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茶道的七大美學

2020-12-23 中國新聞網

  日本茶道文化不僅有其精神「清敬和寂」,也有其獨特的美學屬性:缺陷、簡素、枯槁、自然、幽玄、脫俗、靜寂。

  缺陷之美

  日本茶道雖追求精神上的「一心」,但卻倡導面對現實生活的不完美,欣賞缺陷。比如,茶道中使用的茶碗,不論從造型到色彩等,常常可見到不均衡一致的陶瓷品,有的左右不對稱,有的是釉沒足色,有的更是表面粗糙。還有茶室中的花入或掛軸等茶道美術品,入眼的常常不是整齊劃一的感覺,多是參差不齊。這種帶有缺陷的美,卻常有深度的魅力。日本茶道認為,缺陷的美,是一種奇數單一的美。就如中國書法中的行草,行雲流水間的狂草,在不是正楷的忘形中,獨自擁有一種看似不整齊規範的奇美。

  簡素之美

  簡潔樸素單純的美,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第二屬性。日本茶道文化的基本元素之一,是禪宗的「無」,所以,茶道的簡素,就是「無」的表現之一。比如,日本古來建築中,神宮和茶室的建築,雖然理念上都推崇簡素之美,但神宮的簡素和茶室的簡素,卻是同一概念下的兩種簡素。神宮的建築是古樸、莊巖、靜穆,京都的桂離宮,東京的明治神宮,選材上用巨木和整齊的巨石等;茶室的建築,則是簡單、純樸、寂靜,選材上是就地取材,粗木簡瓦搭成,詮釋了一種脫離於寺院的俗世修心養性之願望。這兩種簡素,都體現了日本禪學的美感。茶庭中只有常綠樹木而無花草,茶室中的掛畫,也多為水墨淡彩的山水之作。尤其是茶室中的木柱或橫梁,看似毫無精雕細刻,卻有種稚拙笨樸的素美,令人入目難忘。進入茶庭和茶室,舉目所見,沒有絢爛只有素雅,這種簡單的素美的深處,蘊藏著枯淡的清寂之美。

  枯槁之美

  毫無感覺的空白澄明,枯老中的孤高,歷經歲月滄桑的變遷,不論怎樣的蒼老,其中都有著無覺的靜默之美。在茶室中,常常見到掛軸中的書法或畫,墨跡淡薄難辨,或者老舊斑剝的茶盒等,雖然一目所見,有種枯槁之狀,但卻令人感悟一種枯中沉澱的力量,外表不再強大,內在卻雄氣的陽剛厚重之美。

  自然之美

  無心,無念,無意識。不論是茶師或茶客,在茶室中,相視深禮一敬時,彼此流露出來的平常心態,為自然之美。古來日本茶道文化中,視人為做作的行為不美。所以,從茶見到茶人的行為,皆追求自然狀態。比如,使用的茶碗不需名匠之作,不需華麗釉彩。最好的茶碗,就是自然燒制的粗陶。這和現代的一些所謂茶道新風完全不同。刻意的完美,不是美,自然無心的美,才是純美。

  幽玄之美

  中國的古詩句有:庭院深深深幾許,這和日本茶道提倡的幽玄之美,有著相同的意境。幽玄之古美,是一種無限深幽之處的無限意境之美。比如,在幽暗茶室中,簡單的眼神和無言的會意,有種心領神會的幽深玄美。這種東方的含蓄之美,在茶道文化中達到極致。留白處的空闊意境,是一種自覺自悟的韶美,是一種非日常耀眼明燦的幽深玄闊之美。幽玄,不是陰暗沉鬱之氣氛,而是沉靜中的寂落之美。

  脫俗之美

  踏入茶庭,走過碎石板路,進入茶室入座,這一過程,是一種短暫地脫離紅塵俗世的忘我之境。放下塵念,遠離喧鬧,進入神清心寧的境地,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一種忘我脫俗之美。日本茶庭的露地「石板路」,不僅僅是一條短短的路徑,而是一種更多象徵意義上的回歸身心本我的回家之路。進入茶室前的淨水洗手等動作,也是一種淨心脫塵之舉。茶道追求的脫俗之美,不是簡單地脫離世俗紅塵,不食人間煙火,而是讓疲倦的身心得以短暫的淨化,再以清新的「我」回到日常俗世中前行。所謂的脫俗,不是表象的脫離現實的生存規則,而是令人在真實生活中,自然暢順地融入世道。利休大師倡導的「心中一尺自悟」,便是對脫俗最練達的詮釋。世人若能心中有道,胸中有規地行走塵路,便不易迷失本我,會走得更逍遙自在。比如在茶席中聚會的開始前或結束後,禁忌高談闊論地炫耀財富和擺弄學問之談。不論是茶師還是茶客,茶前茶後的交流,大多是輕語溫句的情趣之事。脫俗,便是俗人在此一時,求得此一刻的清淨俗念之願。

  靜寂之美

  沉穩、安靜、平和,面對日常中的「我」內省內悟,也是日本茶道文化的元素之一。茶道的開始和完了,時常都是在一種無言的靜寂中展落。從茶師到茶客到茶具到掛軸到茶花,均以靜為旨,以求得悟淡中感知雅美,靜中品味動美。窗外的風聲雨聲鳥聲,室內的水沸滾動聲和茶師手中竹刷的輕動做聲,眾靜皆一動過程中的寂美,是紅塵俗人在日常中忘知忘覺的美感,而在日本茶道中,寂靜之美,卻非常重要。

  綜上所述可見,日本茶道文化的多重屬性,構成了茶道文化久經不衰的生命力。也正是因為這些屬性特點,成就了茶道文化的精神——清敬和寂。因此可以說,不論缺少哪個屬性,都不能稱為真正的日本茶道文化。禪學的「無」通過日常的「茶」,誕生了獨特的日本茶道文化。佛學中的「無」通過茶人和茶客的內在覺悟而體現出具體的「道」。日本茶道文化中的「無」,不是空洞的「無」,更不是僅僅用以觀賞的「無」,而是一種創新的「無」。「無」中生「有」,「有」中而「無」。比如古來的日本茶人,在選用陶器時,也會選用外國或普通陶師之作品。這體現了所謂的美好,是在諸多現有中發現,在無中創新。因為茶道的「無」是一種不受拘束的自由,也正是因為這種自由,可以激發美的發現和創新。可以說,漢語的「無中生有」一詞,被日本茶道文化詮釋了新的意境。

  以筆者多年客居日本生活中的多次茶道體驗感受,深覺日本茶道文化,不僅僅是茶席之樂,也不單是遠離日常生活的茶事。而是融入俗世的人間平常道,令人生常在其「無」的自省中頓悟,展示創新升華的美。「無」是內在、內省、內覺、內悟的本我回歸和真我創新,是人性一切脫胎換骨的精神原點,更是日本茶道文化的神髓。俗人通過茶而知「無」,因知「無」而覺醒,因為覺醒而悟世間道。

  在「茶」中悟「禪」,在「禪」中覺「無」,在「無」中生「有」。這是日本茶道文化的根本,也是紅塵俗人回歸本我的涅盤。

  (來源:日本新華僑報網;作者:鬱乃)

相關焦點

  • 道家的理想,禪宗的實踐,日本茶道的美學
    實際上日本人在平時喝茶也是直接衝泡茶葉的。但是茶道在日本依然有著崇高的地位,而且據說有非常多的流派,每個流派都有自己的講究。那些看起來很古板的動作,到底有什麼意義?日本茶道到底是在展示什麼呢?實際上日本茶道是一種審美,一種對待生活的方式。要了解日本茶道,不得不提一個人,岡倉天心。岡倉天心是日本明治時期著名的美術家、美術教育家、思想家,有著「明治奇才」的美譽。
  • 日本的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它不僅僅是物質享受,而且通過茶會,學習茶禮,陶冶性情,培養人的審美觀和道德觀念。
  • 侘寂的美學觀念丨日本的傳統審美源於茶道,現代美學設計的起源
    茶文化源自於中國,在中國的南宋時期茶道傳入到日本,從而衍生出了日本茶道,現在茶道在日本廣為流行。茶道,即品嘗欣賞茶美之道,被視作生活藝術,修身養性的生活方式,用過飲茶對禮儀和道德進行教育與修煉。茶道的真正鼻祖與集大成者,千利休以及他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的發展產生深遠影響,已成為日本民族的文化寶藏。
  • 現代柴燒茶器與茶道美學
    天人合一、物我玄會是為哲學基礎;智者樂水、仁者樂山是為人文思考;滌除玄鑑、澄懷味象是為審美訴求;道法自然、保合太和是為茶道美學的基本法則。現代茶道源於中國卻發展於日本,形成日本茶道「美的宗教」,融入了禪宗思想和日本的藝術哲學。正如日本禪師寂庵宗澤所說的那樣,茶意即禪意也,因此舍掉禪之外,就沒有茶意;不知道禪味的話,也就不知道茶味。說明日本茶道究其本質,是一種禪道模式。
  • 《尋訪千利休》:日式茶道美學一代宗師
    千利休是日本戰國時代的著名茶匠,也是將茶道與美學提升至典雅不凡境界的宗師,他將茶道與侘寂美學結合,追求知行合一、自然簡樸、殘缺易逝之美,形成「和、敬、清、寂」禪茶一味的日本茶道體系,改變了以黃金為審美價值取向的奢靡風氣。
  • 日本茶道美學的文化內涵,你有多少了解和認識?不妨一看!
    正如李澤厚在《美學四講》中說的那樣:「人的自然化是情感(心裡)本體的建立。」   20世紀西方美學在日本廣泛傳播,並在日本確立成為一門學科。日本作為一個群島國家,四季分明並且氣候變化多端,有著許多日本獨特的自然風景和自然景觀等。因此,日本人自古以來對自然以及自然美情有獨鍾,並且崇尚人與自然的和諧統一。
  • 《日日是好日》:一部關於茶道的電影,蘊藏著日本的「侘寂美學」
    「茶道依季節的循環,將日本人的生活美學與哲學變成親身體驗,瞭然於心。真正的體悟需要時間,可是就在「啊,原來如此」的那一瞬間,完全化為身上的血與肉」——森下典子《日日是好日》《日日是好日》是日本國寶級女演員樹木希林生前最後一部電影,改編自日本茶道教授森下典子的同名隨筆集。
  • 茶道的美學
    在思考日本的文化和藝術時,也不能與四季分明的風土割裂開來。在溫暖的氣候中,沐浴著大自然的饋贈成長起來的日本文化,在接納外來文化的同時,形成了自己獨特的風貌。抹茶伴隨著異國文化一同來到日本,開啟了以喝茶聚會為中心的新的美學世界。
  • 茶道 | 裡千家
    日本茶道的由來:日本最初飲用茶的風俗是從中國的唐朝傳入的。奈良時代,一些遣唐使把當時唐代的團茶帶回到了日本,那時的茶被人們當作藥材服用。鎌倉時代,傳播臨濟宗的榮西禪師把當時宋代的茶和茶法帶回到了日本,這時的茶和唐代的團茶不同,以抹茶的形式出現,使用的器具也非常的精巧。所以中國宋代的茶的作法是現在日本茶道的源頭。
  • 拈花問茶 聞香悟道——日本茶道與設計美學深度探訪之旅
    第一天 | 1月16日(周三)● 抵達大阪關西機場,前往日本茶道美學集大成之「茶聖」千利休的故鄉堺市。第三天 | 1月18日(周五)● 京都茶道美學探訪:京都茶道資料館,參觀新春展「旅する茶道具」和「茶道具にみる松竹梅」。
  • 茶文化知識—什麼才是茶道美學?
    自唐朝茶文化的興盛,茶道美學也在宮廷貴族和文人雅士中逐漸興起,不少詩人才子亦專門為茶吟詩作賦。正因如此,茶文化也成為中國古典美學的重要組成部分,有著悠久的文化沉澱,更是融合了儒釋道三家的美學思想。主要體現在講究自然、淡泊、簡約、含蓄之美中。
  • 日本茶道文化
    日本茶道是在日本文化中比較久遠的歷史了、為客人奉茶之事,「茶湯」。日本茶道和其他東亞茶儀式一樣,都是一種以品茶為主而發展出來的特殊文化,但內容和形式則有別。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的關係,茶道起源於中國,後傳入日本
    現在的日本茶道分為抹茶道與煎茶道兩種,但茶道一詞所指的是較早發展出來的抹茶道。人草木茶禪文化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行為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熔為一爐,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 日本茶道 「四諦」
    日本茶道 「四諦」 日本茶道文化 以「和、敬、清、寂」
  • 如何看待建盞之美學?日本茶道又扮演了什麼角色?
    不過,宋代飲茶文化卻在日本留下了蹤跡。鬥茶傳入日本後,其氣勢不亞於中國,屬於上流社會的貴族文化和娛樂活動。成為「書院茶道」唯一指定的名貴茶盞。16世紀,日本武士集團之間發生戰爭,建盞的價值已經到傾城之價,戰爭雙方甚至為爭奪一隻建盞而發生戰爭。但鬥茶對日本來說,畢竟是外來文化,日本茶道的出路成為當時名家最大的一個難題。
  • 中國茶道與日本茶道
    中國茶道「茶道」一詞最初在唐代詩僧皎然的詩作《飲茶歌.誚崔石使君》中首次出現,在此詩中他將品茶過程歸納為三個層次:「一飲滌昏寐,情思郎爽滿天地。二飲清我神,忽如飛雨灑清塵。三飲便得道,何須苦心破煩惱。」最高層次便是真正的品茶悟道,達此境界自然一切煩惱愁苦都煙消雲散,心中不留芥蒂。皎然在詩中將這一境界概括為「茶道」。
  • 日本茶道的演講及體驗
    它為我們定義了宇宙的均衡比例,讓所有信奉茶道的人們成為懂風情、有品位的精神貴族,體現了東方美學思想的真實內蘊。」「唯有以美而生之人,能以美而死。偉大茶人的末日,如同他們此生其它的時刻,儘是高雅動人。」--日本 岡倉天心日本茶道起源於中國,具有東方文化之韻味。它有自己的形成、發展過程和特有內蘊。日本茶道是在「日常茶飯事」的基礎上發展起來的,它將日常生活與宗教、哲學、倫理和美學聯繫起來,成為一門綜合性的文化藝術活動。
  • 日本茶道文化有七美,都有哪些美,小編今天帶你領略一下
    往期還有許多精彩內容,點擊左上角名稱觀看往期精彩文章日本茶道文化有七美,都有哪些美,今天帶你領略一下。朋友們,有沒有聽說過日本茶道文化呢?日本茶道文化一共有七大美。能查到的話,有著非常獨特的美學屬性。七大美大概包括缺陷,簡述,枯槁,自然,悠閒,脫俗,競技,下面咱們一起來看一下這七美。
  • 拈花問茶 聞香悟道——日本關西茶道美學深度探訪之旅〖LDC-NO.1051〗
    2019年1月16日-22日新年伊始讓我們相約拈花問茶,聞香悟道日本關西茶道美學深度探訪之旅千利休 1522-1591日本茶道的「鼻祖」和集大成者,其「和、敬、清、寂」的茶道思想對日本茶道發展的影響極其深遠。在他之前,茶道並不具有現在的儀式感。
  • 從茶湯到茶道,日本茶道經歷了怎樣的進化?
    不用說「茶禪一味」的茶道精神、「一期一會」的茶道之禮或是依然為日本僧人所津津樂道的那一段禪宗公案「吃茶去」,只需置身於樸素的茶室,看著已然黯淡的日光透過筆墨窗打在壁龕前的掛軸上,便已經能品味到深深的禪宗美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