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大灣區跨境醫療與合作,港大深圳醫院公布多個重點項目規劃

2020-12-25 騰訊網

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文 李博 通訊員 港深醫信/圖

時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正式運營八周年之際,7月15日,港大深圳醫院舉行了八周年媒體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重大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建設規劃。

培養高水平醫療人才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高水平人才是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無論是人才團隊的引進還是人才的培養。

8年來,港大深圳醫院藉助深港醫療合作平臺,積極促進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部分醫療核心指標均達到領先水平。其中,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分別為5.49%和41.91%,處於深圳市同類醫院中較低水平;優質護理優質護理覆蓋率連續3年達100%;病人跌倒發生率、住院病人壓瘡發生率分別為0.32%和0.13%,均低於香港醫管局的要求。

醫院積極藉助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平臺,共計引入11個國際和國內頂尖團隊,其中生殖醫學團隊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為諾貝爾團隊。目前,該院外科已獲得香港外科醫學院及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培訓基地認證;急診科獲得「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訓練中心」資格。該院爭取在2025年,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專科培訓獨立管理及認證機構,向全市(全省)推廣專科培訓的成功經驗,拓展並完善10個專科的專培基地建設。

二期打造多學科中心,「一站式服務」讓患者「少跑路」

港大深圳醫院二期項目是未來五年重點打造的建設項目,其中不僅包含1000張病床的住院大樓,並容納了兒科、腫瘤科兩個重點發展學科。項目建設目前已初步啟動,並計劃於2024年底竣工,於2025年初投入使用。

根據醫院相關規劃,二期項目完成了超大規模的醫院功能整合,合理設置手術室、ICU、內鏡中心等共享型醫技科室。並率先實現多學科中心的兒童中心、腫瘤中心的設置概念,最大限度整合和發展醫院的特色醫療。兩個中心分別設置獨立的門廳、診區及病區,並配備專用電梯。在共用的醫技科室中,也通過適當的交通組織,儘量區分不同類型的病患,使得腫瘤中心和兒童中心形成相對閉環的醫療體系。

同時,二期設計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多樣化、充滿童真的室內外兒童空間體系,結合自然光與彩色圖案,營造兒童友好型療愈場所,為醫院未來提升市民服務打造堅實基礎。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教授表示,基於多學科會診(MDT)模式的多學科聯合門診是醫學發展的趨勢,MDT模式在打破學科之間壁壘的同時,可以有效推進學科建設,實現各科資源和優勢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診治質量,「從患者體驗的角度來說,建設多學科中心的最大好處是,患者無需反覆掛號多個科室便可體驗『一站式』檢查服務,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路。」

人文關懷:接駁交通樞紐設置便民商業街

人文關懷一直是港大深圳醫院秉持的理念。根據規劃,醫院將在門診醫技樓和二期之間建設多元化的商業街、訪客中心、美食廣場,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便捷及多元化的餐飲和便民服務,打造生活化的街區氛圍。

針對目前醫院周邊交通較為不便的情況,醫院聯合設計院、工務署等部門,在二期規劃中重點完善一體化交通系統的建設,增設了三個地面/地下交通接駁區域,分別在醫院西門(近海園一路)、北門(近白石路)和一期二期接駁處。其中,西門(近海園一路)接駁區域,力爭接駁深圳市公共運輸系統,讓市民「下車即為醫院」。為方便行走不便的住院患者,二期規劃還包含了三個「住院上下客區」,分別位於住院病區ABC三棟負一層。

在公共運輸便利設施方面,港大深圳醫院計劃修建南門(近濱河大道輔道)地鐵9號線深圳灣出口D1出口到國際醫療中心等多個位置的風雨連廊,屆時將大幅提升了行人交通的安全和便捷,且減少高溫、颱風等惡劣天氣對市民就診的影響,形成無風雨「雙接駁」體系,以進一步體現「人性化立體交通接駁系統」概念。

科研:將建立深港合作的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科研平臺是為港大深圳醫院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撐。港大深圳醫院科研副院長關新元教授介紹,醫院二期科研樓包含中心實驗室、臨床試驗中心Ⅰ-Ⅳ期、生物信息實驗室、人工智慧平臺、數位化醫療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組織樣本庫、動物實驗室和臨床前動物實驗評估中心等,計劃建設成亞洲最大的集成性科研中心之一。

未來五年內,港大深圳醫院將引進香港大學科研團隊,圍繞「六大卓越中心」,在規劃建設中的「深港科技新合作區」建設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深港科技新合作區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毗鄰皇崗口岸。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包括生物材料3D列印研發平臺、生殖健康生育力保存中心、腫瘤放射免疫與轉化研發平臺、器官移植免疫復發研發平臺、臨床大數據平臺、人工智慧等。投入運營之後,來自香港的工作人員進可走專屬通道,免除了繁瑣的通關手續。

國際醫療中心:開設新服務整體提高惠民力度

2020年以來,面對大眾對高端醫療服務的多層次需求,港大深圳醫院國際醫療中心(IMC)陸續推出新增服務、增大惠民力度。

自7月6日起,IMC開啟了全科夜間門診服務至21:30。夜間服務與日間服務同質同量,配套服務還包括CT、彩超、X光等檢查及住院服務。助理院長、IMC主管樊敬文顧問醫生表示,IMC的全科夜間門診有別於私人診所,如患者需要住院,IMC全科醫生會及時聯繫專科醫生,經評估後可安排患者入住IMC病房,並於緊急必要時入住新開設的重症監護病房(ICU)/高依賴病房(HDU),為患者提供及時專業的診療服務並保護隱私。

為遵循港大醫院「先全科後專科」的醫療理念,IMC全科門診診金已由700元/次調整為400元/次,檢驗檢查項目及藥品按項目另行收費。患者於全科門診就診後,如需轉介專科繼續治療,首診只需另外支付700元診金(原專科轉介需支付1000元診金)。同時,房費也相應調整至1200元/晚起。

IMC的專業服務受到市民及境外、海外人士的青睞。截至今年6月,IMC共服務患者近18萬人次,其中門診接診約17萬人次,出院人次超過一萬,住院患者逾10%為港澳臺及外籍人士。

IMC將引入港醫名醫人才,引進世界前沿醫療設備,重點發展包括輔助生殖醫療(IVF)與產科、內鏡、24小時全科、VVIP體檢服務、雷射整形、醫學影像六大高端醫療服務,並加強國際合作,於五年內成為高端醫療行業的標杆。

相關焦點

  • 從香港「移居」深圳的一線抗疫記憶 專訪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
    《大灣區會客廳》對話醫療衛生體系關鍵人物系列專訪第三期,我們聚焦香港大學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1月8號,香港大學深圳醫院就接診了後來被確認為廣東省首個新冠肺炎確診病例,並由此發現全省首個家庭聚集性病例,為疫情防控拉響了警報。
  • 中國人壽發布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保險產品
    來源:中國銀行保險報網12月15日,中國人壽舉辦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產品發布會,隆重推出了中國人壽粵港澳大灣區跨境醫療保險產品——「國壽粵港澳 大灣區醫療保險」。廣東銀行保險監管部門持續推動保險業主動融入服務粵港澳大灣區建設這一國家發展戰略,印發了多份金融支持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相關文件,引導轄區金融機構通過加大各類金融產品的創新力度,加快構建大灣區特色保險產品體系, 豐富多樣化跨境金融產品供給,支持行業聚焦跨境車險、跨境醫療險、跨境理財通等重點創新領域,不斷提升粵港澳三地居民金融服務便利度,推動以現代金融支持大灣區發展
  • 大灣區宜居建設再「升級」|粵港澳大灣區|粵港合作框架協議|香港|...
    謝惠強攝(新華社發)建設粵港澳大灣區,提升「灣區人」的生活質量和幸福指數是重中之重。《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出臺以來,各項便利舉措不斷頒布,逐步推動在廣東工作生活的港澳居民在教育、醫療、養老、住房等民生方面逐步實現與港澳的銜接。最新的進展,是粵港籤署落實《粵港合作框架協議》57項措施,當中多項措施將為港人在內地工作和生活帶來更多便利。
  • 港大深圳醫院迎來新院長
    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 通訊員 彭蓓 羅裕菲 11月13日下午,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舉行第二任院長任職儀式,宣布香港大學盧寵茂教授正式就任新一任院長。深圳市副市長、港大深圳醫院董事長吳以環為盧寵茂教授頒發院長聘書。
  • 港大深圳醫院試點使用香港長者醫療券
    中國醫院管理案例評選,醫院卓越管理實踐大秀場。點擊查看 記者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獲悉,香港特別行政區政府5日宣布推出長者醫療券港大深圳醫院試點計劃,為居住在深圳乃至珠三角的香港長者帶來較為便利的醫療服務。
  • 銀髮經濟到來:香港人深圳養老成潮流
    開業6年,首家深港合作公立醫院改革試點單位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下稱「港大深圳醫院」)已有10萬多人次香港人就醫。這是第一財經記者最新獲悉的數據。在這10萬多人次中,相當一部分是在深圳或周邊城市養老的香港人。他們或是住在養老院,或是買房自住。醫療成為他們最迫切的需求之一。
  • 胡煥章工作室落戶港大深圳醫院
    來自港大深圳醫院中醫科的陳海勇等四位醫生正式拜師,成為胡煥章老先生的弟子。 胡煥章先生今年87歲,已從事中醫臨床工作67年,在全國範圍內,資歷如此深厚的老中醫已經為數不多。他擅長治療溼溫病、心血管病、再生障礙貧血、慢性支氣管炎、腸胃潰瘍病、更年期症候群等中老年疾病。
  • 內地醫院能否用香港長者醫療券?國家醫保局:將指導擴大試點
    自2015年香港長者醫療券制度在香港大學深圳醫院試點以來,已有數千人享受到了這一便民服務。在今年的全國兩會上,也有香港地區的全國人大代表提出,擴大長者醫療券在內地醫療機構的應用範圍。 12月4日,國家醫保局官網公布的一份答覆回應了上述建議。
  • 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介紹抗疫工作相關情況
    1月10日,醫院接診了廣東省和深圳市首個確診病例。通過流行病學史調查,求診的兩夫婦均從武漢回來並且有症狀。11日凌晨,兩位患者轉診至市三院。1月11日,醫院找到並通知了首例患者家庭其他4名成員來院排查。當晚,其中3人在港大深圳醫院接受隔離觀察。1月14日,首例患者家庭中的「婆婆」發病(沒有武漢旅行史),港大深圳醫院聯繫她入院檢查。
  • ​「2019大成大灣區跨境法律高峰論壇」在深圳成功舉辦
    在此發展背景下,為助力企業跨越法律制度的壁壘進行跨區域法律合作,實現跨境上市和融資,在全球競爭態勢下提供高質量的跨境爭議解決法律服務,以及滿足其他的跨區域法律服務需求,成為法律服務機構亟待探索的問題。這需要加強粵港澳三地法律服務機構和人員的合作與協同創新,為市場主體提供更自由、更便利的跨境法律服務,是國內外企業對粵港澳大灣區和深圳先行示範區的殷切期待。
  • 民治多個重點工程開工 新華醫院、深圳第二圖書館等備受關注
    近期,龍華區第二期重點項目集中開工,民治街道轄區內多個重點工程項目也囊括在內。轄區年內計劃建設的43個重點項目全部處於緊鑼密鼓的施工建設中。在民治街道轄區內,新華醫院、深圳第二圖書館、尚龍苑等「明星」工程建設項目備受關注,熱火朝天的建設場景令人震撼,讓人真切地感受到了這座「產城人」融合的未來新城蹭蹭向上「生長」的力量,使人不禁暢想,未來這裡實現產城融合、宜居宜業,呈現出一片產業興、城市美、人民樂的景象。
  • 探索香港醫療資源北上 搶攻生命健康產業
    29日,深港醫療創新合作論壇在深圳召開,來自內地和香港的醫療界、學術界和生命大健康企業的近百名專家齊聚深圳,共同討論香港醫療資源北上、生命健康產業在大灣區孵化等話題。徐友軍提到,香港的藥物、醫療器械以及醫藥創新的評審標準相較內地更國際化;依託港大等高校,香港生命大健康產業創新項目水平也較高,完全可以來到大灣區進行孵化和成果轉化。他舉例,香港科學園的場地有限,孵化企業畢業之後需要自己另尋出路;其中生命健康方面的項目完全可以來到深圳的羅湖口岸經濟帶進行轉化和落地。
  • 思維大灣區周報 | 《粵港澳大灣區文化和旅遊發展規劃》發布;RCEP與廣州發展圓桌會議在穗圓滿舉行
    作為粵港澳大灣區交通網絡中的又一條重要加密線,它是深圳線路裡程最長項目,全長約93km,橫跨5大行政區域和城市建成區,將與深圳10條高速公路和8條一級公路互聯互通,一期工程12座互通立交。深圳外環高速公路是廣東省「十二縱八橫兩環十六射」高速公路骨架網的一條加密線,也是深圳市「十橫十三縱」幹線道路網規劃的重要一「橫」。
  • 香港中文大學(深圳)與龍崗區人民政府籤訂戰略合作框架協議
    大學在人工智慧、大數據、機器人、金融、生命健康、材料、能源以及智能網絡等領域具有引領性的科研能力,已先後成立了包括三個諾貝爾獎實驗室、兩個基礎研究機構等在內的20多個具有國際水平的研究院和重點實驗室。  一直以來,龍崗區與香港中文大學(深圳)在科技創新、學科建設方面均有深度專項合作。
  • 香港長者醫療券深圳試點三年服務人次過萬
    新華社深圳10月11日電(記者白瑜)記者11日從香港大學深圳醫院獲悉,香港長者醫療券試點計劃啟動三年來,服務人次已過萬,就診者最高年齡達107歲。  香港特區政府從2009年開始推行長者醫療券計劃,資助符合資格、年滿70歲的香港長者使用最切合他們需要的私營醫療服務。
  • 廣東「十四五」規劃:強化珠海橫琴先導作用 促進要素跨境流動
    日前,《中共廣東省委關於制定廣東省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二〇三五年遠景目標的建議》(以下簡稱《建議》)全文公布。其中,關於珠海澳門融合發展的舉措,《建議》提出要「以共建重大發展平臺拓展粵港澳協同發展空間」以及「提高廣深港、廣珠澳科技創新走廊建設水平」。寄望「十四五」,珠海澳門兩地又將如何協同發展,促進大灣區建設?
  •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有哪些投資機會?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摘要 【粵港澳大灣區規劃終落地!一文讀懂三大關鍵點 有哪些投資機會?】18日晚間,經黨中央、國務院同意,《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正式公布。
  • 港大深圳醫院10種手術打包收費
    深圳特區報訊(記者 呂二函 通訊員 陳永祥)深圳「醫藥價格」改革又有新進展!記者19日從港大深圳醫院獲悉,經深圳市發改委、市衛計委、市人社局批准,從1月27日起,該院實施10種手術病例打包收費,患者經醫生診斷若適宜按照這些手術方式治療,住院期間所有醫療費用將按固定價格全包,不再逐項計費。
  • 「地評線」桂聲網評:立足廣西聚力共建 打造跨境醫療合作典範
    10月9日,中國-東協跨境醫療合作平臺在廣西醫科大學第一附屬醫院正式啟動。該平臺立足廣西、服務東協,著力打通與東協各國跨境醫療合作「最後一公裡」。中國-東協跨境醫療合作平臺,是以雲計算為基礎、智能化為手段,建設國際網際網路醫院的一次新嘗試。
  • 粵港澳大灣區跨境直升機面臨的問題分析
    2019年8月,《粵港澳大灣區發展規劃綱要》發布,明確提出在粵港澳大灣區「穩步發展跨境直升機服務」。9月,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支持深圳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先行示範區的意見》中提出「不斷提升對港澳開放水平」,對大灣區城際交通多元化聯通和公共服務一體化協同提出更多要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