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作者"三北浪人",感謝您的關注閱讀。
每個人的成長曆程中,總有那麼一段難以釋懷的至暗時光,也就是自己的"沉默期",如同在無盡黑夜中,苦苦等待著黎明的曙光。
不在沉默中爆發,就在沉默中滅亡。我始終相信,儘管前行的道路是曲折的,但人生的前景必定是光明的。
只有度過了這段難捱的歲月,才會如鳳凰浴火涅槃一樣重生,因為只有燒不死的鳥才能成為鳳凰。
(一)
我們雖然是平凡的普通人,但是也有追求夢想的權利。就如大家調侃的那樣,夢想一定要有,萬一實現了呢?
"沉默期"雖然是人生最壓抑的低谷,但你的每一次大膽嘗試,都在努力上坡,是邁向高峰的"增量";每一點積極的改變,都在走向更好的前方。
大家對竹子很熟悉,人人皆知"雨後春筍"這個成語。
華東地區有種"毛竹",在筍尖冒出之前常年蟄伏地下。
整整4年時光,毛竹只長出地面了3公分。但我們不要就此嘲笑,因為它的根莖已經深紮下去了,延伸到了數百平米的範圍。
到了第5年春雨過後,毛竹就徹底"激活"了,以每天30公分的驚人速度瘋長,短短幾周就能長到15米高。
老祖宗把這種現象叫做"厚積薄發"。沒有厚實的根基,哪可能有什麼一鳴驚人?!這4年都是竹子的"沉默期",我們又有多少人熬不住?
在快節奏的工作生活中,不少人急於求成,巴不得今天栽樹明天就能收穫果實。也有很多人在"沉默期"暫時看不到希望,最終選擇做個消沉頹廢的"loser",成為了生活的"不幸兒"。
更有甚者,時常牢騷滿腹、怨聲載道,總認為上天不公、時運不濟,最終成為了"掰著指頭混日子"的鹹魚,變成了當初自己最討厭、最看不起的那種人。
(二)
在"沉默期"碰到矛盾困難,很多人會本能地更加敏感和焦慮,提振不起精神來,習慣性將過錯歸咎於他人和外部環境。
其實,完全不必要抱怨他人不理解,世界上從來就沒有真正的感同身受,因為外人沒有經歷你所經歷的一切,而且也完全沒有這個義務。
要知道,別人幫助了你是情分,沒幫忙也算出於本分,沒有什麼好責難的。更何況,別人代替不了你去成長,你終究要學會獨自長大。
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在本能反應過後,我們是不是也該認真反省自己?
實際上,堡壘往往都是從內部攻破的。在內因與外因的辯證關係中,內因才是問題的主要矛盾,也是矛盾中的主要方面。內因的決定性永遠大於外因,而且內因問題解決好了,也能帶動外部矛盾消除。
"沉默期"並不總是負面的,它也是自我"增值"成長的黃金期。在這段"不合群"的日子裡,你要學會孤獨地與自我對話,嘗試著真正走進內心,傾聽來自靈魂深處的訴求,尋找到喧囂時日裡早已忘卻的"我"——我到底追求什麼?
一個人的時來運轉、飛黃騰達,並不是那麼簡簡單單、敲鑼打鼓就能實現的。對待我們的理想,就應該有"念念不忘、必有回想"的執著,堅信只要日積月累地努力積澱,總會迎來"鯉魚躍龍門"的那一天。
(三)
國防大學金一南教授有一句話說的很好:"做困難事,必有所得"。我們只有走過"沉默期"的苦難,才能迎來最終的輝煌人生。
如何打破"沉默期",積蓄成長的後勁,我有幾條建議供參考:
一是放鬆克服焦慮。
可以做點自己感興趣的事,培養一個或幾個愛好,讓緊繃的神經得以放鬆。或者正向突破一下自我,去嘗試一些從沒做過或不敢不願做的事,去發現自身更多的可能性。也可以去旅遊、出一趟遠門,暫離當前的紛擾,在陌生的環境中感受生活的美好,給自己多留一些餘地。
二是讀書滋養靈魂。
推薦讀一些人物傳記,從歷史人物中汲取精神動力,比如毛澤東、鄧小平等領袖人物,都經歷過"三起三落",而他們在"沉默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讀書。也可以讀小說、勵志書籍,在書香中沉靜浮躁的心靈,用知識滋養乾涸的靈魂。當然,涉獵哲學、外文等感興趣的領域也可以。
三是運動健壯身體。
擁有一個健康的好身體,是人生幸福的基礎和前提。大多數人都推薦慢跑,可以藉助跑步軟體學習技巧、積累裡程、結交跑友,在揮灑汗水中排解負面情緒,在常態堅持中磨礪個人意志,在交流互動中吸收正能量,在積極運動中逐漸打破沉默。誠然,也可以嘗試其他運動項目。
此外,聽音樂、看電影、寫日記,只要你喜歡,沒有什麼不可以!
最重要的提醒放在最後:以上法子都是"表面工作",其實質都指向一個"核心"——放下思想包袱、持續積蓄力量,跳出沉默怪圈、不斷奮進前行!
敬請留言點評,拙作定期更新,歡迎互粉互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