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絲綢之路,亦稱絲路。是指西漢(前202年一13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一般可分為三段,而每一段又都可分為北中南三條線路。東段:從長安到玉門關、陽關。中段:從玉門關、陽關以西至蔥嶺。西段:從蔥嶺往西經過中亞、西亞直到歐洲。
史載:「漢興, 接秦之弊,諸侯並起,民失作業,而大饑饉。凡米石五千,人相食,死者過半。高祖乃令民得賣子,就食蜀漢。天下即定,民亡蓋臧,自天子不能具醇駟,而將相或乘牛車」。即西漢初期國力不濟,國庫空虛,貨缺財乏,一片荒涼殘破的景象,皇帝想要配齊四匹一色的馬來拉車,都辦不到,而將軍和丞相有的只能乘坐牛車;百姓家中更是毫無積蓄。
為了促進西域與西漢的聯繫,漢武帝招募了大量商人,利用政府配給的貨物,到西域各國經商。這些商人出西域後大部分成為富商巨賈,從而吸引了更多人從事絲綢之路上的貿易活動,刺激了邊貿經濟的發展,進而極大地推動了中原地區與西域之間的物質文化交流。
經濟方面,絲路是陸路通往西方的必經之路,遍布絲路兩側的大小綠洲城郭,是來往商賈進行貿易活動和貿易聯絡的處所,互助的集市貿易中既能在這裡看到來自中原地區的物產,也可看到遠道而來的舶來品,商品的流通促進了經濟的發展,多邊貿易的增多,推動了整個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時促進了該地區的經濟繁榮。
由西域傳入中原的如哈密瓜、葡萄、核桃、胡蘿蔔、胡椒、胡豆、菠菜、黃瓜、石榴等為人們的餐桌提供了豐富的佳餚,西域特產的葡萄酒經過久遠的發展也融入到中國的傳統酒文化中。中原的商隊輸出鐵器、金器、銀器等奢侈品。所有的貿易活動都為經濟的發展,民族間的融合提供了契機。這些都為當今西部繁榮與發展有著前車之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