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註:白洋澱降水量資料圖)
二十年曆經六次乾旱 如今跨流域引水保生機
一談到白洋澱,國人便會想到經典電影《小兵張嘎》。在茂密的蘆葦叢掩護下,敵人被遊擊隊消滅於無形。而現實中,水草豐美的白洋澱曾遭遇乾涸危機。
上世紀60年代後,白洋澱先後歷經六次乾涸,特別是1983年至1988年連續5年的幹澱,讓被譽為「華北明珠」的白洋澱衰竭。90年代後,經過各種努力,白洋澱再也沒有乾涸,逐漸維持了生機和活力。
然而,地下水超採、湖泊容水量低,上遊水庫眾多,已成為如今部分北方湖泊的通病。白洋澱的昨日乾涸之殤,是否就是這些湖泊的明天?
白洋澱:
白洋澱位於華北平原的安新、高陽等縣境內,承接大清河水系來水,與北京、天津兩城來往便利。然而,上世紀60年代開始,白洋澱在20年間經歷六次乾涸。90年代後,經過種種努力,白洋澱再也沒有乾涸,依靠跨流域調水,逐漸維持了「華北明珠」的生機和活力。
去年12月,華北平原迎來了入冬以來的第一場雪。在白洋澱風景區所在的河北省保定市安新縣,客棧老闆老王正在忙乎自己的生意。
曾經
乾旱澱底可開汽車
依託與京津兩城的便利交通條件,從2007年開始白洋澱的旅遊業越來越興旺,王老闆開小旅館一年的純收入超過15萬元。但從小在白洋澱邊長大的王老闆,卻忘不了20多年前的那場嚴重乾旱,「白洋澱,真是個受氣的地方!」而記者從安新縣一些地方官員的口中,也聽到了類似的感慨。
白洋澱到底受了什麼氣?安新縣縣委宣傳部部長張偉勝說,作為滯洪湖泊,白洋澱以往十年九澇。為了治理洪水,1958年後,白洋澱流域陸續建成134座大中小型水庫。水庫建成後,一旦上遊乾旱,白洋澱也往往缺水,為保證上遊供水,上遊水庫很少願意放水給白洋澱;而一旦上遊需要洩洪,白洋澱本身的水位也往往偏高,必須接受上遊的來水。同時,為保證京津地區安全,安新縣也被劃為行洪區,「一旦有洪水,我們決不能讓北京、天津受災,必須先淹。」
而事實上,身處華北平原人口密度最高的京津地區,使得白洋澱變得「越來越渴」。各種人為和自然因素造成白洋澱從上世紀60年代開始先後6次出現幹澱。1966年1月至1966年8月,白洋澱首次幹澱,隨後的10年裡,白洋澱的幹澱時間少則1個月,多則9個月。1983年7月至1988年8月,白洋澱出現連續5年乾涸,使得白洋澱元氣大傷。王老闆說:「當時澱都見底可以開大卡車,我們家從前是漁民,不懂得幹農活,不得不跑到外地水庫去捕魚。」
王老闆的悲傷記憶與水利學者的記述基本相符。2007年4月,《中國防汛抗旱》雜誌《白洋澱幹澱原因淺析》一文中記述了當時乾旱的情景:「澱底龜裂,航道成為汽車、拖拉機自由出入的通道,大部分澱區成為農業高產田,白洋澱的自然生態環境遭到滅頂之災:一是野生魚蝦、水生植物絕跡,蘆葦減產、質量變次,鳥類繁衍生息的天然活動場所被毀滅,周邊自然環境的溫溼度失衡;二是地下水得不到澱水的補充,澱區和周邊的機井越打越深,機泵更新頻繁,形成惡性循環;三是工農業生產、旅遊業、水產養殖受到嚴重影響;四是澱區20多萬人的生產生活秩序被打亂,原先以漁業為生的群眾不得不放棄漁船,有的群眾奔向外地水庫或沿海,從事捕撈,維持生計。」
安新縣縣委宣傳部工作人員介紹,在經歷大旱後,因為魚蝦絕跡,當地不得不從外地引進魚蝦品種,放養到白洋澱中。白洋澱在康熙、乾隆年間曾是皇家水圍的所在,幾任皇帝都愛在夏天到此以射水鳥為趣。如今白洋澱所產,再非當時原品種魚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