鹹豐六年,歐洲列強為了進一步打開中國的大門,英法聯軍炮轟廣州,正式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而時任的鹹豐皇帝,由於自身貪戀美色的原因,沒有積極備戰進行抵抗,被慈禧垂簾聽政,最後帶著皇家的人逃到承德避暑山莊,逃亡之際鹹豐皇帝還「命人攜鹿以行」。也許對於鹹豐來講,京城可以丟掉,大清也可以丟掉,但是鹿血不能丟,可見其昏庸至極。
第二次鴉片戰爭
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於1856年10月,以「亞羅號事件」和「馬神甫事件」為藉口炮轟廣州,到1858年打到天津城下,揚言進攻北京,而這個時候的清政府內有太平軍憂患,外有歐洲列強施加壓力,最後慈禧派人向英國求和。
在求和談判的時候,由於不滿英國提出的要求,扣押了39名人質,之後英國以人質被殺為由進攻北京,並佔領了圓明園,第二天就搶劫了這座聞名市集的圓明園,燒殺搶掠,無所不作,很多珍貴的文物都這樣被搶了。
對於這種罪行,就連雨果都評價到「兩個強盜闖進了夏宮,一個搶劫一個防火,然後高高興興地回到了歐洲,這兩個強盜一個叫法蘭西,一個叫英吉利。他們共同分享了圓明園這座東方寶庫,還以為自己取得了一場偉大的勝利!」
曾國藩的態度
火燒圓明園的時候,曾國藩在做什麼?
由於1851年洪秀全的太平天國運動席捲全國,鹹豐皇帝讓曾國藩辦理團練,來抵抗太平軍,也就是後來的湘軍。
在1854年開始,曾國藩的湘軍傾巢而出,鎮壓太平天國,到1856年10月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的時候,曾國藩剛剛從南昌逃脫,並組織部隊馳援江西。
從時間上面來看,在第二次鴉片戰爭開始的時候,曾國藩只是在做一件事,就是鹹豐交給的任務,平叛太平軍,這也是他主要的任務所在,對於英法聯軍的問題,其實暫時不在他的考慮之內,手上的活都還沒做完是不會去搶其他活做得,再說了英法聯軍那是猛虎,哪是湘軍可以對付的,還是打打太平軍這些非正規軍有勝算。
根據《曾國藩傳》記載,在同治元年,也就是圓明園被燒了一年之後,曾國藩對於這件事做出了自己的評價:
洋人十年八月入京,不傷毀我宗廟社稷,目下在上海、寧波等處助我攻剿髮匪,二者皆有德於我。我中國不宜忘其大者而怨其小者。
是什麼意思呢?就是英法聯軍進軍北京之後,沒有損毀皇家的祖墳,這已經是大恩德了,更何況,還在上海寧波等地幫湘軍剿匪,鎮壓太平軍,兩個國家都對我有大恩,我們不能夠忘記這些恩情而錢埋怨他們犯的其他小錯誤。
這就是曾國藩的態度,認為英法聯軍火燒圓明園只是小事,沒有毀掉大清的宗廟社稷就行了,在加上人家還幫忙我們湘軍去剿匪,所以我們應該感謝人家的恩情。
其實不偏不倚地講,在當時曾國藩的角度上,存在信息不準確的問題,不知道圓明園被弄成什麼樣子了,有多少東西被搶了,這些對於他來講都是身外之物,玩物喪志的,但是英法的幫忙是實打實的,看得見的東西,對於務實的曾國藩給出了這樣的評價。
但是從現在的角度來講,曾國藩只能算是務實的人,對於「國人精神典範」的稱號還是擔當不起的,同時也是因為這些事件,湖南鄉紳會議開除了曾國藩的名籍,不承認曾國藩是湖南人,所以有時候都會聽說「加賣國賊之徽號於國藩,同鄉尤引為鄉人之大恥」。
總結
讀史知史,曾國藩其實做到了他能做的事情,對於自己做不了管不了的那也是沒辦法的事情。《曾國藩全書》一直都是務實的東西,了解曾國藩這個人就得從《曾國藩全書》開始,詳細記錄了曾國藩的主要事跡,是一部全部評價曾國藩的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