民們希望,投放方式恢復到2019年10月之前的模式,隨到隨投。原因很簡單,「天天要掐著點丟垃圾,去晚了還得帶回家,太麻煩了」。
  • 董幼鴻: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原標題:破解「鄰避」設施建設面臨的困境   近年來,一系列「民眾都覺得需要,卻又不願意建在自家門口」的「鄰避」設施,紛紛因為設施周圍民眾的抗議而匆匆下馬。
  •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
    基站建設「鄰避效應」如何破解?同時需要建設的基站密度也要大截至2019年底全國已建成5G基站超13萬個到今年年底還將建設60餘萬個雖說建基站難但選址更難這個確實說出了眾多人的心聲專業的說法叫「鄰避效應」就是說居民不願意自家附近建一些對身體健康或是環境有負面影響的工程比如垃圾場、核電廠、殯儀館······這個是社會發展的必然出現鄰避效應現象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而基站選址難
  • 【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臺灣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
    不僅是垃圾焚燒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內湖焚化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
  • 附項目|江門市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實施方案(2020...
    2023年年底前,進一步發展循環經濟,促進工業固體廢物資源化利用。依靠循環經濟理念改造工業固體廢物存量、構建增量,引導企業間、園區內、產業間循環連結,進一步切實提高園區的資源利用效率,增加工業園區發展新活力。(二)加快補齊2023年利用處置設施能力缺口根據上述分析,我市需加快補齊2023年部分類別工業固體廢物的利用處置設施能力缺口。1、加快推進已批覆的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建設。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
  • 鄰避效應 NIMBY
    最近,微博上有人撰文分析啟東排海項目遭抗議是因為「鄰避效應」,也就是英語中的not in my backyard(NIMBY)。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表達。NIMBY或Nimby是英文短語not in my backyard(別在我家後院)的詞首字母縮寫,這個表達多以貶義的意味指那些因為某個社會建設項目要修在自家附近而對此表示反對的公眾意見,即「鄰避效應」。這些表示反對的居民有時被稱作Nimbies。
  • 《江門市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能力建設實施方案(2020-2023年...
    著力鞏固「十三五」工業固體廢物利用處置設施能力建設成效,進一步健全工業固體廢物收集、貯存、利用和處置體系,暢通處置渠道,布局更趨合理,提出了五個方面的工作任務。一是引導開展源頭減量和循環利用,包括引導產廢企業源頭減量和工業園區開展綠色循環化改造,實施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杭州市富陽區城市建築垃圾治理經驗源自何處
    建設規劃先行,超優謀劃破解消納場所困境富陽資源循環利用示範基地是杭州市規劃建設的三大基地之一,符合《杭州市城市總體規劃(2001-2020年)》中「建設循環經濟產業園,形成以東、西、南、北、中分片處置的垃圾處置設施體系」與《杭州市固體廢棄物綜合處理規劃》中「形成東西為主,多點處置的總體空間布局」的要求,有助於解決富陽區乃至杭州市各類固廢終端處置難題
  • 如何破解鄰避困局?看看臺灣回饋制度怎麼做
    民眾美好需求與滯後的制度建設近年來伴隨著我國城鎮化水平的快速推進,基礎公共服務設施承載量與人口數量之間的矛盾愈加尖銳,而推進城鎮化的出發點就是讓民眾享受到更高美好的生活品質,為了破解垃圾圍城、能源短缺等問題,以垃圾焚燒廠、發電廠為代表的大量基礎公共服務設施開始興建,這些服務設施本身又是「多數人收益,少數人受損」的鄰避設施,不可避免地觸及到民眾的鄰避情結,鄰避衝突事件開始大量出現
  • 通過景觀設計改變周邊「髒亂差」 石井淨水廠有效破解鄰避效應
    從外觀上看,整個淨水廠更像一座雅致園林,地面採用生態植草溝處理雨水,通過地形處理以及合理植物搭配,同時利用達標尾水和生態植草溝處理後的雨水為景觀水源,營造了豐富的色彩感和空間層次,使廠區綠化率達到50%以上。這座淨水廠最大限度地節約了土地資源,把地面綠地和景觀留給了市民。
  • 什麼是「鄰避現象」?應該如何化解?
    在國家治理現代化背景下,應當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法化解鄰避現象。一是科學規劃,平衡各方權益,通過激勵與懲罰相結合的方法,遏制環境違法行為,樹立執法公信,保證公眾的權利。政府要依法保障企業設立權、汙染物排放權和資源開發權。20世紀70年代至80年代,德國為了化解鄰避現象,唯一的方法就是重塑執政部門的威信。
  • 美麗中國先鋒榜(21)|浙江省杭州市推行生活垃圾分類制度的探索實踐
    杭州作為歷史文化名城、創新活力之城、生態文明之都,在全國較早開展垃圾分類探索實踐,並取得積極成效。但隨著垃圾分類工作縱深發展,部門合力推進難、垃圾減量控量難、公眾知行合一難、分類質量提升難、資源回收利用難、處置設施落地難等突出問題日益凸顯,嚴重製約垃圾減量化、資源化、無害化水平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