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胡華強
「吞口」本是雲貴川湘等省區一些百姓掛在門楣上,用於驅邪的木雕,大多以獸頭為主,還有掛葫蘆或木瓢的。這樣的民俗傳統也影響到川渝地區,有的演變成直接掛一面鏡子。「吞口」起源於圖騰崇拜和原始巫教,是古代圖騰文化與巫文化相結合,經歷漫長的歲月後嬗變而成的一種民間文化的產物。
川渝方言不但習慣性地賦予「吞口」兒化音的特徵,還根據它能「吞」的特徵,賦予了它特殊的意義,就是「胃口大的人」「貪吃的人」,由此引申出「貪婪的人」的含義。
以前生產隊上有兩兄弟,貧窮未婚,每年分得的糧食非常有限,而兄弟倆的胃口卻大得驚人,端著大缸缽喝稀飯,卻天天坐在門口有氣無力地喊「好餓!」隊上的人給了他們一個外號——坦缸缽,這是根據他們端的「飯碗」來命名的;人們還給了他們一個外號——吞口兒,這是從他們的食量來命名的。
稱一個胃口大的人為「吞口兒」,並無多少惡意,稱那些侵吞公財貪婪無度的人為「吞口兒」,就有深深的厭惡和仇恨的意味了。「吞口兒」本來是為世間吞掉邪惡護衛平安,而貪婪者卻是吞掉民脂民膏且永不滿足。
門楣上的守護神,變成了令人厭惡和痛恨的敗類,實在是玷汙了「吞口兒」這個圖騰。
【徵稿啟事】
方言一出,忍俊不禁。四川方言龍門陣《蓋碗茶》版面推出以來,得到省內外四川方言作者的大力支持。為讓《蓋碗茶》更加活色生香,方言故事層出不窮,我們向「有故事」的方言作者長期徵稿。有好的方言故事,有趣的方言傳說,都可以給我們投稿。字數1200字左右。投稿信箱:73015680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