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創/深圳商報記者 趙鴻飛/文 李博 通訊員 港深醫信/圖
時值香港大學深圳醫院(以下簡稱「港大深圳醫院」)正式運營八周年之際,7月15日,港大深圳醫院舉行了八周年媒體新聞發布會,公布了醫、教、研、管四個方面的多個重大項目進展,以及立足粵港澳大灣區的跨境醫療、科研、教學等建設規劃。
培養高水平醫療人才提升醫療服務水平
高水平人才是醫療服務可持續發展的基本支撐,無論是人才團隊的引進還是人才的培養。
8年來,港大深圳醫院藉助深港醫療合作平臺,積極促進醫療服務水平提升,部分醫療核心指標均達到領先水平。其中,門診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住院患者抗菌藥物使用率分別為5.49%和41.91%,處於深圳市同類醫院中較低水平;優質護理優質護理覆蓋率連續3年達100%;病人跌倒發生率、住院病人壓瘡發生率分別為0.32%和0.13%,均低於香港醫管局的要求。
醫院積極藉助醫療衛生「三名工程」平臺,共計引入11個國際和國內頂尖團隊,其中生殖醫學團隊來自瑞典卡羅林斯卡研究所,為諾貝爾團隊。目前,該院外科已獲得香港外科醫學院及英國皇家外科醫學院的培訓基地認證;急診科獲得「香港急症科醫學院訓練中心」資格。該院爭取在2025年,建立具有國際水平的專科培訓獨立管理及認證機構,向全市(全省)推廣專科培訓的成功經驗,拓展並完善10個專科的專培基地建設。
二期打造多學科中心,「一站式服務」讓患者「少跑路」
港大深圳醫院二期項目是未來五年重點打造的建設項目,其中不僅包含1000張病床的住院大樓,並容納了兒科、腫瘤科兩個重點發展學科。項目建設目前已初步啟動,並計劃於2024年底竣工,於2025年初投入使用。
根據醫院相關規劃,二期項目完成了超大規模的醫院功能整合,合理設置手術室、ICU、內鏡中心等共享型醫技科室。並率先實現多學科中心的兒童中心、腫瘤中心的設置概念,最大限度整合和發展醫院的特色醫療。兩個中心分別設置獨立的門廳、診區及病區,並配備專用電梯。在共用的醫技科室中,也通過適當的交通組織,儘量區分不同類型的病患,使得腫瘤中心和兒童中心形成相對閉環的醫療體系。
同時,二期設計為孩子們精心準備了多樣化、充滿童真的室內外兒童空間體系,結合自然光與彩色圖案,營造兒童友好型療愈場所,為醫院未來提升市民服務打造堅實基礎。
港大深圳醫院院長盧寵茂教授表示,基於多學科會診(MDT)模式的多學科聯合門診是醫學發展的趨勢,MDT模式在打破學科之間壁壘的同時,可以有效推進學科建設,實現各科資源和優勢的最大化整合,提高診治質量,「從患者體驗的角度來說,建設多學科中心的最大好處是,患者無需反覆掛號多個科室便可體驗『一站式』檢查服務,讓數據多跑路,讓患者少跑路。」
人文關懷:接駁交通樞紐設置便民商業街
人文關懷一直是港大深圳醫院秉持的理念。根據規劃,醫院將在門診醫技樓和二期之間建設多元化的商業街、訪客中心、美食廣場,為患者和醫護人員提供便捷及多元化的餐飲和便民服務,打造生活化的街區氛圍。
針對目前醫院周邊交通較為不便的情況,醫院聯合設計院、工務署等部門,在二期規劃中重點完善一體化交通系統的建設,增設了三個地面/地下交通接駁區域,分別在醫院西門(近海園一路)、北門(近白石路)和一期二期接駁處。其中,西門(近海園一路)接駁區域,力爭接駁深圳市公共運輸系統,讓市民「下車即為醫院」。為方便行走不便的住院患者,二期規劃還包含了三個「住院上下客區」,分別位於住院病區ABC三棟負一層。
在公共運輸便利設施方面,港大深圳醫院計劃修建南門(近濱河大道輔道)地鐵9號線深圳灣出口D1出口到國際醫療中心等多個位置的風雨連廊,屆時將大幅提升了行人交通的安全和便捷,且減少高溫、颱風等惡劣天氣對市民就診的影響,形成無風雨「雙接駁」體系,以進一步體現「人性化立體交通接駁系統」概念。
科研:將建立深港合作的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科研平臺是為港大深圳醫院持續發展提供了動力和技術支撐。港大深圳醫院科研副院長關新元教授介紹,醫院二期科研樓包含中心實驗室、臨床試驗中心Ⅰ-Ⅳ期、生物信息實驗室、人工智慧平臺、數位化醫療平臺、生物信息學平臺、組織樣本庫、動物實驗室和臨床前動物實驗評估中心等,計劃建設成亞洲最大的集成性科研中心之一。
未來五年內,港大深圳醫院將引進香港大學科研團隊,圍繞「六大卓越中心」,在規劃建設中的「深港科技新合作區」建設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
深港科技新合作區位於落馬洲河套地區,毗鄰皇崗口岸。臨床與轉化醫學研究中心,包括生物材料3D列印研發平臺、生殖健康生育力保存中心、腫瘤放射免疫與轉化研發平臺、器官移植免疫復發研發平臺、臨床大數據平臺、人工智慧等。投入運營之後,來自香港的工作人員進可走專屬通道,免除了繁瑣的通關手續。
國際醫療中心:開設新服務整體提高惠民力度
2020年以來,面對大眾對高端醫療服務的多層次需求,港大深圳醫院國際醫療中心(IMC)陸續推出新增服務、增大惠民力度。
自7月6日起,IMC開啟了全科夜間門診服務至21:30。夜間服務與日間服務同質同量,配套服務還包括CT、彩超、X光等檢查及住院服務。助理院長、IMC主管樊敬文顧問醫生表示,IMC的全科夜間門診有別於私人診所,如患者需要住院,IMC全科醫生會及時聯繫專科醫生,經評估後可安排患者入住IMC病房,並於緊急必要時入住新開設的重症監護病房(ICU)/高依賴病房(HDU),為患者提供及時專業的診療服務並保護隱私。
為遵循港大醫院「先全科後專科」的醫療理念,IMC全科門診診金已由700元/次調整為400元/次,檢驗檢查項目及藥品按項目另行收費。患者於全科門診就診後,如需轉介專科繼續治療,首診只需另外支付700元診金(原專科轉介需支付1000元診金)。同時,房費也相應調整至1200元/晚起。
IMC的專業服務受到市民及境外、海外人士的青睞。截至今年6月,IMC共服務患者近18萬人次,其中門診接診約17萬人次,出院人次超過一萬,住院患者逾10%為港澳臺及外籍人士。
IMC將引入港醫名醫人才,引進世界前沿醫療設備,重點發展包括輔助生殖醫療(IVF)與產科、內鏡、24小時全科、VVIP體檢服務、雷射整形、醫學影像六大高端醫療服務,並加強國際合作,於五年內成為高端醫療行業的標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