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與祖國發展同行】香港學子在故宮修古建 了解國情報效國家

2020-12-14 央視網

【我與祖國發展同行】香港學子在故宮修古建 了解國情報效國家

中國新聞來源:央視網 2018年08月13日 16:47 A-A+
掃一掃 手機閱讀

原標題:

  央視網消息:今年暑期,近千名香港大學生來到內地,分赴北京、上海、敦煌、臥龍等地,進行為期六周的實習。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連續第二年推出「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令香港青年多了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錘鍊本領,將來能以實際行動服務香港、報效國家。一起來看香港青年在內地實習、工作、創業的故事。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認識幾位在故宮實習的香港學子。

  清代乾隆皇帝65歲的時候,開始在紫禁城內修建一座花園,園林假山、亭臺樓閣都依據江南風格。這裡被稱為乾隆花園。花園裡的擷芳亭因為木根糟朽需要採取支頂加固方案維修。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楊紅說,支頂的過程中,大木構件它會稍微有一些歪閃或者晃動,有可能這些彩畫有一些剝落、剝離的這種現象,所以我們在這個擷芳亭大木加固之前、支頂之前,我們對彩畫這部分要對它進行預加固。

  擷芳亭上的彩畫是具有皇家特色的官式蘇畫,乾隆皇帝六下江南,把蘇州彩畫帶入皇宮。200多年後的今天,彩畫專家想盡辦法保留這些歷史遺存。他們身邊的助手包括在故宮實習的香港學子。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學生林海婷說,我是建築系,以前就沒有什麼大的機會去參與修復的工作,都是坐在教室裡面設計,都是對電腦。可是這是第一次爬到那麼高的頂上去修復,還有彎腰,就覺得挺辛苦,不過還是很有趣。在宮廷劇裡面都一直有看過一部分,就是後宮。這次是第一次親自接觸那些文物、古建築,所以我覺得很壯觀,還有北京都是一個很好的城市。

  第一次登高修古建、第一次來到故宮、也是第一次在北京實習六周,對林海婷是全新的體驗,也開始規劃未來的職業目標。

  香港城市大學建築系學生林海婷說,現在的老師們,他們是真的很有那個熱情、熱忱去幫那些文物做修復,然後我覺得都挺感動的。我也進大四了,我現在大學快要畢業了,所以要想想職業的方向,然後我接觸了之後可能會考慮文物保育這方面的工作這樣子。

  今年總共有48名來自粵港澳的大學生在故宮博物院的11個部門實習,項目包括了文物修護、展覽策劃、教育活動策劃等。這是一期故宮暑假知識課堂,面向公眾主講「火中涅槃景泰藍」在中華大地上傳承600年的歷史,還可以動手體驗景泰藍核心工藝「掐絲」與「點藍」。實習生們擔任課堂上的小老師,耐心指導小朋友們製作景泰藍工藝畫。

  李楚穎是香港大學學生,學的是會計,和文物完全無關的專業,卻一心選擇到故宮實習。

  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李楚穎說,我之前大三的時候有來過北京當交換生,北京大學,我就第一次來故宮,然後我就感覺到很自豪,而且很驕傲。那個時候我感覺說,我要了解更多。

  香港正在西九文化區建設一座故宮文化博物館,並與故宮博物院籤署合作協議,故宮實習的經歷,使這些學子獲益良多,立志更好服務香港、報效國家。

  香港大學工商管理學院學生李楚穎說,其實我們香港2022年是要成立一個故宮文化博物館。所以想說,如果我在這裡實習過後,其實2022年我也可以回去,將我學到的東西帶回香港。

  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說,他們參與比如古建築設計、保護、展覽的籌劃、我們的文物修復和這些文物保管各個領域來體驗,他們參與實際的工作,在我們的員工和專家的指導下,對於如何對待文化遺產和怎麼把文化遺產更多地能夠展示和傳播出去,會有親身的這樣的體驗。

相關焦點

  • 我與祖國發展同行丨香港學子在故宮修古建 了解國情報效國家
    這是香港特區政府連續第二年推出「香港大學生內地實習計劃」,令香港青年多了解國情、開闊視野、增長見識,同時錘鍊本領,將來能以實際行動服務香港、報效國家。一起來看香港青年在內地實習、工作、創業的故事。我們走進故宮博物院,認識幾位在故宮實習的香港學子。
  • 紫禁城裡修古建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聚焦傳承
    2016年,《我在故宮修文物》第一次將鏡頭對準鐘錶匠、青銅匠、木器工、漆器工等文物修復師,引發的好口碑直接破圈,讓更多年輕人愛上故宮。四年後,它的姊妹篇《我在故宮六百年》在2020年末跨年上映,三集的體量聚焦於故宮古建,讓網友們發出「看不夠」的感慨,目前豆瓣評分高達9.2。
  • 70餘名香港學生從清華大學國情教育培訓班結業
    來自香港中文大學、香港科技大學、香港理工大學和英屬哥倫比亞大學(加拿大)等17所香港及海外知名大學的57名港籍大學生,以及香港保良局顏寶鈴書院的14名中學生參加了此次訪問學習之旅。  在北京8天學習考察活動期間,國務院港澳辦官員及多位來自清華大學等的知名教授為港生授課,內容涵蓋中華民族振興與中國發展模式、內地經濟發展成就和挑戰、「一國兩制」與香港、中國的國際地位與當代外交政策等。
  • 大公專訪|王旭東:建活力故宮,講好中國故事
    2019年,故宮博物院提出了「四個故宮」建設體系,保護與創新並行,著力建設「雲遊故宮」全媒體平臺傳承經典。「以公眾需求為根本,講好中國故事,努力建設『活力故宮』,是我們一直以來的發展方向和根本追求。」王旭東說。故宮600年,轉身與你我擦肩。在共享這份幸運的人中,王旭東是特殊的一位。
  •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播 聚焦古建修繕保護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  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海報。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 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
  • [職通車]從修文物到修房子:"我"在故宮六百年
    故宮博物院古建部正在修玄穹寶殿,修完玄穹門上的木樑,管理組組長齊飛在木樑上標記,這一天是2020年10月15日。下一次再修,又該是百年後,後人會看到這個小小的標記,可能還會想像,當年寫下這行字的是哪位前輩同行。  2020年12月31日,紫禁城600歲的最後一天,3集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開播。600年是一個時間概念,「我」如何能在故宮600年?
  • 特寫:為香港加油,與祖國同行
    「我曾經是一名運動員,20歲時獲得第一面奧運金牌。雅典奧運會結束後不到一個月,體育總局就組織我們訪問香港,看到滿城香港市民都出來熱烈歡迎我們,我的心情十分激動。」回憶起初次訪港的印象,現在北京外國語大學任教的遊泳奧運冠軍羅雪娟仍然覺得十分美好。「我和你是同行,有共同語言。」
  • 故宮古建專家揭秘「上房揭瓦」十八年
    這個建築學專業畢業的小夥子默默對自己說:「修古建將是我畢生為之奮鬥的事業!」    那是2011年,趙鵬在故宮第一個獨立負責的項目——東華門修繕工程正式開工。如今,趙鵬擔任故宮古建部副主任,他與同部門的幾十位專家承擔著故宮古建的保護工作。明年適逢故宮600歲生日,也是進行了18年之久的故宮第三次大修竣工的日子,故宮煥然一新的面貌該有多美?他們和所有的觀眾一起期待著。
  • 《我在故宮六百年》繼續講述修文物的故事
    《我在故宮修文物》姊妹篇、紀念紫禁城建成六百年的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將於12月31日晚登陸央視紀錄頻道播出。紀錄片《我在故宮六百年》由中央廣播電視總臺、故宮博物院聯合出品,中央廣播電視總臺影視劇紀錄片中心攝製。該片以「丹宸永固」大展、養心殿研究性保護項目、古建歲修保養為線索,通過故宮博物院古建部、修繕技藝部、工程處、文保科技部、考古部等故宮人的工作視角,踏上故宮再發現之旅。
  • 清華學子花式告白,祖國請接收我愛的信號
    不論何時何地都是心中牽掛是奉獻把國旗帶到全國各個角落是榮光面向國旗是此生最驕傲的事情一朝清華人,一生家國情在新中國成立70周年到來之際清華學子用自己的方式告白祖國國旗,已從清華園升起青春告白祖國為給新中國慶生,校學生會聯合各院系學生會,推出
  • 全國人大代表陳勇:香港應加強國情教育「補回」歷史課
    全國人大代表、香港民建聯副主席陳勇日前在接受北京青年報記者專訪時指出,香港應該加強中國國情和歷史教育,補回歷史課,讓香港人特別是年輕人對國家有一個客觀的認知。同時,引導香港年輕人前往內地發展,讓年輕人分享國家榮光和發展紅利。在他看來,大灣區是香港與內地實現共同繁榮的重要平臺,在此基礎上,建議國家為香港人進入內地創造更多便利。「增進了解、深入融合方能讓港人更加愛國。」陳勇說。
  • 關留學生的世界觀和人生觀,應該向鍾南山院士學習,回國報效祖國
    我講一個中國留學生的故事,他是我們家喻戶曉的鐘南山院士。1979年作為改革開放後中國派遣的第一批留學生,鍾南山動身前往英國時已經43歲。為了省錢,他乘坐火車,經過9天的長途跋涉,鍾南山和其他同去的留學生在1979年10月28日到達了倫敦。他在英國留學的兩年時間裡,他通過與英國同行的合作,先後取得了6項科研成果。
  • 回歸20年香港與祖國同行:善用國家支持,施展香港所長
    作為連接香港、珠海和澳門的世界在建最長跨海大橋,總長55公裡的港珠澳大橋2017年底完工後,不僅會成為粵港澳三地共同合作的典範,更將作為香港與祖國內地攜手發展的象徵而被銘記。   站在回歸祖國20年的時間之橋上,回顧來路、眺望前程,香港未來的定位也逐漸清晰。
  • 香港舉辦學生國情知識大賽
    據新華社香港12月13日電 (記者蘇曉)由香港特區政府教育局、香港工會聯合會、香港文匯報社和未來之星同學會聯合主辦的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65周年全港中國國情問答比賽暨第四屆全港學生中國國情知識大賽決賽暨頒獎儀式,13日在香港舉行。
  • 單霽翔:感謝香港對故宮文化的厚愛與關懷
    中新社北京6月29日電 (張曉曦 林凱潼)故宮博物院院長單霽翔29日在北京與香港各界青年對話時表示,感謝香港對於故宮文化的厚愛與關懷,也特別希望博物館為香港增添文化氣息。資料圖:故宮博物院院長 單霽翔。
  • 亓昊楠陳楊夫婦:宅在故宮修文物
    連續十幾年下來,尤其是在《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片子火了之後,亓昊楠的鐘表修復人生也發生了不小的變化。比如說原來就是他和師傅兩個人,根本招不上人來,現在有許多人希望了解古董鍾神奇的機械結構,想從事這項工作。《我在故宮修文物》播出之後的第二年就有一萬多人「報考」故宮,其中大部分是想報文物修復,而鐘錶修復又佔了很高的比例。
  • 《我在故宮修文物》:重新了解文物,感受「工匠精神」
    有一部紀錄片,便是記錄文物修復的過程,和文物修復師的日常工作,它就是《我在故宮修文物》。《我在故宮修文物》這部紀錄片,以一種極為親和的態度,向我們講述了故宮木器、陶瓷、青銅、漆器、鐘錶等國之瑰寶的修復過程,和殿堂裡的「大夫」將文物復活的「醫術」。
  • 沒有這艘美國郵輪的運輸,這批頂尖科學家就無法歸國報效祖國
    在那個國家百廢俱興的年代,有接近2000個愛國人才通過各種途徑,歷經艱難回到了祖國,為祖國的獨立與崛起貢獻了自己人生最美好的年華。郭永懷:在生命最後一刻,想的依然是報效國家在2018年7月,編號為212796號的小行星被永久命名為「郭永懷星」。這位偉大的科學家,在生命的最後一刻,沒有兒女情長,依然掛念的是報效國家。郭永懷可謂天資聰穎,在1935年就考入了北京大學物理系,十年後拿下了加州理工大學的博士學位。