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枚的兩首小詩,清新可喜,更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2020-12-17 品詩賞詞

生活中充滿各種煩惱,有時疾病纏身、有時前途未卜,時而愛情失意、時而財富縮水。但其實這些都不算什麼,最可悲的是你活在世上,根本就無人知曉;你的一舉一動,也從來不被人關注。

俗話說,雁過留聲,人過留痕。能力有高低,地位有差別,但每個人都希望得到尊重和認同,也不枉來此人世走過一遭。即使是一陣風吹過,縱然不能掃落一大片落葉,也會拂動衣襟,掠過鬢髮。

清代一位著名詩人也曾思考過這個問題,袁枚自號隨園老人,少年得志、中年隱居,久居金陵、交遊廣泛。詩人心胸坦蕩,直言好論,所以他感到難於被朝堂容納,不如做一介草民,悠然快樂。下面介紹袁枚的兩首小詩,清新可喜,更表達了一種自強不息的精神。

苔(其一)

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在陰暗潮溼的地方,人跡罕至處,卻有一種植物在頑強生長。它終日不見陽光,卻渴望著光明;它幾乎無人欣賞,卻默默地為那些繁花點綴著綠色。

很少有人注意到青苔也會開花,雖然只有米粒大小,卻在無人處璀璨盛開。在詩人的眼裡,它絲毫不比傲放的牡丹遜色!春天裡,百花齊放,苔花毫不起眼,卻靜靜地期待陽光;秋天中,枝頭果實纍纍,青苔也暗暗地為其祝福。

小小的青苔,意志堅強、生機盎然,從不懂得黑暗的可怕,也毫不畏懼失去什麼。因為它就在暗夜裡生長,也沒有什麼可以被剝奪。

苔花兀自開放,不敢渴求有人欣賞,也無需人們陪伴身旁。它一直呆在某個角落,不怕人們嘲笑,也不奢求有人關照,卻在寒暑交替中,見識過各種人間冷暖和萬家悲歡。它無意與百花鬥豔,更從未想過與草木爭春,它的生長都是靠自己的努力,卻一點點地追逐夢想。

苔(其二)

各有心情在,隨渠愛暖涼。

青苔問紅葉,何物是斜陽。

由於陽光的偏愛,青苔紅葉各有暖涼不同的待遇,也因此青苔和紅葉各有自己不同的心情。青苔問紅葉,究竟什麼是斜陽啊?這基本是對於陽光無法普照萬物的指責。青苔那怯怯而又執著嚮往的神情,正表達出詩人對於苔花自強不息的讚美。

袁枚筆下的青苔,既熱切地期待陽光的照耀,也有向紅葉打聽陽光的勇氣,它越是執著、越是努力地綻放自己,實際上就越顯出周圍環境的險惡。

袁枚對於這個自強不息的小生命的尊敬,實際上就是為了更好地表達對於環境不公的譴責。這種觀念或許演化於佛教眾生平等的理念,也可能產生於朦朧的人本意識。他對於不能夠得到陽光照耀,卻兀自執著生長的青苔的同情與悲憫,恰恰是他美好人性最好的展示。

縱覽這兩首詠物小詩,清新流暢,充滿理趣。青苔雖然很渺小,也缺少關懷,但它並不覺得自己低微卑賤。它勇敢地在逆境中生長,大膽地追求自己的夢想。與之相比,很多荊棘雜樹也會自慚形穢。

詩人對生命的尊重,對人性的深刻詮釋,讓讀者感到受益匪淺。自強不息的青苔,好像正是作者的化身,其高貴品質也讓讀者有了學習的榜樣。不怨默默無聞,也無懼遇到不公,只怕止步不前!

相關焦點

  • 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
    下面分享袁枚的一首詩,清新可喜,全文只有一個雨字,卻句句寫雨。雨清代:袁枚當窗三日雨,對面一峰沉。花有銷魂色,鶯無出樹心。怒蛙爭客語,秋水學琴音。這首詩就創作於他剛剛隱居的那年,作者雨後賞景,表達了恬淡閒適的心情。連日來雨水不斷,雖然暑熱消褪,但也讓出行不便。外面下著大雨,詩人只好悶在家中讀書、喝茶,翻閱古人經典,再修改自己過去的詩文,雖然並不寂寞,總覺得有些煩悶。終於雨過天晴,詩人也可以好好地出門散心了。他帶著小僮,穿著輕裝,緩步走到戶外。
  • 袁枚的兩首絕句,恬淡靜謐,清新有味,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讀書、創作皆是一種腦力活動,人們在思考中獲得靈感、在積累中得到沉澱,這些都需要一個靜雅的環境。詩人們也經常描繪出一種靜謐的氛圍,並留下一些驚艷后世的不朽作品。比如王維就非常喜歡幽靜的氛圍,明月朗照,清泉靜流,和諧完美,給人一種豐富新鮮的感受;白居易也有名句,夜深知雪重,時聞折竹聲,新穎別致,立意不俗,作者採用側面烘託,傳神地再現出一場夜雪。下面介紹袁枚的兩首絕句,恬淡靜謐,清新有味,讀之令人回味無窮。
  • 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他還寫了很多飲酒詩,過著一種「結廬在人境,而無車馬喧」的農耕生活。再如盛唐才子王維,早年勤奮苦讀、努力工作,晚年則半官半隱,還經常在竹林山崗中吟誦詩篇,生活也是十分愜意。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古詩,恬淡閒適,讀了三遍,更感詩味醇濃。
  • 大雪節氣,分享兩首描寫大雪的佳作,讀之愛不釋手
    大雪節氣,分享兩首描寫大雪的佳作,讀之愛不釋手。十二月十五夜清代:袁枚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吹燈窗更明,月照一天雪。袁枚,字子才,號簡齋,晚年自號隨園主人、是乾嘉時期代表詩人之一,與趙翼、蔣士銓合稱乾隆三大家。這首詩是袁枚61歲時所作,詩人因右足有病瘡,不能遠足登山,但始終保持「靜處光陰多,閒中著作妙」自得其樂的心態。這首絕句就是作者映雪賞月,即興所作。夜深人靜、更鼓聲聲,詩人正吹燈欲睡,忽見月照雪映的幽冷夜景。
  • 袁枚春日郊行,這首七律清新明快,驚豔了整個春耕季節
    詩人也抑制不住激動的心情,更等不及三月的絢爛美景,便脫下厚厚的冬裝,趁著晴好的天氣,外出郊遊。下面介紹袁枚的一首七律,意境很美,驚豔了整個春耕季節。春日郊行清代:袁枚二月郊行最有情,青山帶雨畫清明。袁枚在創作上反對虛偽矯飾,追求真善美,他熱愛大自然,更熱情地謳歌美好。這首詩描寫春天的睛明景色、和鄉村春耕的忙碌景象。面對這一派田園風光,詩人也不由得想起自己仕途奔忙的勞苦。這首七律起首就充滿激情,全篇更是醉美如畫。二月裡依然天氣寒冷,很多花兒都沒有開放,詩人卻說此時郊遊最有情。
  • 袁枚夜裡看到外面下起了大雪,於是寫下一首詩,成就了一首經典!
    袁枚也是那個時代最著名的詩人、文學家、思想家、美食家等等,一生也是放蕩不羈,活得極為灑脫,為此還寫過了無數的經典詩作,特別是一首《苔》,更是寫出了一種豁達的人生態度,告訴了世人一個大道理,那就是一個人生活在這個世上,即使是很渺小,那也應該要活得轟轟烈烈。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
  • 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這兩幅對聯,到底誰的好?
    有人問:隨園詩話中,袁枚提到的於耐圃相公和鄂西林相公的的兩幅對聯,到底是誰寫得更好一些呢?兩幅對聯,有兩個評價,無論是梁章鉅的「用意各別,皆格言也。」,還是袁枚的「胸襟氣象,卻迥不侔。」其實說的都對。于敏中的對聯表面上似乎「氣象不侔」,但是其內在含義,和鄂爾泰其實沒有區別。如此看來,于敏中的對聯,含而不露、意境深遠,比起鄂爾泰的淺白直露似乎更符合詩騷之旨,是詩人的高明之處。
  • 七好先生袁枚: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還有詩和遠方
    最近,有一首小詩火了,火的一塌糊塗,朋友圈、頭條、網絡、電視……到處都是滿滿的正能量,看的人眼淚譁譁滴。火的原因是因為一個叫梁俊的支教老師,帶著孩子們在央視《經典詠流傳》的舞臺用音樂歌唱的形式表現了出來。小詩的意境和孩子們所處的生存環境以及孩子們積極向上的意志非常契合,於是乎,這簡簡單單的20字的小詩,一下火了起來。
  • 如何理解袁枚在隨園詩話裡的勸誡
    問題:打開如今的網絡,詩歌幾近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的勸誡?前言回答這個問題以前,我們先看看《隨園詩話》裡袁枚是怎麼說的?他的詩學習江西詩派,並擺脫前人的束縛而自成一家,世人稱為誠齋體。袁枚說楊萬裡說過:「從來天分低拙之人,好談格調,而不解風趣。何也?格調是空架子,有腔口易描;風趣專寫性靈,非天才不辦。
  •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一首小詩,活力四射
    雖然不乏像杜甫和陸遊這樣的憂國憂民的詩人,但是多數也只是藉助於詩歌,表達自己的落寞和失意心情。清代乾隆年間的袁枚也是這樣的一個才子,他自號隨園主人,他的《小倉山房文集》和《隨園詩話》都流傳後世,非常有名。袁枚的詩歌創作並不是非常多,但也有一些代表作,如他的《春風》 :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來掃千山雪,歸留萬國花。還有《十二月十五夜》 :沉沉更鼓急,漸漸人聲絕。
  • 清代詩人袁枚的這首《馬嵬》,新瓶裝舊酒,不落俗套寫出了新意!
    另外還有《儒林外史》、《三俠五義》等等,那都是清明最為有代表性的作品,而且這首小說,無論是在文學性,還是在思想性上,那都是屬於一流的佳作。當然小編今天還是要為大家推薦清朝的詩作,那便是著名詩人袁枚的《馬嵬》,這首詩同樣的寫得很唯美,通篇只有四句,一共才二十八個字,但是袁枚新瓶裝舊酒,不落俗套寫出了新意,很是值得一讀。《馬嵬》清代:袁枚莫唱當年長恨歌,人間亦自有銀河。
  • 清朝詩人袁枚的一首小詩,春風如貴客,一到便繁華,寫得非常唯美
    任何一個中國人,對於唐詩那都是非常的熟悉,張口都能夠來上那麼幾首。所以說唐詩對於我們來說太重要了,閱讀唐詩不僅能夠提升我們的文學素養,而且還能夠陶冶情操。正所謂熟讀「唐詩三百首,不會寫也會吟「,便是這個道理,只要熟悉這些唐詩,對於任何一個人來說,那都會有意外的收穫。
  • 61歲的袁枚寫下一首唯美的詩,短短的20個字,卻是美得令人心碎
    其實作為一位傳統的文人,袁枚之所以會受到人們的追捧,無非是他有著過人的才情,寫下的詩歌也是別具一格,不僅很抒情,同時還充滿了哲理,其中最典型的代表作品就是《苔》,這首詩可能很多人不太熟悉,不過裡面的兩句詩相信很多人一定聽過:「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兩句激勵了無數的青年,詩人也是告訴了我們,儘管我們很渺小,但是一樣可以活得轟轟烈烈。
  • 唐朝最懶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卻憑藉兩首詩贏了大唐眾多詩人
    唐朝最懶詩人,只有兩首詩存世,卻憑藉兩首詩贏了大唐眾多詩人文/董賊在我國,兒童從小都會在家長或者是老師的督促下,去背誦古詩,尤其是唐詩三百首這本書是最受歡迎的。說到古詩呢,估計大家都想說點什麼,今天就和小編一起來討論一下古詩吧。
  • 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李白曾熱情歌詠,「寒雪梅中盡,春風柳上歸」;王安石更抒寫名句,「春風又綠江南岸,明月何時照我還。」同樣面對春風,卻有人歡喜有人愁。孟郊登科後,春風得意馬蹄疾;崔護卻深感遺憾,桃花依舊笑春風。下面介紹兩首描寫春風的絕句,樸實無華,卻形象傳神,更充滿哲理。
  • 袁枚42歲寫的一首七律,開篇就彰顯不凡氣度,頷聯更令人讚不絕口
    袁枚是清代著名才子,他少年得志,中年退隱,不僅交遊廣泛,而且閱歷豐富。袁枚出生於一個落魄的士大夫家庭,但是他自小就勤奮讀書,詩歌創作也是造詣非凡。他隱居後自稱蒼山居士,經常遊歷名山大川,從而為其文學創作積累了豐富的素材。
  • 《苔》:這首一夜間火遍大江南北的小詩,綻放著生命的花朵!
    作者 | 大老振清朝大才子袁枚曾經寫過一首小詩: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 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好詩如好茶,入口醇香,細品則回味無窮。這首小詩,可以說是袁枚人生的寫照。面對非議,袁枚大大方方承認:袁子好味、好色、好葺屋、好遊、好友、好花竹泉石、好珪璋彝尊、名人字畫,又好書。(《所好軒記》)這就讓大家對他的評價走了兩個極端,一種罵他,說他是「通天老狐,醉則露尾」,一種說他是「真性情人也」。
  • 陸遊《示兒》,袁枚《再示兒》,考生都蒙圈!
    陸遊寫過《示兒》這首眾人皆知的傳世佳作,讓「王師北定中原日,家祭無忘告乃翁」的名句,熠熠生輝,流傳千古。時間又過了500多年,清代的袁枚又寫了一首《再示兒》,但這首詩鮮有人知。直到它走進高考模擬題,讓好多考生丟分之後才引起關注。
  • 網絡詩歌鋪天蓋地,如何理解《隨園詩話》「骨裡無詩莫浪吟」?
    詩自從《詩經》以來,就是教化萬民的一種文字工具,到後來雖然作為統御工具的屬性慢慢降低到無,但是遺留的本性使得詩的正統就是講究大情懷、大責任,所謂「詩歌天下」,到後來和詞牌對比,詩的作用就是用來諷喻、批判的功用了。這是詩自誕生就帶有的說教性質,所以稱為「詩教」。從「詩教」的角度來看,袁枚的詩遠不如他的詩話。
  • 風流隱士袁枚的《苔》告訴你:你若盛開,清風自來!
    這首詩是清代大文士、大雅士、大隱士、大吃貨,最具文藝精神的同性戀者袁枚的詩句。一首短詩,全文如下:苔白日不到處,青春恰自來。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這首詩及其短小精良,意思也很淺顯。欣賞這首詩,我們要理解袁枚這個人。作為清代最著名的文士詩人,袁枚的一生過得及其精彩。這個精彩不是說袁枚在官場獲得了多大的功名利祿,袁枚在三十多歲時,就厭倦了官場的爾虞我詐,就像陶淵明一樣,毅然歸去,做個天地之間自由自在的閒人。在袁枚的心中,也許他就是毫不起眼的青苔,不在廟堂之上,而處在江湖之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