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都往往是一個國家的經濟、政治和文化中心,但是隨著首都城市規模的不斷擴大,很多城市病就會出現。比如用地緊張、交通擁堵、環境汙染、人口過於集中、城市規模過於龐大等問題。遷都對於解決一個國家的經濟發展不均衡問題是比較好的選擇,在世界上也有很多成功的案例。
比如,巴西將首都從沿海的裡約熱內盧遷到中部的巴西高原上,既分散了裡約熱內盧的政治職能,也帶動了廣大的中西部內陸經濟的發展。哈薩克斯坦將首都從南部的阿拉木圖遷到北部的阿斯塔納,既解決了阿拉木圖的城市發展問題,也鞏固了中央政府對北部地區的控制,帶動了北部地區的發展。
但是對於韓國而言,遷都既有城市發展方面的問題,也有出於對國家安全方面的考慮。下面銘蘇先生就給大家具體分析一下:
一、韓國遷都的原因
第一、首爾在發展方面出現「城市病」。
韓國建國以後定都漢城,2005年改名為首爾,首爾是韓國的政治、經濟、文化、科技和金融中心,人口規模達到1000萬,約佔韓國的五分之一,經濟總量約佔韓國的四分之一,成為名副其實的世界超大城市。
作為世界超大城市,首爾都市圈集中了全國近五成的人口,大都市病問題日益嚴重,房價奇高,交通擁堵,環境汙染等問題日益突出。為了解決城市發展問題,韓國需要分散首爾的城市職能,遷都就成為分散首爾政治職能的首選。因此韓國早就有遷都的計劃,韓國國會還於2003年12月通過了《新行政首都特別法》,為韓國遷都提供法律保障。
第二、出於首都安全考慮。
韓國首都首爾地處漢江,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裡遠,而朝韓長期處於對抗狀態,這就使首爾長期處於北部的威脅之下。首爾靠近「三八線」如此之近,很顯然不利於首都的安全防衛,而且北部地區由於核問題,以及試射飛彈問題,加劇了半島的緊張局勢,而美韓的聯合軍事演習,又對北方構成了刺激。所以,韓國與朝鮮長期的緊張關係,這也是促使韓國遷都的重要因素之一。
第三、帶動地區均衡發展的需要。
韓國國土面積雖然只有10萬平方公裡,但是韓國形成南北兩個經濟中心,北部的首爾和南部的釜山,這兩個地區經濟較發達,但是對於這兩個經濟中心的中間地帶,經濟發展就比較落後。韓國為了實現全國經濟的均衡發展,需要遷都中部地區,分散首爾一部分職能,刺激中部地區的經濟發展。
為了保障行政權力(新首都)和經濟首都(首爾)分離,可以減少對首爾的過分依賴,韓國國會通過了《地方分權特別法》和《國家均衡發展特別法》,旨在配合行政首都遷移,解決中央與地方的權力分配和協調,促進地區經濟和社會的均衡發展。
二、韓國遷都存在哪些障礙
韓國真正將遷都付諸行動的是盧武鉉,當年他將遷都作為自己的競選承諾,使其獲得更多選眾的青睞。所以,盧武鉉當選總統以後,大力推動韓國遷都。韓國國會於2003年底通過《新行政首都特別法》,決定將韓國行政首都從首爾南遷至韓國中部地區。2004年韓國政府正式將首都設在忠清南道的燕歧郡與公州市的交界處,新城市被命名為世宗市,新首都距離首爾120公裡。
但是,韓國的遷都也遭到了部分民眾和在野黨的反對。他們反對遷都主要有兩方面的原因:
第一、漢城(首爾)充滿歷史文化底蘊,是韓國的符號。
早在1394年朝鮮國王李成桂遷都漢陽,將其改稱漢城,漢城就成為韓國歷史上的古都。韓國建國以後,將首都設在漢城,直到2005年韓國將漢城改名為首爾。漢城在韓國有著悠久的歷史,文化底蘊比較厚,民眾對於漢城充滿感情,而世宗只不過是新建的一座城市,並不能夠代表韓國的形象和內涵。
第二、韓國夢想南北終有一天會統一,首爾將是統一後的最佳首都。
在中國歷史上有天子守國門一說,在韓國同樣有這樣的影響。韓國首都首爾雖然距離「三八線」只有40公裡,韓國不遷都,就會使自己時刻有危機感,保持居安思危,奮發圖強。
半島南北統一一直是韓國的夢想,8月15日文在寅在韓國光復節上的演講中提出半島和平構想,文在寅首次「大膽」設想了半島統一的具體時間是2045年,即光復節100周年之際。如果半島真的實現統一,那麼首爾無疑將是新國家首都的最佳選擇。如果現在韓國將首都遷往中部地區,那麼世宗作為新的首都將缺乏歷史文化底蘊。
韓國在遷都問題上遇到比較大的阻力,後來不得不採取折中方案,只把部分政府機構遷入新建的首都,這才使遷都工作得以繼續推進。從2012年到2014年,國務總理室等16個政府部門和20個附屬機關陸續搬遷到了位於中部的世宗市,但是青瓦臺總統府、國防部和外交通商、統一、法務、國防、行政安全、女性等部門與國會、大法院則留在了首爾。
韓國雖然只將部分政府部門遷往中部的世宗市,但是也在一定程度上促進了當地的經濟發展。但是對於韓國的遷都來說,卻是一直未能全部完成,實際上韓國目前有兩個首都,一個是首爾,一個是世宗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