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在16世紀,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

2020-12-23 都是美好的一天

幾個世紀以來影響歐洲歷史進程(包括智力、文化、宗教等方方面面)的,當然不只是宗教改革與反宗教改革。雖然改革給歐洲歷史發展造成了影響,但這並不意味著改革本身便代表了翻天覆地的新思想,那些歐洲人民一直以來所守護的信仰體系、那些從古希臘羅馬經典文化中傳承下來的精髓、那些野蠻民族在「黑暗時代」留給歐洲人的社會制度,當然還有最為重要的基督教文化,構成了改革時代歐洲歷史的大背景。而與此同時,現代科學的種子已經在歐洲這片古老的大地上生根發芽。

早在16世紀(最晚也是17世紀初),科學作為新興的事物,或者說是復興的事物,其影響已經開始在歐洲顯露頭角。科學徹底改變了歐洲文明的發展方向,這種決定性作用甚至超越宗教,只不過在1800年之前還不是非常明顯。科學之於社會的影響最為深遠,總的來說可以概括為兩個主要方面。

其一是人類開發、利用大自然的能力不斷增強,而有了恰當的方法與資源,很多過去無法想像的事情,現在藉助科學的幫助,已經完全可以實現;其二是不斷變遷的社會現狀讓人們的思想也隨之發生改變,這在無形中具有一種顛覆性,大家開始對傳統思想產生疑問,維繫這種傳統的社會權威也越來越多地受到質疑,很明顯,後者的顛覆性更強。人們將這場變革稱為「科學革命」,並且認為它是應文藝復興的影響而生,事實上無論是科學的興起還是文藝復興,都是一個漸進的過程,而絕不是所謂的「革命」。

雖然學者們的研究還是不能改變多數人的看法,通史中除了細節的改變,基本上也還是堅持以往的論點,但人們對科學之於歷史發展的作用還是有了新的認識。從整體上來看,在現代科學真正出現之前的這300年中,我們已經可以、也應當運用新的視角、從更高的層面上來進行歷史解讀。但與此同時,我們也應當看到,很多現代科學的根源,依然是人們普遍接受的中世紀基督教文化。舉個例子來講,在現代天文學出現之前,中世紀的歐洲人已經認為,宇宙並不是雜亂無序的,其中各個星體沿各自的軌道運轉,而我們人類不過是其中的滄海一粟,命運早已由上帝定下,上帝是宇宙秩序的最高主宰。

那時歐洲的文化階層中不乏很多思想深邃、才能卓著的人,都是在傳統的歐洲教育體制下接受的知識,各派學說百家爭鳴,學者們的眼界也十分開闊。而工匠們也開始製造出更為精密的儀器,歐洲人對自然界的研究水平因此向前邁進了一步。正是由於15世紀的歐洲海上艦船上普遍安裝了指北針,人們才得以發現幾顆新的星體。推動歐洲知識進步的,有些是中世紀歐洲甚至更早時候留下來的遺產,有些則是從其他文化借鑑而來,它們能夠遠渡重洋傳到歐洲實屬不易。

雖然歐洲的知識與技術已經在現代歷史到來之前取得了長足的進步,但現代科學還是中世紀和文藝復興之後的事情,也是歐洲人可以引以為豪的發明。在科學中佔據核心位置的,不僅是人類對自然界的系統研究(這離不開光學儀器等新設備的問世),還包括實驗科學方法。實驗方法能夠最終成為科學研究的標準方法,並非一日之功,不過至17世紀中葉,很多人已經將其視為「自然哲學」(那時候還沒有「科學」一詞)唯一合理的研究方法了,而在「自然哲學家」眼中,實驗也是人類理解「大自然機械運轉法則」(the management ofthis great machine of the world)(4)的必經之路—單是這個說法,便足以讓我們深思。

現代科學所取得的第一批重大成果,要歸功於哥白尼、克卜勒和伽利略這些天文學家和宇宙哲學家,幾位大師也因此獲得了極高的聲譽,但其中伽利略最重要的著述也不過是重複了哥白尼的論點。對於我們普通人來講,他們的重要性並非在於其超凡的才華與科學素養,而是在於他們給後世帶來的巨大影響。亞里斯多德思想與《聖經》理論相結合的世界觀直到1600年依然讓歐洲人甚至是受教育程度最高的文化人深信不疑,卻在今天被這幾位學者的學說徹底否定了。後來,越來越多的學者發布了自己的天文學成果,他們的理論往往比較籠統,闡述不夠詳盡,還經常建立在假設的基礎上,但優點是觀測和實驗運用得更多了,這得益於剛剛問世的望遠鏡。

這些學說打開了歐洲人的思路,人們通過一次又一次的反覆觀測、反覆實驗,已經可以比較科學地對大量的研究目標進行假定推測,因此普遍科學法則的確可以準確地適用於各種來源不同的數據。縱使早期天文學有著多麼深遠的革命性影響,但事實上它在很長一段時間內都沒有得到歐洲大眾應有的關注,反而是介紹16世紀大航海的出版物如潮水般湧來,使得歐洲人趨之若鶩。

不過到了1700年前後,天文學中湧現出來的新思想與實驗方法被很多其他學科借鑑過去,從此徹底改變了歐洲文化階層的視野;而對於那些頑固不化地抵制科學思維的人(很多西班牙大學一直到18世紀都還抱著亞里斯多德的理論不放)來說,他們也絕對沒有辦法對此視而不見。至18世紀初,大批歐洲自然哲學家投身科研,不遺餘力地為人類謀求利用大自然的更好方法。提起大自然,這個概念在當時絕大多數歐洲人的心目中,依然代表著造物主的全知全能,持這種觀點的甚至包括很多人心目中獨一無二的偉大科學家——英國人艾薩克牛頓(Isaac Newton)。

牛頓痴情於宗教研究,尤其對神秘宗教學與數理宗教學最感興趣,他生命中的大部分時間都沒有放在科學研究上面。在他看來,自己的那些科學作品不僅與其對上帝的信仰相比不值一提,甚至無法同他的那些神學著作相提並論。但在牛頓所有的研究成果中,真正具有跨時代意義的正是他的那些科學作品,其中又以數學和物理學方面的著述最為重要。他對宇宙原理的解讀,例如重力概念的提出,是獨具開創性的。

重力學理論奠定了現代物理學的基礎,在其後的兩個世紀中為人類帶來了無法估量的知識,牛頓首次讓人們見識到普遍法則的力量、科學的力量;由他所創立的科研方式,直到今天我們還在沿用。但這些都不是牛頓最為重要的貢獻。從長遠來看,隨著他的思想和學說逐漸被普通大眾接受,他事實上也在向人們證明:我們這個多彩而又複雜的世界其實並不是不可被認知的,藉助科學的力量,我們完全可以揭開她那神秘的面紗。這一結果,恐怕鍾情於神學研究的牛頓本人是無論如何也預料不到的。

相關焦點

  • 在18世紀初的歐洲,歷史的分量和傳統的分量依然沉重
    早在牛頓那個年代,歐洲已經開始有國家機構將科學研究列為重要事務,並撥款予以贊助,這充分說明科研地位得到了較大提升。這些創立較早的歐洲科研機構充分說明,公眾對科學的關注度越來越高,貴族也開始為科學研究注入資金,在此後的一個半世紀中橫掃歐洲的現代化潮流,到此時已經初現端倪。1665年,歐洲第一份自然科學學術期刊《皇家學會哲學彙刊》(Philosophical Transactions of the Royal Society)首次面世。
  • 16世紀後期開始,隨著歐洲的人口壓力越來越大,人們開始走出去
    我們掌握的數據證明,1800年前後對於歐洲大部分地區的人口發展來講是一道分水嶺,它從此走上了不同於世界其他地區人口增長方式的道路,直到16世紀末,歐洲和世界其他地區的人口出生率才出現明顯差別。談到人口控制的問題,很多歐洲社會都用墮胎和殺嬰的方式來減少無力供養的人口;同時我們也可以從一些材料推斷,1800年的歐洲人也已經開始採取其他方法防止家庭成員的不斷增加了,但這個問題目前無法得到證明,面對歐洲的早期生育控制和歐洲人的家庭觀念影響等問題,我們所知道的依然匱乏。
  • 解析16世紀末歐洲關於野蠻人的辯論
    事實上,正是從16到20世紀,人類社會的全球歷史中出現了一個簡單的插入階段。西方的霸權和對非西方人的摧殘開始於16世紀,這種摧殘先是通過戰爭和屠殺,後是通過殖民剝削。20世紀是否是它的終結,至少還有待嚴肅的質疑。
  • 從科學教育到教育科學化:近代自然科學對教育的影響
    歐洲近代自然科學的興起,對科學教育的傳播和教育科學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它使人們對自然、人和生活有了更加深入的理解,激發了人們探索科學教育的興趣;它給人們提供了研究事物的新方法和新原則,引導教育走向科學之路;它為教育開闢了更為廣闊的新天地,鼓勵人們探索教育科學規律的勇氣。
  • 歐洲公元十六世紀的歷史大事件—大航海時代
    伴隨著新航路的開闢,東西方之間的文化、貿易交流大量增加,殖民主義與自由貿易主義開始抬頭。歐洲則在這個時期快速發展並奠定了超過亞洲繁榮的基礎。人們不僅在這個時代中發現了新的大陸,增長了大量的地理知識,也極大促進了歐洲的海外貿易,並成為歐洲資本主義興起的重要環節之一。而新航路對世界各大洲在數百年後的發展也產生的久遠的影響,對除歐洲以外的國家和民族而言,地理大發現帶來的影響也是複雜而矛盾的。
  • 15~16世紀黑人的販賣和殖民活動的興起帶來了哪些影響?
    引言自15世紀到16世紀最為突出的現象就是黑奴貿易的發展。雖然官方明令禁止,這種貿易在北美卻一直持續到1865年左右,在南美持續時間甚至還要長些。而在沿著紅海至東方的通道地區則一直持續到20世紀。黑奴販賣並不是歐洲的一個可惡的發明。
  •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
    地圖作為世界的圖像——歐洲人繪製的世界地圖的千年之旅作為16世紀地球儀和世界地圖補充讀物的相關指南中,經常包含這種類型的介紹。在此類介紹中,作者會強調,一個人坐在椅子裡,在一本地圖書陪伴下所完成的對遙遠異域的旅行,要比被難以預料的海洋所支配、在一條船搖晃的甲板上完成的旅行,更愉快也更安全。
  • 17、18世紀:「能否將漢語作為國家未來的語言」被歐洲討論近兩百年
    據說,其秘方是由景德鎮偷到法國並發揚光大的。不過,這些工藝品的質地與精細程度,仍和中國瓷器有相當大的差距。 另外,歐洲的絲綢也大量借鑑中國當時的風格與圖樣,甚至各家絲綢商均以"中國製造"為標籤,標榜自己的貨品品質優良。
  • 東南亞歷史:16到18世紀西方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下)
    18世紀以前歐洲藝術對東南亞藝術的影響,主要是西班牙藝術對菲律賓繪畫的影響,如聖像和《聖經》故事畫。「由於那一時期的繪畫只有極少數保存到現在,因此,要重建那一時期的繪畫史,幾乎是不可能的。」戲曲方面,菲律賓也受到了西班牙人的影響。1598年,第一次有記錄西方戲在宿霧上演,上演的是維散泰·普切寫的一個喜劇。17世紀末,馬尼拉還誕生了第一個戲院,即「喜劇院」。
  • 文藝復興時期的藝術在15世紀末至16世紀初達到頂峰
    正是借著經院哲學的學術爭論,中世紀西方思想對未來歐洲思想的塑造產生了決定性影響。它使得一種經常被視為非常理性的變化成為可能,人文主義作品從14世紀開始就出現了偉大的復興。文藝復興是或曾經是最有效的神話之一,它可以幫助人們掌握自己的舉止風度並因此而更有效率地行動。
  • 伊斯蘭的偉大與沒落:12到18世紀的停滯與衰微
    引言到了12世紀,在取得了極為不凡的勝利之後,「薩拉森人的」文明突然受到了遏制。該世紀最後幾十年過後,就連在西班牙,科學、哲學和物質的進步也基本上沒有持續下去。·伊斯蘭文明承受住了這種起伏。它可能無法與其昔日的成就相媲美,但它繼續存在了下去。
  • 19世紀最後30年,心理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
    19世紀最後30年,心理學作為一門近代科學的誕生具有重要意義。它發端於歐洲,首先在英國和法國出現,70年代前後脫離哲學懷抱作為獨立學科在德國形成。生理學家和心理學家馮特是傑出創始人,1863年出版《關於人和動物心理的演講》,提出心理學習課程的主旨,後又撰寫多卷本的《生理心理學原理》,提出完整的心理學原理。
  • 「中國風」在十七世紀就吹過了歐洲,影響了巴洛克和洛可可風格
    和中國外銷藝術品緊密相關的一個詞彙是中國貿易,含義很廣,在 17—18 世紀中國和歐洲經濟和文化交流的上下文中,它特指這一時期移動印度公司為代表的西方商業集團在中國官方指定的港口城市廣州進行的大規模貿易,並將採購到的茶葉、黃金、絲綢、漆器、壁紙等中國商品運到歐洲和北美的銷售活動。16 世紀前期,葡萄牙人首先來到中國,以澳門為據點和中國開展貿易。
  • 1800年,歐洲人的內戰席捲全球
    綜上所述,16世紀初的歐洲人對外交的理解依然在大體上為其傳統所控制,還是以封建王朝政治為主,有時還會受到宗教及經濟的影響,有些國家受商業貿易的影響也很深。在如此國與國的交往過程中,人們的習慣開始固化,國際機構應運而生,這便是現代外交的基礎。作為歐洲人的創造,國際關係將在緩慢的發展演化之後,影響到世界上的每一個角落。即使在中世紀,統治階層也需要同彼此保持聯繫,以便就特定問題進行磋商。
  • 18世紀「中國熱」帶給歐洲什麼?
    伴隨著大航海時代的到來,世界歷史開始了文明交流的新紀元。17、18世紀的來華傳教士深入研究中國典籍,並和中國士大夫廣泛接觸,一方面促進歐洲宗教、科學和藝術在中國的傳播,另一方面通過他們的翻譯和介紹,歐洲的學術界也開始了解中國的傳統文化和科學技術。
  • 中國人對「宇宙」的理解比歐洲早了兩千多年
    這些文字作為對中國天文學思想發端的記載,一直流傳至今。誠然,神話中涉及的諸如地軸傾斜和季節產生等天文知識和宇宙現象,其確切的起源已消失在歷史的迷霧中。但從這些神話開始,天文學就在中國歷史上佔據著極其重要的地位。
  • 早在1832年以前,英國的體制就已經展現出其滿足新需求的能力
    英國關稅和財政政策的重新定位只是這個世紀中葉英國政治全面走向有限度自由化、實行切實可行改革和成為更有作為的政府的一部分。法國大革命給歐洲帶去的很多事物不管怎麼說也已經在英國存在幾百年了。無論歷史如何對其基本制度進行幹擾,留下裝飾或是造成鏽蝕,它都依然充滿了各種可能。即使在沒有改革的時代,上議院和下議院也沒有像許多歐洲國家的代表體制那樣完全封閉排外地進行合作。早在1832年以前,英國的體制就已經展現出其滿足新需求的能力,儘管速度緩慢,反應遲鈍。早在1801年英國就通過了工廠法(說實話,並不十分有效)。
  • 18-19世紀地圖領域的科學、技術和探索
    自16世紀以來,通過使用傾斜儀測量緯度,精度偏差已經達到可以小於1°,但是直到18世紀早期,測量經度時仍然可能出現幾度的誤差。由於無法確定一艘船在海上的確切經度位置,從而導致世界各地發生許多致命的沉船事故。卡西尼的新方法基於對木星衛星的觀測,而不是更費勁的月球距離測量法,但這仍然不切實際,因為在搖晃船隻的甲板上進行天文觀測十分困難。
  • 書摘|衝破桎梏:十六世紀歐洲的思想曙光
    如果你關心的主要是人們的日常生活,你會得出這樣的結論,16 世紀經歷了1000 年來最偉大的發展。但是,同時也經歷了非常深刻的本質改變。印刷書籍和識字16世紀初期,歐洲大約有250家出版印刷機構;到1500年時,這些機構已經生產了約2.7萬個版本的書籍。如果每個版本印刷500 冊,那麼該有1300萬書籍在8400萬人口中流通。
  • 16世紀時,白銀對亞洲影響有多大?
    此外,16世紀末,歐洲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12,而中國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7,也就是說,白銀在中國比歐洲值錢,歐洲商人只要載著白銀駛往中國,用白銀跟中國交易,就能獲得更大的利潤。這其中的利差也被當時的日本人察覺到了,日本的黃金白銀兌換率是1比10,白銀在中國也比在日本更值錢,於是,盛產白銀的日本也積極地加入了東亞貿易網,希望從中分一杯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