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歌不唱呦,就不開懷呦!」「嬌阿依,磨兒不推不轉來呦!」在秀美的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縣阿依河峽谷,每天都有山歌迴蕩在山間。
10年前,阿依河不過是武陵山區一個再普通不過的窮山溝;10年後的今天,阿依河已成為國家5A級旅遊景區。
10年前,彭水這個國家級貧困縣旅遊景區建設幾乎是空白;10年後,阿依河、烏江畫廊、蚩尤九黎城、摩圍山等旅遊景區已成為彭水的新名片。
遊客紛至沓來。2019年,彭水縣接待遊客超過3000萬人次,實現旅遊綜合收入150多億元。
曾名不見經傳的彭水旅遊,如何在10年間悄然崛起,並實現「旅遊+扶貧」高質量發展?
彭水縣阿依河景區,前來漂流的遊客絡繹不絕。(彭水縣融媒體中心供圖)
景區帶動 好風景帶來好「錢景」
紹慶街道阿依河社區村民彭華兵在阿依河景區旁開了個農家樂,有40個床位。即使在旅遊淡季,周末也能滿房。
「我家共有4畝地,光靠務農掙不到好多錢。2012年,阿依河景區成氣候了,我便開起了農家樂,現在一年能收入20多萬元。」彭華兵告訴記者,靠著開農家樂的收入,他家買了車,孩子也上了大學,日子過得一天比一天好。
經過近10年的打造,阿依河景區如今已成為彭水旅遊的「招牌」,當地也形成了一條完整的吃喝玩樂遊產業鏈條。在這裡,遊客可探秘喀斯特溶洞,乘坐竹筏聆聽苗族山歌,徒步領略「一線天」的峽谷風光,體驗激流險灘的漂流,還能在旅遊小鎮品苗家美味、看篝火晚會、採摘生態瓜果,感受苗族風情。今年1至10月,阿依河景區已接待遊客近百萬人次,門票收入2578.65萬元。
旅遊對當地脫貧帶動作用明顯:阿依河景區直接解決了當地500多人就業。同時,景區還建設了165個扶貧攤位、129間扶貧商鋪,免費提供給貧困戶經營。還開設了5個旅遊商品扶貧專櫃,出售當地臘肉、土雞、山菌等農副產品和手工藝品。大批遊客的到來,還帶動了阿依河景區周邊11個鎮(街)農副產品的銷售和農家樂的發展,20萬群眾直接或間接因旅遊受益,5萬多人脫貧。
數據顯示,2007年,阿依河景區周邊及沿線農民年人均純收入不足600元,到2018年已達到1.3萬多元,旅遊富民的效益凸顯。
依託民族、生態、文化三張名片,彭水縣把旅遊業作為全縣生態經濟發展的第一支柱產業,以「世界苗鄉·養心彭水」為品牌,打造了阿依河、摩圍山、烏江畫廊、蚩尤九黎城、鬱山古鎮等一批精品景區,以及近30個特色小鎮、特色村寨,以景區帶動貧困群眾就業創業。
彭水縣羅家坨苗寨,遊客跳起苗家舞。通訊員 陳興盛 攝/視覺重慶
距離彭水縣城52公裡的羅家坨苗寨擁有原生態的苗族集群部落,具有得天獨厚的旅遊優勢,但由於交通不便,地處偏遠,過去一直「養在深閨人未識」。
彭水縣按照統一規劃、統一模式、統一設計的原則,對苗寨農房進行了保護性改造。同時,按照特色村寨保護和發展的要求,完善苗寨的基礎設施,滿足遊客吃、住、行、購、娛各方面的要求。如今,羅家坨苗寨已成為遠近聞名的鄉村旅遊點,還建成了43棟充滿民族風情的苗族特色民居。民居掩映在綠樹田園間,讓人宛若置身油畫中。
「現在城裡人都喜歡到寨子裡耍,每天都要接待好幾撥客人。」在當地開農家樂的謝瓊說,羅家坨苗寨發展鄉村旅遊以來,她靠開農家樂年收入8萬多元,一家人不但脫了貧,還正在向小康生活邁進。
彭水縣漢葭街道,遊客在脆紅李基地採摘李子。通訊員 廖唯 攝/視覺重慶
品牌營銷 「一節一賽」提升景區影響力
持續不斷地開展各類獨具特色的文旅活動,強化品牌營銷,是彭水旅遊崛起的秘訣之一。目前,彭水縣每年開展各類與旅遊相關的活動逾百項,不少活動在國內外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其中,近年來連續舉辦的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中國彭水水上運動大賽「一節一賽」,不但將體育賽事與節日慶典、旅遊資源和彭水厚重的歷史文化有機結合起來,充分展示了彭水神秘獨特的自然風光、悠久燦爛的歷史文化和多姿多彩的民族風情,還打造出了具有國際影響力的中國摩託艇聯賽、國際藝術滑水比賽和阿依河國際漂流賽等體育賽事品牌。
作為「一節一賽」的重頭戲之一,今年,中國烏江苗族踩花山節已舉辦到了第九屆。從7月踩花山節開幕到年底,彭水還相繼舉行了相親會、廟會、自行車賽、親子戶外運動挑戰賽等10餘項精彩紛呈的活動,通過活動全力推介阿依河、蚩尤九黎城、烏江畫廊、摩圍山等當地重點旅遊景區,不斷提高「世界苗鄉·養心彭水」品牌的知名度和影響力。
依託「一節一賽」,當地鄉村旅遊順勢崛起。今年7月,在毗鄰摩圍山景區的潤溪鄉櫻桃井村黃地峽,一場「共享農場認領」活動在許多人的朋友圈裡刷了屏。黃地峽共享農場拿出124塊土地供市民認領,市民認領土地後,不但可種植、收穫、品嘗高山蔬菜,還能享受恬靜的慢生活。
緊緊圍繞「一節一賽」旅遊發展策略,潤溪鄉加快完善設施場地,舉辦共享農莊豐收採摘體驗、學生團隊勞動教育體驗、徒步叢林穿越、環池自行車競技、休閒垂釣體驗、巧媳婦刀工比賽、鄉村美食展、太極健身、露營納涼等系列文化活動,如今已成為集休閒度假、康養健身、農耕體驗、避暑納涼、民宿旅遊於一體的鄉村旅遊勝地。
「旅遊+扶貧」 貧困群眾吃上旅遊飯
「彭水發展全域旅遊,根本目的在於增加群眾收入,助力脫貧攻堅。」彭水縣文旅委負責人介紹,近年來,彭水通過旅遊,直接帶動了3.2萬多人實現就業,還帶動了貧困戶增收。
遊客駕車行駛在潤溪鄉櫻桃井村。通訊員 甘勳樂 攝/視覺重慶
過去的潤溪鄉櫻桃井村是貧困村,也是典型的「空殼村」,但村裡的黃地峽景色優美,氣候涼爽,夏季平均氣溫只有20多度。2016年,潤溪鄉依託黃地峽的自然風光,引進社會資本打造民宿鄉村旅遊產業——巴渝民宿,對村民房屋進行合規新建改造,統一規劃村容村貌,建成市級巴渝民宿示範點。
今年58歲的鄧應奉自小生活在黃地峽,過去,他和老伴守著一畝三分地,種點玉米、蔬菜過活。當地發展巴渝民宿後,鄧應奉的房子由重慶巴渝民宿公司統一改建、統一配置,利潤由公司和鄧應奉按照2:8分紅。就這樣,老鄧沒花一分錢,不僅住上了新房子,還當起了老闆。
「遊客也由公司統一安排。我們不擔心沒得遊客,只要管好房間衛生,做好夥食就可以了。做起來還是輕鬆,在屋頭一年就能賺三四萬塊錢。」鄧應奉說,連民宿房間內的洗漱用品、拖鞋、電視都是公司統一提供。
按照「巴渝民宿公司+村集體經濟組織+農戶」的模式,櫻桃井既發展壯大了村集體經濟,又幫助群眾找到了一條穩定增收的致富道路,為脫貧攻堅與鄉村振興有機銜接打下了基礎。
在彭水縣靛水街道火石社區,49歲的魏江華對當地發展旅遊帶來的變化有著深切的體會。
因為沒有固定收入來源,還要供養3個孩子讀書,魏江華曾欠下一身債。後來,彭水九黎文化旅遊投資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九黎公司」)對口幫扶火石社區,公司結合當地民族特色旅遊,對遊客購買旅遊商品種類和數量進行調查分析後,建議魏江華生產具有當地特色的米粉。2017年,在九黎公司的幫助下,魏江華購置了米粉加工設備搞起了米粉加工,現在日產米粉300多公斤,大部分都通過九黎公司對外銷售,每天純利潤近500元。「欠的債都還清了,大兒子去年大學畢業後在重慶安了家。」魏江華說。
彭水縣委書記錢建超介紹,近年來,彭水立足自身資源稟賦,發展生態經濟,從「品牌建設、活動助推、全域建設、彭水特色」著手,堅持走文旅融合型高質量發展路子,在提升綠水青山顏值中做大金山銀山價值。2012年到2019年,全縣接待遊客量從340萬人次增加到302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從10億元提高到150多億元,兩次被評為全國縣域旅遊綜合實力百強縣。
數讀彭水脫貧攻堅
11萬人
全縣115個貧困村全部銷號,2萬戶貧困戶11萬名貧困人口脫貧
3.2萬人
通過旅遊帶動了3.2萬多人實現就業,7500多戶貧困戶實現增收
12370元
從2012年到2019年,農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從5960元增至12370元,增長1倍多
150多億元
全縣接待遊客量從2012年的340萬人次增加到2019年的3028萬人次,旅遊綜合收入從10億元提高到150多億元
100%
30萬農村群眾飲水安全問題得到解決,全縣行政村通暢率、自然村通達率以及脫貧村通客車率、通動力電率、光纖覆蓋率、4G網絡覆蓋率均達100%
10%
全縣基層首診率保持在72%左右,貧困患者住院自付費比例保持在10%以內
32.5萬人次
2015年至今年9月,累計兌現一次性醫療補助資金1.3億元,基本醫療保險累計報銷支付醫療費用4.4億元,落實醫療救助資金4926萬元,惠及貧困患者32.5萬人次
記者:陳維燈
編輯:崇雲豐
校對:王君
審核:盧志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