燒鳥的日文為「焼き鳥」,念作 Yakitori,yaki 指的是燒烤,而 tori 的意思則是雞。據說最早始於十七世紀初的日本,人們開始將雞肉、內臟和其他禽鳥類切成一口大小,串起以直火燒烤而成;後來諸如牛肉、豬肉或蔬菜等「非雞肉」食材也陸續做成串烤料理。
在日本想吃到燒鳥,不論是燒鳥專門店、鳥料理專門店、居酒屋,甚至是路邊攤與便利商店都能吃到,廣受大眾喜愛。一手握冰啤酒、一手拿燒鳥,更堪稱絕配。雖然現代很多餐廳會在醬汁或佐料上發揮創意,最經典的燒鳥做法仍然是鹽燒與醬燒;前者在菜單上常寫作「塩」,講究者也可視風味搭配不同的鹽;後者為「たれ」,滋味鹹中帶甜,通常用醬油、味醂、糖、高湯與辛香蔬菜熬煮而成,有些店家的 たれ 可是寶貴機密。根據《Food Republic》的入門介紹,一起來認識常見的燒鳥料理:
雞腿。「もも」即為日文大腿的意思,這是最常見的雞肉串燒,幾乎所有有提供燒鳥的餐廳都能找到。
雞翅。更明確的說,「手羽」指的是整個雞翅,「手羽元」(tebamoto) 指的是連接胸肉的雞翅、「手羽中」(tebanaka) 是雞中翅、「手羽先」則是雞翅尖或中翅連雞翅尖的部分。不論在哪裡,翅膀往往都是串燒人氣王。
雞屁股。又有「七裡香」的俗稱,尾椎肉相當肥嫩,是整隻雞脂肪含量最多的部位。不過接受度相當兩極,通常不是大愛就是完全不敢吃。另外,為了食用安全,必須將黃尾腺切除。
雞頸肉。每隻雞隻有一點點,由於脖子屬於經常運動的部位,處理得好可是相當多汁鮮美,但質量容易參差不齊,有些店家的雞脖肉倒是像在嚼皮革。
雞皮。菜單上有時亦寫做「皮」或「とりかわ」(發音為 Torikawa),とり 是雞的意思,而 かわ 指的是皮。烤過後香脆又帶有韌性的口感頗受歡迎,且含有大量膠原蛋白。
雞下脯肉。或稱雞裡肌與雞柳,通常取自雞胸內側,相當清瘦。肉質柔軟、滋味淡雅,常綴以山葵、梅醬、山椒粉等調味品搭配增添風味。
雞肝。由於質地細緻,烹調方式將決定一切,烤過頭就會變得又幹又硬。雞肝富含鐵質與維他命。以日式燒烤醬汁「たれ」(發音為 Tare)醃漬後燒烤,並撒上七味唐辛子的做法很是美味。
燒烤雞肉丸。將雞肉餡捏成丸狀,或更常見的長條棒狀烤制而成。燒鳥師傅常於這道料理中發揮創意,好比加入剁碎的雞軟骨增加食感,或是附顆生蛋黃沾著吃,使之更滑順香濃。另外,例如蔥、紫蘇葉等蔬菜也可以切成細末混入調味。
—————— END ——————
1 致我們無處安放的失眠!四九城的「深夜食堂」都藏在哪?
2 去東京嗨,吃上這13家米其林才算真本事
3 說起京都抹茶,你缺的那篇攻略在這裡
4 逼格爆棚的11家麵包店,你去過就會愛上
5 就這樣在歐洲做個「超市美食家」
6 東瀛百年美味老店,讓你邂逅一心一念的初心
7 從築地市場開始,教你吃遍全球海鮮
8 城會玩!冰淇淋職人又把Gelato吃出了新高度
9 不喝咖啡算不上懂臺北!去過這10間才稱得上是臺北通
玩家惠traveler99
官方網址:www.traveler99.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