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垃圾分類「鄰避效應」怎麼破?文二西路...

2020-12-18 瀟湘晨報

去年10月起,城西香樟公寓推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地點選定在南門口。

距離較近的3幢、4幢居民不答應了,擔心夏天有異味,還可能滋生蚊蟲、蟑螂和老鼠。

今年4月,社區打算在南門口建一個密封式垃圾集置點。一來視覺上影響較小,二來是全密封環境,異味也小。方案公示後,3、4幢部分居民不滿意,這件事就這麼擱置下來了。

「定時定點」投放 是不是太早了?香樟公寓建於2000年,正好卡在老舊小區的分界線,在這一年之前建成的小區,通常算是老舊小區。

老舊小區規劃建設時,垃圾分類還是天方夜譚,自然沒有考慮到垃圾房配套。現在要搞垃圾分類,需要一個垃圾房。居民都知道這是好事,可建在誰家後院都不樂意。

看似很小的一件事,卻讓社區主任周密犯愁,「這段時間一直睡不好,協調會開過,居民意見也徵集了,明明是為整個小區好,居民說我不為大家考慮,就為了工作」。

昨天撥打周主任手機,響起了「垃圾分類靠大家……」的鈴聲。周密說,為了宣傳垃圾分類,自己把手機鈴聲都用上了;自己家的垃圾,每天分得清清楚楚。這樣做就是希望居民能理解支持和積極參與,可是事與願違。

前幾天,有居民把南門口垃圾桶堵在了物業門口,昨天一早,又有居民到社區「吵鬧」。

2019年10月之前的香樟公寓,垃圾分類一直做得不錯,只不過當時垃圾桶分布在小區裡,大家都沒意見。現在「定時定點」投放,臨時清運點來到了部分居民家門口,「鄰避效應」產生了。

居民們希望,投放方式恢復到2019年10月之前的模式,隨到隨投。原因很簡單,「天天要掐著點丟垃圾,去晚了還得帶回家,太麻煩了」。

周主任何嘗沒想過定時定點投放麻煩,但他發現,小區垃圾分類這麼多年下來,光靠居民自覺分類,分類準確率很難保證,而且垃圾桶附近,會一直有清理不完的垃圾,更容易滋生蚊蟲、老鼠。

如果「定時定點」投放、垃圾分類投放成為家家戶戶每天必做的事,大家會更認真對待。當然,也更容易安排監督員檢查大家的分類情況,更利於垃圾分類進一步推進。

周密有時候也在想,現在推行「定時定點」投放是不是太早了,為什麼居民不理解。

只有管理得好 居民才會叫好香樟公寓碰到的困擾,杭州很多老舊小區也存在。大部分小區居民和垃圾房之間還在僵持,但有的已經率先破題。

文二西路上的蘭桂花園,是杭州的一個明星小區。去年9月16日,小區正式實行垃圾分類「定時定點」投放,同樣出現了「鄰避效應」,大家都不想垃圾房建在自家樓下。

業委會主任周國柱不慌不忙,他勘察步量,初定了兩個點,最遠的住戶離投放點不超過250步。隨後,小區召開動員大會,公布垃圾房地點、資金來源,做好會議紀要,開始進行15天公示。

「公示期間,就是讓大家提意見,開始意見越多,後面阻力越小。每一條意見我們都認真討論、解答,這樣居民就沒有了後顧之憂。」

蘭桂花園的兩個定時定點投放點,居民們為什麼沒意見?周主任說,因為一個建在我家門口,一個建在副主任家門口,我們以身作則了,居民也沒話好說了。打那以後,周國柱多了個身份——桶長,每天監督大家分類是否準確。

只有管理得好,居民才會叫好。如何杜絕不按規定時間投放?業委會想了個辦法,比如在小區轉盤處的垃圾房,周邊安裝了3個攝像頭,監督居民投放。業委會還制定了紅黑榜,做得好的就獎勵,做得差的就扣分。

此外,小區給每個易腐垃圾桶做了布套,等待清運期間,套起來,防止異味飄散;垃圾桶的清洗點,放在小區角落,儘可能不影響居民。

現在,蘭桂花園的「定時定點」投放點,成了小區的一個景點,吸引不少小區前來參觀取經。

「鄰避效應」如何破?浙江工業大學公共管理學院副教授楊逢銀:

垃圾房是一種典型的「鄰避設施」。在落實垃圾定點投放、定點收集過程中,幾乎任何小區都存在「鄰避效應」,這也讓垃圾站房建設成為引發社區治理矛盾的「導火線」。

破解「鄰避效應」,我認為對已建垃圾站房存在明顯「鄰避效應」的小區,街道、社區、物業等落實垃圾分類的工作力量,應努力做好鄰近居民溝通工作,爭取居民的理解;同時切實完善好垃圾分類設施設備,加大推廣帶有除臭、消毒等功能的整裝式智能收集亭或智能收集設備,做好清潔、清運工作,把垃圾投放後的二次汙染影響降到最低。當然,有條件的社區,可考慮對受影響居民給予相關補助。

定時定點投放不僅能夠提高垃圾分類質量,還可以提升垃圾清潔直運的效率。但目前,廣大居民的生活習慣、作息時間存在較大差異,定時定點投放的確讓很多居民感覺不方便。

我認為,在推廣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工作過程中,要堅持循序漸進、因地制宜的原則,在加強宣傳、引導力度的同時,配合設置24小時垃圾智能分類投放設施,對少數居民無法定時定點投放的,進行必要的工作補充,讓居民逐步養成定時定點垃圾分類投放的習慣。

現在,杭州垃圾分類到了進一步深化的時候了。我認為一是繼續推進、落實習總書記提出的「法治託底、政府推動、全民參與、城鄉統籌、因地制宜」的分類工作原則和工作格局,鼓勵市場力量參與,系統完善垃圾分類處理產業鏈。

二要繼續堅持打造「無廢城市」工作目標,從比拼錦上添花式的樣板工程,轉變為評比治理短板的提升水平上,不比最好的「盆景」,而比誰的短板最短、最多。

三是要補齊硬體設施、設備建設的短板,加快末端分類處理設施建設,加大清潔直運工作力度,完善分類收集,分類投放設施、設備的改造,儘快實現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分類運輸、分類處置全流程的閉環管理。

四是利用好信息技術賦能的治理優勢,藉助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城市大腦等最新的技術手段,對分類設施、設備進行智能化改造,搭建垃圾分類處理考核、監管信息平臺,全面推進城市生活垃圾智慧分類和智能化建設。

【來源:都市快報】

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向原創致敬

相關焦點

  • ...東莞物業小區推進生活垃圾分類,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
    事實上,小區推進垃圾分類,要讓垃圾分類投放點設施變「鄰避效應」為「鄰利設施」,需要通過精細化、科學化的「繡花工夫」把投放點工作做「細」做「實」。2019年1月25日,南城元美社區垃圾分類示範點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在小區推行生活垃圾分類,要破解鄰避效應。」
  • 垃圾焚燒如何走出「鄰避效應」
    圖為重慶豐盛垃圾焚燒發電廠工作人員在操作巨型機械手臂抓取垃圾。  然而,在垃圾處理的過程中,經常會出現「鄰避效應」。「鄰避效應」是指居民雖然支持國家推行對社會整體有必要的政策,比如建垃圾場、核電廠、監獄等設施,但強烈反對該項目「建在自家後院」,對此表現出抗爭行為。  實際上,隨著技術的進步,公眾擔心的二噁英問題已可知、可防、可控。目前,我國已全面執行垃圾焚燒新標準,二噁英排放限值達到0.1納克/立方米,與最嚴格的歐盟標準一致。
  • 【從鄰避困境到鄰喜效應】臺灣把垃圾焚燒廠建成社區公園
    不僅是垃圾焚燒廠,化工領域的PX項目也一樣,幾乎是所到之處,群起而反對。「鄰避困境」就是這樣,周遭居民反對越強烈,這個「困境」就越深。由此導致的「鄰避效應」,讓政府左右為難。「我反對」的「鄰避行動」,臺灣在二十年前就經歷過了。1984年,臺北內湖垃圾掩埋場發生了一場大火,從而促成臺灣第一座垃圾焚化廠——內湖焚化廠興建,於1991年完工投入使用,日處理垃圾為900噸。
  • 三部門:促進資源循環利用 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
    人民網北京11月3日電 據財政部網站消息,近日,國家發改委、財政部、住建部聯合發布了《關於推進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的指導意見》,《意見》要求,加快資源循環利用基地建設,促進垃圾分類和資源循環利用,推動新型城市發展。 《意見》指出,資源循環利用基地是破解垃圾處置「鄰避效應」的主要途徑之一。
  • 垃圾焚燒發電廠難逃「鄰避效應」?四個運營管理案例給你答案!
    因此,在焚燒廠建設運營過程中僅僅規避「鄰避效應」已不能滿足社會發展的要求,2016 年住建部等四部委聯合發布了 《住房城鄉建設部等部門關於進一步加強城市生活垃圾焚燒處理工作的意見》 首次明確要求變「鄰避」 為「鄰利」,構建焚燒廠與居民、社區的利益共同體,「鄰利型」焚燒廠是未來發展的主流。
  •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
    鄰避效應逼出「零廢棄」小鎮 引領新型城市管理理念北極星固廢網訊:家園導讀:「無廢城市」類似的相關概念都有一個共同的理念源頭「零廢棄」。這一提法是美國環境學者保羅·帕爾默在上世紀70年代初首創的。保羅·帕爾默是一位畢業於耶魯大學的化學博士。
  • 科普|垃圾焚燒廠與鄰避效應的小知識
    北極星固廢網訊:把垃圾焚燒廠建在你家附近,你願意嗎?如果在你家附近建一座垃圾焚燒廠,你是否願意呢?我想許多人都是搖頭的。因為大家都覺得垃圾的焚燒會產生大量汙染,破壞環境,危害健康。「一個城市的垃圾,憑什麼非在我家附近處理,不在你家附近處理?」這就是政府想在當地建設一些項目時,經常可能遇到的問題——「鄰避效應」。
  • 推進「裝、樹、聯」 化解垃圾焚燒行業「鄰避效應」
    近年來,垃圾焚燒廠選址、建設引起了公眾的廣泛關注,公眾對垃圾焚燒廠的憂慮,並不僅源於垃圾運送過程中遺撒帶來的汙穢和臭氣,更來自對垃圾焚燒後所排放的汙染物。  日前,垃圾焚燒廠跟「裝、樹、聯」三個字緊緊連在一起。
  • 「鄰避效應」怎麼破?這家單位有妙招
    「鄰避」問題一直是困擾基層社會治理、影響社會發展與穩定的突出問題之一。近年來,武漢市洪山區行政審批局以提前化解、信息透明和傾聽民意的主動作為巧妙地化解了多個因垃圾、汙水、危險廢物等城市設施建設所引起的「鄰避事件」,形成了提前主動介入,遵守程序正義和注重三治結合的寶貴經驗。
  • 鄰避效應 NIMBY
    最近,微博上有人撰文分析啟東排海項目遭抗議是因為「鄰避效應」,也就是英語中的not in my backyard(NIMBY)。今天,咱們就來說說這個表達。NIMBY或Nimby是英文短語not in my backyard(別在我家後院)的詞首字母縮寫,這個表達多以貶義的意味指那些因為某個社會建設項目要修在自家附近而對此表示反對的公眾意見,即「鄰避效應」。這些表示反對的居民有時被稱作Nimbies。
  • 港城「鄰避設施」落地難 垃圾中轉站等該建哪兒?
    誰也不願意公廁和垃圾中轉站建在自家門口,可一個城市的環衛設施是不可或缺的,但有時候,這些處理糞便和垃圾的「鄰避設施」並不受百姓歡迎,如何處理、協調好經濟社會發展與環境保護的關係,成為擺在我市環衛部門面前的一個難題。
  • 「鄰避綜合症」應該怎麼治?
    為了保護自己的居住環境,附近居民會反對這個計劃,或提議在其他地區興建。這種現象我們稱為「鄰避綜合症」。在英語中,人們用「Not In My BackYard」來表示鄰避效應,直譯過來就是「不要建在我家後院」。
  • 生活垃圾定時定點分類投放 「紅榜」小區有何秘訣?
    破袋檢查提高分類準確性,實現分類收運分類準確性太低,等於沒分類。投放在不同標識收集容器裡的混合垃圾,導致收運單位難以實施分類收運,更談不上末端分類處置了,讓居民產生了「最終還是混合收運」的誤解,對垃圾分類宣傳產生牴觸情緒。
  • 8月23日:化解「鄰避效應」,建立信任是根本辦法
    新聞背景:  在一些地方,建設垃圾焚燒處理設施往往陷入「政府宣布建設-居民強烈反對-項目被迫擱置」【詳細】  「鄰避效應」不只是「環保問題」那麼簡單  應該注意到,利益衝突才是「鄰避困局」的本質:相關項目的建設運營可能對部分人的生存權和環境權造成損害,所以才招致強烈反對。
  • 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廣州召開
    住房和城鄉建設部在廣東省廣州市召開全國城市生活垃圾分類工作現場會,總結交流各地生活垃圾分類好的經驗做法,部署進一步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二是包括廣州、深圳在內的全國46個垃圾分類重點城市已基本建成生活垃圾分類系統,分類投放、分類收集基本全覆蓋,分類運輸體系基本建成,分類處理能力明顯增強,垃圾回收利用率不斷提高,居民垃圾分類習慣加快養成。三是廣東等省整省推進生活垃圾分類工作,在實踐中探索形成了全省統籌、整體謀劃、分類推進的工作模式。
  • 垃圾分類新時尚|8公斤溼垃圾可以發1度電:溼垃圾純度將直接影響...
    許多人有這樣一個疑惑,為什麼溼垃圾不能連帶可降解塑膠袋一起投放?陳衛華介紹,這主要是因為可降解塑膠袋要降解的時間遠遠超過「預處理+厭氧消化產沼」工藝的時間,因而溼垃圾一定要破袋處理。只有每個環節都確保垃圾正確分類,垃圾進入末端處置環節後,才會更加高效地變為有用的資源。 「垃圾分類之後,特別是溼垃圾的破袋,在我們這裡的效果是實實在在的。」
  • 這家環保企業化解「鄰避效應」!公司總裁:政策倒逼帶來市場機遇
    瀚藍今天的發展,確實離不開股東的支持,特別是瀚藍一直以來做得非常好的就是我們和股東之間「一臂之距」的關係。「一臂之距」是一種治理理念,一方面作為我們的股東,對上市公司的發展肯定是有支持的,特別是對一些重大戰略決策的支持和認同;另一方面又嚴格地遵守上市公司所有的法律法規的要求,這就給了公司一個非常清晰的管理邊界。
  • 青島首個垃圾分類定點定時破袋投放在綠島嘉園啟動
    在投放點前面綠島物業設置一處分揀臺,每一位綠島嘉園的居民下來投放的垃圾,垃圾分類指導員、物業工作人員都會主動地把居民們正要投放的垃圾接過來,在分揀臺上一邊示範破袋分揀一邊和居民講解正確的分類方法,在破袋分揀的過程中居民熟悉了分類知識。逐漸掌握分類技巧,居民回到家中,主動做起源頭分類。形成了「一接、二破、三講、四揀」的分類法寶,即接過居民的垃圾、破袋、向居民開展宣傳講解、分揀四步流程。
  • 聽著音樂扔垃圾 杭州文二路變身「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組圖)
    自今年8月底西湖區決定將文二路打造成杭州第一條「生活垃圾分類示範街」以來,翠苑街道把文二路翠苑路段沿街商鋪實施正確垃圾分類作為推進創建活動的重要載體,全力推進垃圾分類示範「一個生活小區、一條商業街、一個現代樓宇」的目標。
  • ...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湖北環保設施開放單位接待公眾逾5萬人 保障公眾知情權化解「鄰避效應」 2019-12-24 12:12 來源:澎湃新聞·澎湃號·政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