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朱棣發動靖難之役跟常遇春藍玉打得兩敗俱傷,會不會被三個敵人...

2020-12-09 騰訊網

明太祖高皇帝朱元璋做夢也沒想到,他的精心布局並沒有保住皇孫朱允炆的龍椅:幹掉了能打的功臣宿將,卻不可能幹掉所有的兒子,即使燕王朱棣不起兵「靖難」,擁有「朵顏三衛」的寧王朱權、武定侯郭英的女婿遼王朱植也會萌生問鼎中原之心。

如果我們細看朱元璋後世玉牒,就會發現朱標薨逝朱允炆被立為皇太孫之後,大明帝國的危機就已經出現了,即使徐達常遇春仍在,也難以避免朱家藩王同室操戈,其激烈程度,可能會遠超漢景帝年間的七國之亂和西晉的八王之亂。

如果這些人同室操戈打爛明朝,會不會被三個敵人撿便宜?我們細看《明史》就會發現,這三個明朝大亂的受益者,還真不姓朱。

為什麼說如果徐達常遇春仍在,大明帝國只會更亂?這我們就得從朱元璋的一個做法說起了。

朱元璋大半輩子除了做遊方僧人就是帶兵打仗,顛沛流離戎馬倥傯並不影響他生兒育女。朱元璋比康熙皇帝玄燁還高產:玄燁有二十四個兒子參與序齒,而朱元璋有一個兒子封太子二十四個兒子封王。

實事求是地講,朱元璋一開始並沒有屠戮功臣之心,只要那些老兄弟做的不是實在太過分,他是不會大開殺戒的。這一點我們可以從功臣抱團共赴黃泉的時間中窺見端倪:如果朱標仍在,朱元璋就不用擔心內亂,但是朱標辭世之後,朱元璋就不能不提心弔膽了。

大明開國,朱元璋為了加深跟功臣宿將的感情,採取了一個歷代帝王都會用的辦法——聯姻,為了簡練文字,朱元璋的王公侯親家,咱們只選大家熟悉的說:長子朱標,太子妃是開平王(按照追封最高爵位,下同)常遇春之女;次子秦王朱樉,正妃是王保保(擴廓帖木兒)的妹妹、次妃是寧河王鄧愈之女;四子燕王朱棣,正妃是中山王徐達之女;五子周王朱橚,正妃是寧陵郡王馮勝之女;十子魯王朱檀,正妃是東甌王湯和之女;十一子朱椿,正妃是涼國公藍玉之女;十三子朱桂,正妃也是中山王徐達之女……

朱元璋的親家名單,簡直就是一張「大明開國功臣表」,讀者諸君請試想一下,如果朱元璋駕崩朱允炆繼位,當時的「九大攘夷塞王(韓王、沈王、遼王、寧王、齊王、燕王、谷王、代王、晉王、安王、秦王、慶王、肅王)」擁兵入京,他們的老丈人會幫誰?

我們可以想見,如果開平王常遇春還活著(當然,跟徐達等人一樣,都是死後封王),他是一定會跟小舅子藍玉一起幫助朱允炆的——藍玉曾經提醒朱元璋注意朱棣而惹了麻煩。

開平王常遇春作為國丈,是肯定幫皇帝女婿的,而中山王徐達就會很難做——他的四個兒子三個女兒(朱棣後、代王妃、安王妃)就會分成兩派: 身長八尺五寸的太子太傅徐輝祖是幫建文帝朱允炆(燕兵渡江,輝祖猶引兵力戰,成祖入京師,輝祖獨守父祠弗迎),左都督徐增壽因為幫助朱棣,而被建文帝朱允炆親自拔劍斬殺於金殿之上。

至於徐達的長女(徐儀華或徐妙雲),那就更不用說了,她是全心全意幫助丈夫朱棣的:「靖難兵起,王(燕王朱棣)襲大寧(脅迫寧王朱權參戰),李景隆乘間進圍北平。時仁宗(朱高熾)以世子居守,凡部分備御,多稟命於後。景隆攻城急,城中兵少,後激勸將校士民妻,皆授甲登陴拒守,城卒以全。《明史·列傳第一·后妃》」

讀者諸君可能會以為即使徐達常遇春仍在,他們也會顧念多年同生共死的戰友之情而站在一起,這就是太不了解戰爭和政治的殘酷性了:打江山的時候或許是戰友,但是面對誘人的權力蛋糕,捅戰友幾刀的事情,歷朝歷代都不少,我們熟知的唐太宗李世民,不但捅死了親哥哥親弟弟,連十個侄子也一併斬草除根了。

在隋唐交替之際,僅僅是瓦崗群雄,就上演了不止一出戰友反目成仇的悲劇:瓦崗悍將羅士信被瓦崗裨將劉黑闥擒斬(很多人不知道劉黑闥曾是瓦崗軍,但是《舊唐書·卷五十五·列傳第五》中有記載:「隋末亡命,從郝孝德為群盜,後歸李密為裨將。」),玄武門之變中,魏徵與秦瓊程咬金也分屬兩個陣營,至於單通單雄信,那就不用說了,他被唐軍生擒,只有徐世勣一人出面求情……

明朝開國名將雙子星徐達常遇春雖然多年並肩戰鬥,但是性格迥異,私下裡關係並不好,明孝宗朱祐樘弘治年間大理左寺副(大理寺六品官員)、明武宗朱厚照正德年間國子監博士徐禎卿在《剪勝野聞》中就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徐太傅(徐達)追元順帝,將及之,忽傳令班師。常遇春不知所出,大怒,馳歸告帝曰:『達反矣,追兵及順帝而已之,其謀不可逆也。』」

在《明史·列傳第十三》中還記載了這樣一件事:「太祖所任將帥最著者,平章邵榮、右丞徐達與遇春為三。而榮尤宿將善戰,至是驕蹇有異志,與參政趙繼祖謀伏兵為變。事覺,太祖欲宥榮死,遇春直前曰:『人臣以反名,尚何可宥,臣義不與共生。』」

讀者諸君都知道,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從燕京一路勢如破竹直取金陵,就是因為明朝開國名將基本都被朱元璋收拾得差不多了,就剩下兩位能守不能攻的老將,朱棣繞過去就行了。

總而言之,朱棣的「靖難之役」打得並不慘烈,因為他基本沒有遇到對手,如果徐達常遇春藍玉仍在,那戰況可能就要慘烈十倍——即使徐達保持中立,常遇春藍玉打朱棣,那是一點都不會手下留情的。

如果朱棣跟常遇春藍玉打個兩敗俱傷,那麼受益者會是誰呢?讀者諸君拿起明朝地圖往北看一眼就知道了:本裡雅失、阿魯臺、馬哈木,這是三個令後來的明成祖朱棣十分頭痛的對手,而且戰力也是相當強悍,朱棣麾下悍將(靖難之役頭等功臣)中軍都督府左都督、太子太師、淇國公丘福帶領十萬大軍北徵,被他們一戰全殲,可見當時大明朝外患之重。

本裡雅失、阿魯臺、馬哈木是什麼人,讀者諸君可以自行查閱,筆者介紹多了會有麻煩,但是有一點可以肯定:如果開國元勳宿將分成幾幫大打出手,肯定會把大明江山打個稀爛,最後撿便宜的一定是本裡雅失、阿魯臺、馬哈木。

寫到這裡,筆者忽然產生了一些困惑:朱元璋跟功臣宿將做親家,這件事是對還是錯?朱元璋大肆屠戮功臣,到底是咋想的?從靖難之役的烈度來看,那些功臣都留下來,是好事還是壞事?

相關焦點

  • 靖難之役如果朱棣的對手是朱元璋,他會贏嗎?答案很顯然
    朱元璋是一個優秀的領導,朱棣是一個優秀的將領。朱元璋明朝開國皇帝,雖然徐達、常遇春是名將,但是每次出徵之前朱元璋已經為他們規劃好了作戰方式,可見朱元璋有運籌帷幄的能力。
  • 模仿「靖難之役」,朱高煦處心積慮發動叛亂,緣何沒成朱棣之二?
    1399年,身為叔父的燕王朱棣,發動了奪取侄兒建文帝朱允炆帝位的「靖難之役」。而僅僅時隔27年後的1426年,叔父奪侄兒皇位的歷史事件再次在大明歷史上重演!而這一次,奪位的主角則輪到了就連朱棣都認為很「類己」的次子朱高煦,他欲效仿父親朱棣當年做法,發動了奪取侄兒明宣宗朱瞻基帝位的叛亂。
  • 即便朱標只當一天皇帝,朱棣也不敢造侄兒的反?朱棣仍然會起兵
    如果這樣的聖旨有作用的話,朱棣也就不會發動靖難之役了。朱棣為什麼敢發動靖難之役?原因就在於他手上有兵權,不僅他手上有兵權,當時的藩王幾乎人人都有兵權。當時寧王朱權號稱「帶甲八萬,革車六千」,掌握著朵顏三衛騎兵,朱棣就是從朱權手上拿走了這部分兵權,才壯大了實力。
  • 如果朱標不死,藍玉能活下來嗎朱棣敢造反嗎
    有人說,如果朱標不死,朱元璋就不用把功臣名宿一殺而光,至少朱標還是能鎮得住的。其實不然,朱標如果在,傅友德及馮勝等忠心且性格寬厚之人或許能夠躲過去,驕橫藍玉卻未必能活著。
  • 燕王朱棣發動「靖難之役」後,朱允炆去向成謎,他到底去了哪裡?
    朱棣以清君側之名發動「靖難之役」,攻破南京城後命令軍隊不得隨便進入皇宮,而是把軍隊駐紮在皇宮外。那他為什麼不讓軍隊進入皇宮呢?其實,意圖很明顯,他有好多重要的事要做。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最初明面上的目的不是奔著皇位去的,而是以誅殺所謂的奸臣為名,發動的政變。
  • 《大明風華》中的朱棣英明神武,但在靖難之役時,沒人覺得他能贏
    說到大明,就不得不提到明成祖朱棣,他的一生波瀾壯闊,編撰《永樂大典》、派遣鄭和下西洋、改革吏治、遷都北京等等都是他的歷史功績。但這一切都離不開最開始的一場戰爭——靖難之役的成功。朱元璋最初封藩用來作為拱衛皇室的手段,邊塞的王爺就有九位,其中太祖的四兒子朱棣鎮守在北平,擁兵十萬;十七子朱權被封在大寧(今內蒙古赤峰),帶甲八萬,革車六千。 靖難之役前各地藩王 我們通過建文帝的視角來看一下當時的處境,他也難免被這些手握重兵的叔叔們嚇得夜不能寐。
  • 靖難之役當中,朱棣不過是打下了南京,為何就能順利登基了?
    朱標已死,那麼接下來,老朱就得考慮接班人的問題了。當時老朱有兩個選擇,一個是將皇位傳給自己的兒子,這裡面確實也包括朱棣。不過從當時的情況來看,朱棣的可能應該不高,因為他前面還有兩個哥哥。而第二個選擇,就是傳位給皇長孫朱允炆,也就是朱標的兒子。
  • 朱標不死,朱棣敢反?但凡朱棣有一丁點理智,他也不會自尋死路
    舉個例子,藍玉本身就是朱標的親密戰友,朱標的嶽父是常遇春,藍玉是常遇春的妻弟。藍玉對朱標的忠心程度更是毋庸置疑,藍玉曾在某次北伐歸來的時候路過北京,觀察了朱棣。回京之後直接提醒朱標,朱棣有反意,要多加提防。只是朱標因兄友弟恭的說辭回絕了他。由此可見,藍玉和朱標的關係好到什麼程度?這種皇室內部繼承的事也可以在沒有證據的情況下,隨便提。
  • 明朝大將藍玉如果活著,朱棣敢造反嗎?
    俗話說得好,新官上任三把火,何況是堂堂大明新皇,朱允炆可忍不了,於是在初登皇位,立足未穩之時,便直接挑戰高難度動作—削藩。朱允炆在與自己的智囊團齊泰黃子澄商量後,決定採用黃子澄「剪燕手足」之策,先拿朱棣同母弟周王朱橚開刀,將其貶為庶人,之後又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勢在一個月內連削齊,湘,代三王,逼得湘王朱柏直接自焚而死,嚇得朱棣只能馬上裝病。
  • 靖難之役,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都是什麼樣的結局?
    建文帝朱允炆由於在執政期間,急於削藩,最終導致建文帝朱允炆與四叔燕王朱棣徹底反目,導致後來出現靖難之役,而靖難之役最終以建文帝朱允炆的失敗而告終。建文帝朱允炆也在燕王朱棣大軍進入皇宮之後,一場突然的大火之後,就此下落不明,直到現在都是一個謎,建文帝朱允炆是有兄弟姐妹的,建文帝朱允炆上面有一個哥哥,下面有三個弟弟,另外還有四個妹妹,另外建文帝還有兩個兒子。那麼在靖難之役後,建文帝朱允炆的兄弟姐妹和子女的結局如何呢?
  • 若朱標沒死,由他削藩,朱棣會造反嗎?朱棣:不會了,我很佩服大哥
    據此有網友調侃,朱棣會說:「我不反了,我還是比較服大哥的。」且以諸王觀之,事無毫髮之由,先造無根之釁,掃滅之者,如剃草菅,曾何有然感動於心者!」 看到沒有,朱棣認為建文帝做得太過分了,連親叔叔都不放過,自己是逼迫的。朱標22歲那年,朱元璋就讓他參與了政事,「日臨群臣,聽斷諸司啟事,以練習國政。」在宋濂等人的教育下,朱標學識淵博、宅心仁厚。
  • 靖難之役,五個方面綜合分析朱棣對比朱允文的優勢
    靖難之役是改變了明朝歷史走向的大事件,發生在燕王朱棣和建文帝朱允文這對叔侄之間。朱允文是朱元璋欽點的皇位繼承人,登上帝位一年,是名正言順的皇帝。寬刑省獄,嚴懲貪官,恢復經濟,有明君之姿的朱允炆,最終被朱棣打到家門口,生死成謎。
  • 靖難之役後,在朱棣一脈統治下,建文帝兄弟姐妹及子女下場如何?
    靖難之役是明代影響極為深遠的一次內亂,燕王朱棣以「靖難」之名起兵,揮師南下。四年後,攻陷明朝國都南京,建文帝在宮中舉火自焚。 在這之後,朱棣為了消除前朝影響,開始大肆殺戮前朝功臣,黃子澄、齊泰、方孝孺、鐵鉉等人,都被朱棣滅族。最慘的是方孝孺,光是因受他牽連被殺和充軍的就將近2000人。
  • 明朝開國大將藍玉,為何最後落得剝皮實草的下場?
    藍玉反其道而行之,打了元朝勢力,一個措手不及,大獲全勝,但卻得意忘形,碰了元主的妃子,一個不該碰的女人,給明朝造成了很大的負面效應。朱元璋大為惱火。《明史記事本末》記載:玉還朝,上切責之,戒以率德改行。為此,原打算封為梁國公,改為封藍玉為涼國公,意在敲打,要其冷靜一下;北徵還朝路經喜峰口,正值下半夜,城門緊閉。
  • 靖難之役後朱棣是如何對待大哥朱標的妻子和其他兒子們的呢?
    朱標是朱元璋長子,深得朱元璋喜愛,而且朱標為人寬厚仁義,在眾兄弟和朝臣之間有很高的威望,如果朱元璋去世後是朱標繼位的話,那可真就沒朱棣什麼事了。但是很可惜朱標在洪武二十五年(1392年)就去世了,年僅38歲,真的是英年早逝。
  • 明初若朱標不死,哪怕只當1年皇帝,10個朱棣也不敢反!
    明朝初期的靖難之役,朱棣擊敗了自己的侄子,奪得了帝位,大明王朝的國運也隨之而改變,那麼如果當時的太子朱標沒死,他繼任了帝位,朱棣還有沒有造反成功的機會。朱標是嫡長子,太子都當了幾十年,是名正言順的皇位繼承人,況且他們兄弟倆感情很好,朱棣根本沒有理由造反。再煮朱標不死,眾功臣能安度晚年想盡榮華富貴,朱標一死朱元璋開始殺功臣,滅謀士,這就足以說明朱標的能力了!朱標的突然去世,給老朱打擊太大了,培養了20多年的接班人,要重新布局,其中這用人就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 朱棣發動靖難之役時有多猛?起兵時僅有八百親兵,一路殺到京城
    朱元璋去世後,朱允炆為了鞏固權力,開始全力消藩,燕王朱棣為求自保,在忍無可忍之後,打出「清君側」的口號,起兵造反,由此拉開了靖難之役的序幕。朱允炆消藩的重點目標,就是燕王朱棣,為了弄垮朱棣,朱允炆想了很多招,每一招都讓朱棣難受至極。第一招是收權打壓,先派遣心腹張昺去北平當布政使,監視朱棣,隨後又派遣張信、謝貴擔任北平都指揮使,並調走燕王原先管轄的軍隊。
  • 明朝靖難之役,為何發生?朱允炆明明穩坐皇位,又為何敗給朱棣?
    就在大家都以為,他會在眾多兒子之中,選擇一個作為繼承人的時候,沒想到朱元璋居然將孫子朱允炆立為了皇太孫,相當於繼承了他的父親朱標的太子之位。最後朱元璋去世之後,朱標便繼承了他的皇位,史稱建文帝。朱元璋的這一做法,引起了諸多藩王的不滿,尤其是他的四兒子燕王朱棣。
  • 他是被朱元璋看重的讀書人,靖難之役差點殺掉朱棣,後來死的慘烈
    在靖難之役中,南京朝堂中不乏有氣節之人,方孝孺是其中的代表,但更多人推崇的卻是另一個人:鐵鉉。這個人就如同他的名字一樣,鐵骨錚錚,忠貞不渝。鐵鉉出身太學讀書人,但他的身上卻全無腐儒氣質。由於建文帝削藩太急,又優柔寡斷,燕王朱棣趁機在北平以「靖難」為名發動叛亂。朱元璋當初殺完宿將後曾跟孫子朱允炆說你可以做一個太平皇帝了,但他卻沒想到,由於他將宿將屠盡,當建文帝要找人平叛時,偌大的一個朝廷竟然只剩下的李景隆。當然也不能完全這樣說,平安就是一個能徵的悍將,可惜他只是將,而不是帥。
  • 朱允炆當皇帝4年丟了江山,若換成太子朱標繼位,朱棣敢造反嗎?
    皇太孫朱允炆登基後,削藩的手段過於簡單粗暴,引起了宗室和朝臣的不滿,燕王朱棣找準時機,起兵攻打朝廷。他自稱「靖難」,其實就是造反。於是產生了一個有趣的問題,如果太子朱標不死的話,朱棣還會這樣做嗎?我覺得不會,也不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