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論語》|人無信寸步難行

2020-12-18 丁小悟典

《說文》:「信,誠也。」信,基本字義就是誠實,不欺騙。信是做人的根本,也是立足社會的根本。

0 1 人無信寸步難行

孔子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一個人不講誠信,真不知他在社會上如何做人。然後他用大車之輗、小車之軏來說明信的重要性。

孔子說:「大車無輗(ní),小車無軏(yuè),其何以行之哉?」

「輗」,古代大車車轅與橫木間的連接活銷;「軏」,和輗差不多。輗、軏是車的關鍵部位,雖然很小,卻是帶動大車、小車正常行走的關鍵。大車如果沒有輗,小車如果沒有軏,怎麼行走?

孔子用輗、軏此作比喻,來說明「信」看似普通平常,很不幹起眼,但對於一個人來說卻很重要,人如果不講誠信,就像車沒有輗、軏一樣寸步難行。

車有輗、軏則可以行走,人有信則可以行走江湖。可以說,誠信是一個人在社會是行得通的必要條件,講誠信不一定事事都通達。但是,沒有誠信則是萬萬行不通的。

0 2 講信是從說話開始

在構字法裡,信是一個會意字,從人,從言。人與言合起來為信,說明誠信是從人的言論誠實開始的。

《大戴禮記》:「可言不信,寧無言也!」意思是說出的話就要誠實可信,如果說出的話不算數,那樣的話說再多還有什麼用處呢?還不如不說的好。

什麼樣的話才算信呢?說出的話要有事實根據,不能憑空瞎說,信口雌黃,也不能無稽之談、道聽途說,否則就不能取信於人。

我們常說某個人食言,就是因為他說話不算數,謊話連篇。為什麼把說話不算數稱為食言呢?《爾雅》解釋:「食,言之偽也。……言而不行,如食之消盡,後終不行,前言為偽,故通稱偽言為食言。」因為東西吃下就沒了,所以凡是假話都可以叫「食言」。

有個成語叫「食言而肥」,意為說話不算數,不守信用。說話一定算數,堅決履行諾言,即為「決不食言」。出自這這樣的一個故事。

魯哀公從越國回來,大夫季康子、孟武伯在五梧迎候。當時,郭重為魯哀公駕車,看到他們二人在一起嘀嘀咕咕,就對哀公說:「他們背後說了很多詆毀您的壞話,您一定要當面質問他們,看他們在說什麼?」

魯哀公請大夫,孟武伯敬酒時,因為厭惡郭重,就一邊敬酒,一邊取笑說:「你出了一趟國,怎麼長得這麼肥胖?」

季康子說:「請罰他酒喝!因為我國接鄰敵國,我在國內忙於政事,因此沒能追隨國君遠行。而郭重跟著國君,在外邊辛苦奔勞,你怎麼說說郭重肥胖呢?」

魯哀公很覺厭惡他們,就代替郭重答道:「食言多也,能無肥乎!」魯哀公的話是反諷孟武伯慣於說話不算數。

中國的家長教育孩子從小就要說真話,不要說假話,並常常用「狼來了」的寓言故事警示孩子。這個故事告訴人們,說假話就會失信於人,也會失去別人的信任,說假話一次、二次,人們可能因不知情而被蒙蔽,還能相信他的話。

但是,假話說多了,人們被欺騙次數多了,就不相信他發,就是他說的真話人們也不相信了,人們不但不相信他說的話,連他這個人也不相信了。

這個故事還告誡人們,說謊的後果很嚴重,會受到嚴厲的懲罰。一個說假話的人,當他有困難的時候,人們不會幫助他;當他陷入十分危險的境地時,人們也不會去救他。

0 3 信是人與人交往的基礎

一個人生活在社會中,要與千千萬萬的人打交道,信就是人與人相處的基礎。以誠待人,才能贏得對方信任,對方才會以誠相待,雙方才能進行正常的交往。誠信是一個社會穩定的基石。

《呂氏春秋》:「凡入主必信。信而又信,誰人不親?」一個人很誠信,講信用,不欺騙人,誰會不親近這樣的人呢?

宋代大儒程頤說,「以誠感人者,人亦誠而應。」如果你講誠信,別人也會報之以誠信;相反,不講誠信,人們也不會與你講誠信的。

只有全社會講誠信,社會是有序,人們互相信任,生活在這樣的社會才會有安全感。如果人人不講誠信,社會處處是陷阱,就會打亂正常的社會秩序,陷入人人自危的境地。

結束語

古人云:「言行相應,則謂之賢」。言行一致,就是品質高尚的賢者。

人的信用靠的是平時點點滴滴的誠信積累起來的,但是毀掉信用卻分分秒秒的事。一個人常常因一句話、一件事不誠信,人們對他的信任度就會降低,甚至不再信任他。所以,要注重信用持久的建立,不能有一絲一毫的損傷。

(圖片來自網絡,如有侵權立刪)

我讀《論語》之《為政篇》:

【原文】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大車無輗,小車無軏,其何以行之哉?」

【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譽,真不知他怎麼辦。就像大車的橫木兩頭沒有活鍵,車的橫木兩頭少了關扣一樣,怎麼能行駛呢?」

讀書感悟人生,寫文傳承文化。歡迎關注@丁小悟典,與你一起領悟傳統文化之美。

相關焦點

  • 《論語心解 為政篇第二》:2.22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
    大車無輗2,小車無軏3,其何以行之哉?」【注釋】1、而:如果。信:信譽。2、大車:指牛車。輗(ní):大車轅和車轅前橫木相接的關鍵。3、小車:指馬車。【譯文】孔子說:「一個人如果不講信用,真不知道他怎麼處世,這就像牛車沒輗 ,馬車沒有軏一樣,那車怎麼能走呢?」【心解】「信」是什麼?《說文》解釋為,「信,誠也。」通常說,人無信不立,儒家也是這樣提倡的。
  • 由《論語》引出的案件分析,仲春與仲夏案件,詮釋信的意義
    仲夏風風火火,忘這忘那,辦事不踏實,雖有姐姐仲春之風,卻難以讓人信服。大車無,小車無,其何以行之哉?"(《論語·為政》)"人之生也直,罔之生也幸而免。"(《論語·雍也》)"主忠信,徙義,崇德也。愛之欲其生,惡之欲其死。既欲其生,又欲其死,是惑也。"
  • 《論語》中的核心價值觀因子 敬事而信與節用愛人
    關於人性,《論語》中只記載了孔子所說的 「性相近也,習相遠也」(《論語·陽貨》,註:以下引文出自《論語》,均只注篇名,不再贅述)。「性」者,生也。大家都出於此,來源於此;「近」者,結合後面「習相遠」,則更加強調的是「同」,即大致相同;「習」是指後天所習染。
  • 「信」行天下
    以「信」行天下  按照《論語》的記載,孔子以身立言,以「四教」引導、教導學生。「四教」者,即「文、行、忠、信」。據統計,在《論語》中,提及有關「信」的言論就多達38次,是僅次於仁、禮、知、道、學、德等概念的,可見「信」地位之重要。
  • 君子相與以「忠信」,是一個誠實無欺的人
    《論語》中,孔子多次提到「忠信」,或單言,或聯言。如「居之無倦,行之以忠」(《顏淵》);「居處恭,執事敬,與人忠」(《子路》);「敬事而信」「謹而信」(《學而》)「言必信,行必果」(《子路》);「言忠信,行篤敬」(《衛靈公》);「十室之邑,必有忠信如丘者焉」(《公冶長》)。
  • 半部《論語》治天下:《論語》講的到底是什麼?
    所以《論語》裡告誡我們:古之學者為己,今之學者為人。學習的正確目的應該是為了實踐、運用,而不是為了填補內心的焦慮和炫耀。同樣,實踐、運用也是一種重要的學習方法。將學到的東西進行實踐、運用,才能真正的鞏固所學,掌握所學到的東西。為人 · 改過修身的第三步是改過。人非聖賢,孰能無過?
  • 《論語》被誤解最多的8句話,99%的人不知道!
    孔子認為:第一等人才是「行已有恥,使於四方,不辱使命」(外交人才);第二等是「宗族稱孝、鄉黨稱弟」(道德楷模);而「言必信、行必果」的人要遜色很多,是「硜硜然小人哉」(是個認死理的低檔人物),但「抑亦可以為次」(也還是可以算再次一等的人才)。 孔子從來就不是個認死理的古板之人。「信」是有前提條件的,並非一味地固執守信。
  • 《論語》中誠敬之道的當今社會意義
    (《論語·學而》)一個人在與朋友的交往過程中做到言而有信,這本身就是在學習、踐行道德。誠信,有利於公民理解、配合政府的工作。在《論語·顏淵》中,孔子在談到如何從政時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孔子把「信」看做最重要的一點,並說:「自古皆有死,民無信不立。」老百姓沒有誠信,就無法在世上立足。
  • 10句話,讀懂孔子的「信」
    對於治理國家而言,信是一個重要的方面,對百姓要有信,在與他國交往時也要有信。2、民無信不立。——《論語·顏淵》子貢問孔子何為為政之道,孔子說「足食,足兵,民信之矣」,足食是要養民,食不足則民不能富;足兵是為了保護民眾,兵不足則民的生命和財產安全得不到保障。因此為政要以使民得食保其生為先,這樣人民就對政府有了信心。
  • 人無信,必不立,人無品,必無用
    「天道無親,長與善人」,講誠信,人品好的人往往受到蒼天的庇佑,在波詭雲譎的世道,心懷一份坦蕩,收穫一份溫情,更享受開闊豐盛的人生。1信,是立足的基礎信,是人賴以生存的美好品質,人與人之間依靠誠信架起溝通的橋梁,人與社會憑藉信用建立緊密的連結。《論語》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做人做事,要誠信。
  • 切問近思:讀《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
    作為當代日本最重要的一位思想史家,子安宣邦先生歷時六年,與市民一道重讀《論語》,從而完成《思想史家が読む論語——「學び」の復権》(巖波書店2010年),其中譯本《孔子的學問——日本人如何讀<論語>》於2017年由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印行。
  • 《論語》求知|不患無位,患所以立。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也
    4.14 子曰:「不患無位(1),患所以立(2)。不患莫己知,求為可知(3)也。」【注釋】(1)錢穆:位,職位。古人議事有朝會。有官守著,遇朝會則各立於其位。己無才德,將何以立於其位?有知己之德者,將可援之入仕。患無位,則患莫己知。(2)楊伯峻:患所以立,「立」和「位」古通用,這「立」字便是「不患無位」的「位」字。《春秋》桓公二年「公即位」,《石經》作「公即立」可以為證。(3錢穆:即先求所以立於其位之才德。
  • 《論語》中國人的聖經
    《論語》的核心內容是「仁,義,禮,智,信」。大多以平凡樸素的事實,揭示出人生,社會的深刻道理。《論語》認為,學問不僅是文化知識,還包括做人的經驗和做人的道理。如:「有朋自遠方來,不亦樂乎」,「三人行必有我師",「吾日三省吾身"等。
  • 《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
    《論語》一書詳細的記述了孔子及其弟子的言行,比較集中地體現了孔子的思想,為儒家的經典著作之一。《論語》中的20句經典名言,句句勵志,值得收藏!1. 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語出春秋·孔丘《論語·為政》。知道承認自己知道,不知道就說不知道,這便是智慧。
  • 《論語》誠信、信用、信譽:「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國學探秘:《論語》一書,是中國古代儒家文化的重要源泉,在塑造中國人文價值和人道精神上具有深刻而雋永的影響。現今,我們很多道德倫理、人生情趣和精神底蘊,都與之有著基因傳承的關係。在增強和踐行文化自信中,有必要探究文化基因的精髓,知道我們中國人的生命意義所在,人生志趣和人格理想為何,做一名中國人意味著什麼。
  • 人無信,不可立;人無品,不可交
    垃圾社交,不如獨處,只有與對的人同行,我們才會在陽光之下,深感人間值得。人無信,不可立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人無信不立,業無信不興,誠信,是我們第二個身份證。春秋時期的季札就是一位信守諾言的人。一天,他去拜訪徐國國君,對方看中了他腰間的寶劍,他就想著完成出使晉國的使命後再把寶劍獻給徐國國君。
  • 《論語》中提到的灶神,真的能保家平安嗎?
    祭祀灶神可以說歷史悠久,連《論語》中都有關於灶神的對話。#論語解讀學者大部分是以歷史去解釋,以為這是王孫賈在暗喻孔子的話,但如果從修身的角度去看又不一樣了,《論語》這本經典的目的是在修身上,而不在於告訴世人一件簡單的歷史事件。正如這一則的前一則所說:「祭神如神在!」內心要擺正,要真誠,做人也要真誠無欺。根據《周易》,聖人以神位設教的做法,我們細看一下灶君的教育。
  • 初論《論語》「三十而立」
    (《論語·為政》)「三十而立」與「四十不惑」、「從心所欲」,是《論語·為政》「子曰」的第四句中,最為人熟知的三個成語。由於時代變遷,夫子所謂「學」何謂,其「立」何謂,這些問題,古今學者解釋多有。而一如「詩無達沽」,解釋歧見亦多有。因「吾十有五而志於學」一節涉及夫子自道為學成長之路,故關於其中所謂「學」與「立」等的辯論與解析,自有了解孔子其人及其學說的價值。
  • 讀懂這些成語,就理解了《論語》
    出處:《論語·顏淵》:「夫達也者,質直而好義,察言而觀色,慮以下人。」 14.志士仁人 解釋:指有遠大志向和高尚道德的人。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 110個成語,讀懂《論語》
    出處:《論語·衛靈公》:「志士仁人,無求生以害仁,有殺身以成仁。」 15.成人之美 解釋:成:成全,幫助人使他成功。 成全別人的好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