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失的老行當:剃頭匠

2020-12-12 澎湃新聞

上海老底子

剃頭匠

所謂「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三百六十行」就說明了行業分類的廣泛和眾多,但是隨著城市的發展,生活質量的提高,有的行業已經逐漸在這個城市消失了。

「上海音像資料館」館藏歷史視頻資料

上海人將剪髮叫做「剃頭」,因為人人要理髮,於是理髮場所普遍設在街頭弄口,成為人人需要的服務性行當。老上海的理髮行業大致上可以分為三類:一是理髮店;二是剃頭攤;三為拎包上門,雖說形式不同,但是提供這些服務的人員都被稱為「剃頭匠」。

理髮店自不用多說,而剃頭攤是清末民初遺留下來的三百六十行中的一行,一副剃頭挑子,一頭掛著一張板凳和工具箱,工具箱裡裝著幾把老式的剃刀和剪刀,另一頭挑著燒炭火的小爐子和臉盆,另備一幅白布圍單和毛巾,就成了全套工具與設備。

到了二十世紀三十年代,這種剃頭攤已淘汰不少,只有在南市、閘北等貧民較為集中的窮街僻弄才能看到這種原始形態的理髮行當:師傅不斷地招呼著勞動大眾剃頭,以光頭、平頂頭為主。

拎包上門則是個體的理髮師傅,自備理髮工具,不受老闆的約束,自由自在地走街串巷,不用吆喝,為熟悉的人理髮,也有定期的包戶,收費較開店鋪的便宜,但理髮的技巧並不亞於理髮店的師傅,所以生意興隆。拎包行當是在抗日戰爭以後才逐漸興隆起來的,解決了老弱病殘者的理髮難,頗受歡迎。

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對於美發的追求也從「剃頭髮」逐步發展為「做頭髮」。包括洗、剪、吹、染、燙、拉等各種形式。挎箱子的剃頭匠因受到理髮廳、美容院衝擊,在城市中漸漸銷聲匿跡了。

來源:影像上海

相關閱讀

「三百六十行」,

各行祖師爺介紹,切記

古語云:「三百六十行,行行出狀元。」清光緒年間徐珂《清稗類鈔·農商類》載:「三十六行者,種種職業也。就其分工約計之,曰三十六行;倍之,則七十二行;十之則三百六十行。」 可見「三百六十行」只是一個約數。

現在我們說的「三百六十行」是從唐朝對社會行業的分工發展而來。唐朝將社會行業分為三百六十行,包括肉肆行、海味行、鮮魚行、酒行、米行、醬料行、宮粉行、花果行、茶行、湯店行、藥肆行、成衣行、絲綢行、顧繡行、針線行、皮革行、扎作行、柴行、棺木行、故舊行、仵作行、網罟行、鼓樂行、雜耍行、採輦行、珠寶行、玉石行、紙行、文房行、用具行、竹林行、陶士行、驛傳行、鐵器行、花紗行、巫行等。

下面咱們就一起來看看各行的祖師爺都有誰?

1、建築業(竹木泥瓦匠):春秋魯班

公輸氏,名般,春秋時魯國人。般與班同音,故稱魯班。曾創造攻城的雲梯和磨粉的石豈 ,又相傳曾發明木作工具。舊時建築工匠尊奉為祖師。

2、農業:神農氏(后稷)

神農氏,華夏太古三皇之一,傳說中的農業和醫藥的發明者,他嘗遍百草,教人醫療與農耕。

3、裁縫業:軒轅氏(黃帝)

軒轅為複姓,即黃帝。後世尊其為中華文明的「人文初祖」。因傳言黃帝曾教民眾用骨針穿麻線縫樹葉和獸皮做衣。故被縫紉業尊為祖師。

4、蠶絲業、紡織業:嫘祖(黃帝妻子)

傳說她是黃帝的妻子,曾教民養蠶治絲,北周以後被視為蠶神。

5、織布業:黃道婆

黃道婆又稱黃婆,元代女紡織技術家。由於傳授先進的紡織技術以及推廣先進的紡織工具,而受到百姓的敬仰。在清代的時候,被尊為布業的始祖。

6、染坊業、洗衣業:梅葛二仙(西漢梅福、東晉葛洪)

梅葛,就是梅福與葛洪的合稱。他們都曾是煉丹的方士,而煉丹與印染原料有些關係,據說曾在煉丹中提煉出各色染料,被後世應用來印染布帛、紙張。

7、冶鑄業(鐵、銅、銀匠):春秋老子(太上老君)

傳說老子曾鑄造八卦爐(後人稱為「老君爐」)煉製丹藥以求長生。

8、教育業:孔子

孔子,春秋魯國人,大成至聖先師,萬世師表。

9、商業:趙公明、(春秋範蠡)

趙公明即趙玄壇,亦稱趙公元師。道教所奉的財神。其像黑面濃須,頭戴鐵冠,手執鐵鞭,身跨黑虎。傳說能驅雷役電,除瘟禳災,主持公道,求財如意。

範蠡,字少伯,楚國宛人(今河南南陽),曾協助越王勾踐滅吳,功成後棄宮經商,遊齊國稱鴟夷子皮,在陶(今山東定陶)稱陶朱公,經商曾「三致千金」均散濟貧民,其商德極受後人崇敬。

10、餐飲業:春秋易牙

易牙,春秋時代一位著名的廚師,也有寫成狄牙的。他是齊桓公寵幸的近臣,用為雍人,也就是專管料理齊桓公飲食的廚師。他擅長於調味,所以很得齊桓公的歡心。

11、釀酒業:夏朝儀狄、(夏朝杜康)

「何以解憂,唯有杜康。」 傳說中儀狄或杜康皆為酒的創始人,如果非要說個區別就是:儀狄是黃酒的創始人,而杜康則是高梁酒創始人。

12、火腿業:宋朝宗澤

抗金名將宗澤是浙江金華義烏人,他一次帶著家鄉醃製的豬腿進獻給宋欽宗,鹹豬腿肉色、香、味俱全,因為色澤鮮紅如火,宋欽宗就賜名「火腿」,從此火腿成了貢品。

13、豆腐業:西漢淮南王劉安

劉安為劉邦之孫,襲封淮南王。在其熬製丹藥時,無意間用黃豆、鹽滷做成了豆腐腦(即水豆腐)。

14、鹹菜業:秦始皇

據說修築萬裡長城時,秦始皇想出將青菜變鹹菜的辦法,解決了民工長期吃菜的問題。

15、饅頭業、糕餅業:三國諸葛亮

三國時諸葛亮率軍徵蠻凱旋而回時,途經瀘水,猖神阻道有待人頭祭祀,諸葛亮改用牛馬肉做餡,外包麵粉作成饅頭來替代祭祀而受尊崇。

16、糕點業:聞仲

武王伐紂,紂王派太師聞仲率兵抵禦,聞仲製作了一種甜味糕餅,作為行軍乾糧。後來這種餅傳到民間,就被叫做太師餅。聞仲也因此被糕點業供奉為祖師。

17、烤鴨業:朱元璋

話說朱元璋稱帝後定都南京,他酷愛吃鴨肉,但水煮、紅燒、清蒸的鴨子吃多了便覺得膩煩,整日悶悶不樂。宮廷御廚們絞盡腦汁,改變了傳統烹製方法,採用果木炭火掛爐烘烤,使鴨子肉質細嫩、肥而不膩,被朱元璋命名為「烤鴨」。

18、涮羊肉業:忽必烈

據說忽必烈南下作戰,戰鬥間歇時忙著吃飯,廚師來不及做傳統的燉羊肉,就將羊肉切薄片用沸水涮,發現味道甘美異常,從此流傳開來。

19、飯館茶樓業:灶君、塋惑真君

20、旅館業:三國關羽

關羽為人正直,做事言而有信,故為後世人當官及做生意人皆尊為祖師。

21、理髮業:呂洞賓

八仙之一。相傳唐京兆人,因曾在江淮斬蛟,後人尊其為理髮業祖師。

22、澡堂業:智公禪師

志公,又稱智公,史有其人,是南朝時高僧寶志禪師,世稱志公和尚。北京澡堂業為修腳匠所創,修腳匠奉志公為祖師,故澡堂業也奉志公為祖師。

23、旅遊業:明末徐霞客

徐霞客,著名的地理學家、旅行家。中國地理名著《徐霞客遊記》的作者。被稱為「千古奇人」。

24、中醫業:戰國扁鵲、三國華佗

戰國時醫學家扁鵲創立望、聞、問、切「四診」醫術,後世即尊奉他為中醫的祖師。

25、中藥業:明朝李時珍

李時珍,字東璧,明代傑出醫學家。著成《本草綱目》等多部醫書。

26、中醫內科:唐朝孫思邈

孫思邈,唐代醫學家。著《千金方》,被後世譽為「藥王」。

27、中醫外科:三國華佗

華佗名甫,字天化,曾創製麻沸散(麻醉藥)用於外科手術,故被尊稱為「外科鼻祖」。

28、中醫針灸:北宋王唯一

王唯一,宋代針灸學家,又名王惟德 ,設計並主持鑄造針灸銅人兩具,銅人的軀體、臟腑可合可分,體表刻有針灸穴位名,用於教學和考試。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的影響。

29、中醫婦產科:唐代陳靖姑

陳靖姑,小名陳十四,福建省漢族民間稱之娘奶、奶娘、夫人奶、臨水夫人、陳奶夫人、順天聖母等。陳靖姑是漢族民間信仰之一,寄託了漢族勞動人民一種闢邪除災、迎祥納福的美好願望。

30、膏藥行業:鐵拐李

八仙之一,因為傳說他背上的大葫蘆裡保存著神奇的丹藥。所以後來中國社會上從事膏藥行業的人就把他看作自己的祖師。

31、獸醫行業:春秋伯樂(孫陽)

孫陽是春秋中期伯樂,善相馬。

32、制筆業:秦朝蒙恬

蒙恬,秦名將。傳說曾改良過毛筆。

33、造紙業:東漢蔡倫

蔡倫總結了西漢以來的造紙經驗,改進造紙技術,採用樹皮、麻頭、破布、舊魚網為原料造紙,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34、印刷業:北宋畢昇

畢昇,中國古代發明家,活字版印刷術發明者。

35、畫畫業:唐朝吳道子

唐朝開元道士,擅長作詩作畫。

36、文具書店業:文昌帝君

文昌帝君,黃帝之子,名揮,善於造弦張網因而以張為姓,累世託生為儒,曾輔佐周公,留心經典,文採斐然,深受天下學子文人崇敬。

37、硯墨業:春秋子路(孔子學生)

子路為孔子學生,以硯墨而傳之。

38、堪輿數術命相業、算卦行:春秋鬼谷子

因鬼谷子精於佔卜算測,便被算命先生奉為祖師爺。

39、人相業:風后氏

風后氏,遠古黃帝宰相,精通相術,首創風鑑之學。

40、命相業:麻衣仙

麻衣仙,精通民間相人術,著有麻衣相法流傳於世。

41、相面行:明朝劉伯溫

明朝開國元勳劉基,字伯溫。以神機妙算、運籌帷幄著稱於世。

42、風水行:東晉郭璞

郭璞,兩晉時期著名文學家、訓詁學家、風水學者,好古文、奇字,精天文、歷算、卜筮。

43、燒窯業:女媧娘娘

神話記載女媧鍊石而補天,是窯業之始祖發明人。

44、漁業:西周姜尚

姜太公,名尚,在渭水隱居釣魚,遇文王而奉為國師。

45、水產業:龍王

46、美容業:清代李漁

李漁,清代戲曲家,人稱李十郎,精於譜曲,指導藝人姿態表演及化妝。

47、娼妓業:管仲

管仲首創市妓和妓院, 成為娼妓制度的創始人。

48、叫化業:五代·南唐韓熙載

韓熙載愛扮作乞丐,到各妻妾房前乞討。

49、僕役業:鍾三郎

50、銀樓業:歐岐佛

51、銀行業、典當行:趙公明

52、茶業:唐代陸羽

陸羽,唐復州竟陵人,字鴻漸。性詼諧,閉門著書,不願為官。以嗜茶著名,並對茶道很有研究,視為「茶神」。

53、針業:劉海

54、爆竹業:馬鈞

55、玉石業:白衣紳

56、玉器行師:丘處機

丘處機是中國古代琢玉名人。

57、檳榔業:唐代韓愈

韓愈,唐宋八大家之一,韓愈因批評時政,遭貶官潮州,因水土不服身患溼寒之症,因吃檳榔而病癒。

58、屠宰業:真武大帝

真武大帝年輕時以殺豬為業,但心地善良,後為觀世音菩薩渡化,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得道。

59、竹篾業:綠衣人

60、竹匠:泰山、張班

61、銅鐵業:氈探老祖

62、白鐵匠:白雲老祖

63、皮鞋業:戰國孫臏

孫臏雙腳不能行走,又不能支撐起來。於是就設計了一種類似於高腰皮靴的鞋,也是世界上皮鞋的始祖。

64、修腳匠:智公禪師陳七子

相傳,智公禪杖上掛有修腳刀具,曾為佛祖釋迦牟尼、達摩老祖及周文王等人修過腳、治過足疾。陳七子幼年拜理髮業祖師羅祖學藝,因貪玩嬉鬧使師尊大為發火,一怒之下摔壞了他的剃刀,並罵道:「你玩呱嗒嗒去吧」!陳七子只好用半片剃刀為人修治腳疾,後來得真人指點手藝愈精,由此創下修腳這一行。

65、皮匠:白頭佛

66、磨刀匠:馬上皇帝

67、扎柳匠:範丹

68、扎彩匠:置公禪師

69、制陶業:寧封子

70、油漆業:虞氏

71、雕漆業:俞伯牙

72、泥塑、麵塑業:女媧

73、裘皮行、熟皮業:比幹

74、梳篦行:赫連、陳七子、張班

75、糖坊:鄒和尚

76、牲口牙行:馬神

77、花行、花農:花王神

78、孵化業:張五、陸相公

79、花炮行業:祝融

80、乾鮮果行:王母娘娘

果農果商們要供奉王母娘娘,是因為說她有兩件寶貝,一是不死之藥;一是吃了能長生不死的仙桃。

81、糧倉祖師:西漢韓信

82、歌藝業:唐代老郎神

相傳唐代有灰狼變成紅衣童子指導皇室梨園子弟練唱成果非凡,以娛唐明皇聲色冶遊。

83、戲曲業:唐玄宗李隆基

唐玄宗曾召集歌舞藝人與宮女在梨園學藝,並時常親自執槌擊鼓演奏配樂。也因此,後世均稱戲曲藝人為「梨園兄弟」。

84、評(說)書業:明末柳敬亭

評書古稱評話,又稱鼓書、板話。柳敬亭,本姓曹,通州(今江蘇南通)人,被後人譽稱為「柳評書」。

85、曲藝行:周莊王

86、相聲行:西漢東方朔

東方朔因幽默詼諧,敏捷機智,善於調笑娛人被相聲界後人供奉為祖師爺。

87、說唱道情:張果老

八仙之一的張果老常背負一個道情筒,倒騎白驢,雲遊四方,宣唱道情。

88、音樂行:洪涯(白眉神)

89、戲法、雜技行:呂洞賓

90、皮影戲祖師:西漢李少翁

91、木偶戲祖師:西周偃師

92、吹鼓手祖師:春秋師曠

93、武術行:明朝張三丰

94、小偷祖師:北宋時遷

時遷在梁山被封為軍中走報機密步軍頭領,人們說他是天上的地煞星下界,為「地賊星鼓上蚤時遷」,難怪盜賊要奉他為祖師爺了。

95、媒婆祖師:月下老人

月下老人是傳說中的神仙,是專管人間婚姻之神。

96、司法、牢獄祖師:皋陶

傳說他是中國上古「五帝」之首黃帝的長子少昊(玄囂)的後裔,東夷部落的首領。皋陶是舜帝和夏朝初期的一位賢臣,傳說中生於堯帝統治的時候,曾經被舜任命為掌管刑法的「理官」,以正直聞名天下。

註:(以上只是眾多行業中的一部分,其實行業的工種決不止「三百六十行」,三千六百行也不止。不過「三百六十行」只是概括數,民間所流傳的「三百六十行」是個統稱,多年來習慣成自然,說起來方便,聽起來順耳,所以說起行業還是籠統地稱「三百六十行」。)

上海老底子

每天為儂送上精彩文章一組

打開塵封的記憶,尋覓往昔的歲月

敘上海老底子事

憶上海老底子人

訴上海老底子情

以史明志,以啟未來

原標題:《消失的老行當:剃頭匠》

閱讀原文

相關焦點

  • 成都記憶:老成都的補碗匠、剃頭匠
    老成都走街串巷的補碗匠補碗匠:也叫鋦碗匠,上世紀專門修補陶瓷碗、陶瓷罐、陶盆、缸之類的手藝人。老百姓稱他們為「鋦盆(鍋)鋦碗鋦大缸的」,而成都人則喜歡叫「補碗匠」。在老成都,隨著燒窯技術的改進,以使用邛窯和琉璃窯生產的陶製品為上品,使用這類器皿的人開始多起來,因此陶製品壞了,很多人都捨不得丟棄,補碗匠才開始在整個成都流行起來。成都的補碗匠,在民國時期最為鼎盛,從業人數達幾千人,在當時是很火爆的一門靠手藝吃飯的技術。
  • 和平路巷子口的老剃頭匠
    剃頭匠所代表的不僅僅是一門技藝、一個時代,更是一代人的記憶符號。現今仍有一些剃頭匠依舊堅守著傳統理髮手藝,同樣也有一大幫忠實的老顧客一同堅守著這份情懷,手藝人堅守著對傳統手藝的赤子之心,顧客堅守著對生活樂趣的眷戀和守望。本期《百姓故事會》將帶領大家一起去看看剃頭匠們的堅守與情懷。
  • 山粉圓子 · 剃頭匠
    哎,山粉圓子,漸行漸遠.如今再怎樣的窮鄉僻壤估計也見不著剃頭挑子了吧。與時俱進,剃頭匠所用的家什進化得一個小木箱就能提溜上,遠遠地來著個剃頭匠,冷不丁看還以為是赤腳醫生了呢,再仔細看,咦,沒有紅十字。剃頭匠的打扮也沒有赤腳醫生光鮮。至於剃頭挑子一頭熱的典故以後看來要費些時間解釋給青年們聽了。
  • 連載魔幻漫畫《剃頭匠》,活眼銅佛與清水庵的秘密
    第18話~第20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向屍變的老爺子致敬第21話~第22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好神奇的發財頭第23話~第24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廖叔原來你的賭術也這麼厲害!第28話~第33話:魔幻漫畫《剃頭匠》,為廖叔守靈的奇異夜晚第34話~第40話:魔幻漫畫《剃頭匠》,串子勇擒白日壽第41話~第45話:魔幻漫畫《剃頭匠》,工地裡的古怪第46話~第51話:魔幻漫畫《剃頭匠》,違反契約的大怪獸
  • 尋訪淮安日漸消失的老行當·修鞋匠
    而隨著歲月流逝,這一老行當漸漸淡出了人們的視野,只有為數不多的修鞋匠秉著對老手藝的堅持,任然堅守在街頭巷尾,周師傅便是其中的一位。24年的風雨滄桑仍遮不住他眼裡的溫柔,手中的活熟練有勁兒,布滿傷口的雙手託著鞋子,偶爾抬起頭和來往客人閒聊幾句,一臉笑意。
  • 《剃頭匠》:傳統手藝的流逝,對老人卻是一場生死大考
    相比於那些只為博人眼球的類型電影而言,《剃頭匠》節奏緩慢、平淡無奇,但細細觀影,卻發現影片擁有巨大的戲劇張力和直擊心底的情感內核。本文將緊跟導演鏡頭,透過故事情節,探訪漸行漸遠的傳統手藝、以及行將就木的老手藝人背後所隱藏的電影內涵。
  • 武漢正在消失的100件東西,認識一半就說明你老了!
    ▽老特 嗯媽 老親爺 老親娘爹爹 家家 么爹 娘娘(liānɡ liānɡ)鬏辮子 姨妹 舅公 舅太拐子 來子 孫娃 外外以及正在消失的「髒話們」交通路交通路,這個曾經是大武漢見證的街道,如今已徹底消失了。老吉慶街過早戶部巷,宵夜吉慶街。夏日的晚上,華燈初上,吉慶街燈火輝煌,人聲鼎沸,正是一年中最好的時辰。
  • 尋訪淮安日漸消失的老行當·街頭理髮
    來這理髮的,都是老主顧,清一色的老年人。支師傅理一次髮收5塊錢,和理髮店動輒十幾甚至幾十元的價格比,性價比很高了。見老客人上門,支師傅快速張羅,梳子撩起髮絲,啟動電動推刀的開關,「嗡嗡」地剪起來。兩人有說有笑,10分鐘後,這位大哥的髮型煥然一新。他表示:「在這剪好多年了,我們剪頭嘛也不要好看,才5塊錢。」
  • 民國不起眼的剃頭匠,竟然深藏不露,讓人大跌眼鏡
    這裡曾經有一個剃頭匠,雖然是下九流,卻在當時的袍哥組織裡有些地位。按理說,當時的袍哥雖然能接萬人緣,上齊紅頂子下齊討口子,偏偏有些職業袍哥認為是賤業,像修腳的不能進入袍哥,還有理髮匠(就是剃頭匠)也不能進入袍哥。為什麼呢?根據一種說法,說在傳統的中國沒有剃頭匠的,到了清兵入關以後不是逼著漢人削髮嗎,遭到了強烈的反抗。但是這位剃頭匠怎麼加入了袍哥呢?
  • 老照片:帶你追尋那些曾經的傳統老行當
    隨著時代的發展、科技的進步,很多以前的老行當漸漸消失,曾經經營這些老行當的手藝人如今也是越來越少了。通過一組老照片,帶大家去看曾經的那些老行當和老手藝人。圖為在路邊進行補鍋的補鍋匠。在過去補鍋匠走街串巷的,一邊走一邊吆喝著「補鍋嘞」。
  • 這四大職業,曾在農村很吃香,養家餬口沒問題,而現在卻逐漸消失
    隨著時代的發展和進步,很多農村也正在發生著天翻地覆的變化,除了家家戶戶的生活更好了,同時,農村的一些傳統職業,也在逐漸消失。過去,由於農村的條件相對匱乏,出現了一些別具農村風格的職業,以此來滿足農村人日常需求。
  • 道士,食客,小販,剃頭匠:1921年,法國人拍攝的中國老百姓日常
    【圖10】一個光著膀子的剃頭匠,正在用一把剃刀,為一個男子剃頭。剃頭匠的頭型,放到如今,是不是也算是挺酷的?(文/世界歷史那點兒事)
  • 老手藝,或許即將消失了,你見過幾個?
    老手藝,或許即將消失了,你見過幾個?就算沒有消失也可能快要消失了來看看你還記得幾個磨刀 「磨剪子勒鏘菜刀......」相信很多朋友小時候在農村常常聽到這句吆喝。現在不會磨刀的人也很多,有些人將就著用,或者網購磨刀用具,靠磨刀過生活,顯然行不通了。
  • 正在消失的老手藝
    剃頭匠 老裁縫
  • 都在懷念盧灣、閘北,有多少人還記得消失的南匯呢?
    >勤勞踏實,講的就是南匯人那時候沒有那麼多的私家車大家出門都騎自行車,想去哪就踩上腳蹬子也是一極具時代感的瀟灑那時廣場舞還沒興起交際舞卻是風靡老錄音機裡緩緩放出的音樂動聽老手藝人做的那些老行當以前那時候,坐辦公室工作的白領很少更多的是這些靠手藝吃飯的手藝人那些走街串巷,非常特別的職業現在已經很少能看到了戶外剃頭匠▽
  • 浙江舟山即將消失的老手藝,見過3個以上的就說明你老了……
    圖源|大舟山APP網友鹿小瑩說到手藝人,在舟山年輕人腦海裡浮現的第一個印象,或許是童年裡期待了很久才流動到村裡的米泡師傅;或許是生於街頭,曾經給我們的生活帶來了極大便利的修鞋挑子、剃頭匠;或許是號子聲悠揚穿巷的「磨剪子嘞戧菜刀」
  •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原標題: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三百六十行,行行有行話。」
  • 「彈棉花」,一種正在消失的老行當
    「彈棉被灰塵大,也掙不了多少錢,而且春夏季都屬於淡季,所以年輕人都不願意幹這行。」唐師傅說,他只會這一項技能,只要身體好,都會一直堅守在這個崗位上。如今,隨著時代變遷和科技發展,彈棉被逐漸淡出人們的視線。(原標題《「彈棉花」正在消失的老行當》,原作者邵建平。
  • 京劇「末」行是這樣消失的
    《早安京劇》系列公眾號,全天候陪您賞玩京劇…… 傳統京劇行當分為生旦淨末醜五大類。其實初期還有個「外」行,說是「生旦淨末醜外」更合適。但後來「末」併入了「生」行,就成了現在的四大類。
  • 【北京故事】一條明朝老胡同的風骨
    所以葉老不僅是聲名遠播的作家,還肩負著傳播中國文化,宣傳、介紹中國人民美好生活的特殊使命,葉老的家被譽為「外交小院」。葉老家的前院,住著開國中將鍾赤兵,時任國防科工委副主任。葉老與鍾將軍是一牆之隔的多年老鄰居。葉老生前講述了過這樣一件事,某冬季來臨前,鍾赤兵家維修暖氣,其秘書前來敲葉君健家門,說鍾將軍問葉老家是否願意安裝暖氣,可以將兩個院子一併安裝,但要按規定交納成本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