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2020-12-21 月老頭兒

擇一事、盡全力、鍾一生,是早些年老手藝人恪守的行為準則,但隨著經濟的迅猛發展和工業自動化的強勢介入,傳統手藝日漸式微,堅守中的老手藝人也顯得與這個時代格格不入。

2006年,導演哈斯朝魯將鏡頭對準了年近93歲的剃頭匠敬大爺,以平實化的敘事手法,客觀真實再現了敬大爺的日常生活,尤其是當敬大爺面對老主顧的相繼去世,又不得不為自己準備後事的情節設置,深刻揭示了傳統手藝與現代文明之間的矛盾,也凸顯出導演所要表達的兩大主題:對死亡的淡定和從容、對現代文明的反思和批判。

相比於那些只為博人眼球的類型電影而言,《剃頭匠》節奏緩慢、平淡無奇,但細細觀影,卻發現影片擁有巨大的戲劇張力和直擊心底的情感內核。

這樣一部既有人文深度,又能在平凡的敘事中給人們帶來感動和震撼的電影,對於當下心浮氣躁的社會無疑顯得彌足珍貴,我想這也是該電影收穫豆瓣評分9.2的原因所在。

本文將緊跟導演鏡頭,透過故事情節,探訪漸行漸遠的傳統手藝、以及行將就木的老手藝人背後所隱藏的電影內涵。

01、一部沒有故事的故事片,卻沾染了生死

住在北京胡同裡的敬大爺,有著80多年的剃頭經歷,年輕的時候曾為傅作義、梅蘭芳等名人剃過頭,如今93歲高齡的他,仍蹬著三輪車走街串巷地上門給老主顧們服務。在他看來,人老了也得活動,該吃就吃、該喝就喝,乾乾淨淨、利利索索的,萬不能招人討厭

正因為如此,敬大爺的生活充滿儀式感,每天早晨起床以後,都會認真地對著鏡子戴假牙、用隨身攜帶的梳子整理自己的頭髮,一方面是出於職業習慣,另一方面是源自一個老人的尊嚴和人生態度。

著名作家巴金晚年在《隨想錄》中曾說:

說真話,面對鏡子我並不感到愉快,因為在鏡面上反映出來的『尊容』叫人擔心:憔悴、衰老、皺紋多、嘴唇乾癟……好看不好看,我倒不在乎。使我感到不舒服的是,它隨時提醒我:你是在走向死亡。

與巴金有所不同,敬大爺並沒有過分關注死亡這件事,因為親歷過世紀興衰,也目睹過無數次大喜大悲,敬大爺早已變得心如止水。但是當兩個老主顧相繼去世,自己的兒子又自顧不暇,敬大爺的內心發生了微妙的變化。

乾乾淨淨、利利索索了一輩子,他不希望走的時候不體面,此後他開始有計劃地籌備自己的後事,比如拍遺照、定製中山裝、錄製自己的生平簡介等。

很多人在看這部電影的時候會覺得有些無聊,因為在敘事結構上,《剃頭匠》過於緩慢、鬆散,一切都在平淡中前進,而且整部影片的劇情之間沒有明顯的因果關聯,就連導演哈斯朝魯也稱這是一部沒有故事的故事片。

事實上,導演之所以這樣安排,其原因主要有以下幾點:

歲月的痕跡無需隱藏:敬大爺的角色是由91歲的靖奎老先生本色出演,其本身就包含了太多歲月的痕跡,就像北京師範大學教授陳曉雲所說:「老人最初打動你的,可能恰恰不是什麼故事,而是他的那種生活狀態、生存狀態,那種動作、姿態,或者說,老人的表情、眼神、行為本身就寫滿了『故事』」樸實無華方顯生活本真:對於一部紀實風格的劇情片,樸實無華的生活呈現,雖然在視覺上不能帶來衝擊性,卻因為更貼近日常更能給觀眾帶來強烈的代入感,過多人為幹預之下的煽情,反而會破壞電影的藝術張力雖說生死但無意強調悲傷:影片從到頭尾都在圍繞著老人的死亡展開敘事,但又刻意略去了死亡以後的悲傷情節,因為導演所要展現的是老人對死亡的從容,而不是死亡帶來的悲傷02、影片中事關死亡的各種隱喻

敬大爺不懼死亡,但影片中暗含死亡元素的情節和事物卻很多,而且反覆出現,仿佛各種物件都在暗中標好了日期。

(1)始終慢5分鐘的鐘表

敬大爺的作息非常規律,每天晚9點睡覺,早6點準時起床,整點的鐘聲在影片中數次敲響,時刻提醒著敬大爺時光的流逝與死亡的迫近

敬大爺老了,他的鐘表似乎也到了退休的年紀,每天慢5分鐘,只得靠著手動去校準。敬大爺也曾去鐘錶店修理,但是鐘錶店的老闆卻說:「您這鐘可是有年頭了,都快成老古董了,到現在還能走,就已經是很不錯了,要我說嘛,慢就慢點,就怕修了給您修不好,再給您老弄壞了。

其實,敬大爺就像那隻始終慢5分鐘的老鍾,雖然還能走,但總是不能與這個時代的步調保持一致。鐘錶停了還可以修好,但人的生命卻只有一次。

(2)米大爺家的黑貓

影片中,敬大爺第一次上門給米大爺剃頭的時候,黑貓出現在鏡頭中,並始終用一種陰冷、深邃的眼神凝視著交談中的兩個老者。

當敬大爺第二次去給米大爺剃頭的時候,米大爺已經在屋內死去多日,由於無人照顧,敬大爺便收留了黑貓。導演刻意安排黑貓的出現,其實暗示了死神無時無刻都在盯著老年人,米大爺走了,下一個或許就是敬大爺。

(3)有效期20年的身份證

一天,居委會的王主任通知敬大爺更換防偽的身份證,而且有效期是20年。獨居的敬大爺無處訴說自己的感慨,只好對著黑貓說:「老夥計,有效期20年呢……」

對於年過九十的敬大爺來說,有效期20年的身份證還有多少意義呢?

影片中多次提到20年的有效期,不得不說是一種強烈的諷刺,社會沒有忘卻任何一個老人,只是在用最殘酷的方式來提醒。

(4)電視裡播放的節目

除了吃飯、睡覺、上門剃頭,敬大爺還有一項重要的日常活動——打麻將,敬大爺也戲稱它為「腦力鍛鍊」。每當聚在一起的時候,牌桌上的老人總免不了談論近來去世的老朋友,雖不懼生死,但沉重的氣氛還是衝淡了打麻將帶來的歡愉

牌桌之外,電視畫面中播放的節目也在時刻提醒著行樂中的老人。當電視中播放泳裝模特走秀節目時,老人們不為所動,但是節目轉至喪葬畫面時,葬禮上的鐘聲卻直接敲到了老年人的心裡,留下的只有一陣唏噓和無奈

除了上述暗含死亡元素的情節以外,影片還運用多個長鏡頭記錄了敬大爺在胡同中騎車的背影,好似在說:路很長,但終究還是會有走完的時候,生命亦是如此

死亡是老人永遠無法逃避的命題,影片《剃頭匠》以一種接地氣的方式對該命題做出了直接的回答:不管是否有準備,死亡一直都在身邊,在忐忑中等待死亡,還是在從容中面對死亡,選擇權都在自己手中。雖然該回答沒有觸及這一哲學命題的本質,但它卻給觀眾留下了思考的空間。

03、現代文明的「破壞性」迸發時,歷史洪流下的老人又該如何安頓自己?

影片開始的時候,爆肚張和兒子有過這樣一段對話:

兒子:老爺子,咱們這邊新開了間髮廊,您不去試試嗎?都說要與時俱進,老習慣該改就得改。爆肚張:我可不去……像大街上山珍海味大飯店有得是,人家幹嘛非吃咱爆肚啊?

顯然,科技的發展給生活帶來了很多便利,但便利也打破了人們的生活習慣、造成了傳統與現代之間的碰撞和衝突,

在這一點上,導演運用了大量的鏡頭來揭露這一現實:

(1)「拆」與「折」

伴隨著城市的改造,老北京的胡同也被拉到了新時代的聚光燈下。拆遷辦工作人員到敬大爺家測量房屋尺寸時,一個年輕的小夥子本應在牆上寫「拆」,卻寫成了「折」。

對於小夥子的不認真,敬大爺提出了抗議,最終小夥子還是補全了那一「點」。導演借「拆」與「折」的一「點」之差反映出當下年輕人對傳統文明的不重視,也在側面訴說著一種無奈。從另外一個角度看,「拆」和死亡很像,二者有時候都不以個人的意志而轉移。

(2)中年人聽不懂的「放睡」

對於所剩無多的老主顧,敬大爺通常會提供一項免費的「增值服務」,即按摩,但老一輩的人卻習慣把它叫做「放睡」。年輕人聽不懂這個老詞,就連趙大爺四五十歲的鄰居也不明白是什麼意思。

一方面,後輩子孫不能和老年人生活在一起,老詞逐漸斷了傳承;另外,隨著時間的流逝,老年人的小圈子也在慢慢縮小,老詞也淡出了人們的視野。

事實上,語言承載著文化,老詞的使用也記錄了一個時代特有的生活韻味和人文特色,現如今一部分語言所特有的傳統文化,正伴隨著老年人的去世而流失

(3)敬大爺為自己準備後事期間的種種遭遇

殯儀館缺少人文關懷的電話諮詢:敬大爺給殯儀館打電話諮詢的時候,電話那頭的服務人員嘴上說著「尊重死亡、維護生命的尊嚴」,但極力推銷的過程還是不免讓人產生反感。敬大爺放下電話離開了,但是鏡頭卻給到一對正在擁吻的情侶,極具反差的兩組鏡頭反映出「傳統」與「現代」的碰撞,最終還是以「傳統」落敗收場服裝店找不到敬大爺要穿的衣服:為了走得體面,敬大爺到服裝店想置辦一件中山裝,沒想到店員卻說「現在沒有人穿中山裝了」,敬大爺只好無奈而歸,時代要拋棄你,連招呼都不打素描畫不出敬大爺想要的模樣:對於幾十年沒照過相的敬大爺來說,生命終結前的最後一次照相絲毫馬虎不得。為此,他打破傳統請來了爆肚張的孫子為自己畫像,但藝術化的手法並沒有畫出敬大爺想要的樣子。這也說明了傳統的事物並非一無是處,現代化的東西也同樣沒有想像中的完美無缺

縱觀整部影片,揭露個體在現代文明「破壞」之下的守望者還有很多,在這些輕而易舉就喪失話語權的人背後,折射出的正是傳統手藝、甚至是傳統文化的日漸式微。儘管以敬大爺為首的老人們試圖抗爭,但呼聲卻顯得那麼軟弱無力,無奈他們只能堅守著傳統賦予的一切,而後默默離開。

當然我們也應該看到,縱然世界發生著日新月異的變化,老主顧們也一個一個的離開,但敬大爺和他的房子卻絲毫無恙,導演之所以將它從歷史的洪流之中拯救下來,也是想提醒我們:生與死的對話、傳統與現代之間的較量之下,仍然有股股溫情、仍然有餘暉照耀。

相關焦點

  • 和平路巷子口的老剃頭匠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一些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本期《百姓故事會》將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 山粉圓子 · 剃頭匠
    這個漸成傳統,現在,只要家中做山粉圓子,我便早早地拿著碗在旁邊侯著。不管餓不餓,總要吃上大半碗先,才心甘。山粉圓子總是與肉同燒,黑乎乎油汪汪的。一定要趁熱吃,我們老家有個老太據說是吃山粉圓子燙死的,迫不急待地吃下去,燙又捨不得吐出來,吞下去。但我疑心是我媽騙我的,因為我們總是盛到碗裡狼吞虎咽。後來我自作主張改了如下版本:有個老太,臨死前想吃山粉圓子,終於吃到後,她才閉了眼。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他們的手藝主要是修初陶瓷罐、陶盆、缸之類,陳設的撣瓶、帽筒等也可以修補。補碗匠最初主要是為成都皇城、少城裡的達官貴人服務的。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
  • 嚴寒是一場大考
    孫中欽 攝面對嚴寒來襲,這次上海依然行動很早:社區裡弄,水管水錶穿上「棉衣」,雪鏟草墊準備充足,獨居老人有人關心;街頭巷尾,救助人員細心巡查,流浪乞討者專車接送,還提供防寒衣被餐食;郊區農村,露天菜已經搶收,大棚菜燒炭保溫,「菜籃子」供應充足;高架道路,提前撒鹽融雪演練,易結冰處專人駐守,確保市民出行安全;水、電、燃氣等城市保障部門等更是嚴陣以待,應急維修團隊24小時在崗……
  • 這種傳統手藝,正在慢慢消失,我們該如何傳承下來
    正在慢慢消失的傳統手藝,剪窗花。剪窗花這門手藝相信有很多人都不會,在現實中應該是都見過,不管是在網絡還是別人家玻璃上應該都見過簡單的窗花,一些複雜的及其能表現出惟妙惟肖的窗花,已經在慢慢的消失,流傳下來的只是一些人人簡單易學的普通窗花,如果尋找這樣的手藝人,還真的去農村一些80歲以上的老人,有可能找到一些一直有著這樣的手藝人。
  • 這些中國傳統糕點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
    但是有的美食,也是會隨著時間的流逝和手藝的失傳逐漸消失的。今天這期文章我們就來說說那些即將消失,手藝失傳的傳統糕點,第四種外國人見都見不到。第一種:太后糕據說2000多年前漢文帝的母親薄太后喜歡吃這種糕點。
  • 消失的老行當:剃頭匠
    上海老底子剃頭匠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就說明了行業分類的廣泛和眾多,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有的行業已經逐漸在這個城市消失了。
  • 揭秘嶽陽民間採耳絕技,傳統手藝融入現代生活
    可謂:一掏龍入海,二刮虎出淵,三顛似神仙;民間的採耳,則興起於剃頭匠。他們有一套專門的掏耳工具和操作手法。素有「千年遊來多享受,神仙飛來也歇腳」的說法。在嶽陽一帶,也流傳著「採耳之道」的非物質文化傳承。盧前進,雲溪人,現年73歲,是古巴陵耳道二十八代傳人。盧師傅從事剪髮、採耳50多年,憑著這門手藝養活了自己和家人。如今,雖然年歲大了,但他始終閒不下來,仍會每天到雲溪大橋擺攤。
  • 傳統手藝面臨失傳,老夫妻堅持傳統手工燈籠幾十年,招不到學徒
    大紅燈籠高高掛,是以前古代人們過春節的傳統,今年北京故宮也帶頭掛起了手工宮燈,人們可以在故宮裡過春節。而傳統的手工燈籠卻面臨著失傳。一對70多歲的老夫妻,堅持製作傳統手工燈籠幾十年,卻招不到學徒,他們很遺憾的說:這項傳統手藝,面臨失傳。70歲的蔡國成和妻子製作傳統手工燈籠,有著五六十年的歷史。
  • 傳統手藝到底有無害處?
    那麼,傳統手藝到底有沒有害處呢?01 懵懂時期人類不知傳統手藝有無害處其實,「挊」這種行為不僅僅是人類,在其他動物上也是廣泛存在。然而這一切,只不是一場又一場推薦藥物的騙局罷了。03 文明時期人類對傳統手藝的認知在不斷改變到了20世紀,人類對「挊」的態度又開始變得寬容了。
  • 俗話說天幹餓不死手藝人,現在的農村人學手藝好嗎?學什麼手藝好
    在農村老話中也有這麼一句,「天幹餓不死手藝人」,其實呢原來老話更狠,說的是「天幹三年餓不死手藝人」,說明啥?有手藝到哪兒餓不住,不像只會種地的農民。俗話說得好呀「藝多不壓身」,農村人學一門手藝,總比只會種地強,不說別的,我們鄰村以前有個剃頭匠,除了會種地還會剃頭,承包了四鄰八鄉的幾個村子,專門給人家剃頭,記得小時候還給我剃過頭,我嫌棄他剃的頭不好看以後就不找他了,人家幹了一輩子剃頭匠,不管啥年代人都要剃頭對吧?這就是手藝,能幹一輩子。
  • 連載魔幻漫畫《剃頭匠》,活眼銅佛與清水庵的秘密
    第18話~第20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向屍變的老爺子致敬第21話~第22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好神奇的發財頭第23話~第24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廖叔原來你的賭術也這麼厲害!第28話~第33話:魔幻漫畫《剃頭匠》,為廖叔守靈的奇異夜晚第34話~第40話:魔幻漫畫《剃頭匠》,串子勇擒白日壽第41話~第45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工地裡的古怪第46話~第51話:魔幻漫畫《剃頭匠》,違反契約的大怪獸
  • 瀏陽老手藝:75歲老人重拾古老手藝再造貢紙
    重拾古老手藝再造貢紙   75歲老手藝人自建手工作坊   清風拂過,竹林颯颯作響,綿延山脈立峻挺拔。昨日,張坊鎮上洪社區黃石洞,崇山峻岭之下,久居山林的客家人齊齊聚集在 居民張自強的手工作坊中,再次見證一項傳統製紙手藝重新煥發光彩。   多年前,這裡的人們代代參與手工製紙,他們祖上的成就更在史書上留下痕跡——這種傳統工藝可追溯至宋元前,在清乾隆年 間,它們已有「貢紙」之稱。
  • 利刃直抵眼角,客人卻喊舒服,這是門啥手藝?
    原來,71歲的鐘士桃有一門家傳的手藝,能用土刀剃頭、修面,還會幫客人掏耳、刮眼睛,這就是方圓幾十裡獨屬「鍾師理髮店」的絕學。鍾師傅正在給顧客修面從爺爺輩學來的手藝,又傳給了女兒和孫子,鍾師有59年的人生,都浸泡在土刀剃頭的手藝裡。
  • 現代人為什麼不願意學習傳統手藝?如何搶救瀕臨失傳的傳統手藝?
    我們的祖先留下了很多珍貴的手藝。在科技還沒有現在這麼發達的日子裡,人們生活中使用的一些東西基本都是這些手藝人做出來的。衣食住行各方面都有傳統手藝人,但是現在很少看見這些手藝人了,很多年輕人都不願意去學習傳統手藝了。傳統手藝瀕臨失傳。傳統手藝包括很多種,我們最熟悉的,跟生活聯繫最緊密的有木匠、鐵匠、篾匠、石匠這些。
  • 上海同泰張景:尋找手藝,尋找傳統文化的溫暖力量
    好在,這個低谷沒持續多久,一個新的消息帶來了希望:「初中生特別喜歡《尋找手藝》。張景的一位遠在湖南的朋友把《尋找手藝》記錄片介紹給了幾位班主任,班主任覺得不錯,既而散發到4所學校39個班,一共2400位11-15歲的孩子們看了片子,綜合評分8.33分,受歡迎程度達到98%,95%的孩子們表示通過片子看到傳統文化的魅力,84%的孩子們感受到了傳統文化的溫暖。
  • 三農繪:農村傳統手藝年輕人不愛學,老人教不動,怎麼辦?
    農村傳統手藝活是民俗文化的關鍵構成部分,它是怎樣造成的,有哪些特點,將來怎樣承傳下來?農村傳統手藝活是啥?農村傳統手工藝品,指的是在悠長的農業社會,眾多勞動者在不辭辛勞辛勤勞動的全過程中慢慢探索、探尋、最後產生的一種根據那時候社會現象標準下的一種手工製作手藝。
  • 郟縣堂街鎮七旬老人植桑制杈50年 感嘆傳統手藝不能丟
    掙錢不多,但這是老輩傳下來的手藝,不能丟。」趙存良說。不僅趙存良,同村今年76歲的老人付留欽也擁有製作桑杈的手藝。付留欽種有3畝桑樹,每年能出產約500把桑杈。「桑杈最貴的是包產到戶那年,家家戶戶都要用到桑杈,需求量大增,一把桑杈能賣到100元,比現在的價格還貴。
  • 這傳統手藝讓人大長見識
    其實在中國農村很多老大爺大媽們都有很多傳統手藝,這些傳統手藝對於很多在城裡面長大的人都是新鮮的,並且現在很多傳統手藝都被機器所代替了,很多人說農村傳統手藝效率低,成本高,所以很多人都轉向機器製作了,但是還是有部分農村的老人堅持傳承著這些傳統手藝,實在是令人欽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