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老師的課一定要提前二三十分鐘到,佔個好位置。」早上8點不到,中央民族大學文華樓西0204教室就已座無虛席,學生們滿心期待的並不是其他課程,而是馬克思主義學院中國近現代史綱要教研室主任楊宗麗教授的一堂思政課。
從教34年,楊宗麗教的都是諸如《中國革命史》《毛澤東思想專題研究》《科學社會主義理論與實踐》等相對難啃的思政類「硬課」,但她總能以「沉浸式的教學」、「有用的題外話」和「張口就來的故事」感染一屆屆校內外的本科生、碩士生、博士生,甚至青年老師。
沉浸式教學讓學生著迷
這堂課楊宗麗講的是「中國共產黨建黨」。近百人的大課堂上,楊宗麗精神十足,聲音洪亮,臉上露著親切的微笑。在講到「我們黨為什麼誕生在上海」時,講臺的大屏幕上呈現出楊老師的朋友圈截圖——「我走在舊上海時的法租界,看我身後的小樓,不夠高大上吧,可如今人數最多的黨,卻是從這裡起航」;在談及馬克思創作《資本論》的艱辛時,她向同學們展示了自己和學生的微信對話框——一名學生在學校《資本論》的借書卡上看到了楊宗麗38年前寫下的名字……楊老師以自己的親身經歷作為講課素材,被學生們稱為「沉浸式教學」,她經常插進課堂的「有用的題外話」、「張口就來的故事」也都令學生著迷。
「楊老師講課總有一種魅力,也有很強的感染力。聽楊老師的課,我很少翻書,因為她會在我們已知的歷史事件中加入很多我們不了解的細節,幾頁書翻過去,很可能就聽不到老師講的精彩內容了。」中央民族大學生命與環境科學學院大一學生王晨百說,「老師上課講五四運動全國各界一致對外捍衛主權的時候、講圓明園被燒的時候,我都忍不住熱淚盈眶。每次上完課會忍不住思考很多,會覺得祖國今天的富強實在是來之不易,會想到我們大學生應該克服一切困難,為祖國能繼續富強下去而作出自己的貢獻。」
為一節課做幾百頁PPT
課堂上看似信手拈來的資料和獨到的見解,實則下了很多功夫,只一節課的課件她就能做幾百頁PPT。有人問她,準備這樣一堂課,需要花多長時間?楊宗麗的回答是「一輩子」,「思政課就是要走心。有句話我記到今天,『我們缺乏做人的教育、通過傳統歷史進行愛國主義的教育、創新的教育』。」楊宗麗覺得,現在的學生懂得多了,當老師的如果不廣泛涉獵,不能用馬克思主義理論分析好豐富多彩的現實,很難講好課。於是,她用一輩子的時間不斷更新著自己的「素材庫」,時事熱點、政策法規、熱門電影,甚至和別人的聊天內容,都是她不斷在「攢」的講課資料。她還隨時通過報刊了解有關研究動態,經常到國家圖書館、中央文獻研究室等處查閱資料,有時為了查證一個有爭議的問題,她要請教不少專家和學者……「老師的激情很重要,一定要去學習、去積累,把生活中的所見所聞都聯繫到自己的課上。」
退休後仍堅守思政課堂
在長期的教學實踐中,楊宗麗注意充實和更新教學內容,隨時吸收、補充與教學相關的一些科研新成果,同時她非常注意探索新的教學方法,形成了有自己特色的教學風格。為了調動學生參與教學的積極性和培養學生的理論思維能力,她在課堂上適時地組織學生進行一些專題討論,重視啟發式教學。在教學實踐中,為了增強學生對歷史事件的感性認識,她利用公休時間帶學生參觀圓明園遺址、盧溝橋抗戰紀念館、新文化運動紀念館及與愛國主義相關的大型主題展覽。
讀書,行路,楊宗麗隨時隨地都在準備著。如今,已經過了退休年齡的她仍堅持每周為中央民族大學的學生上4至6節課,「跟年輕人們在一起是一件很開心的事,有這麼多的學生需要我,學校需要我,我希望能用一輩子為母校留下一堂課。」
來源:北京晚報 記者 李祺瑤
編輯:tf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