朋友推薦我來晉江五店市傳統文化旅遊區,這兒比泉州西街的小西埕更有文化底蘊,有的逛、有的吃、有的拍,泉州西街除了吃,就沒什麼可逛的了。
晉江市歷來為歷史文化名城泉州之首邑、「海上絲綢之路」的重要起點。【五店市】這三個字是從張瑞圖的書法作品中集字而成的。話說唐朝開元年間,蔡姓七世孫5人,在青陽山下的官道上,開設5間飲食店以方便行人,酒旗招風,飯菜飄香,聲名遠播,被譽為「青陽蔡,五店市」——自此,「五店市」遂為青陽之別稱。
「紅磚白石雙坡曲,出磚入石燕尾脊,雕梁畫棟皇宮起。」這是屬於五店市的獨特風景。這裡有獨具閩南特色的「皇宮起」紅磚建築、中西合璧的洋樓等明清、民國至現代的特色建築保存完好。
晉江市區的青陽街道和梅嶺街道的「青陽」和「梅嶺」皆源於境內的青陽山(又稱:青梅山)
在天官第的一側廂房內,紫蘇、白朮、紅茶、青蒿、墨旱蓮、金銀花……流淌著山水靈氣的59味中草藥陳在架上;切藥、搗藥、碾藥、攪拌、燻蒸、發酵、製作成型、晾曬風乾等工序一覽無餘,既彰顯著萬應茶對其方子的底氣,也仿佛靜待著有志者破解其中的奧秘。
萬應茶創始人~~~ 這裡是省級工業旅遊示範點——萬應茶文化園的所在地。萬應茶的創始人是沐講禪師。從二進天井前的銅像看,他是慈眉善目的僧人,已看不出從軍定邦的將領之氣。據記載,沐講,俗姓張名定邊,陳友諒部將。元末,友諒舉事兵敗,張於洪武元年遁入泉南靈源山隱居。為避嫌,削髮為僧,自號沐講。入空門後,沐講不問塵俗事,究心佛理。時值兵荒馬亂的年代,又適逢瘧疾瘟疫蔓延。為治病救人,沐講率眾僧人踏遍群山,採百草,取17味靈源山獨特的青草藥再配中藥材共59味,以寺前師姑井的天然泉水,精心炮製、歷練成丹,時稱「菩提丸」,即今日的靈源萬應茶,在疏風解表、調胃健脾、祛痰利溼等方面療效顯著。
五店市民俗館(朝北大厝)是旅菲華僑莊朝北的住宅,建於1935年,佔地面積870平方米, 朝北大厝是最完美詮釋閩南古建築的典型古宅,被譽為「用盡建築之佳材,極盡雕琢之能事」。
現在,五店市民俗館通過布設閩南傳統的生產生活器具,展示了一戶五世同堂的閩南人家從上世紀三十年代到八十年代的生活原貌。
虎爺宮始設於明代,唐朝初年,居民經常遭受虎患。有一天,土地公變身老者來到青陽山下,路上遇到老虎攔路,他用拐杖在老虎頭上輕輕敲了兩三下,老虎便伏地受教,土地公與它約法三章:「人畜無傷,小禽任嘗;歸返山林,巡佑四方;設廟以祀,犒賞瓊漿。」
自此,這老虎再也不傷害人,青陽百姓尊虎君為神靈,所以建廟置像,四時敬祀。後因附會諸多民間傳說成為鄉人祈福祛災之所,演化為民間信仰的庵宮。
風雅頌書局 讀書有時,亦須有地。選個陽光明媚的天氣,到風雅頌來,斟一壺茶,選一本書,任時光悠悠老去,看山河春秋不過過眼雲煙,情仇愛恨不過詩辭歌賦間…
莊氏家廟 「塘東崎,檗谷大,莊厝祠堂蓋南門外。」據悉,號稱泉南第一的莊氏家廟,七開間二進的格局相當闊氣,薈萃磚雕、木雕、彩畫、髹漆等多種建築工藝自不必說,內外懸掛「狀元」、「進士」匾額數十方訴說著家族的繁榮。
莊氏家族的莊用賓,進士出身,卸任後致力於青陽一帶的「鄉約」建設,他倡導和匡扶良好的民俗鄉風,完善水利管理。倭亂時,救民於水火,禦敵於戰場,其弟殞命殉國。朝廷贈「一門忠孝」、「萬古綱常」匾。
來到晉江五店市傳統街區,青陽山下一左一右的蔡氏家廟和莊氏家廟雙祠堂以及石鼓山上石鼓廟可是賓客們必去之地。分別始建於宋熙寧年間(1067~1077)和明嘉靖九年(1530年)的蔡氏和莊氏家廟封存著五店市近千年的美麗故事。
螞蟻私廚的外觀是古厝的建築,裡面是歐式的簡潔風,環境還不錯。
「番仔樓」~涴然別墅。
五店市裡既有中西合璧的洋樓,也有宗祠、寺廟、民居、商鋪等,大多是明清時期的歷史建築,猶如一座古建築博物館,向世人展示閩南建築文化特質和華僑文化內涵。這些華僑建築,屋裡屋外,一步一景,步隨景移,美不勝收。
在五店市古厝群,有許多異地遷建而後重生的番仔樓和閩南古厝,街區中的蔡德練宅、鄭煥彩宅、蘇英玉宅、林岱嶽宅便分別從安海、池店、陳埭、內坑等地遷建而來。這些精雕細琢的閩南風情古建築,一度面臨滾滾向前的城市建設洪流,所幸,晉江市探索出一套保護方案,它們的美被發現、被珍視、被一磚一瓦細緻地搬遷重建,修舊如舊,在五店市煥發新生。
祥雲匯館:一座極具閩南建築顏值又別有內涵的茶空間。
聞香品茶,聽琴論道。
蓮花嶼
五店市的桃花疊浪可真是美不勝收啊!
更布口
這個塔叫「雁塔地靈」,相傳古時在秋冬交接的時候,大雁就要飛往溫暖的地方,飛到這個塔的時候呢,大雁就在塔上一直盤旋,不想飛走,所以大家就覺得這座塔是有靈性的。
離蔡氏家廟不遠處,有一座不大的亭子,名曰梅山亭。「這座亭子其實應該叫佛宮,大約有40平方米。」據了解,祖佛宮內的南海觀音原是宋帝欽賜給莊古山好友寶謨學士蔡次傅在家供奉的。蔡次傅之妹五泰孺人在與莊古山成婚時,便把這尊觀音作為一份特殊的嫁妝帶進莊家。
紅庭,古厝音樂餐吧
烏大門
吃完喜宴回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