東南亞歷史:16到18世紀西方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下)

2021-01-11 玥玥講歷史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這一時期西方音樂、雕刻、戲曲、舞蹈等藝術在東南亞雖已產生影響,但較為有限,主要是在西班牙人殖民統治下的菲律賓。1582年法朗西斯肯教派的修士黑朗尼莫·德·阿吉拉在馬尼拉的修道院裡創辦了第一個音樂學校。1742年,大主教胡安·昂黑耳·羅德裡蓋斯在馬尼拉大教堂設立了一所音樂學院,名為「兒童音樂學院」。這類教堂音樂學院,帶來了西方音樂知識和西方樂器,小提琴、笛子、鋼琴、豎琴、吉他和其他樂器,或從歐洲,或從墨西哥傳入菲律賓。

在馬尼拉以南的拉斯皮涅斯天主教堂裡,至今仍保存著一架世界上最大的竹管大風琴,它是奧古斯丁派的牧師、音樂家迪埃戈在1816~1824年花了8年時間建造的。這架風琴深2米,高6米,寬4.6米,重達2.5噸。西方藝術中的西班牙和墨西哥的雕刻藝術也被引進了菲律賓。18世紀以前歐洲藝術對東南亞藝術的影響,主要是西班牙藝術對菲律賓繪畫的影響,如聖像和《聖經》故事畫。「由於那一時期的繪畫只有極少數保存到現在,因此,要重建那一時期的繪畫史,幾乎是不可能的。」

戲曲方面,菲律賓也受到了西班牙人的影響。1598年,第一次有記錄西方戲在宿霧上演,上演的是維散泰·普切寫的一個喜劇。17世紀末,馬尼拉還誕生了第一個戲院,即「喜劇院」。在舞蹈方面,菲律賓很多民間舞蹈,如「波耳卡」舞( lancers)、「雙人裡加敦」舞(rigodoncanosa)、「什錦」舞(surtido)等,也都是來自西班牙。歐洲人也把建築藝術主要是西方式的城鎮、私人住房、宮殿、城堡、商站和教堂建築藝術帶到了東南亞。

歐洲殖民者所建立的城市、市鎮以及堡壘等基本是歐式的,但還不能說是近代的。其中最具代表性的是馬六甲、馬尼拉和巴達維亞(雅加達)。17~18世紀這些城市中西方人聚居地區的城市風格類似於中世紀王侯的城堡或自治市。巴達維亞奇利旺(Ciliwang)河的入口處是荷蘭人統治和聚居的核心地區,位於舊市區北方,今稱舊巴達維亞街,建有總督寓所、作坊、庫房、軍械室、東印度委員會議事廳和第一教堂,至今仍然保留著許多荷蘭式的建築物。

在馬六甲,葡萄牙人在原馬六甲蘇丹宮殿的遺址上重新建蓋了石頭堡壘,以此為核心,周圍分布著城堡、教堂、宗教教派總部、主教宅邸和市政大廳等;城市中央是小丘陵,上面建有石砌教堂、聖保羅塔和天主教修道院;聖保羅山的聖地牙哥古堡城門樓,高30多米,在牆壁上雕刻著許多當時葡萄牙人的圖案,至今保存完好。1641年荷蘭人佔領馬六甲後,荷蘭式建築物又大量出現,在今馬六甲河橋東岸的廣場四周的紅色建築物包括教堂都是荷蘭人於1641~1660年建造的。

在菲律賓,西班牙人遺留下歐洲中世紀式的古堡中最出名的是在宿霧的聖彼得古堡,建於1565年,整座古堡由石頭壘成,呈三角形,門樓高達10米,圍牆又厚又高,四周還有護城河。同時,殖民政府的官邸也採用了西班牙建築的風格最為著名的是1762年建成的馬卡拉南宮,它在1862年以後一直是西班牙和美國殖民統治者的總督府,菲律賓獨立後又成為總統府。在馬尼拉以及其他人口眾多的城鎮裡,一些民居也建成具有西班牙特徵的平屋頂和「安達盧西亞式」的院子,富裕人家的石屋大都也仿照西班牙建築形式建造。

教堂是西班牙傳入的重要建築。這些教堂建築風格多種多樣,有愛奧尼亞式的、科林斯式的、希臘—羅馬式的,也有風行於中古歐洲的哥德式和西班牙巴洛克式的。許多教堂一直保存到現在。其中最為古老的有1599年建於馬尼拉的天主教奧古斯丁教堂。這座用大理石砌成的教堂,具有巴洛克藝術的那種華貴雍容的氣派,教堂內有奧古斯丁派風格的耶穌雕像和其他聖徒的雕像。

在17~18世紀,來到東南亞的西方人不是殖民主義徵服者、統治者,就是商人、傳教士,其目的是殖民徵服、商業貿易、掠奪和傳教,這些人本身並沒有近代科學素養,因此,還談不上把近代科學傳播到東南亞,事實上也沒有任何西方的科學著作在這一時期被翻譯為東南亞當地的語言,或者有任何東南亞人去歐洲學習了西方科學。但是,當時來東南亞的西方人確實掌握了比東南亞人更為先進的技術,他們把一些西方技術帶到了東南亞。比較突出的有造船技術、火器製造技術、印刷技術、醫學等。

歐洲殖民者在東南亞使用的船隻主要有三種。第一種是地中海單層甲板大帆船。第二種是貨船,特別是荷蘭的飛船(Flut)。長度在30~40米,具有全封閉的隔艙,船體勻稱,其承重適合大批量的運輸第三種就是歐式武裝商船,是戰船和貨船的結合體,既用於載貨,也配有火炮。歐洲殖民者來到後,不僅在當地取材,還僱用大批的當地人,從而使得歐式造船技術逐漸從歐洲人那裡傳到東南亞。歐洲殖民者在東南亞橫行霸道,依靠的主要是「船堅炮利」,歐洲槍炮的威力引起東南亞各地統治者的廣泛興趣,他們開始向歐洲殖民者購買槍械。

16~18世紀,緬甸東籲王朝、泰國阿瑜陀耶王朝和越南封建王朝等一些強大的東南亞封建政權還以僱用、慫恿、迫使等方式讓歐洲人留在當地幫助其仿造武器,主要是製造大炮或火藥槍。由於歐洲殖民者禁止傳播生產和使用火器的知識,進入東南亞的歐洲人並不是專門的槍炮製造者,他們傳入的歐洲火器技術也是不完整的。因此,東南亞人並沒有能比較全面地掌握這些軍事技術也沒有能夠發展槍炮製造技術,即便到後來仍更願意向歐洲人購買,而不是自己製造。

今天的內容就說到這裡了,雖然文章看了會讓人沉迷,但是別忘了準時吃飯,抱著手機吃飯實在是個不好的習慣,總之如果喜歡看我的文章的同學,別忘了關注小編,小編每日都會發文哦!

相關焦點

  • 東南亞歷史:古代東南亞不同國家的不同文化特點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在對外交往方面,東南亞大陸在這一時期與中國的交通便利與經濟上的交往的密切程度和規模都遠遠超過了它與南亞的交往,但從文化影響上看,南亞的斯裡蘭卡在這一時期特別是16世紀前仍然是為越南以外的大部分大陸東南亞國家提供南傳上座部佛教文化的一個重要來源。
  • 東南亞史:中國古代文化在東南亞的影響(三)
    中國古代文化對於東南亞的意義,不僅在於它所創造的物質文化的傳播推動了東南亞社會經濟的發展,豐富了東南亞人民的物質生活,也不僅在於它的制度文明為越南等東南亞國家所採納、所借鑑,還在於它所創造的充滿活力和富有魅力的精神文化,為東南亞各國人民所欣賞、所接受、所分享;它所傳遞出的獨有的「智慧之光」,對東南亞各國精神文化的發展,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 東南亞歷史:村社文化與民族文化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東南亞古代文化的一個重要特點是,在外來文化影響下發展起來的宗教文化逐漸成為當地的佔主導地位的文化。但是,在原始公社基礎上產生的當地村社文化廣泛存在,並且在不同程度上與外來文化尤其是佛教、印度教等宗教文化融合、並存。形成這一特點的主要原因,是村社一部落在東南亞古代國家普遍存在。
  • 東南亞史:​東南亞文化的整體性、差異性和多樣性
    戰後特別是20世紀60年代以來,越來越多的研究者開始主張把歷史上的東南亞看作一個統一的整體。著名的東南亞史專家、法國學者喬治塞岱司在1964年出版的《印度支那半島的民族》中就特別聲明,他在此前寫的《印度支那與印度尼西亞的印度化國家》,則把公元前後到13世紀的東南亞稱之為「印度化時期」,認為印度化使東南亞各國的歷史和文化成為一個整體。
  • 東南亞文化爾雅答案
    ()正確答案:×東南亞文化概況(下)1阿瑜陀耶是()的古城。()正確答案:√9除了少量的史書之外,東南亞靠碑(文)和銘(文)來記載自己的文化和歷史。()正確答案:√10在記載歷史方面,東南亞更重視文字記載流傳。
  • 東南亞歷史年表
    自古以來,東南亞就深受中國與印度的影響,並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因為印度文明的核心區(恆河流域)離得更近,印度文化在早期的東南亞得到廣泛的傳播,東南亞的宗教、文化、社會結構與政權形式等都是印度式的。元軍對蒲甘、安南、佔城、滿者伯夷都有過直接的敲打,而明朝則主要以封貢的形式維持自己的影響,在明初形成了萬邦來朝的盛況,其時還有東南亞大國滿剌加(馬六甲)、蘇祿、暹羅、緬甸東籲王朝等等。        從十六世紀初開始,隨著葡萄牙佔領馬六甲,來自西方歐洲的國家開始對東南亞產生了重大影響,這是東南亞在宋元後被伊斯蘭文明改變馬來地區的又一次重大變化。
  • 新書速遞丨東南亞歷史專題學習必備,深度人文旅遊參考書
    近現代以來,西方殖民者逐步控制了除泰國之外的所有東南亞地區,將其控制地區的政治和經濟殖民化,並依據源自歐洲的「國際法」規範,劃定了東南亞各國家間的邊界,甚至於「促成了」寮國乃至柬埔寨這些新國家的誕生。西方殖民者很大程度上影響了東南亞國家和民族特性的塑造,但是,東南亞本地居民的生活方式和生活標準,仍然是由自己決定的。
  • 東南亞歷史:各國傳統民族文化的形成和發展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11世紀初到19世紀初尤其是11~16世紀,在文化上是東南亞各國傳統的民族文化形成和發展的一個最為重要的時期。在海島東南亞,類似的進程,即馬來族—馬來語—伊斯蘭教三位一體的文化發展進程則要更晚一些。東南亞歷史和文化的這一發展雖然不是也不可能是多民族的東南亞各國文化發展的全部,但確實是這些東南亞國家文化發展的主軸與路標。
  • 馬來西亞的「娘惹文化」及對東南亞地區的歷史影響
    導語: 十五世紀初期"鄭和下西洋"風潮在東南亞地帶風起雲湧,經過滿剌伽(今馬六甲)地帶時,一部分明朝隨行人員被當地的地理環境吸引,他們就選擇在當地紮根生活了,與當地的土著居民成婚。馬來語把這些人的後代男性統稱為"峇峇",女性統稱為"娘惹"。
  • 東南亞歷史:馬六甲王國的興亡
    小編今天帶大家暢遊歷史的海洋,探索過往的事件奧妙噢!馬來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圍,在公元最初幾個世紀就產生過一些小國。直至15世紀前,這一地區一直處於小國興亡更迭或處於較大國家馬六甲原蘇丹的王宮的影響、控制下,從來沒有出現過一個統一的國家政權。馬六甲王國的出現結束了馬來半島以及馬六甲海峽周圍尤其是馬來半島南部的分散局面。「馬六甲」這一名稱,多數馬來西亞的專家認為來自《馬來紀年》一書中的說法:馬六甲是一種樹名,一棵為馬六甲王朝第一個國王遮陰的樹。
  • 中國稻作文化深刻影響東南亞
    中國稻作文化深刻影響東南亞 2018年05月23日 16:32 來源:中國社會科學網-中國社會科學報 作者:閆勇 字號 內容摘要:美國《科學》雜誌官網於5月17日刊登的一則報導稱,
  • 東南亞歷史:鄭氏與越南封建王朝
    雙方在維護黎氏王朝的幌子下,在17世紀20年代到17世紀中葉打了數十年的內戰。1672年,北方鄭氏由於內部不夠鞏固,停止進攻阮氏政權。1722~1732年,鄭剛與阮公罕提出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官吏的品服制、科舉選士制,軍隊機構及課稅制的改革。阮主在箏河以南闢疆墾荒,擴大對外通商。
  • 東南亞美食文化
    東南亞各國的飲食文化因區域的關係都略du有不同,主要以酸,辣,燒烤zhi和煎炸為主,比較重口味。越南菜:比起其它東南亞料理,越南菜口味顯得清爽順口。它受中國菜、法國菜的影響最大,融合了中西的飲食文化,烹飪上重清爽、原味,以蒸煮、燒烤、焗燜、涼拌為主,熱油鍋炒者較少,口味為酸甜加上些許辣味。
  • 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原標題: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召開 2016年5月7日-8日,「東南亞歷史與《東南亞各國史綱》編纂」學術討論會在北京大學英傑交流中心星光廳隆重舉行。此次研討會由北京大學東南亞學研究中心與世界圖書出版廣東有限公司共同主辦。
  • 東南亞10國中,為何卻有三個穆斯林國家?什麼時候形成的?
    【歷史】從古代歷史來看,中華文明影響東方幾千年,尤其是臨近中國的區域,如東亞、東南亞更是受到中華文化的深刻影響,到現在都是如此。現在東南亞的泰國、緬甸、越南、寮國等那古代都是我國千年的藩屬國,因此,主要成為佛教和儒學影響區域。但是在東南亞為何還有三個穆斯林國家呢?
  • 為什麼東南亞地區會出現那麼多伊斯蘭國家?
    文/王凱迪今天的東南亞地區國家中,有一部分國家雖然遠離伊斯蘭教的誕生地中東,在歷史上也並不屬於阿拉伯帝國的領土範圍,卻是根正苗紅的純正穆斯林國家。為什麼東南亞的這些國家會出現與地理區域錯位的宗教信仰呢?
  • 古代史:文明的痕跡,宋文化傳入其他東南亞諸國,影響深遠
    哈嘍大家好,小編今天和大家聊聊宋文化傳入其他東南亞諸國。宋代文化的重要內容程朱理學傳入了我國近鄰越南、朝鮮和日本,產生廣泛的影響,在社會經濟、生產生活以及文化領域內,都能看得出這種影響的存在。寮國,古稱越裳、瀾滄等,距今已有兩千多年的歷史。《尚書大傳》云:「交趾之南有越裳國,周公居攝六年,制禮作樂天下和平」但寮國14世紀後引入佛教,不久即奉為國教。柬埔寨,古稱扶南,又曰真臘,雖然243年扶南王範就「遣使獻樂人及方物」與中國通好,但自從1世紀扶南國成立之日就受印度文化影響,而5世紀的「扶南王橋陳如」根本就是一個「天竺婆羅門」。
  • 東南亞地區國家的早期發展中,深受外來文化主要是印度文化的影響
    在爪哇島地區不斷上演著國家興衰、王朝更迭的同時,在蘇門答臘島也先後興起了若干國家,甚至出現了幾個世紀後稱雄東南沿海的海島帝國。大約公元5世紀,在蘇門答臘島東南部興起一個叫千陀利的國家,其中心在現今巨港附近,似乎是7世紀興起的室利佛逝的前身。
  • 探尋「峇峇娘惹」:一方古老的東南亞華僑華人文化
    數百年間,隨著族群的不斷發展,「峇峇娘惹」形成了獨樹一幟,特色鮮明的文化。然而,受到社會,歷史等因素的影響,「峇峇娘惹」長期以來恪守的傳統現如今已淪為成了一方日漸邊緣化的東南亞華人文化。保護「峇峇娘惹」文化不僅可以加強海上絲綢之路文化的交流,同時也可以促進中國與馬來半島區域間的民心相通。
  • 東南亞菜的特點
    點擊圖片進入下一頁>>  東南亞的古代國家均帶有濃厚的宗教色彩,在其早期主要受佛教和印度教影響,除了遍布各地的寺廟外,在有關王朝的政治中心還先後形成了三處具有世界影響的宗教建築中心,它們均堪稱東南亞古代文明的精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