駱駝:古絲綢之路的不朽象徵

2020-12-24 三秦網

核心提示: 駱駝是最能適應極端氣候的動物之一,是人類最友好的朋友。駱駝運輸是古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運輸方式。在通往西域漫長的道路上,要不斷穿越茫茫無際的沙漠,極耐乾渴、善於行走、有「沙漠之舟」「旱地之龍」之稱的駱駝,不僅成為最主要的運載工具,也成為古絲綢之路的不朽象徵。

駱駝的奇特之處

  

  《史記·匈奴列傳》稱駱駝為「奇畜」,奇就奇在它超乎尋常的生物特性。駱駝四肢修長,善走,役用性能良好,是乘、挽、馱的良好役畜。駱駝掌下生著胼胝狀的肉墊,行走時腳趾在前方叉開,因此不會在沙面上陷落,一般可日行60~80公裡,馱重150~200公斤。絲綢之路漫長,漢唐以來通往西域的三條道路,無不是戈壁連著戈壁,沙漠連著沙漠,形成綿延數千裡的瀚海奇觀:庫布齊沙漠、毛烏素沙漠、烏蘭布和沙漠、騰格里沙漠、巴丹吉林沙漠、羅布泊、庫姆塔格,直至塔克拉瑪幹沙漠。這些沙漠大部分為移動沙漠,風來沙走,漫天黃塵,而且多為不毛之地,乾旱異常,經年不見綠色,非有駱駝不能度越。駱駝極耐乾旱,血液裡含有蓄水能力很強的高濃縮蛋白,能吸收儲存大量的水分。駱駝能在幾分鐘內攝入相當於自身體重(500~700公斤)1/4以上的水,而其體內水分丟失緩慢,即使脫水量達體重的25%,仍無不利影響;駱駝在沒有水的條件下能生存3周,沒有食物的條件下生存4周;能飲鹽鹼水,能以帶針刺的灌木為食物,如駱駝刺;駱駝有駝峰,儲存有大量脂肪,必要時可轉變成水和能量,以維持生命活動。

  

  稱駱駝為「奇畜」,還在於駱駝是一種古老的生靈,有人所不及的機敏和聰明。歷代史書多記載絲綢之路上有茫茫無際的沙海,夏天常有熱風和沙暴來襲,給旅行者的生命安全帶來巨大的威脅,當有熱風和沙暴來襲時,「唯老駝豫知之,即鳴而聚立,埋其口鼻於沙中,人每以為候,亦即將氈擁蔽鼻口。其風迅駛,斯須過盡,若不防者,必至危斃」。駱駝性怯懦而機警,嗅覺靈敏,不僅能識彆氣候,而且具有遠距離尋找水源的功能。《博物志》卷八說:出了敦煌向西,是茫茫的塔克拉瑪幹沙漠,沙漠底下雖有水源,但人卻不能發現,「駱駝知水脈,遇其處,輒停不肯行,以足蹋地。人於其蹋處掘之,輒得水」。

  

  駱駝運輸成就了萬裡絲路

  

  塔克拉瑪幹沙漠東西長1000餘公裡,南北寬400多公裡,總面積337600平方公裡,是中國境內最大的沙漠。走上絲綢之路,只有安全地穿越塔克拉瑪幹沙漠,翻過蔥嶺,才能抵達西亞、中亞,直至歐洲。若無駱駝預警和尋找水源,旅行者是斷然不能穿越沙漠的。美國學者愛德華·謝弗在《唐代的外來文明》一書中說:「偉大的絲綢之路是唐朝通往中亞的重要商道,它沿著戈壁荒漠的邊緣,穿越唐朝西北邊疆地區,最後一直抵達撒馬爾罕、波斯和敘利亞……這些道路之所以能夠通行,完全是靠了巴克特利亞駱駝的特殊長處,這種駱駝不僅可以嗅出地下的泉水,而且還能夠預告致命的沙漠。」巴克特利亞,是古希臘人對今興都庫什山以北的阿富汗東北部地區的稱呼。可以說,是駱駝連通了萬裡絲綢之路。

  

  駱駝運輸不僅創造了聞名於世的古絲綢之路,而且為商貿流通、東西方文化交流創造了不朽的業績。可以這樣說,沒有駱駝,就沒有絲綢之路;沒有駱駝,絲綢之路就不會延伸如此之遠。賴有駱駝移動在古老的絲綢之路上,漢唐成就了彪炳千秋的偉業。

  

  杜甫《喜聞盜賊蕃寇總退口號五首》其三:「崆峒西極過崑崙,駝馬由來擁國門」,從崆峒山往西再往西,越過了天塹崑崙山,就是牽引駝馬擁入國門的西域胡商的所來之處。這兩句詩描寫的就是絲綢之路開通之後、萬國爭相來朝的盛況。崆峒,山名,在今甘肅省酒泉市,唐屬隴右道肅州福祿縣。「擁國門」極具表現力,寫出了各國使節、商人熙熙攘攘,紛紛進入國門的情景。唐王朝國力強大、經濟繁榮,對外來使節、客商持開放和歡迎態度,吸引了各國商人紛紛來華經商,絲綢之路的商貿活動達到了歷史頂峰。中唐詩人張籍《涼州詞三首》(其一)中「無數鈴聲遙過磧,應馱白練到安西」,描繪的也是當年絲綢之路的動人景象:滿載著中原絲綢的一支支駝隊,綿延無盡,腳步堅實,伴著叮咚的駝鈴聲,正緩緩行進在浩瀚的沙漠戈壁上,要抵達大唐的西部邊陲——安西。「無數鈴聲」,寫出了駝隊的眾多和駝鈴聲的密集與清脆悠長。

  

  唐人對駱駝的讚美

  

  絲綢之路一路向西,到底通到什麼地方,中國的古代文獻並沒有明確記載,1970年鹹陽契苾明墓出土的「三彩釉陶單峰駝」,卻可以在這方面做一些補充。在出土的唐三彩中,雙峰駝比較常見,單峰駝則至為罕見,原因是雙峰駝產於亞洲寒冷沙漠地區,主要分布於唐代的北方和西北地區,如今天的內蒙古、寧夏、甘肅、新疆以及蒙古國一帶。單峰駝,又稱阿拉伯駝,產於非洲和亞洲阿拉伯炎熱沙漠地區以及印度北部乾旱平原,主要分布於北非、西亞,《大唐西域記·信度國》卷第十一:「橐駝卑小,唯有一峰。」古代信度國的領域,相當於今天的巴基斯坦旁遮普省南,屬於西亞。此單峰駝為低溫鉛釉陶,高嶺土胎,立於踏板之上,姿態雄壯,張口露齒,做昂首嘶鳴狀。駝頂、頸部、前腿跟部作成凹凸不平的駝絨狀。此駝製作精美,釉色光亮,保存完好,為國內罕見,由此證明唐代的「絲綢之路」通往西亞、北非即撒哈拉沙漠以北的廣大區域是不成問題的。

  

  就駱駝對絲綢之路的貢獻而言,無論用什麼樣的語言描述、讚美都不過分,歷代精美的駱駝造型,證明了人們對駱駝的無言讚美。今天我們看到的唐墓出土的三彩駱駝,多數做昂首嘶鳴狀,這從一個方面說明了唐人在駱駝身上寄寓了自己的人生理想和渴望走向遠方的心願。齊東方先生認為,「唐代駱駝的塑造滲透了對現實生活的歌頌和嚮往,不是簡單的形象再現;它們或大步行走,或引頸長嘯,表現出勇敢堅韌的精神,有的悽慘悲壯,像是對險象環生的惡劣自然進行著抗爭。駱駝上的貨袋,常常裝飾著一個很大的獸頭,像虎頭;駝囊上的怪獸形象未必是虎,有多種不同的樣式。如果對駱駝的出現、演變、形象、組合特徵、興盛和消亡的時間作系統考察,唐人對駱駝的熱烈讚美無疑暗示著對漫漫絲路象徵的歌頌。」從張祜《雁門太守行》詩中的「駝囊瀉酒酒一杯,前頭滴血心不回」看,通常用來盛放貨物的駝囊,有時候也用來盛酒,古絲綢之路遙遙萬裡,艱辛寂寞,需伴以酒。

  

  絲綢之路是漫漫徵途,絕無平坦之路可循,跋涉者須以人畜的屍骨為路標前行,一個腳窩緊連著另一個腳窩,一匹駱駝的頭緊頂住另一匹駱駝的尾,沉穩而緩慢地前行。唐代杜佑《通典》說:甘肅武威的西北有一條通往西域的捷徑,但要穿越1000餘裡的沙漠,四面都是茫茫無際的沙漠,沒有現成道路可行。要想通過,「唯以人畜骸骨及駝糞為驗」。這些成為路標的「骸骨」「遺骨」「遺骸」中,有一大部分是駱駝的遺骨,堅硬如胡楊,倒臥1000年不死,依舊枝枝挺立,直指前路;又如暗夜裡的明燈,照亮了風沙瀰漫的絲綢之路,給在艱難中行進的人們帶來生的希望。駝隊,是萬裡沙海中唯一移動的風景;叮噹的駝鈴,奏響的是雄偉壯闊的文化交流進行曲。

相關焦點

  • 平涼】「重走絲路」大型駱駝商隊途徑「隴上旱碼頭」抵達古絲綢之路必經重鎮平涼
    「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一行138人,80匹駱駝、20多倆隨行車輛經過長途跋涉,於2014年11月9日下午抵達平涼市崆峒區雙橋路彩虹橋附近,並在這裡安下營寨,修養整修。平涼城區很多人聞訊前去觀看,更有很多家長帶著孩子去近距離接觸駱駝,和駱駝合影,看駱駝進食。
  • 聲聲駝鈴響徹漢唐,絲綢之路的行舟:「胡漢」交融的載體——駱駝
    駱駝作為溝通中原和西域的使者,自此踏上了與黃沙為伴的歷史旅途。漢朝時期,絲綢之路還處於開拓時期,後來經過幾百年的沉澱,直到唐朝,兩地的貿易與文化交流達到了空前繁榮的狀態。而這種文明交流的背後,我們忽視了一個重要的角色,那就是往返於中原和西域的駱駝。
  • 草原沙漠上吉祥和深情的象徵——駱駝
    攝影/卻吉在內蒙古遼闊的草原和沙漠上,有一種動物頭較小,頸粗長,彎曲如鵝頸,它就是駱駝。從古至今,駱駝始終被人們視作吉祥和深情的象徵,一直受到人們的尊敬。遠古時期的遊牧民族,就把最好的駱駝挑選出來,敬獻給天地、山神、樹神,不使用不宰殺,終生供養。從漢代開始,從宮廷到民間,開始有擺供駱駝雕像的習俗。到了唐代,一些皇親國戚、達官顯貴,還將駱駝俑作為隨葬品入葬。從西安墓中出土的騎駝陶俑,駱駝臥地,胡人騎在雙峰間,服飾色彩絢麗,姿勢生動傳神。
  • 天馬與駱駝——漢代絲綢之路標識符號的新釋
    敦煌懸泉漢簡的記載和河西出土文物透露了漢代重視天馬輕視駱駝的原因。漢代張騫通西域後,駱駝被逐步引進漢地,其作為外來「奇畜」不為人知與熟悉,也缺少相應精湛造型的藝術品,與唐代出現的大量駱駝文物相比,漢代駱駝文物寥寥無幾,因而漢代人們夢幻的天馬成為真實的外來引進物種,代替真實的駱駝成為了充滿想像的神奇動物。可見漢代絲綢之路真正的標識符號應是天馬而不是駱駝。
  • 神秘的「西域」絲綢之路-新疆烏魯木齊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闢的以長安(今西安)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 並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絲綢之路,簡稱絲路。新疆維吾爾自治區,簡稱「新」,古稱「西域」,是一個很好的旅遊地區。
  • 新疆帕米爾:古絲綢之路遺址,高原風景壯美無比
    帕米爾高原古稱蔥嶺,又稱不周山,古絲綢之路在此經過。地處中亞東南部、中國的最西端,橫跨塔吉克斯坦、中國和阿富汗。有紅其拉甫、明鐵蓋等山隘,是古絲綢之路南下印度、西去阿富汗、伊朗的重要通道。帕米爾是古絲綢之路上最為艱險和神秘的一段,帕米爾高原屬高寒氣候,是現代冰川作用的一個強大中心,約有1000多條山地冰川。
  • 烏茲別克斯坦:古絲綢之路穿越的國度
    新月和五角星是穆斯林國家的標誌,新月還象徵和平、和睦、和諧。原野、棉桃、麥穗象徵農耕文化的傳統與豐收連年。古絲綢之路直穿烏茲別克而過烏茲別克斯坦地處中亞腹地,與五個穆斯林國家為鄰。這個國家不僅自身沒有出海口,連它的所有鄰國也都出不了海,被稱為「雙內陸國」,在世上可謂絕無僅有。
  • 絲綢之路:是一條什麼樣的路
    絲綢之路是起始於古代長安,也就是今天的西安。在西安市玉祥門外,矗立著一座「絲綢之路」巨型石雕,畫的是跋涉於絲綢之路上的一隊駱駝商旅,這座石雕,將絲綢之路上長達一千多年的各國商貿往來的歷史高度概括的表現出來,展示出一支西域駝隊滿載絲綢、瓷器、茶葉等即將西行的浩大場景。
  • 古「絲綢之路」文化遙遙萬裡
    絲綢之路是沿線各國共同促進經貿發展的產物,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也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的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它有效地促進了社會經濟的發展,為人類文明史做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對古今歷史文化價值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 沙漠之舟--駱駝傳說
    說起新時代的絲綢之路,人們情不自禁的會想起裝滿貨物的歐洲班列,盤山鑽洞,綿延數裡,氣勢恢宏,盡顯中歐商貿友誼。
  • 李帥無奈吐槽:有駱駝,可以走絲綢之路
    在微博互動中,李帥無奈地表示:「有駱駝,可以騎駱駝走絲綢之路。」而且,還調侃道:「黃沙百戰穿金甲,過了樓蘭終不還」。此前,韋世豪、何超、楊立瑜等人已經通過微博表達了想要回家的急躁的心情。
  • 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啟程
    9月19日上午,隨著副省長祝列克發出的啟程令,涇陽茯磚茶·絲綢之路文化之旅從涇陽邁步啟程。一支由136峰駱駝組成的商隊,馱載著涇陽茯磚茶,歷時一年多,重走絲綢之路,赴哈薩克斯坦,促進文化交流和傳播。古絲綢之路是古代亞歐互通有無的商貿大道,還是促進亞歐各國和中國友好往來、溝通東西方文化的友誼之路。被譽為古絲綢之路上的神秘之茶和生命之茶的涇陽茯磚茶作為古絲綢之路上最主要的貿易商品之一,既促進了東西方文化的交流和傳播,又增強了中外各民族的友誼和合作。
  • 大漠中的世外桃源:新疆羅布人村寨,不朽胡楊見證千年文明
    是一處羅布人世代居住的世外桃源,村寨區域內匯聚了眾多奇觀異景,塔克拉瑪幹沙漠、遊動湖泊、塔裡木河,國內最大的沙漠,最長的內陸河,千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形成了獨特的天然景觀。我們可以先選擇沙漠越野車帶來的激情,接著體驗滑沙的刺激,然後騎駱駝觀沙海,大漠深處,總會不經意發現一旺清澈透明、美麗神秘的海子。
  • 大漠中的世外桃源:新疆羅布人村寨,不朽胡楊見證千年文明
    是一處羅布人世代居住的世外桃源,村寨區域內匯聚了眾多奇觀異景,塔克拉瑪幹沙漠、遊動湖泊、塔裡木河,國內最大的沙漠,最長的內陸河,千古絲綢之路在這裡交匯,形成了獨特的天然景觀。最後的羅布人:這座村寨的主人:羅布人是中國最古老的民族之一,他們世代生活在塔裡木河畔邊,以小舟捕魚為食。其方言獨特,為新疆三大方言之一,羅布人的音樂、民俗、文化都具有很高的藝術價值。
  • 絲綢之路行記
    第一個方向,我選擇了絲綢之路,想看看絲綢之路上的多元文化。從先前的西安,銀川,到這次的西寧,張掖,嘉峪關,敦煌,烏魯木齊至於伊寧,算是走過了古代中國絲綢之路的舊地。漢代張騫通西域,開始了絲綢之路,但是東西方文明的交流,遠早於此。
  • 秋訪新疆鄯善縣迪坎村,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
    圖文/易會林9月19日至21日,新疆野駱駝保護協會會長王新艾攜協會領導一行到新疆吐魯番市鄯善縣迪坎鎮迪坎村,在野駱駝的鄉土,了解以前野駱駝生存生活情況,與迪坎的羅布人交流座談,追尋野駱駝遠古的足跡。迪坎,位於吐魯番市鄯善縣南部,西接吐鄯託盆地,東臨庫姆塔格沙漠,北眺火焰山,南望羅布泊——這個地方就是古代進入樓蘭古國的要道。
  • 大型跨國駱駝商隊今日抵達絲路神秘古城——駱駝城
    (圖片來源高臺攝影家白納新 ) 當駱駝商隊遇到駱駝古城,這是怎樣夢幻的奇遇?是千年前的絲路商人乘駝而來,還是這座歷經風霜的古城逆轉千年以前? 駱駝城——位於甘肅省高臺縣城西南20公裡處,是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絲綢之路上大型漢唐古文化遺址,是目前國內現存的保存最大、最完整的漢唐古城,被列為「絲綢之路世界文化遺產」備選點。
  • 第四屆「絲綢之路——馬幫大會」於5月1日在古郡敦煌隆重召開
    第四屆「絲綢之路——馬幫大會」於5月1日在古郡敦煌隆重召開5月1日晚,由馬幫中國主辦、敦煌文旅集團有限公司承辦的國內大型越野盛會——第四屆「絲綢之路·馬幫大會」在敦煌開幕。據了解,本次大會活動時間為5月1日至3日,活動涉及大漠音樂狂歡節、T2沙漠戈壁挑戰賽、保護野駱駝公益活動、牧馬人車隊紅毯進場儀式、馬幫頒獎盛典及中國越野自駕線路推廣會等內容。來自全國各省市30多個馬幫組織的300餘輛越野車及越野愛好者、現場群眾等共千餘人見證了大會開幕。開幕式上,各省市的馬幫代表上臺,共同啟動馬幫大會。
  • 文物會「說話」 | 絲路上牽著駱駝商人 很像現在的代購
    西安網訊(記者婧雅段巍)駱駝,是絲路上最具代表性的貿易象徵。在西安,一尊尊出土的駱駝俑就見證著當時的絲路繁榮。其中,西安博物院的鎮館之寶唐代三彩載物臥駝就是絲路貿易最具代表性的文物之一。  唐代絲綢之路通達四方,國際貿易繁盛,在唐代的絲綢之路上,駱駝作為重要的運載牲畜,隨著絲路商道上日益頻繁的貿易往來,為唐朝帶來了各種異域貨物,同時也把唐文化傳播到了國外。  駱駝是沙漠之舟,在絲綢之路上運送貨物都會用駱駝,以雙駝為主,貨物以絲綢,茶葉,陶瓷器,奢侈品為主,駱駝主要運輸一些重量較輕,體型較小的貨物。
  • 古絲綢之路——內蒙古額濟納旗黑城遺址
    古絲綢之路6) "← →"翻頁 黑城遺址位於內蒙古額濟納旗達來呼布鎮南偏東方向約22公裡處,是古絲綢之路北線上現存最完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