富士康是如何從臺灣公司一步步成為大陸企業的?

2020-12-23 康斯坦丁

據國內媒體報導,富士康旗下工業富聯公司於6月8日在上海掛牌,招股書顯示,工業富聯IPO發行股份數為19.695億股,發行價為13.77元,總共募集資金272.53億元。本次IPO衍生出了大量的話題,先是打破中國A股審批速度的最快紀錄,掛牌之後的第二個交易日又大漲44%,一躍成為A股市值最高的科技企業,此外,戰略投資者也是豪華陣容,相關數據顯示,有20家戰略投資者共認購5.91億股戰略配售股,對應募資資金為81.35億元,其中包括國內網際網路三巨頭百度、騰訊和阿里巴巴,同時,也包括中國中車、中國鐵路、中央匯金資管公司等國家隊企業,如此規模的友軍,算是給足了郭臺銘面子,這位年近七十的倔強企業家正忙著慶祝「富士康投資大陸30周年」活動,同自己的老兄弟、老夥伴們一起回憶往日的崢嶸歲月,也告訴年輕一代員工:富士康是如何從臺灣公司一步步成為大陸企業的,滿目荊棘、路途坎坷,乃至充滿傳奇色彩。

富士康是全球最大規模的代工企業,但時過境遷、歲月流傳,古老的製造模式已經很難適應現代市場的變化,郭總裁一直試圖轉型,目光堅毅地囑咐員工:富士康不是一家代工企業,而是一家靠譜的工業網際網路企業。工業富聯A股上市,獲得BAT和國家隊的戰略投資,大家正在用錢支持富士康持續轉型。製造業的重資產,涉及到人力、土地、設備、客戶關係等問題,如今富士康三十而立,他們的成長之路,由臺企業變陸企,頗值得回味。

時過境遷,助推富士康緩慢轉型

雖然中國A股水深,深不可測,但最起碼,從現在的狀況看,資本市場還是非常歡迎富士康的加入,經過30年的資本積累,他們已經成為一個徹頭徹尾的黃金母牛,2017年營收已然達到10169億元人民幣之巨,員工最高峰達到120萬,他們組裝了70%以上的iPhone手機,也曾服務於諾基亞和摩託羅拉以及任何有頭有臉的電子科技廠商,最奇妙的事情莫過於,面對富士康,常常高高在上的客戶常常會品牌更迭、香消玉損,而代工大王的稱號則永遠屬於郭臺銘和其遍布全球的產業園。這位來自臺灣的企業家,強大而溫柔,在很長一段時間內,他都堅持「低調賺錢」的路線,而且向客戶承諾不建立競爭性的品牌,他強調富士康的品牌就是效率、品質和彈性,可以說,郭臺銘選擇了一條最苦最累最需要勤奮精神的盈利之路,一條很多人不願意走的路,他卻踏平了全部荊棘。

代工業利潤相當微薄,他們是iPhone產業鏈中最後一環,承擔著場地、設備、產能、來料品質、訂單變化等一切的風險因素,利潤率卻僅有2%,相比之下,蘋果則坐擁40%的利潤,財報健康、現金儲備充足。正是考慮到如此利潤率和高風險,遠非長久之計,而新時代的變化,特別是大陸投資環境、新一代員工心態的變化,讓郭臺銘和他的經營團隊不得不忙著布局轉型,但大象轉身,何其困難?

自2010年開始,面對大陸投資環境的變化,郭臺銘就毅然決定將富士康向內陸遷徙,這樣他們就離開臺灣更遠了一些,全面滲透於大陸地區。平心而論,廣東沿海地區的工作節奏同臺灣相仿,但河南、貴陽、鄂爾多斯等內陸地區則各有各的特點,好在富士康通過完善的製造系統,持續向本地輸出有價值的工作理念,與其說富士康成為了一家大陸公司,倒不如說,富士康所到之處,地區經濟都深受其影響。拿河南為例,他們早先是農業大省,出口額居中部六省末尾,大量的河南人口背井離鄉,活躍於全中國的建築業和家政服務業,正因富士康在鄭州建立iPhone town,使得40萬河南人口可返鄉就業,同時,也把一片片棗樹林改造成全球最風靡電子產品的製造基地,讓越來越多的河南人找到土地之外的謀生手段,這或許才是富士康之於社會,最重要的貢獻之一。

此外,郭臺銘自詡創造性提出「+網際網路」的概念,他認為BAT可以談網際網路+,但自己的製造企業應該是+網際網路,富士康會配合中國製造2025計劃堅持實體製造經濟,但要充分利用自動化、大數據、雲計算、物聯網等先進科技來全面升級製造業。

曾幾何時,旗下120萬員工是一件值得驕傲的事兒,尤其會讓人產生「山大王」的錯覺,但管理數量如此龐大的員工本身就是一件非常艱難的事兒,用工成本更是天文數字,郭臺銘回憶說:他希望員工們都能吃上雞腿,但不得不要購買大冰箱,因為採購部門需要從周一到周五買下全深圳的雞,才夠員工們周六每人一隻雞腿,如此因人多出現的奇葩現象在富士康已經見怪不怪,更加尷尬的是,中國大陸員工的薪水正持續走高,年輕人越來越不喜歡進入工廠,加之,中國網際網路行業高速發展,就業環境日益豐富,出現了快遞小哥、外賣、滴滴司機、直播網紅等越來越多的新工作崗位。富士康流水線上的工作不再具有競爭力,這使得他們不得不謀求轉型,而工業網際網路正是其轉型最重要的工具,沒有之一。

工業富聯,助富士康成百年企業

現在,富士康在大陸共建成超過50個園區,不單深圳、北京、上海這樣的大城市有其整潔的園區,連蘭考、廊坊、鄂爾多斯這些三四線城市也都聳立著上千畝的富士康園區,如前文所述,富士康園區全面覆蓋大陸是一個「相互成全,Win-Win」的事兒,內陸地區提供給郭臺銘相對廉價的土地、優惠的政策,而富士康則提供了大量的工作崗位,以及由其衍生出來的服務行業,更重要的是,他們在輸出產品、交稅的同時,也向社區輸出了大量的經營理念和管理人才。如今富士康單獨剝離出雲、存儲設備、伺服器製造等業務,組成工業富聯公司,掛牌上市,之於大陸區域經濟發展絕對具有更深層次的影響,或許,這正是百度、阿里、騰訊和國家隊企業聯合投資最重要的原因。

地球人都知道,自動化、智能化是未來製造業的大趨勢,早在2011年,郭臺銘就高喊「三年建造100萬臺機器人」的策略,顯然,百萬機器人計劃已然成為商業爛尾計劃,但不可否認的是,富士康的自動化產業從未停止,他們不但搭建起上千條半自動化iPhone生產線,也在大數據、雲計算方面做出大量的布局。傳說郭臺銘和孫正義是非常要好的朋友,他們在日本機器人高峰論壇上惺惺相惜,隨後軟銀研發出售價高達1000萬美元的機器人,而郭臺銘毫不猶豫地訂購了10臺,再次完善自己在臺北的熄燈車間。事實上,筆者之所以喜歡談論製造業的社會意義,正在於他們對社會人才體系的影響,拿富士康來說,他們是一個金字塔形的企業,大陸板塊下,代工帝國中,說郭臺銘是「皇上」有點過,但至少也應該是省長級別的,企業裡充滿著美國MBA、海歸博士、高級經營管理人才等等,同時,這家企業培養出了大量的中產階級,「進了富士康,直接奔小康」是富士康園區周圍最實在的標語之一,而上百萬個工作崗位則提供給低學歷、低技能或者需要臨時工作的人群。

基於此前的報導,富士康遠非完美的企業,更不妄談偉大,但瑕不掩瑜,我們也實實在在地感受著這個「大陸企業」的變化,以及他們之於中國地區經濟發展的貢獻,最後,希望越來越多的富士康人能更好地服務社會,順祝中國製造企業長壽百年。(科技新發現 康斯坦丁/文)

相關焦點

  • 富士康是如何一步步從臺灣公司成為中國大陸公司的?
    富士康本身是臺灣公司,但他的主要業務在大陸而已。雖然富士康的主要業務代工業務在大陸,而富士康的未來核心競爭力也主要是這次上市的主體,工業富聯,也就是富士康工業網際網路有限公司也在大陸。但是核心控制權,還是牢牢掌握在鴻海精密儀器手中,也就是還依然是郭臺銘控制。
  • 大陸臺資企業:富士康科技集團簡介
    圖為富士康廠區  富士康科技集團是臺灣鴻海精密工業股份有限公司在大陸投資興辦的專業研發生產精密電氣連接器、精密線纜及組配、電腦機殼及準系統、電腦系統組裝、無線通訊關鍵零組件及組裝  自1988年在深圳地區投資建廠以來,經由集團總裁郭臺銘先生對科技產業發展動態的前瞻性把握和果斷決策,以及富士康全體同仁的辛勤耕耘,集團規模迅速壯大,在中國大陸、中國臺灣、日本、東南亞及美洲、歐洲等地擁有數十家子公司,現有員工19萬餘人。產品從當初單一的電氣連接器發展到今天廣泛涉足電腦、通訊、消費性電子等3C產業的多個領域。
  • 下一個富士康在中國大陸?AirPods Max大部分訂單被龍頭企業拿下
    提到電子製造代工,幾乎所有人第一時間想到的都是富士康,從2005年成功超越當時排名第一的偉創力開始,富士康已經在全球電子製造代工行業第一的寶座上坐了十幾年。但是,現在這一情況開始悄悄發生了改變,大陸新的代工廠正在崛起。
  • 撤離大陸?富士康將加大在印度和中國臺灣的投資
    蘋果的主要供應商富士康今年將加大在印度和中國臺灣的投資,在中美貿易摩擦的情況下,富士康努力擴大在中國大陸以外地區的業務。在周二的公司年度股東大會上,富士康董事長劉揚偉告訴股東:「從更廣闊的角度來看,印度將是一個發展的好地方,我們正在朝這個方向努力。我們將在未來幾個月內分享有關在印度進行下一步投資的更多細節。」劉揚偉說:「就臺灣而言,投資的擴展將集中在三個領域,即電動汽車,機器人和與智能醫療設備相關的領域。」
  • 康師傅兄弟超過富士康郭臺銘成為臺灣首富,方便麵市場有多賺錢?
    在三家臺灣消費企業中,旺旺收入規模已低於康師傅和統一,但2018年利潤卻排在第一。 康師傅集團創始人四兄弟首登臺灣富豪榜首富,顯示了大陸消費市場對臺灣企業的重要性。在臺灣名不見經傳的康師傅,依靠大陸市場的開拓就讓其創始人成為臺灣首富。
  • 日媒:大陸公司打破臺灣企業對代工蘋果手機壟斷地位 立訊搶走...
    由於重點產業可能被大陸分羹,臺灣的焦慮也在加深。富士康生產線日本經濟新聞報導,「立訊精密工業(LuXshare)將以138億新臺幣收購臺灣緯創資通(Wistron)在大陸的部分工廠」。7月17日傍晚,一則來自大陸的消息讓臺灣市場人士和媒體感到驚慌。
  • 營運「漸入佳境」 臺灣集團企業大陸投資走向
    有的臺資企業在大陸辦的公司成為主要收入來源,如櫻花集團在江蘇崑山創立的櫻花衛廚(中國)有限公司,1999年營業收入為人民幣7億元,較1998年的4億7千餘萬,增長1.48倍,公司擬以每年成立5家分公司的速度,迅速拓展業務,目前分公司已達34家。力山工業集團1993年在大陸浙江杭州成立了杭州力武機電有限公司,其盈利從1996年起每年均成倍增長,至1998年低營收淨額為192941千元。
  • 富士康否認關閉臺灣賽博數碼廣場
    富士康今天出面否認關閉臺灣賽博數碼廣場。賽博數碼廣場,是富士康集團在中國大陸和臺灣地區的零售連鎖企業。在賽博數碼廣場多位高管今年1月份離職之後,關於賽博數碼廣場退出臺灣市場的傳言已經蔓延。同時,根據根據來自臺灣的渠道零售商表示,賽博數碼廣場最近也開始討論關取消訂單,清理消費類電子產品和家電庫存。
  • 富士康引發「加薪潮」部分企業欲遷離珠三角
    昨日(6月8日)上午,在臺灣證券交易所的顯示屏上,一隻名為「美律」的個股一度躺在跌停板上。這是一家手機零組件廠商,跌停是受深圳廠區員工要求加薪的影響。富士康一周兩度加薪,推倒了加薪的「多米諾骨牌」,其他一些企業被迫跟進。《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了解到,珠三角一些企業在加薪的同時,已在思考如何降低成本,比如把工廠遷到內陸城市甚至海外。
  • 富士康奇美現狀:海外市場被重罰 大陸市場尷尬
    在全球高世代面板生產線紛紛向大陸轉移的大潮中,奇美不僅沒有建立起「根據地」,反而成為「局外人」。日前,韓系企業三星設在蘇州的第7.5代線和LGD設在廣州的第8.5代線已經獲批,中國臺灣面板巨頭友達在江蘇崑山建設了第7.5代線,日系企業夏普則通過中電熊貓在南京布局面板廠。奇美在這波面板廠建設的浪潮中,被徹底孤立了。
  • 為何臺灣會出現聯發科,臺積電,富士康這麼強大的企業?
    坦白說聯發科,臺積電和富士康這三家企業沒什麼關係,不過這三家企業有一個共同點,總部都在臺灣。具體來說,聯發科是一家晶片設計企業,與華為旗下的海思,還有高通是同一類似的企業,早期通過向手機廠商提供整套的設計方案,聯發科一夜成名,後來聯發科開始做晶片研發,成為一家可以與高通競爭的企業。最近幾年,聯發科的發展並不理想,錯失4G的機遇,5G時代晶片屢次跳票,聯發科的市場地位已經不如從前。相比之下,臺積電這幾年的發展非常順。
  • 臺灣,有全球第一的半導體企業,為什麼沒有一家像樣的網際網路公司
    晶片製造獨步全球檯積電,全球第一家專業積體電路製造服務公司,2017年,其在全球市場的佔有率為56%。2017年3月20日,臺積電市值超過英特爾,成為全球第一大半導體企業。截止2018年4月19日,美股TSM,市值2174億美元。
  • 富士康今登陸A股,郭臺銘重回臺灣首富還差3漲停,旗下10家公司上市
    有媒體統計,算上工業富聯以及鴻海精密,鴻海系已經有至少10家公司掛牌上市。工業富聯只是郭臺銘「鴻海系」在A股的第一家上市公司平臺。根據福布斯公布的2018年度富豪榜數據,郭臺銘的身家為85億美元,位列臺灣富豪第一。
  • 子彈對準富士康 立訊精密進擊
    已經得到足夠經驗的她選擇離開,與哥哥共同收購了香港立訊,這位女工叫做王來春,而這家公司後來叫做立訊精密。收購香港立訊以後,王來春開始發揮自己在富士康的所見所學,選擇從老本行連接器的代工入手,2004 年,王來春在深圳創建了立訊精密,很快成為了大陸的連接器代工龍頭。2010 年,立訊精密在深圳交易所上市,創始人王來春身價達到了 23 億。
  • 大事件:臺胞眼中的大陸是狼性社會 剛上市的富士康宿舍兇殺案
    著名臺商楊紹東接受香港媒體訪問時表示,臺灣年輕人有機會的話,應該到大陸工作,實際體驗「狼性」社會,「嘴巴講太多都沒有用,放手去(大陸)試試,會看到成長。」   據「中評社」報導,楊紹東認為年輕人畢業踏入社會,實際感受大陸「狼性」社會,成長會很快。大陸絕對不是臺灣軟綿綿,像兔子般舒適環境,即使天天工作「爆肝」,父母看著可能心疼捨不得,但這位「師傅」(在大陸工作)傳授的人生經驗絕對值得。   當港媒問到人才流失與接班人培養話題時,楊紹東坦言,很多廠商都感嘆,中階幹部與好人才都流向大陸。
  • 富士康全年營收4153億:老闆身家近500億成臺灣首富,員工月薪3千
    商悟社4月1日你可能沒有聽過鴻海精密,但是你一定知道富士康,後者是前者在大陸投資的公司。鴻海從一家只有30萬元新臺幣的小企業,到現在打造出的"連接器王國",創始人郭臺銘經歷了許多考驗,他與企業相互成就。
  • 富士康大陸公司250名員工赴臺旅遊 郭臺銘101設宴
    華夏經緯網4月23日訊:據臺灣媒體報導,鴻海集團招待大陸優秀員工來臺旅遊,22日由鴻海副總裁盧松青接機。鴻海總裁郭臺銘預定周六設宴款待,地點選在101大樓高層的餐廳。多達250人的旅行團,抵臺後最先參訪桃園「賽博數碼」商城,這是鴻海回臺開設的首個3C銷售據點。
  • 富士康申請虛擬運營商 鋪路大陸物聯網
    據悉,中國電信近日已敲定了第三批虛擬運營合作夥伴,十家企業中不乏製造業巨頭富士康、聯想、海信等。作為「11屏3網2雲」轉型規劃中的一環,富士康在電信行業前已顯露野心,繼去年10月取得臺灣運營4G頻段的牌照後,今年5月又獲得了臺灣第四大移動運營商亞太電信14.99%的股權。
  • 郭臺銘夢碎全球化,富士康根基重點回歸大陸
    加之印度邦聯制共和國鬆散的管理,使去印度投資的企業,特別是勞動密集型企業紛紛出現致死的問題,這不臺資的wistron公司被印度工人打砸搶燒,據媒體報導已達3.9億元,富士康等在印度奮戰的臺資企業這次該感受到印度工人文化的陳陳寒意。
  • 郭臺銘:大陸員工工資將超過臺灣最低工資
    環球網5月11日消息,富士康(鴻海)集團總裁郭臺銘表示,未來絕不殺價競爭,而是靠技術賺錢,並藉此讓員工拿到合理收入,富士康將持續為員工加薪,今年底,大陸員工的工資水平將超過臺灣最低工資。若以18,780臺幣計算,意謂富士康員工平均月薪將達4,000元人民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