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Die Baukunst und religi se Kultur der Chinesen》(中國的建築和宗教文化)為德國建築學家恩斯特·柏石曼著。全套共三集,包含:普陀山(觀音)、祠堂、寶塔,作者考察從北至南,行程遍及十幾個省。每集包含大量精美照片和建築測繪草圖。此系列德文本依次出版於 1911、1914、1931 年。
恩斯特·柏石曼於 1891 年至 1896 年在柏林夏洛滕堡工業大學攻讀建築學。畢業後,他參加政府公職人員預備期服務,此後,通過國家考試,進入建築管理部門任政府建築工程師。1902 年至 1904 年,他首次途經印度來到中國,訪問了天津、北京和青島等地。博大精深的華夏文明,尤其是中國的傳統築引起了柏石曼濃厚的興趣,產生了系統考察中國古建築的設想。回國之後,在向德意志帝國議會提交的備忘錄中,他介紹了中國建築及其文化背景的特點,提出了一個全面研究中國古建築的考察計劃。他強調這一專題考察對於保存人類文化遺產的重要意義,為此,他從政府申請到一筆專項研究資金。
1906 年到 1909 年,柏石曼以德國駐北京公使館官方科學顧問的身份,從北京出發,遊歷了河北、山東、山西、陝西、四川、湖北、湖南、廣西、廣東、福建、江蘇、浙江等十幾個省。在歷時四年的考察中,他行程數萬裡,拍下了數千張中國傳統建築和景觀的照片。他還根據考察所獲得的資料,連續出版了論述中國建築的系列專著。1914 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柏石曼到軍中服役,退役之後,又繼續投入學術研究活動。(介紹參考)
第一集:P'u t'o shan, die heilige Insel der Kuan yin, der G ttin der Barmherzigkeit(普陀山:觀音)
這是柏石曼回到德國之後所整理出版的第一部有關中國建築的論著。該書共分七個部分,分別介紹了普陀山的概況,包括這個島嶼的位置和面積,島上佛教寺院的宗教意義和歷史;島上三座最著名的寺廟——普濟寺、法雨寺和佛頂寺(即慧濟寺);普陀山上各寺院中的宗教生活;島上眾多墳墓和墓地的碑刻和石刻,以及當地中國人在清明和冬至掃墓的習俗。在作為該書結尾的第七部分裡,作者簡短地總結了普陀山作為佛教聖地而成為佛教信徒們理想歸宿的宗教含義,將它的寺院建築跟世界上其他民族的建築奇蹟,如埃及的金字塔等,作了一番比較,並且充分肯定了它作為人類共同擁有的文化遺產而具有的重大價值。由於歷史的變遷,此書已成為後人所無法逾越的中國古建築史領域的裡程碑。柏石曼的這部論著裡面共有 112 張涉及普陀山的照片,其中 4 張是柏石曼繪製的寺院建築平面圖,關於普濟寺的 8 張,關於法雨寺的 59 張,關於佛頂山和佛頂寺的 15 張,其餘的 23 張。此書出版於 1911 年(介紹參考)
第二集:Ged chtnistempel : Tze-tang(祠堂)
作者考察了具有代表性的祠堂建築,包括黃帝祠、張良廟、武侯祠、關帝廟、李杜祠、二曾祠、二王廟、孔廟等。收錄 248 幅精美照片和測繪草圖、大量文字描述和闡釋。此書出版於 1914 年。(介紹參考)
第三集:Pagoden: Pao Ta
此為考察中國寶塔建築專著,包含 524 幅插圖,其中絕大部分為實物照片(部分為整頁照片),少部分為建築示意圖。此書出版於 1931 年。
恩斯特·柏石曼(Ernst Boerschmann,1873~1949),德國建築師、旅行家、攝影師,柏林工業技術大學中國古建築學教授。1902 年,柏石曼被德國政府派往中國,擔任了海外殖民地一位主管建築事務的官員。
覽書品畫| 彩繪湖北地圖
覽書品畫|《萬國來朝圖》細節分享,附200M高清大圖連結
覽書品畫|《紅樓夢賦圖冊》
任熊《十萬圖冊》高清大圖欣賞
李澄淵《玉作圖》高清大圖欣賞
潯匡廬|《廬山高圖》
潯匡廬|論沈周《廬山高圖》圖像的次生隱喻
給我【在看】
你也越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